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未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20-01-15 类型:期末考试

一、基础知识

  • 1. 请端正、美观地在横线上写出诗句的下一句。

        五岭逶迤腾细浪,

  • 2. 看拼音,写词语。

    yōu yǎ

    rì kòu

    pān dēng

    gē da

    dǐ yù

    páo xiào

    zhòu rán

    bào lù wú yí

  • 3. 给“蒙”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méng  měng  mēng

    蒙古族    启蒙    蒙胧    蒙

    瞎蒙      蒙受    蒙蔽    蒙

  • 4. 选词填空,将对应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1)、A.激烈  B.猛烈  C.热烈  D.强烈

    地鼓掌    的搏斗    的寒流    风地刮着

    (2)、A.平静  B.安静  C.幽静

    的会场    的海面    的小路

  • 5. 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②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③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或傲视他人。   

    ④自己做了错事,自己承受不好的后果。   

  • 6. 按要求改写句子。
    (1)、你说得对。我们改正。(用两组不同的关联词语将两句话合并为一句)

        ①

        ②

    (2)、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改成比喻句)
    (3)、五天以后,洪水退了。(改成拟人句)
  • 7. 根据积累填空。
    (1)、“你唱歌五音不全,很难听啊!”这句话中的“五音”在古代是指: 、 、徵、 。
    (2)、成语“五彩班斓”中的“五彩”在古代是指、青、、白、这五种颜色。
  • 8. 春天,公园里春风习习,让人觉得那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象都是由春风点染而成的。这时我们不禁想起了宋代诗人朱熹写的古诗《春日》中的诗句: 。
  • 9. 《穷人》一课中,省略号各起什么作用?请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中。

        ①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    ②表示递增次数的省略

        ③表示话题的转变            ④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

    Ⅰ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Ⅱ我嘛……缝缝补补……

    Ⅲ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④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   

二、阅读理解。

  • 10. 阅读理解,完成练习。

    开国大典(节选)

        ①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②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毳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③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典礼开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各位委员就位。乐队奏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正是这战斗的声音,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接着,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④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一齐欢跃起来。

    (1)、选文写的是的场面,作者按顺序,略写的情况,详写 的情况。
    (2)、“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这句话表现了大典开始前( )
    A、场面的宏大 B、广场的美丽 C、群众很激动 D、群众很高兴
    (3)、说说文中加点词语表现了人们当时怎样的心情。

      ①直奔:

      ②一齐:

    (4)、第①自然段在写法上运用了先的方法,重点写了
  • 11. 阅读理解,完成练习。

    谁能润泽我们的生命

    尤今

        ①书对我而言,犹如空气。它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我,时时刻刻都需要它。

        ②自童年开始,我便明白,肚子饿了,找食物吃;眼睛饿了,找书看。我的双眸,时时都处在饥饿的状态中,只要一书在手,我便如蚁附膻,既有“蚕吞桑叶”的,亦有“蜂儿采蜜”的满足。

        ③略识之无,我便发现,屋子里的每一寸空隙,都漂浮着一缕一缕的书香。视线所及之处,有书;视线不及之处,亦有书。高高低低地叠着、密密麻麻地堆着;疏疏地散放着、齐齐地排列着。书和屋子,你侬我侬地化成了一个圆满的整体。在那如饥似渴地从书籍汲取营养的童稚时代,我们的物质生活是捉襟见肘的,书却为我营造了一个金光灿烂的世界。

        ④父亲总是买书,不是一册册地买,而是一摞摞地买。当他把书提进门时,忙家务的母亲总是很快地把湿漉漉的手抹干了,把那一摞书当成瑰宝一样,小心翼翼地捧过来,欢天喜地地拆看。

