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更新日期:2017-08-13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我国,“法治”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乐记》中,“然则先王之为乐也,以法治也。”在我国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儒家还是法家,都将法律视为实现特定目标的手段和工具,而没有将其视为社会治理的目标。近代以来,尤其是自“五四”运动以来,“民主”和“科学”作为社会理想和目标,已具有广泛的共识。但“五四”时期并没有深刻认识到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因为救亡图存、自立自强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民主指向自立,科学指向自强,“民主”和“科学”自然就被作为最重要的价值,而法治更多被看作是国家独立和强大之后,才应该思考和追求的目标。“五四”没有把法治作为口号,主要是因为人们并没有认识到法治的独立价值,而是将其作为实现民主、自由、平等、富强等目标的手段和工具。

        新中国的法制建设虽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无论是成文法的颁布,还是法律的执行以及法律的适用等方方面面,但整个过程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在“文革”时期,法治基础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党工作的重心,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此为中心,深刻检讨了“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制建设的“十六字方针”作为当时及后来很长时期内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并正式采用“法治”的表述,这也标志着我们党在执政理念、领导方式上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1999 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将依法治国确立为一项宪法的的基本原则,通过国家根本大法对依法治国予以保障。这种观念上的改变意味着“法治国家”建设不再是一种方式和手段,其本身就是国家建设的目标。

        从党的十四大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变化本身表明,我们党对民主法制建设认识正在逐步深化。西汉时期的《淮南子》一书曾对小康社会进行了描述,“百官正而无私,上下调而无尤;法令明而不暗,辅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渔者不争限;道不拾遗,市不豫贾”。可见,小康社会实际上包含了社会稳定、国富民强、百业兴旺、政通人和、秩序井然的内涵。即使仅从经济层面理解小康社会,将其视为一种社会经济维度上的现代化,那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二字,则显然已经超越了经济维度。我们说法治是目的,是因为法治内在包含社会文化建设、民主法治建设等各类有利于增进人民幸福和福祉的目标。也就是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指物质上的丰富、经济上的富裕,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而且还包含了个人生活在自由、平等、安全的法治环境中,社会治理井然有序、社会环境安定和睦、权利自由受到保障、社会正义充分实现等内涵,这些目标也是法治的目标。

    (摘编自王利明《法治具有目的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远至儒家、法家思想文化,近至“五四”运动开展,法律普遍都被视为实现某种目标的手段和工具。 B、“五四”运动时人们之所以没有把法治作为明确的主张,是因为当时人们没有认识到法治的独立价值。 C、新中国法制建设虽不是一帆风顺。但在成文法的颁布、法律的执行等方面还是取得了较大成果。 D、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八大的执政目标表述变化来看,我们党对民主法治建设的认识正在逐步深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法治更多的被看作是国家独立强大后才应该思考和追求的目标,所以“五四”时期法治未被作为社会治理的目标。 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工作重心转移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而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 C、在我党的执政历史中,法制建设是曲折的,在文革时期破坏极为严重,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在党的十五大时明确提出的。 D、西汉时期《淮南子》想象的小康社会包括百官公正无私,上下协调而无过失;法令明确可行,奉公执法而不需迎合别人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国,对法治的追求历史悠久,从“法治”一词最早出现在儒家经典《礼记·乐记》中,就可以看出儒家对法治是非常重视的。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建设小康社会相比,已经超越了经济层面,其对法治目标的追求与宪法建设法治国家的规定精神是一致的。 C、央视新年问题“你幸福吗”虽然引得一些人的吐槽,但这也能从一个方面体现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内函目标。 D、我党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并非空穴来风,也是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的,应该说,把法治建设放到国家建设的目标中是认识成熟的表现。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原来如此

    【英】萨奇

        潘轲苔太太决意去打虎,倒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也并非想为民除害,使印度更安全。不可抑制的动机乃是路娜•平伯顿在这飞机刚刚发明的年代竞飞了十一英里,以后这便成为当地的美谈。看来,只有一张亲手弄到的虎皮和一大叠新闻照片才能与之分庭抗礼。潘轲苔太太已经在考虑在伦敦科宋街住宅为路娜•平伯顿作生日午宴。有人认为在这个世界里饥饿和爱情左右一切,潘轲苔太太可是例外,她的行为动机多半处于对路娜•平伯顿的厌恶。

