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0-03-10 类型:期中考试
一、字词书写
-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街头艺术的规(fàn)有序发展,是一个城市文化特质的生动表达。放眼世界, 有不少城市都是因为生机勃勃的街头艺术而为人所(xiàng)往。伦敦著名的考文特花园,被(yù)为街头艺术表演的天堂,也因此成为伦敦独特的文化名片;巴塞罗那的兰布拉大道,(bīn) 纷多彩的街头表演更是让游客惊叹连连。充满艺术性的街头表演,可以让城市文化更加丰富多元,帮助城市形成独特的文化气质。
二、句子默写
-
2. 古诗文名句积累。(1)、窈窕淑女,。(《诗经·关雎》)(2)、 , 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桃花源中人的热情好客的句子是: , 。(4)、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 , 。
三、其他
-
3. 根据你积累的常识填空。(1)、学习《诗经·蒹葭》之后,根据诗中的描写,你可以推断这首诗最有可能表现的是和 这两个节气间的景象。(2)、《回延安》用陕北民歌“”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四、名著阅读
-
4. 名著阅读。
1956 年 2 月 29 日夜
亲爱的孩子:
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
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发生真正的共鸣…… 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
(节选自《傅雷家书》)
(1)、在这封家书中,傅雷为什么多次提到莫扎特?(2)、为什么说《傅雷家书》很适合选择性阅读?请结合阅读体验,简述两点理由。五、现代文阅读
-
5. 文学作品阅读。
烟雨中的古镇
庄红蕾
①伴着潇潇春雨,到江南古镇走了一趟。下雨给游览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欣赏古镇,品味古镇,恰恰该在雨天。雨天的乌镇烟雨飘渺,是那么个性闪烁、古风淳朴。徜徉古街长巷而神迷,静赏小桥流水而心醉。她好像一杯淡淡的绿茶,是需要慢慢地、细细地品味的。
②走在烟雨迷蒙的古镇上,如同漫步于唐诗宋词意境的画廊。那淡淡雨雾轻笼下的小桥流水氤氲着古典之美、朦胧之美,像一幅水墨晕润的国画小品,又像一首空灵飘逸的美丽小诗;然而更多的,却是那至真至性的婉约之美。流水静静地流淌,那不是岁月的血脉么?那不是缕缕的年华么?似水年华,在这清清的河水中反照着时光流逝和生命匆匆的无奈。于是古桥、老屋、乌蓬船……一切都生发一股淡淡的感伤来——烟雨之中,因为有了这种美丽的婉约的感伤,古镇才显得楚楚动人。
③如果要作比喻,那么,小镇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的举止,他的气质,婉约中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千百年来,他是读了太多太多的书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历史在这里一页页翻过,人儿从这里一代代走过。古镇却依然故我,潇洒超脱于岁月之外,从容淡泊于生活之中,只是把沧桑悄悄累积在心头。
④春雨潇潇地下着,雨丝缕缕撩人情思,点点滴滴淋在心头,令人怀旧之意顿生。小时候,这样的风景我们身边多的是。一样的小河,一样的石拱桥,一样的老木屋,一样的乌蓬船,一样悠长的小巷……那时的河里,水是清清的,在河里淘米,便会引来无数的小鱼儿,它们在水中争食,激起朵朵小小的浪花,荡起圈圈美丽的涟漪。石拱桥的缝隙里总是长出一蓬蓬的杂树乱草,疏影横斜,就像人老了长出的胡须,使石桥平添几许沧桑感。乌蓬船悠悠地晃荡而过,橹声唉乃,渔舟唱晚。这一切,如今在家乡很难见到了。我在想,这样的古镇在我们那里为什么会消失了呢?是不是家乡在经济飞速发展,将这样的小镇都翻新了?为什么某些古老文明的留存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协调呢?
