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 2.6 透镜和视觉
试卷更新日期:2020-03-06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关爱眼睛,远离近视。下列关于眼与视觉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人能够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主要是因为瞳孔的大小可以调节 B、从黑暗处走到明亮的地方,瞳孔会缩小 C、近视眼患者看远处物体时,物像会落在视网膜前方 D、视网膜上含有许多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2. 某同学用光具座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蜡烛的像成在了光屏上侧,为了使蜡烛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以下操作可达到目的是( )A、将凸透镜往下移 B、将光屏往下移 C、将蜡烛往下移 D、将蜡烛往前移3. 如图所示为商场地面上广告投影灯的投影,若镜头焦距为f,广告片到镜头的距离为a,地面到镜头的距离为b。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A、a<f B、a<b C、镜头是凹透镜 D、投影是放大的虚像4. 蜡烛放在如图所示位置,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像,根据成像情况小红画了图中的光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凸透镜的焦距大于20cm B、凸透镜成的是虚像 C、凸透镜的焦距小于10cm D、小红画的光路是正确的5. 如图所示,有一个圆柱体PQ,放在凸透镜前图示位置,它所成的像的形状是( )A、 B、 C、 D、6. 一天,小聪告诉小亮,放大镜不仅能把物体“放大”,还能把物体“缩小”!有些惊讶的小亮立刻找来一个放大镜做起了实验。他把放大镜放到花朵前某一位置时,看到了如图所示的花朵的正立放大虚像。接着他按小聪的提示进行了操作,终于看到了“缩小”的花朵。关于小亮看到“放大”花朵后的操作及他看到的“缩小”花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亮向靠近花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之间 B、小亮向靠近花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倒立缩小实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眼之间 C、小亮向远离花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正立缩小虚像,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花之间 D、小亮向远离花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倒立缩小实像, 像的位置在放大镜与眼之间7. 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如图所示),为使光屏上清晰的像变大些,下列调节方法可行的是( )A、将蜡烛适当远离透镜,光屏适当靠近透镜 B、将蜡烛适当靠近透镜,光屏适当远离透镜 C、将蜡烛、光屏均适当靠近透镜 D、将透镜适当靠近光屏8. 如图所示,有一块透明石英正方体,内有一空气层,当一束平行光垂直通过石英正方体时,光在空气层中发生的现象是( )A、光束在空气层中将变的会聚 B、光束在空气层中将变的发散 C、光束在空气层中传播方向不会发生变化 D、光束在空气层中将发生反射9. 小明用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做成像规律实验,下列四种情景下移动光屏,不能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的一组是( )A、 B、 C、 D、10. 小李在森林公园游玩时,看到一个丢弃的透明塑料瓶,他想到,如果下雨使得瓶中进了水,就可能会成为森林火灾的元凶,于是他捡起瓶,并将它丢进垃圾桶,盛有水的透明塑料瓶引起火灾的主要原因是( )A、它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它相当于凹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C、它相当于凸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D、它相当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11. 在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象和形成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A、视网膜、视网膜 B、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C、视网膜、大脑皮层 D、大脑皮层、视网膜12. 请结合眼球的结构示意图,指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结构2在成像过程中相当于凸透镜 B、结构1病变或损伤可通过移植而使病人重见光明 C、结构4能将物像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 D、若结构2过度变凸,则不易看清近处物体13.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小明同学用凸透镜观看“物理世界”四个字,观察到了图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光学仪器工作原理与该现象所反映的物理规律相同的是(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平面镜14. 如图,是一种被称之为“七仙女”的神奇玻璃酒杯,空杯时什么也看不见,斟上酒,杯底立即显现出栩栩如生的仙女图。下列对仙女图形成原因的探讨,正确的是( )A、可能是酒具有化学显影作用 B、可能是酒的液面反射,在酒中出现放大的像 C、可能是图片在杯底凸透镜焦点处成放大的像 D、可能是斟酒后杯底凸透镜焦距变大,使图片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放大的虚像15. 如图所示,小宇同学正在用“自拍神器”摄影留念。与用手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 )A、增大物距,减小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 B、减小物距,减小像的大小,从而减小取景范围 C、增大物距,增大像的大小,从而减小取景范围 D、减小物距,增大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16. 小明用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做成像规律实验,记录了光屏上成清晰像时的四组数据(如表),其中明显错误的一组是( )