        天时地利,有助于打虎。潘轲苔太太为提供方便者悬赏一千卢比。碰巧,有只老虎常常晚间出没于附近的村子,那虎已年迈力衰,不再四处游猎,只能吃家畜。一千卢比的好梦刺激了村民,孩子们日夜在丛林中站岗,观察老虎的动向,还四处扔着廉价搞来的山羊,让老虎安于现状,不致迁于他乡。最急人的是等不急潘轲苔太太动手,老虎便会先行老死,所以母亲们在田里干了一天活,背着婴孩走过林子时,都默不作声,免得打扰老虎安睡。

        那是一个多么令人兴奋的夜晚!一颗大树上筑起舒适的高台,上面坐着潘轲苔太太和她雇来的女伴梅冰小姐。不远不近的地方捆着一头山羊,咩咩大叫,在这寂静的夜晚,老虎就是有点耳聋也能听见。

        “恐怕我们不安全吧?”梅冰小姐说道。

        其实倒不是她害怕那野兽,而是一分工钱一分活,她丝毫不愿多干。

        “胡说,”潘轲苔太太道,“那虎很老了,就是它想跳也跳不上来。”

        “假如那虎真的很老了,我觉得你该出得便宜点,一千卢比可不少喽。”

        每当潘轲苔太太给别人付钱,露伊莎•梅冰总是采取大姐姐式的保护姿态;当然付钱给她又当别论。

        老虎出现了。她们的谈话于是中断。

        那虎一见到山羊便直挺挺地躺在地上,想休息片刻再向山羊进攻。

        “快!快!”梅冰小姐兴奋地催促道:“要是老虎不碰山羊,我们就不必付山羊钱了。”

        来福枪一闪光,响声震耳。那黄色的大虫蹦到一边,滚了几下,就无声无息地死了。不一会儿,村民兴冲冲来到现场,欢呼声把这好消息传遍了全村。他们的狂欢即刻在潘轲苔太太的心中激起了共鸣,科宋街的午餐会也仿佛近在眼前了。

        露伊莎•梅冰注意到:是山羊中了弹,快死了;而老虎身上却不见伤痕。显然打错了目标。老虎为枪声所惊,加上年老,死于心力衰竭。这一发现使潘轲苔太太很懊恼,可无论怎样,她是拥有这头死虎的。村民们急着想要那一千卢比,乐得为枪打大虫的故事添油加醋。而梅冰小姐呢,是花钱雇来的。于是乎,潘轲苔太太面对照相机,心情轻松,她的照片出现英美所有的报纸上。至于路娜•平伯顿,足足几个星期拒绝看报。她为虎爪胸针给潘轲苔太太所写的感谢信,堪称激情压抑的范文。午餐会自然谢绝参加,压抑是有限度的,超越限度便会导致危险。

        虎皮由科宋街展览到庄园,供邻居们观赏。潘轲苔太太扮成牧神参加化妆舞会,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舞会后没几天。

        “要是大家知道真实情况,那该多么有趣!”露伊莎•梅冰道。

        “这是什么意思?”潘轲苔太太立即质问道。

        “你是怎么打中山羊,吓死老虎的?”梅冰小姐说着,尴尬地笑了笑。

        “没人会相信的。”潘轲苔太太脸色有点变了。

        “路娜•平伯顿会相信的。”梅冰小姐说。潘轲苔太太脸色更加难看了,白里泛青。

        “你自然不会出卖我吧?”她问。

        “多金附近有座供度周末的别墅,我很想买下来,”梅冰小姐说道,“六百八,便宜得很,只是我没这笔钱。”

        露伊莎•梅冰的别墅小巧玲珑,沿花园种满虎皮百合,在夏日里明媚可爱,着实叫朋友们赞叹一番。

        “真了不起,露伊莎怎么弄到手的?”他们都这样说。

        潘轲苔太太不再打大猎物了。

        “杂费太贵。”她对她的朋友们说。

    选自《中外微型小说精品鉴赏辞典》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路娜•平伯顿太太乘坐刚发明的飞机,说明她是一个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人,而处处与她作对的潘轲苔太太,则是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刻画的因循守旧的人物的代表。 B、小说第一段说“在这个世界里饥饿和爱情左右一切,潘轲苔太太可是例外”,说明潘轲苔太太是个衣食无忧、享受爱情的人,暗示有钱人的无聊。 C、村民们在老虎被打死后,高兴得在现场欢呼,是因为他们再也不用耗费人力、物力来做这件事了,侧面表现出潘轲苔太太的无聊举动给当地百姓带来的烦扰。 D、作者对整件事情的交代,看似平淡无奇,却暗藏机锋,巧妙且不失幽默地揭示出以潘轲苔太太为代表的阔太太们金钱充裕而内心空虚的生存状态。 E、作者在叙述潘轲苔太太打虎的情节时语言轻松俏皮,戏谑调侃之意溢于言表;而后半部分描写潘、梅对话时,则语言含蓄而意味深长,体现出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
    (2)、小说结尾潘轲苔太太说的“杂费太贵”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老虎为枪声所惊,加上年迈,死于心力衰竭。”作者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4)、潘轲苔太太这个人物的塑造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结合小说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认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

