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钦北区2016-2017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历史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7-08-14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 B、戊戌政变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2. 《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严重 B、改革了封建政治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3. 在维新变法高潮时期,光绪帝曾说:“国家振兴庶政,兼采西法,诚以为民立政,中西所同,而西法可补我所未及。”这反映了光绪帝( )A、同顽固派斗争的决心 B、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C、变更国体的主张 D、大兴民权的意向4. 近现代历史上的中日关系一波三折,曲折复杂。下列有关两国关系的史实,不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签订后,远东国际局势巨变 B、戊戌变法是对日本的全面学习,只不过它没有成功 C、抗战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开启了中日关系新篇章5. 1898年,康有为在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中说:“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革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康有为奏折的本质意图是( )A、表达了与大清帝国满洲贵族统治者誓不两立的坚决斗志 B、把变衣冠作为学习现代文明,革除社会陋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C、唯有剪掉辫子,方可有利于机械化大生产,有利于行军打仗 D、追求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维新变法奠定理论基础6. 百日维新期间,普通绅民纷纷上书,据康有为记载:“至有野民渔人上书,纸用二尺条长,称及皇上亦不抬头,上亦一笑置之。”这说明( )A、中国下层人民对光绪皇帝不尊敬 B、许多上书没有遵照奏折格式,人民急需教育 C、新政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激起资产阶级和普通民众参政热情 D、光绪皇帝比较通情达理7.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梁启超所说的“大梦唤醒”的主要表现是( )A、认识到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自强 B、认识到清政府的腐朽,改良运动兴起 C、资产阶级领导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D、认识到日本先进,知识分子赴日留学8. 19世纪下半期东亚的日本和中国先后进行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结果一成一败。两国改革的共同原因不包括( )A、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示范 B、民族危机的加剧 C、统治者的大力倡导 D、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9. 南开大学教授李治安认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一反一合”阶段的“合”。作者认为( )A、行省制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B、行省制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 C、行省制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D、行省制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摈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10. 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虽然内容基本相同,但是结果却相反,下列原因中不包括( )
A、新兴阶级力量的强弱有关 B、国际环境是否有利 C、群众发动的程度与领导的强弱有关 D、皇帝(天皇)是否支持11.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是诸多因素造成的,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主要是由于( )①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
③中国的维新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重心的转移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12.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不能认为每一位公民属于他自己,而要认为所有公民都属于城邦。”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所有的城邦公民都享有民主的权利 B、城邦的所有公民都享有人身自由 C、希腊城邦的利益应是至高无上的 D、希腊公民都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13. 19世纪下半期东亚的日本和中国先后进行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结果一成一败。改革必然会触动旧制度和一些特权者的既得利益,使改革充满阻力,上述两个改革都遇到这个难题。下列关于两国改革者在改革前是处理这个难题的表述,正确的是( )A、日本明治维新前,通过武装倒幕,推翻了幕府统治,大大减轻了阻力 B、维新派借用孔子权威进行舆论宣传,与封建顽固势力论战,大大减轻了阻力 C、两国都是利用皇帝的绝对权威,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化解阻力的 D、两国都通过思想宣传,积极发动社会民众参与,以减轻改革的阻力14.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旧染污俗’代表了历史沉积中的丑陋一面……而革新政治又是与风气的改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下列体现了这一点的有( )①商鞅变法 ②孝文帝改革 ③明治维新 ④辛亥革命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5. 在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中,社会等级关系往往就是家庭内部关系的延伸,“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由父子推及君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由个人、家庭扩大到国家和社会。这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统治集团内部等级秩序分明 B、政治权利依靠宗法制度维系 C、政治制度与儒家伦理相结合 D、个人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统一16. 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改革,其主要依据是( )A、 亚历山大二世倾向于发展资本主义 B、改革实际由资产阶级借助沙皇的权威而展开 C、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改革使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俄国得以确立17.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为主要的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C、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融合18. 商鞅变法时规定:“五家为一伍,两伍为一什,什伍之内,各家相互纠察。” 北魏孝文帝改革也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两者的共同作用是( )A、健全了地方基层组织 B、有利于中央集权加强 C、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D、延续了地方传统文化19.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获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 )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B、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C、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D、得到统治者的支持20. 下列中外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有( )①商鞅变法 ②王安石变法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 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⑤日本明治维新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③⑤21.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最根本的不同是( )A、是否实现了富国强兵 B、是否改变原有的土地所有制 C、是否限制了贵族和地主的特权 D、是否实行“重农抑商”政策22. 比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A、都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都完善地方政权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都推行汉化政策,缓和民族矛盾 D、前者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后者得到旧贵族的支持23. 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评述正确的是( )①都把土地分配给农民,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都完善地方政权机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③都推行汉化政策,缓和民族矛盾
④都遭到旧贵族的反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24. 秦朝的文化政策,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废分封行郡县”,加强了中央集权 B、“一法度衡石丈尺”,促进经济发展 C、“禁毁诗书,以吏为师”,统一思想 D、“书同文字”,提升了民族的认同感二、非选择题
-
2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三: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
请回答:
(1)、从图一和图二服饰变化中,你获得的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什么?这种变化有何影响?(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商鞅为实现民“殷富”所采取的措施。(3)、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其实行的前提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4)、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井田开阡陌
材料二: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下均田令:十五岁以上男夫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奴婢受田额与良民同。……所授之田,不准买卖。身死或年逾七十者将露田还官。此外,初授田男子另给桑田20亩,作为世业,身终不还,可传子别,不许买卖。……新附民户,每三口加宅田一亩。桑田及宅地为世业,授田后不准迁徙。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
材料三:今介甫(王安石)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抚,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四:(农奴)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购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
----1861年颁布的“二一九法令”
材料五:明治政府颁发的地契: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次改革的措施?这项改革措施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进程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均田令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历史意义?(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三中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4)、材料四,五有关土地问题的规定,对两国工业化的作用有何相同之处?又有什么相同的局限?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通往进步的大道上,却横卧着一个守旧衰老的政府。应该如何是好呢?保存政府的话,文明是绝对进不来的……如果试图阻止文明的入侵,日本国的独立也不能保证,因为世界文明的喧闹不允许一个东洋孤岛在此独睡……对此,我们日本的有识之士……依靠帝室的神圣尊严,断然推翻旧政府。福泽谕吉
材料二: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材料一材料中“守旧衰老的政府”、“帝室”分别指的是什么政府?(2)、明治维新时,“帝室的神圣尊严”是怎样被强化的?(3)、材料二反映了维新派的哪些思想主张?(4)、材料三中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出现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们所提出的维新主张有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征。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具有了比较明确的国家主权观念。反对外国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这是鸦片战争以来所有中国进步思想家的共同主张,但见识深浅大不相同。
——《中国全史》
材料二:光绪帝按照康有为提出的办法,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主要内容有:发展农工商业;训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报刊,开放言论;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同时规定,今后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材料三:(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康有为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改革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四: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梦蕉亭杂记》
材料五:维新党在各个部门都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工作,举世都为之震动。比起这个青年的中国来,就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也瞠乎其后。
——《字林西报》
材料六:百日之间,维新之诏,联翩而下,变法神速,几有一日千里之势。
——黄鸿寿《清史记事本末》
材料七: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
——李喜所《略谈戊戌变法的“保守”与“激进”》
材料八:“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材料九: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1)、依据材料一,分析戊戌变法出现的历史根源。(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这次变法的内容涉及哪些方面?(不得摘抄原文)并结合所学指出这次变法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3)、据材料三,四,五,六,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你认为材料七中对于变法失败根本原因的认识,是否正确?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4)、材料八,九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