级别
甲
乙
丙
丁
物距(厘米)
10
15
20
30
像距(厘米)
40
30
20
15
A、甲 B、乙 C、丙 D、丁17. 司机对信号灯的关注是行车安全的重要环节。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如果信号灯光线过强,司机观察信号灯时瞳孔会变小 B、如果要看清远处的信号灯,睫状肌会放松,晶状体变薄 C、信号灯光线经过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最后到达视网膜 D、信号灯会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并在此形成视觉18. 小丁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米尺在水平桌面上画一直线并标明刻度,将透镜固定在50cm处,蜡烛位于透镜左侧的某一位置。小丁首先在60cm处观察到像,如图甲;之后在60cm处固定一平面镜,眼睛在蜡烛上方向平面镜看去,如图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B、该凸透镜的焦距一定小于 5cm C、甲图中,观察到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D、可以通过平面镜看到原蜡烛放大的虚像19. 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当u=20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15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20. 小晨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调节到如图所示的位置,光屏中心正好出现清晰的像(像未画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15 cm B、屏上的像是一定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动,向左移动凸透镜,一定可以在光屏上重新呈现一个清晰的像 D、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当蜡烛移动到 32cm 刻度时,可能不成像二、填空题
-
21. 课外拓展课上,小明用一个放大镜近距离观察小昆虫,当他发现看不太清楚小昆虫时,正确的做法是(填“将放大镜离小昆虫稍远一点”或“放大镜离小昆虫稍近一点”)。由于小明不小心将放大镜掉在地上摔掉了一小块,他用此放大镜(填“能”或“不能”)成一个完整的小昆虫的像。22. 如图是鱼眼与人眼的结构示意图,我们观察发现:鱼眼晶状体的形状比人眼更加凸一些。 像鱼这样的眼睛如果到陆地上观察物体,像将成在视网膜的面。童话世界中生活在水里的美人鱼,上岸后,若要看清远处的物体,应该配戴(凸透镜/凹透镜)。23. “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很多,如:①汽车的后视镜②水平如“镜”③环山公路转弯处的镜④门上的“猫眼”⑤放大镜⑥家里的平面镜⑦照相机的镜头⑧近视眼镜⑨远视眼镜。其中能反射光线的有;能发散光线的有;能成实像的有。24. 如图是“模拟眼球成像的实验”操作示意图,请观察思考后回答问题:(1)、模拟实验中,中间的凸透镜相当于眼球结构中的;(2)、在实验中,此时物体的像正好成在光屏中央,如果想要像呈现在光屏的后面,则需要在蜡烛和透镜中间加入一枚;填(“近视镜”或“远视镜”)(3)、在实验中,保持光屏的位置不变,如果换下曲度较小(即焦距较大)的凸透镜,仍然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那么蜡烛应向移动(填“左”或“右”)。25. 如图甲所示,冬冬在探究光的色散现象时,看到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
冬冬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思考:这是由于不同的色光在通过三棱镜时发生光的(填“反射“或“折射”)程度不同而造成的。受此启发,在用“平行光聚焦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时,冬冬想:如果分别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入射,如图乙所示,红光、紫光对凸透镜的焦距肯定是不同的。请你说出,凸透镜对色光的焦距较大,你推断的理由是。
26. 在信息化时代,相机和手机都是常用的图象采集设备.(1)、通过伸缩镜头,使像清晰地成在芯片上,这个操作过程便是“调焦”。小敏同学发现手机不能“调焦”但成像也基本清晰,她将手机拿到哥哥工作的大学实验室去探究,实验数据如表,根据表中数据,判断手机镜头的焦距大约为。次数
物理量
1
2
3
4
5
6
7
物距/m
10.00
5.00
2.00
1.00
0.50
0.10
0.05
像距/cm
0.500
0.501
0.502
0.503
0.505
0.526
0.556
(2)、请分析,手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不需要“调焦”的原因是。三、实验探究题
-
27. 小雷对凸透镜焦距与制成凸透镜的材料种类、凸透镜凸起程度的关系进行了探究实验:
次数
1
2
3
材料
玻璃
玻璃
水晶
凸起程度
较小
较大
较大
焦距/cm
8.0
4.0
(1)、他第一次测量焦距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则测得的焦距为cm。(2)、由1、2次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3)、小雷回想起白光经三棱镜后,光屏上自上而下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如图乙),受此启发,于是他分别用红光和蓝光来进行图甲的实验,结论是:对同一凸透镜, 光入射时焦距小些。(4)、探究完成后,小雷和其他同学用焦距为 8.0cm 的凸透镜和蜡烛进行成像实验。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当物距均为 16.0cm 时,有两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 19.0cm、13.0cm,与理论像距 16.0cm 相比偏差较大。若不是因为长度测量方法错误和测量误差导致的,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28.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吴洋同学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在活动课中,他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手指(如图甲),看到手指的像;再用放大镜观察远处的房屋(如图乙),看到房屋的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2)、他猜想: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可能与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有关。于是,他在如图丙所示的光具座上,不断改变蜡烛到透镜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进行实验,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物体到
