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0-03-11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有学者认为,“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口口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材料中的“口口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 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B、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C、广东人民大力抵制洋货 D、《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3. 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我们的民主革命“从林则徐算起,一直革了一百多年”。毛泽东还曾说过,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这是因为林则徐、孙中山都( )A、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B、反封建反侵略 C、主张改变君主专制政体 D、反对外来侵略4. 中国历史上第一面国旗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国旗图案黄地蓝镶边,上绣黄龙,因此也被称作黄龙旗。由此推测,当时的中国( )A、固守“天朝土国”的观念 B、关注外交方面与国际接轨 C、获得完整主权国家的地位 D、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5. “李鸿章再次致电丁汝昌称:‘速带六船来(大)沽,面商往旅(顺)拼战、渡兵运粮接济;成败利纯,姑不暇计,尽力为之而已。即刻起碇,勿迟误。’”材料表明李鸿章对此战的态度是( )A、备战迎敌 B、妥协求和 C、退让保船 D、消极避战6. 如图是1894年英国讽刺漫画杂志刊登的一幅漫画:一个小矮子日本武士挑战全身披挂凶神恶煞的中国巨人,而西方人则站在木板后。下列对此漫画的理解比较恰当的是( )A、表达出了对日本以弱胜强的赞扬 B、准确反映了中日两国的真实状况 C、承认了西方对于战争的默许态度 D、讽刺了西方各国政府的中立政策7. “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与这一标语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禁烟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8. 近代以来,反对外来侵略、赢得民族独立是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以下实践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A、A B、B C、C D、D9. 革命派推举孙中山为总避,把革命的洪流汇集在一起,共对敌人,改变了过去那种“家家敲自由钟,人人扬自由旗”的分散局面。最初形成这一情形的地点是( )A、东京 B、檀香山 C、武昌 D、南京10. 如图是1902年、1912年中国报刊数量统计表。其呈现的变化反映出( )A、维新变法产生巨大影响 B、清末新政鼓励创办报刊 C、革命过程注重舆论宣传 D、临时政府提倡言论自由11. 新文化运动时期,以陈独秀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针对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积弊,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当时中国社会的积弊是( )A、专制与愚昧 B、封闭与自大 C、落后与野蛮 D、迷信与盲从12.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未经国民许可,签字誓不承认”,“还我学生,还我自治”这些抗议口号同时出现在( )A、五四运动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抗日战争时期13. 1924年9月8日,美国《时代》杂志封面刊登了一位风云人物﹣﹣吴佩孚,他是出现在《时代》杂志封面上的第一个中国人。但两年之后,他就迅速在中国政坛上消失了。这主要是由于(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 D、南昌起义14. 民谣亦能证史。江西民谣“日头一出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两军会师力量大,革命一定会成功!”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吴起镇会师 B、井冈山会师 C、会宁会师 D、懋功会师15. 如图所示信息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哪一段光辉历程?( )A、国民革命时期 B、红军长征时期 C、全面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16. 下列四个历史事件中与其他三个性质明显不同的是(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17. 读题表,指出北京大学校名及办学地点变化的原因是( )A、外来侵略 B、政权更迭 C、国共合作 D、军阀割据18.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国民政府都城后,屠杀中国同胞30万人以上,为了不让历史悲制重演,增强民族凝聚力,2014年我国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与此相关的事件是( )A、旅顺大屠杀 B、九一八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南京大屠杀19. 下图是美国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宣传画,其文意是“援救中国”、“中国正在帮助我们”,这反映出( )A、全民族抗战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B、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C、中国人民取得了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D、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20. “倭寇投降……特请先生克强惠临陪都(重庆),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材料中被特请的“先生”是( )A、孙中山 B、毛泽东 C、朱德 D、刘少奇21. “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下列诗句中,反映了材料所述“基本任务”的是( )A、“百万雄师,三路渡江” B、“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C、“千里跃进,逐鹿中原” D、“分割包围,瓮中捉鳖”22. 解放战争时期,下列哪个城市通过和平方式获得解放?( )A、锦州 B、徐州 C、北平 D、西藏23. 1946年7月到1948年9月,山东有580余万农民,冀中有480余方农民支援前线。准海战役中,华东解技区片组织出动民工150万人,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牲畜6300头,为淮海战役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以至陈毅司令员说,准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段材料反映了解放战争胜利是一个重要原因是( )A、民众的大力支援 B、解放军作战勇敢 C、国民党军战斗力低下 D、党中央指挥正确24. “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这是对清末状元张謇的评价,他的“兴国之梦”是( )A、民主共和 B、民主科学 C、实业救国 D、变法图强25. 19世纪80年代,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他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是下列的( )A、写封书信 B、拍电报 C、上网 D、移动电话26. 在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发生了显著变化。政府颁布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女子停止缠足,握手礼取代跪拜礼。这发生在哪一事件之后(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27. 1901年,诏办经济特科,废去八股,整顿翰林院,复办京师大学堂;1903年,张之洞奏请递减科举,1905年,会奏应请自本年始,即停止乡会及各省岁科考试。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哪一方面的变革( )A、习俗 B、外交 C、娱乐 D、教育28. 1895年的“公车上书”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相比较,其共同之处有( )