  • 3.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符彦.卿字冠侯,陈州宛丘人。彦卿年十三,能骑射。事庄宗于太原,以谨愿称,出入卧内,及长,以为亲从指挥使。入汴,迁散员指挥使。郭从谦之乱,庄宗左右皆引去,惟彦卿力战,射杀十数人,俄矢集乘舆,遂恸哭而去。天成三年,以龙武都虞候、吉州刺史讨王都于定,大破契丹于嘉山。尝射猎遂城盐台淀,一日射獐、彘、狼、狐、兔四中二,观者神之。晋天福初,授同州节度.。兄彦饶亦镇滑台。俄而彦饶叛,彦卿上表待罪,乞田里,晋祖释不问。改左羽林统军,俄兼领右羽林,改镇部延。辽人南侵,诏彦卿率所部拒战澶洲。契丹骑兵数万围高行周于铁丘。诸将莫敢当其锋,彦卿独引数百骑击之,辽人遁去,行周得免。又副李守贞讨平青州杨光远,移镇许州,封祁国公。开运二年,与杜重成、李守贞经略北鄙。契丹主率众十余万围晋于阳城,军中之水,凿井辄坏,争绞泥吮之,人马多渴死,时晋师居下风,将战,弓弩莫施。彦卿谓张彦泽、皇甫遇曰:“与其束手就擒,曷若死战,然未必死。”彦泽等然之。遂潜兵尾其后顺风击之契丹大败其主乘橐驼以遁获其器甲旗仗数万以归少帝嘉之改武宁军节度同平章事。彦卿将家子,勇略有谋。存审之第四子,军中谓之“符第四”。前后赏赐钜万,悉分给帐下,故士卒乐为效死。辽人自阳城之败,尤畏彦卿,或马病不饮乾,必唾而咒曰:“此中岂有符王邪了”晋 少主既陷契丹,德光之母问左右曰:“彦卿安在?或对曰:“闻其已遣归徐州矣。”德光母曰:“留此人中原,何失策之甚!”其威名如此。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遂潜兵尾/其后顺风击之/契丹大败/其主乘橐驼/以遁获其器甲旗仗数万/以归少帝/嘉之/改武宁军/节度同平章事 B、遂潜兵尾/其后顺风击之/契丹大败/其主乘橐驼以遁/获其器甲旗/仗数万/以归少帝嘉之/改武宁军节度/同平章事 C、遂潜兵尾其后/顺风击之/契丹大败/其主乘橐驼以遁/获其器甲/旗仗数万以归/少帝嘉之/改武宁军节度/同平章事 D、遂潜兵尾其后/顺风击之/契丹大败/其主乘橐驼以遁/获其器甲旗仗数万/以归少帝/嘉之/改武宁军/节度同平章事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彦,符彦卿名字中表家族辈分的字,与哥哥彦饶用字相同,表同一辈分。虽各家族表辈分的用字不同,但多寄寓美好愿望。 B、节度,唐初沿北周及隋旧制,于重要地区设总管,后改称都督,总揽数州军事。宋时节度使一般仅辖一州,符彦卿被授予的就是州节度。 C、契丹,是中国北方历史悠久、颇有建树的―个古老民族,唐末建立了强大的地方政权——契丹国,后改称辽,统治中国北方。 D、中原是一个地域概念,在古代是指以山西省为核心延及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被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符彦卿忠心耿耿。在郭从谦作乱之时,庄宗身边人都被抓走,只剩他奋力作战,直到宗被害方才无奈大哭而离去。 B、符彦卿作战有勇有谋。在阳城保卫战中,他提出变被动防守为主动出击的策略,最终打败契丹军队,契丹主将骑骆驼逃走。 C、符彦卿出身于将帅家庭,是符存审的第四个儿子,他获得很多赏赐后都分给部下,因此获得士兵拥戴,士兵都愿意为他死战。 D、符彦卿阳城一战树立了威名,辽国人上至皇亲,下至士兵,都非常害怕他,以至于对马匹生病不吃不喝的问题都要唾骂是符王作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俄而彦饶叛,彦卿上表待罪,乞田里,晋祖释不问。