凸透镜的距离/cm
光屏上像到
凸透镜的距离/cm
光屏上
像的大小
3.00
光屏上没有像
5.00
光屏上没有像
12.00
60.00
放大
20.00
20.00
等大
25.00
16.67
缩小
30.00
15.00
缩小
分析数据可知,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越长,光屏上像的大小就越。
(3)、吴洋所在班级照毕业像时,摄影师发现两旁还有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内,摄影师使照相机远离同学,同时还应 (选填“增加”、“缩短”或“不改变”)照相机的暗箱长度,才会在取景框内得到清晰满意的画面。29. 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碰到以下两种情况:⑴让三束平行光射向透镜,移动右侧的光屏,结果在距离透镜10cm处,看到光屏上一个亮点;
⑵将激光束换成蜡烛,一边移动点燃的蜡烛,一边移动光屏,记下的实验数据,见下表
实验序号
物距μ/cm
像距v/cm
像的大小
1
40
13
缩小
2
30
18
缩小
3
20
20
等大
4
15
30
放大
5
12
50
放大
根据以上情况:
(1)、该凸透镜的焦距f=cm;(2)、当蜡烛距离透镜中心60cm时,光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v为A、10cm----13cm B、13cm----18cm C、18cm----20cm(3)、将物体由距离透镜40cm处匀速移动到距离透镜20cm处,所用的时间为2s,物体移动的平均速度 物体的像移动的平均速度。(填“大于”、“等于”、“小于”)(4)、实验过程中蜡烛由于燃烧而变短,则光屏上烛焰的像将向(选填“上”或“下”)移动。(5)、某同学用自制的水凸透镜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如图所示。他继续向水凸透镜内注水,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 )A、光屏应向右移动,成缩小的像 B、光屏应向左移动,成放大的像 C、光屏应向左移动,成缩小的像 D、光屏应向右移动,成放大的像(6)、该同学取下自己的近视眼镜,把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的某个位置,移动光屏后在光屏上也得到了清晰的像。当他拿掉自己的眼镜后,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移动。四、解答题
-
30. 如图所示:
(1)、根据光线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请在甲图虚线框中画出适当的透镜.(2)、在乙图中已知通过透镜后的折射光线,请画出它们的入射光线.31. 如图甲是人正常眼球解剖图。(1)、在离眼球前较远处放置一支图乙蜡烛,则在视网膜上可成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这个像是图丙中的 (选字母)。(2)、眼球中视网膜能感受光刺激,产生神经冲动,视网膜相当于反射弧组成部分中的。(3)、每年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今年“爱眼日”的主题是“目”浴阳光,预防近视。丁图是王同学眼的成像示意图。他想通过激光烧蚀厚度均匀的透明眼角膜,使之改变形状,实现视力矫正。手术后的眼角膜形状应为戊图中的 。丁图 戊
32. 科学兴趣小组想知道某凸透镜的焦距f的大小,及其成像规律,做了以下实验:(1)、他们将镜面垂直于阳光,在凸透镜下面放上白纸(纸、镜平行),测出透镜中心与白纸的间距s与对应的白纸被引燃的时间t,绘制了图线甲。由图甲可判断该凸透镜的焦距f为厘米。(2)、接着将透镜及蜡烛、光屏置于光具座上(如图乙),做成像实验,记录每次成实像时的物距u,像距v,物体与光屏之间的距离L,绘出图线丙(以f为长度单位)。由图可知,要想成实像,物体与光屏间的距离L应满足的条件是。(3)、兴趣小组经“百度”发现,科学中有一个凸透镜成像的新概念:放大率(用字母n表示),放大率等于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的比值,也等于像距与物距的比值。结合乙、丙两图,当物距u=1.5f时,n=。33.如图是人的眼球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人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因为[4] 的曲度可以调节.(2)、刚从电影院出来,[3]瞳孔将会 .(填变大或者缩小)(3)、只有物像落在[8] 上时,才能看清物体.(4)、[5] 病变或者受到损伤,可通过移植使病人重新获得光明.(5)、不同人种,[2] 的颜色不同.34. 小明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他依次把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如图所示的位置,并调整好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1)、小明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都没出现烛焰的像。但A在放光屏一侧通过凸透镜可以看到烛焰的像。此凸透镜的焦距(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5厘米。(2)、小明将蜡烛移至零刻度处,凸透镜位置不变,当把光屏放回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上看到了烛焰模糊的像,当把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一定距离后,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此时像的性质是倒立、(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在看到清晰像后,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向(选填“靠近”或“远离”)光屏的方向移动,在光屏上可以再次看到烛焰清晰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