①都是爱国救亡运动 ②都因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发生
③都由知识分子领导 ④都表现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9. 1928年7月,周恩来曾指出:“我们还有一个根本的固定的军事工作方针,就是为了联合战线,不能破坏国民革命军而要帮助国民党巩固国民革命军,这完全是由于失掉了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和不明白革命转变的前途而得出这样不通的结论。”周恩来得出的这一认识( )A、是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反思 B、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C、吸取了中共“左”倾错误的教训 D、促使中共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30. 如下图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年代标尺”,方框内所填信息由左向右依次是( )①灯塔指引 ②生死攸关 ③当家作主
④星星之火 ⑤开天辟地
A、①④③②⑤ B、⑤④②①③ C、④①⑤②③ D、⑤④③②①二、综合题
-
31. 社会发展推动家庭变革,良性的家庭变革有利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薯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是福建历史上受明清两代封建王朝表彰而名扬一时的大家庭。
——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材料二: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
——盂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
材料三: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福建地区大家庭的基本特征。(2)、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初中国传统家庭制度面临的问题。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状况,分析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3)、据材料三,归纳改变传统家庭生活模式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家庭观念在近代发生了哪些积极的变化?(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32. 近代以来,中国各阶层在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历程中,逐渐认识到中国必须走自己的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习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委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这对莫斯科来说纯属异端邪说,但毛(泽东)自行其是,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独立的军队和政府。……共产党领导入毛泽东于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全球通史》
材料四: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没有说话的权利,要想把国事弄好是不可能的。共产党提出的使各界人民都有说话机会、都有事做、都有饭吃的政策,是真正的革命三民主义的政策。在土地关系上,我们一方面实行减租减息,使农民有饭吃:另一方面又实行部分的交租交息,使地主也能过活。这样的政策我们叫做新民主主义的政策,这是真正适合现在中国国情的政策。
——摘编自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1941年11月)
(1)、据材料一并缩合所学,指出19世纪60年代把“欧美的物质文明”“搬进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名称及其结局。(2)、材料二认为孙中山学说有何特点?为什么说他是“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3)、据材料三,作者认为毛泽东“自行其是”的行为有哪些?(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四中中共为了“使各界人民都有说话机会”所采取的措施。你如何理解这样的政策“是真正适合现在中国国情的政策”?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变,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
——蒋介石在南京市国民党党员大会上的讲话(1933年9月23日)
材料二:和平未到最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决不轻言牺牲……最后关头一到,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唯‘牺牲到底’的决心,才能博得最后胜利;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族于万劫不复之地……所以卢沟桥事变的推演,是关系中国国家整个的问题……但我们的态度,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应战是应付最后关头必不得已的办法……卢沟桥事件能否不扩大为中日间的全面战争,金系于日本政府的态度;和平希望绝续之关键,全系于日本军队之行动。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卢沟桥事变)的解决。
——蒋介石庐山谈话(1937年7月17日)
材料三:(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三月间,总统(蒋介石)明作战方略,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持久之胜,尤以积各路小胜而成全局之大胜为要。
——张其昀《中华民国史纲》
材料四:我们的战略方舒,应该是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中国军队要胜利,必须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迅速地前进和迅速地后退,迅速地集中和迅速地分散。这就是大规模的运动战,而不是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的阵地战。
——毛泽东《论持久战》(1938年5月)
(1)、据材料一,概括蒋介石当时的心态。(2)、据材料二,蒋介石对卢沟桥事变后的中日局势持什么态度?(3)、据材料三、四,说明蒋介石和毛泽东的抗日战略的异同。你认为是哪些共同因素导致二人采取这种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