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六年级上学期科学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9-12-21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旗杆顶上的边缘有槽的小轮,叫做(    )。
    A、齿轮 B、轮轴 C、滑轮
  • 2. 如图,羊角锤是一种杠杆类工具,拔钉子时,它的阻力点在(    )。

    A、a点 B、b点 C、c点
  • 3. 重量为60千克的人站在跷跷板的某一位置,跷跷板处于平衡状态(如图所示),由此可以估计,球的质量为(    )。

    A、等于60千克 B、小于60千克 C、大于60千克
  • 4. 如图,手放在门把手的(    )处开门最费力。

    A、1 B、2 C、3
  • 5. 如图是一个滑轮组,若不考虑滑轮重和摩擦,在左右各挂了两个相同的钩码,此时若松开按住滑轮的手,你的预测结果是(    )。

    A、左边钩码下降 B、右边钩码下降 C、静止不动
  • 6. 表面光滑程度相同的3块木板,长度分别是30厘米、60.厘米、90厘米,搭在高度都是15厘米的木块上,沿三块木板提起同一重物时,(    )用起来最省力。
    A、长30厘米的斜面 B、长60厘米的斜面 C、长90厘米的斜面
  • 7. 制作小杆秤时,把杆秤提绳位置向秤盘方向移动,杆秤最大称重量即量程会(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 8. 用一张旧报纸造一座“桥”,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
    A、任务相对简单,可以直接动手制作 B、先要应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方案 C、评价这座桥的标准可以是:承重大、用材少、美观大方
  • 9. 把一个正五边形的框架加固,最少需要用(    )斜杆。

    A、一根 B、两根 C、三根
  • 10. 圆顶形能承受较大的压力,是因为它是(    )。
    A、三角形结构 B、拱形的组合结构 C、改变了厚度,增加了承受力
  • 11. 下面有三个搭好的拱(其他条件相同),其承重能力最强的一个是(    )。
    A、 B、 C、
  • 12. 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条件下,下面三种形状,(    )的抗弯曲的能力最弱。
    A、 B、 C、
  • 13. 下列形状的框架中,(    )最容易变形。
    A、 B、 C、
  • 14. 如果要造一座跨度500米的大桥,一般采用的结构是(    )。
    A、拱桥 B、石板桥 C、钢索桥
  • 15. 电磁铁磁性的有无可以由(    )来控制。
    A、通电或断电 B、能否吸引大头针 C、电流的方向和线圈缠绕的方向
  • 16. 下列材料中,能作电磁铁铁芯的是(    )。
    A、铜棒 B、铁棒 C、铝棒
  • 17. 下图中,所有材料都相同,则电磁铁磁力最强的是(    )。
    A、 B、 C、
  • 18. 要检验旧电池中是否还有电,(    )方法更合适。
    A、接上小电动机看是否能转动 B、接上小灯泡看是否发光 C、接上线圈看指南针是否偏转
  • 19. 静止平放在桌面上的指南针,(    )靠近指南针时,指南针的指针不会动。
    A、导线 B、磁铁 C、通电线圈
  • 20. 冬天搓搓手可以让手变热一些,这是因为(    )。
    A、机械能转变成热能 B、化学能转变成热能 C、热能转变成机械能
  • 21. 奥斯特实验证明了电会生磁,为了使实验现象明显,闭合开关前导线应与小磁针(    )。
    A、平行 B、垂直 C、倾斜45度角
  • 22. 青蛙、带鱼、麻雀、狼这四类动物的共同特征是(    )。
    A、都用肺呼吸 B、繁殖方式相同 C、都有脊柱
  • 23. 小聪在给植物分类时,把香樟树、雪松和柏树归为一类;把荷花、狗尾草、苦苣菜归为另一类,其分类标准是(    )。
    A、是否开花 B、生活环境不同 C、植物茎的不同
  • 24. 对“鱼儿离不开水”最恰当的解释是( )。
    A、生物适应环境 B、生物依赖环境    . C、生物影响环境
  • 25. 从生物分类学的角度看,下列生物中与大熊猫关系最近的是(    )。
    A、青蛙 B、家兔 C、
  • 26.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人体性状的是(    )。
    A、头发长短 B、皮肤颜色 C、有无耳垂
  • 27. 下面是三种鸟类的脚,请你判断更适合在沼泽地带生活的是(    )。
    A、 B、 C、
  • 28. 生物学家推断:寒冷地区动物躯体暴露部分更短小。如果要验证这一观点,应选择(    )。
    A、在寒冷的地区考察不同种动物 B、在干旱的地区考察不同种动物 C、在冷热程度不同的地区比较同种动物,并且要多考察几种动物

