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嘉兴市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末统考卷(历社部分)
试卷更新日期:2019-12-31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古代文字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是( )A、埃及象形文字保存了古埃及文明并流传至今 B、苏美尔人创造楔形文字促进了西欧文化发展 C、腓尼基字母文字为欧洲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 D、甲骨文成为秦朝统一后使用的全国规范文字2. 如图示意罗马帝同版图基本确立时的疆界,此时中国所处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元朝3. 公元前5世纪,在古希腊出现了一批以教授论辩术为业的思想家,他们讨论的中心集中在人类社会政治伦理等问题。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 )A、斯巴达的贵族统治 B、罗马共和制度 C、古希腊人热爱文学 D、雅典民主政治4. 有学者认为:“亚历山大在所征服地区兴建了许多城堡,有些逐渐发展成经济文化中心,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由此推断,该学者认为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客观上( )A、阻碍东西方文化的发展 B、促使东方文明走向衰落 C、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D、促使希腊文明走向衰落5. 7世纪.穆罕默德将一盘散沙的阿拉伯各部落熔铸成一个强大的民族统一体的纽带是( )A、宗教信仰 B、政治口号 C、个人魅力 D、经济实力6. 为巩固统一,秦始皇与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实施的相同措施是( )A、统一文字 B、统一货币 C、统一度量衡 D、盐铁官营7. 我国古代出现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与艺术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书圣”的分别是( )A、华佗 顾恺之 B、张仲景 顾恺之 C、张仲景 王羲之 D、华佗 王羲之8. “文景之治”“贞观之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回答问题。(1)、“文景之治”时期在惠农方面的措施是( )A、提倡节俭 B、整顿吏治 C、奖励耕织 D、轻徭薄赋(2)、“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丰收),米斗四五钱,……至贞观十年,米每斗值二钱。”这说明贞观年间( )A、粮食紧缺,经济凋敝 B、米价没有任何波动 C、整肃吏治,巩同统一 D、粮食生产得到发展9. 为探究西汉初年的统治思想,课堂上老师出示右边幻灯片。该幻灯片内容说明这一时期的统治思想是( )
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恬静的样子)无治而无不治也。《淮南子·原道训》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10. 元朝、隋唐都实现了国家统一。元朝与隋唐相比其鲜明特点是( )A、政权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 B、属于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 C、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D、政治实现高度集权11. “朕(宋太祖)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电。”制料中这一举措(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使思想实现“大一统”
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2. 下边为一组历史图片,如果给这组图片的主题命名,最合适的是( )A、宋代商业繁荣 B、经济重心南移 C、元代都市生活 D、北方民族融合二、非选择题
-
13. 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的时期是秦以前,政治社会最理想安定时期莫过于汉唐。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秦以来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文化上危害也最长远。
——摘编自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材料三: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1)、据材料一,列举“中国学术思想最灿烂时期”的两位思想家及其主张。(2)、材料二中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是指哪一历史事件?材料二、三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评价有何不同7(3)、通过本题,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历史事件?14. 汲取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1世纪后的几百年间,中日交流有了更大发展。到中国大唐时期,中日交流达到一个高峰。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
材料二
——摘编自吴炮诚《图解日本史》
材料三:按照中国的模式,日本也分成若干地区,由从天皇和国家议会那里取得权利的总督和地方行政官统治……此外,以天皇名义将所有土地收归国有,分给农户耕种……借鉴了儒家学说,但更改了它的道德标准,调整了它的政治学说,以适应他们的社会结构。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1)、列举公元1世纪至唐朝前、大唐时期的史实各一则,说明中日文明交流及对日本带来的影响。(2)、材料二中日本的“二宫八省制”与中国哪种制度相似?并说出该制度的主要作用。(3)、概括材料三中日本改革的特点,并指出这些改革对日本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