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那曲二高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0-01-16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大阅兵令国人振奋,感受国家的强大,增强民族自豪感“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共性,成为国人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这种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 2. 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 3. 推行郡县制的根本动机与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地方的各种权力都收上来,不让其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积蓄出威胁中央政府和分裂统一国家的能量。这主要会导致(    )
    A、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政治稳定 B、重视血缘关系而忽视才干品德 C、重视中央集权而忽视地方分权 D、重视国家统一而忽视民族发展
  • 4. 汉初,丞相位高权重,辅佐天子处理政务,出现了多位如萧何这样的名相。但据《汉书》记载,武帝时多位丞相虽由列侯继任,但大都谨小慎微,难有建树。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A、大一统局面形成 B、外朝失去了行政权 C、丞相的能力平庸 D、君主集权得到加强
  • 5. 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汉代“斑马式”的组织是(   )
    A、郡国并行制度 B、中外朝制度 C、行省制 D、郡县制
  • 6. 明朝永乐帝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面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的皇权得到空前强化    B、内阁已经成为两个国家最高权力的典型象征 C、明朝的内阁长官称宰相,英国的内阁长官称首相 D、明朝内阁是君主内侍机构,英国内阁是国家行政机构
  • 7. 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   )
    A、增强了政府政务执行力 B、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 C、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 D、促进了内廷机构外廷化
  • 8.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后来向着日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材料表明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主要原因是(   )
    A、贵族阶级的衰落 B、中产阶级的壮大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农民阶级的推动
  • 9. 雅典公民大会曾据“陶片放逐法”将民主派领袖泰米斯托克利逐出雅典。后世考古学家在对雅典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191片刻有他名字的陶片,经检测,陶片上的笔迹分属4个人。这反映古代雅典(   )
    A、公民缺乏参政热情 B、少数贵族独享民主 C、政治运行的高效率 D、很难保证参政素质
  • 10. 王绍光先生认为,无论什么民主,只要是选举,就只能选出精英,最终搞的只能是精英统治,不是真正的民主;只有抽签,才能让“所有的人”获得出任领导职务的平等机会,才能有真民主。由此可见,他认为抽签选举制(   )
    A、推动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B、保障了普通公民的直接权利 C、有利于排除精英对民主干扰 D、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初步建立
  • 11. 《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二条“如果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与(受害人)和解,则他本身应遭受同样的伤害”。该材料反映出《十二铜表法》(    )
    A、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知识的垄断 B、掺杂一些原始、落后的古老习俗 C、是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 D、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 12. 某作品载:“一个审判官或仲裁官,受命于出庭辩论时(审讯案件),而他们被揭穿在案件中接受金钱贿赂,依据《十二铜表法》第三条应被处以死刑。”《十二铜表法》这一规定的目的是(   )
    A、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充分保护古罗马平民权益 C、确保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D、一定程度限制贵族的权力
  • 13. 《十二铜表法》第五表中规定:“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这反映出罗马法从根本上(   )
    A、保护私有财产 B、追究刑事责任 C、体现公共意志 D、保护监护人权利
  • 14. 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
    A、通过《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利 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 15. 1702年英国国王威廉三世去世,安妮女王继位,当时议会内部存在两个党派,安妮厌恶占多数席位的辉格党,于是解除了辉格党人的行政要职,代之以托利党人。这说明当时在英国(   )
    A、议会无权制裁国王 B、君主立宪制尚未完成 C、内阁制已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甲国首相对乙国总统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我从不为议会所困扰,但我事事都得与我的内阁商量并获得内阁的支持。”材料中的甲国、乙国分别指(   )
    A、英国、美国 B、英国、法国 C、德国、法国 D、德国、美国
  • 17. 如果美国当时继续维持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即州权至上),美国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这说明(   )
    A、分权制衡可防止专制独裁 B、走向联邦制是历史的必然 C、北美并没有真正获得独立 D、州权至上有利于各州交流
  • 18.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有权宣战,招募陆军,建立和维持一支海军,有权征召民兵,以执行联邦法律、镇压叛乱和击退入侵;总统是合众国陆军、海军和征调为合众国服役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这些规定体现了( )