⑤虽然是下雨天,但游客依然不少,这些绝大多数来自大都市的人,带着世俗红尘的喧嚣,来扰乱了古镇的宁静。这些都市里的人在充分享受现代化文明的时候,为什么要到这里来旅游?是追求返朴归真,还是怀旧,抑或逃避红尘喧嚣,给自己浮躁的心灵注入些许静气?
⑥细细地感受,帮岸,廊棚,石板路,隔着河看对岸的水阁。水阁是一色的青瓦平屋, 枕河而筑,开启着一扇扇木板窗。憩息的老人临窗喝茶,赏窗沿口架子的盆花。水阁将倒影投入狭长的河道,幽幽的,静静的。此时,蒙蒙细雨中一方蓝花巾倏然入目,是蓬船上掌橹女的头巾。翩翩而来,飘飘而去。像一首小诗,一曲小调,一缕清香,它柔和在春风里,像枝头的绿叶映衬着烂漫缤纷的花朵,透出一种幽雅,一种气息。
⑦这就是乌镇的宁静、内蕴和底气,她给游客的心灵注入了缕缕静气,使得每一个来此一游的红尘过客,都不得不静下心来,荡涤世俗尘埃,洗去满身疲惫,将身心融入那古风朴朴的空气之中。我细细地凝视着、品咂着、探究着她的“静之源”,想着她的深厚的静气从何而来?结果发现竟是那穿镇而过的河水。那水是那么沉着,那么宁谧,那么平和,她的颜色呈深绿色,看似不动,实是活水,连着外边的大河,水中有小鱼儿游动,给古镇平添些许灵气。静静地看着河水,我不禁浮想联翩:不正是因为有了水,因为有了河,江南才成其为江南,古镇才成其为古镇,这里才会孕育出茅盾、丰子恺等大文豪、大画家的吗?
⑧回来以后,似乎仍受着那烟雨古镇水气的晕染,好长时间心头湿湿漉漉的。
(1)、从全文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古镇的?(2)、阅读下面的句子,完成括号内的问题。①一样的小河,一样的石拱桥,一样的老木屋,一样的乌蓬船,一样悠长的小巷……(作者连用五个“一样”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上下文分析。)
②不正是因为有了水,因为有了河,江南才成其为江南,古镇才成其为古镇,这里才会孕育出茅盾、丰子恺等大文豪、大画家的吗?(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3)、文章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但第③段用的是“他”字,而第(7)段用的则是“她”字。请结合两段的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4)、本文的作者想通过“古镇”诉说些什么感悟和思考?请谈谈你的理解。6. 非文学作品阅读。“减负”如何治本?
(事件回放)
最近,11岁的唐安琪将要动身去美国参加游学。为了短短 13 天的行程,她的妈妈秦女士支付了 3 万多元的费用。除了游学,秦女士还给女儿安排了暑期培训,花费 5000 元。与此同时,家住广西柳州的李女士儿子即将进入小学,为了填满孩子的暑假时光,她给孩子报了8个兴趣班,一周 7 天都排上了课。据中国新闻网报道,许多孩子的暑假,如今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烧钱季”。
(现象探究)
探究一:这种“烧钱游戏”的性价比并不高。以“研学旅行”为例,近年来,各地都掀起了研学旅行的热潮,大量机构蜂拥而入,市场异常火爆。一些游学机构动辄将出境旅游产品贴上“游学”的标签,改头换面之后抬高价格。实际上,很多项目仅仅是参观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而已。这类产品价格虚高,内容却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游而不学, 很难实现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效果。
探究二: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暑假填得满满当当,或许并不是最好的教育培养方式。在北京,一些培训机构里有的孩子一天 5 节课,10 个小时的教学时间。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安排下,孩子不仅难以用心投入学习,反而容易滋生厌学情绪,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探究三:剧场之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座位,但是如果前排观众为了看得更清楚,或者一些其他原因站了起来,周围的人劝不了,“剧场管理员”又熟视无睹,那么后排的其他观众为了看到演出,就只好被迫站起来。最后的结果是,全场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都坐着与都站着相比,都是看戏,但是所有人都付出了更高的代价,也更累了。这种情景被称之为“剧场效应”。
竞相参与校外培训,就是一种典型的“剧场效应”。开始只是一小部分学生参与校外培训,因为教育焦虑,也因为校外培训机构的诱导,更多的人开始加入校外培训大军。教育秩序因此被打乱,最后本不愿意参加的人也被“绑架”着加入其中。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家长希望孩子在成长跑道上占据优势是人之常情,完全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剧场管理员”不履行好维护秩序的职责,情况就很可能会失控。家长把更多的金钱投入到校外培训中,孩子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大家在教育竞争上不断加码,站起来看戏还不能满足,还要站在椅子上,而教育资源的总量并不会因为竞争层层加码而增加。每个人都试图寻求利益的最大化,结果可能就是集体受损。
