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0-02-24 类型:期末考试
一、字词书写
-
1. 用正楷将下面的句子正确、工整、美观地抄写在方格里。
一年之计在于春!
二、基础知识综合
-
2.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据说,女娲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她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篷勃起来才好……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参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东西。
(1)、在横线上写出划线字的拼音。①女娲 ②揉团
(2)、“莽莽榛榛”在语段的意思是:(3)、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改为 改为
(4)、语段中多处出现了与“她”词性相同的词,请找出两个、。3. 下面语段中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南宁三街两巷,见证了南宁的百年历史变迁。这里,保留着南宁最完整的从清代到民国时期的居民群。
4. 古人说话有讲究。请在下面对话中找出敬辞和谦辞,并说说它们各自在句中的含义。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敬辞: 含义:
谦辞: 含义:
5. 诗文默写。(1)、 , 不亦君子乎?(2)、 , 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朱自清《春》)(3)、南宁的秋天,仍然繁花似锦,绿意盎然,这让人不觉想起刘禹锡《秋词》中一反众人悲秋主题的经典诗句: , 。(4)、春节即将来临,离乡打拼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愈发浓烈。请借用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两句诗表达这份乡愁: , 。(5)、请完整默写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
6. 进入初中一个学期了,我们认识了不少新同学,在和谐的大集体里,我们需要朋友,寻求友谊,共同探讨交友之道。期末,班级围绕“交挚友,共成长”开展了一次学习活动。(1)、解读“朋友”为了读懂“朋友”的内涵,同学们找到了以下材料:
名称
内容
材料一
这是“友”字的小篆写法,它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手,两手相交表示握手。
材料二
甲骨文的“朋”字看起来像并列的两串贝壳,这种并列关系表达了“朋”平等的内涵。后来有志同道合为“朋”,情趣相投为“友”之说。
材料三
唐代文学家韩愈,才华横溢,但不能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失检点,喜欢赌博,他的好友诗人张籍并不因为韩愈才名远播,就对他姑息迁就。他一再给韩愈写信,直言不讳的忠言规劝,终于使韩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幡然悔悟,后来把张籍当做平生第一至交。
根据上述探究,写出你对“朋友”的理解和感受。
(2)、友谊之光友谊可以跨越种族、国界。图中的外国人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请结合本学期所学的课文内容,写出相关的人物和故事。要求80字以内。
(3)、共学互勉真正的朋友心灵相交,相互勉励。请用你所学知识选择下面的词语,将对联补充完整送给这个学期结交的好朋友。
上联:愚者同行无裨益 下联:贤友相伴明
A、道理 B、真情 C、方向 D、是非7. 古诗词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诗歌题目“龙标”与诗句“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依序分别指和。(2)、诗歌首句以“杨花”“子规”起笔,从全诗看,起到什么样的作用?8. 文言文阅读。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面的划线字。①君子之行
②非学无以广才
③淫慢则不能励精
④意与日去
(2)、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非 淡 泊 无 以 明 志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险躁则不能治性。
(4)、文中说“非志无以成学”,联系实际,说说你对“志”与“学”的关系的理解。9. 现代文阅读。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文章通过记叙“我”在双腿瘫痪后陷入了①的境地,母亲带病照顾“我”并先离“我”而去,“我”受到极大震憾,重新②。(2)、赏析词句。①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诀别。(赏析划线词语)
②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3)、文中出现了两处“好好儿活”,请分别说说它们的含义。①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4)、联系全文,说说《秋天的怀念》这个题目有什么作用?10. 名著片段阅读。五猖会(节选)
鲁迅
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有删改)
(1)、选文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下面三幅插画与此书内容相关,请根据画意,填写对应文章篇名。A.《无常》 B.《阿长与<山海经>》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① ② ③
(2)、根据选文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补相关情节或“我”的心情。① , 兴奋激动→被父亲叫去拿书时,②→被父亲勒令背书,难受恍惚→可以去看五猖会了,③
(3)、选文里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朝花夕拾》里还有不少鲜明的人物形象,请你找出一位你印象最为深刻的人,简要概述与之相关的情节及其性格特点。(4)、制作读书卡片是一种有效的读书方法。请你认真阅读选文,发现精彩,探究品析,完成属于自己的读书卡片吧。读书卡片
摘抄(好词,佳句):
品析(推荐策略:推敲词义/修辞/句式,标点):
11. 请以“这天,又听到那熟悉的声音”为题,叙写真实的生活故事。要求:①不得抄袭、套作。②不少于500字。③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