        ⑤万籁俱寂时,母亲在荧荧灯火下执卷而读的样子,真是美丽。微鬈的睫毛静静地在眸子下方印着扇形的影子,脸上浮着一抹蜻蜓点水式的、若有若无的笑意。

        ⑥她低头看书,我仰头看她。她快乐地沉浸在文字那个神秘莫测的世界里,而我,向往那个世界。于是,跌跌撞撞地闯了进去。最初,一知半解,等一进入情况,便痴痴地迷上了。书,自此成了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⑦成家之后,整间屋子氤氤氲氲都是书香。我站着读,坐着读,躺着也读。我读书的时候,孩子也人手一册地读。一家大小静静地、齐齐地读书的那种感觉,美好到了极致,幸福到了极点。

        ⑧站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突然想起青少年时代的一件往事。那时,零用钱有限.想买书,只能将钱一点一滴地储存起来,存够了,才得以一偿夙愿。那一回,看中了赛珍珠的译著《大地》,翻来覆去地看,爱不释手,可是,没有钱买。一连两三周,上书局时,总先去看看那部小说还在不在,如果还在,便抽出来,用手轻轻摩挲一番,才恋恋不舍地放回去。后来,学校考试,忙着温习功课,没上书店。考完试后,钱也储够了,便风风火火地赶往书店。可是,那部朝思暮想的书没了。我觉得。里有一种说不清的疼痛,在书架旁晃来晃去,像个无主孤魂。

        ⑨阅读,是一种多功能的活动,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浸润活动。许多散文和小说,都不着痕迹地蕴藏着隽永可贵的价值观与人生规:它套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地流入读者的内心深处,那种影响力,是巨大而深远的。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过:“要成为出色的漫画家,非得喜欢读书不可。画只是技巧,出色的漫画,出自无穷的想象。不读书,就表示没有好奇心,怎么可能画出精彩的漫画?”

        ⑩实际上,阅读所能带来的脑力冲击,大得超乎想象。它足以将水面上的一个小涟漪化为滔天巨浪,从而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⑪阅读带来的大快乐,是任何其他的活动都难以相比的。当它让你哭时,那种感动,能够进入心坎很深的地方;当它让你笑时,那种快乐,像是融化在。上的一块糖。它时而像铁锹,在你心叶上挖出一个个痛楚的窟窿;时而像辣椒,辣得你汗如雨下却又拍案叫绝。有时,它像雷像电,狠狠地劈下来,将迷糊混沌的你震醒;有时,它又像云像雾,让你腾云驾雾、浑然忘却世间的一切烦恼。

        ⑫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就”是:以书为种子,在孩子的心田里种下了一株快乐的树。这树,永不枯萎。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潜移默化:

    (2)、“我”认为读书有哪些益处?请用原文中的语句分条回答。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⑧自然段中“我”回忆了什么。这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4)、书对“我”一家三代人有怎样的影响?
    (5)、第②自然段中画线句子写得优美是因为( )
    A、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读书时如饥似渴的情态刻画得生动形象、淋漓尽致。 B、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我”读书时如饥似渴的情态刻画得生动形象、淋漓尽致。 C、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读书时的情态和动作刻画得生动形象、淋漓尽致。 D、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我”凄书时的情态和动作刻画得生动形象、淋漓尽致。

三、习作。

  • 12. 正在一天天长大的你,回首走过的路,沉淀在记忆深处的是那些往事。妈妈的一句叮咛,老师的一个微笑;生活中的一次挫折,学习上的一个感悟;天边的一片云彩,黎明的一道曙光……回忆往事,会让生命感动,让生活精彩……请以“美好的回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
  • 13. 附加题——巧对对联。
    (1)、下面的下联与给出的上联对仗工整的是( )

      上联:钉锤锤钉,钉等锤,锤下钉入;

    A、铁打打铁,铁等打,打成铁锤。 B、灯罩罩灯,灯配罩,罩落灯出。 C、水进进水,水将进,水进成河。 D、花落落花,花欲落,落花枝折。
    (2)、根据上联判断,下联所缺的词是( )

    上联:中华儿女文武双全建伟业;下联:炎黄子孙( )展宏图。

    A、奋发图强 B、才艺横溢 C、知识渊博 D、德才兼备
    (3)、根据对联的特点,删改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使之与下联对仗工整。

      原句: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人眠五更就忙着起床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改后:上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