(专家观点)
多年以来,国家一直致力于为中小学生“减负”。然而,“减负”不能只靠国家和学校,还需要家长的配合。
“减负”不等于降低课程难度、不要学生刻苦学习、让孩子无节制玩耍,而指的是减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负担”。对于“减负”, 要坚定地“减”,更要科学地“加”。
“加”在积极引导、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上。比如让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安排自己放学之后的生活:读书、做手工、练书法……通过积极引导,真正从育人角度介入孩子的课后活动。
“加”还在延展书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上,让孩子们清楚知识的逻辑,明白成长的真谛,拓展思维的视野。科学“加”的最终目标是育人,每次活动要从主题出发,设定合理的课程目标,把握活动内容的关键要素,把立德树人任务落实在具体的活动中。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以及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协助支持下,探究知识、发展素养、体验情感、塑造人格。
(根据《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光明网等资料编写)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长们花钱让孩子参加游学,但实际上,很多游学项目游而不学,难以实现预期效果。 B、中小学生假期竞相参与校外培训,就是“剧场效应”在教育中的典型体现。它折射出公众对教育的焦虑、无奈以及随大流的态度。 C、面对教育部门提出的“减负”口号,教育工作者要坚定地“减”,这种“减”包括降低课程难度,减去超纲的、额外增加的“负担”。 D、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2)、根据文本内容,你觉得假期“补课热”会导致哪些负面影响?(3)、暑假的时候,你妈妈打算给你报研学旅行和一些培训项目,但你又不是很想参加。这时候,你会怎么跟妈妈说?请利用文本的相关内容向妈妈表达自己的看法。六、诗歌鉴赏
-
7. 诗歌阅读。
卜算子·燕子不曾来
蒋春霖①
燕子不曾来,小院阴阴雨。一角阑干聚落花,此是春归处。
弹泪别东风,把酒浇飞絮②。化了浮萍③也是愁,莫④向天涯去。
(注释)①蒋春霖:晚清词人,一生落拓潦倒,其词多感伤之音。②飞絮:指柳絮。③ 浮萍:传说柳絮入水化为浮萍。④莫:不要。
(1)、词的上片通过“阴雨”“”的意象营造了的氛围。(2)、词的下片借对柳絮遭遇的慨叹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七、对比阅读
-
8. 文言文阅读。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
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 ):确实。④浣衣:洗衣。
(1)、解释下列句子中横线的词语。①阡陌交通
②偶舍骑步行
③余顾而慕之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甫 行 数 里 见 四 野 禾 苗 油 油 然 老 幼 男 女 俱 耘 于 田 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4)、读了这两篇短文后,你觉得两位作者在文中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是否相同?请说说你的理由。八、作文
-
9. 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
近日,校园论坛里发起了“寄语学弟学妹”的主题帖。作为“过来人”,请你根据自己对初中学习、生活、成长的体会、经验或教训,给即将升入初中的学弟学妹们一点忠告。要求态度积极友善,语言亲切得体,90 字左右。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同为露珠, 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位置上,会呈现出不同的风采。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个人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才能绽放自己的光彩。
请以《找准自己的位置》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