    ②诸将莫敢当其锋,彦卿独引数百骑击之,辽人遁去,行周得免。

  •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得张正字书

    陈与义①

    送老茅屋底,天寒人迹稀。一觞犹有味,万事已无机。

    岁暮塔孤立,风生鸦乱飞。此时张正字,书札到郊扉。

    【注】①此诗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诗人因对朝廷竭力主和心生失望,引疾辞职,闲居江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送老”句有叹岁月流逝之意“人迹稀”既指环境幽静,又有孤寂之意。 B、“一觞”句指心灰意冷,借酒浇愁,“无机”指自己在官场失意,已无再起机会。 C、“此时”句承上六句而来,写百无聊赖之际忽得张正字书札,内心顿生喜悦之情。 D、本诗写于辞职隐居之时内心郁闷和得书之喜形成鲜明反差。诗人在表达情感时不施藻绘,诗风朴质老苍。
    (2)、颈联是怎样写景的?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 5. 在下面的空白处补写出相应的名篇名句。

    (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为实现“大屋"庇天下寒士理想而甘愿献身的伟大情怀的诗句是:“”。

    (2)、李清照《声声慢》中写气候变化无常、身体最难调养的两句是“”。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

  • 6.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①怀柔分局今年9月破获一起文物盗窃案,属国家三级文物的三件瓷器最终得以完璧归赵

    ②匈奴单于对苏武使尽各种迫害手段仍不见效,明白了这个人终究不会屈服投降,也就顺水推舟地下令将苏武发配至北海无人居住处。

    ③存活于世就少不了纵横交错的人情世故,即使不是一路人,在平常相处共事时切不可一言不合,就神经过敏,甚至于弄到怒发冲冠的地步。

    ④这个纨绔子弟把好端端的家业给折腾的亏损了,怎么对得起九泉之下的祖宗们。将来如果他求上门来,咱们就袖手旁观 , 不多搭理他。

    ⑤“校园霸凌”事件在当下时有发生,一线教师代表王红英认为正是因为对法律知识懂得太少,这些施暴者才会任意地肆无忌惮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 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叙利亚危机爆发的原因,是在中东地区复杂民族宗教矛盾的背景下,以美俄为代表的一些大国围绕重建地区秩序的斗争而造成的。 B、优秀的教师总是能够从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出发,在课堂上使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授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 C、为防止因钢铁去产能而引起的市场对钢铁价格的恶意炒作行为发生,工业与信息化部将指导地方科学把握钢铁去产能的力度和节奏。 D、太原市积极申办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不仅可以加快太原向旅游强市迈进的步伐,而且也是全方面展示省会太原新形象的绝佳机会。
  • 8.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电影批评具有各种各样的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众可以用不同的批评方式读解和批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并且通过运用话语的权利,反省观众在这个过程中所处的位置。

    ①观看、理解电影就是要把电影当作文本

    ②电影不存在单一的意义

    ③它们完全可以是互相开放的批评样式

    ④探求意义产生的过程⑤寻找其中未知的意义⑥电影批评是观众与文本之间的协商交流过程

    A、①②⑤③⑥④ B、③②⑥①⑤④ C、①⑤③④②⑥ D、③⑥⑤④②①
  • 9. 在下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为什么我们鉴赏诗歌时也需要有逻辑思维?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的古诗词,虽然是古代文人运用形象思维进行文学创作的结果,但形象思维并非与逻辑思维是绝对对立的,①。而这也就决定了古代文人们在创作古诗词的形象思维过程中②。既然如此,作为一种思维成果的古诗词,自然也就会在不同程度上③

  • 10. 在《哈姆莱特》雷欧提斯和哈姆莱特比剑的情节中,为确保杀死哈姆莱特,国王想了什么办法?

四、写作

  •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某公司招聘销售部工作人员,应聘者很多,但招聘单位却只留给一个职位。在应聘者抢占座位作准备时,一个叫张媛媛的女大学生却几次主动让座,让别人先面试。到她面试时,公司负责人对她的条件虽较为满意,但认为她过于谦让,不适合到销售部工作。该负责人认为,谦让的确是一种美德,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更需要“锐意进取”的员工。而张媛媛则认为不具备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是干不好工作的。此事引起强烈反响。人们议论纷纷,有人说公司的要求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有人则认为张媛媛的做法是正确的,应继续保持这种美德。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