    A、军权高于行政权 B、分权与相互制衡 C、总统权力至上 D、国会处于权力中心
  • 19. 有学者就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评价时指出:“只有它才能造就一场如此突然,如此彻底,如此迅猛,然而又如此充满反复、矛盾和对立的革命。”这里的“它”指的是(   )
    A、英吉利民族 B、法兰西民族 C、德意志民族 D、美利坚民族
  • 20. “历史仿佛在故意卖弄哲理。几次革命都未能巩固共和国,一帮落魄贵族在走投无路中找到的权宜之计,却成了共和国的真正起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落魄贵族是法国大革命主导力量 B、直到此时法国才第一次建立起共和国 C、1875年宪法标志第三共和国建立 D、法国共和制的最终确立是妥协的产物
  • 21. 马克思说:“(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体制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德意志帝国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 B、德意志帝国的君主拥有国家实权 C、德意志帝国的政体仍是君主专制 D、德意志帝国的统治阻碍社会发展
  • 22.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   )
    A、是中国近代工业化开端的标志 B、导致民族危机空前加强 C、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 D、标志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 23. 《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生产者“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由国家统一支配,甚至连鸡狗等禽畜也不例外。这实质上表明太平天国(    )

    A、试图保持社会的公正无差 B、实行绝对平均主义 C、安排一切经济和社会生产活动 D、彻底消灭人们的私有观念
  • 24. 《资政新篇》的指导思想是“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取资”,它给太平天国运动立下了一块新界碑,使得这场战争不同于以往的农民起义。这是指《资政新篇》(   )
    A、给太平天国带来了新生机 B、体现出近代化的时代特征 C、改善太平天国的财政困难 D、确立了政治民主化新方向
  • 25. 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 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 26.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在此以后”的“此”是指(   )
    A、《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 B、《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C、《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 D、《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 27. 某学者评论义和团运动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    )
    A、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 B、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 C、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D、本质上依然是一场农民运动
  • 28. 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老照片中,发现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现象:八国联军在攻打北京城时,老百姓有的围观、有的带路,有的甚至帮助联军参与攻城;有的官员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城后,竟然厚颜无耻地给联军赠送锦旗。这些现象反映了(   )
    A、中国当时民族意识国家观念现状 B、中国近代民主意识观念淡薄 C、三民主义中驱逐鞑虏的革命精神 D、国内民族矛盾是当时最主要矛盾
  • 29. 鲁迅先生曾说,辛亥革命后,“我到街上走了一通,满眼都是白旗。然而貌虽如此,内骨子是依旧的,因为还是几个旧乡绅所组织的军政府”。材料反映的实质是辛亥革命(   )
    A、没有明确的反帝目标 B、脱离下层人民群众 C、未完成反封建的任务 D、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请根据题目要求完成各小题.

  •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四: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立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 31. 民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国体之所以被称作民主,是因为权力不是被少数人、而是被所有人民掌握。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伯里克利演讲词

    材料二:英国通过“光荣革命”克服了专制王权,议会成为最高权威。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框架内,英国又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的转移,从而完成了政治民主化历程。

    材料三:美国人在制宪会议上心里很纠结:一方面,心理上对政府权力不信任;另一方面,现实中又有集权的需要。如何加强政府的权力、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同时又不至于侵犯到个人的权利自由呢?也就是怎样做到有限集权。通过长达100多天的争论,他们采取的办法还是“制约权力,平衡利益”。

    ——《如何正确理解西方代议制中“权利的制约和平衡”原则》

    (1)、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政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形成上述特点的历史条件。
    (2)、根据所学知识,概述“光荣革命”后至19世纪中期前,英国是怎样用和平、渐进方式实现政治权力下移,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加强政府权力”、“制约权力”分别在美国近代政治中的体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办法对美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型刷后世殺主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自今以后,大皇帝思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养,奇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发晓示,以便英商接例交纳。

    ——摘自《南京条约》

    材料二:明治维新后,日本很快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其对朝鲜和中国台湾的几次侵略虽遭到抵制,其野心却愈挫愈烈。1888年6月,日本政府采纳了伊藤博文等人的建议,除继续向中国渗透势力外,提出了一个以十年为期的扩军计划,作为发动对华战争的准备。1897年,部分军国分子制定了《征讨清策》。1890年,日本发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本统治者为了摆脱困境,更加迫不及待地想从对外战争中寻找出路,从而加紧了发动侵华战争的准各。

    ——摘编自董守义等《中国近代史教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南京条约》给中国主权带来的破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