二、简单机械(每空2分,共10分)

  • 29. 如图为研究轮轴作用的实验装置,同学们改变轴上钩码的数量,观察在轮上需挂几个钩码才能使轮轴保持平衡,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轴上的钩码数

    2

    4

    8

    10

    轮上的钩码数

    1

    2

    4

    5

    (1)、若在轮上挂3个钩码,轴上要挂个钩码,才能保持轮轴平衡。
    (2)、如果将轴上的钩码换成是20N的重物,那么要提起重物至少在轮上用N的力。
    (3)、如果同时在轮和轴上各加1.个钩码,轮轴会(    )。
    A、继续平衡 B、逆时针旋转 C、顺时针旋转
    (4)、如果将轮轴中的轴做的再小一些,轮轴的作用有什么变化?请简要回答。
    (5)、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轮轴,请举两例:

三、形状与结构

  • 30. 探究组做“纸梁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实验,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纸梁厚度

    1倍

    2倍

    3倍

    4倍

    抗弯曲能力

    (承受垫圈的个数)

    预测(个)

    2

    4

    6

    8

    实测(个)

    2

    6

    12

    (1)、实验中必须控制哪些条件保持不变?(在保持不变的条件前面打“√”)

    □纸梁宽度  □纸梁厚度  □纸梁形状  □纸梁跨度  □垫圈大小、重量

    (2)、上表中4倍厚度纸实测结果,最有可能是下列哪个数据?(    )。
    A、20 B、16 C、30
    (3)、分析表中数据,几个小组得出下列结论,其中不合理的是(    )。
    A、在一定范围内纸的厚度越厚,抗弯曲能力越强 B、随着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强 C、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一定成倍增加
    (4)、课堂研究中我们发现,材料的厚度和宽度中,对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影响更大。
    (5)、根据实验结果和上述研究来判断,同样的材料(如图),抗弯曲能力最强的组合是(    )。
    A、 B、 C、

四、能量

  • 31. 小华有一辆电动玩具车,他非常好奇车子是怎么前进的,于是拆开了小电动机。他发现小电动机可以分为外壳、转子和后盖三部分,还发现换向器、电磁铁等部件。
    (1)、请把“换向器”和“电磁铁”标在上图对应的位置。

    (2)、小电动机工作时,把(    )。
    A、动能转化为化学能 B、动能转化为电能 C、电能转化为动能
    (3)、小电动机转动的方向与(    )无关。
    A、电流方向 B、转子磁铁的磁极 C、线圈缠绕的圈数
    (4)、你有什么办法可以使得小电动机中的转子转动速度加快?
    (5)、除去电源,用手摇的方式快速转动小电动机。此时,小电动机就相当于是了,在原电源处装上小珠泡,若转动时小珠泡没有被点亮,我们还可以怎样检测它是否产生了电?

五、物种与环境

  • 32. 青蛙是一种常见的动物,通常有绿色、灰色两种。在某地,10年以前,处处可以看见绿色的青蛙,绿色的青蛙的数量点总青蛙数的99%以上。近年来,绿色的青蛙逐渐减少,数量下降到10%以下,而灰色的青蛙逐渐增多,上升到90%以上。为了探究青蛙体色改变的原因,某小组在墙上贴了一大张的墙纸,并随机在墙纸上贴上相同数量的绿色青蛙和灰色青蛙的小图片。小组内6名同学编好序号后,在规定的短时间内,模拟青蛙的天敌,“捕食”10只青蛙,统计捕捉到的青蛙数量后,得到以下的数据:

    同学序号

    合计

    灰色青蛙数量

    1

    2

    1

    3

    2

    4

    13

    绿色青蛙数量

    9

    8

    9

    7

    8

    6

    47

    (1)、动物的种类很多,如果按出生方式来分,青蛙属于动物,如果按有无脊柱来分,青蛙属于动物。
    (2)、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分析,你认为墙纸的颜色可能是色;灰色青蛙不容易被“捕捉”的原因是
    (3)、你觉得近年来自然界中绿色青蛙数量逐渐减少的可能原因是:

六、附加题(共5分)

  • 33. 如图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指甲钳的简单示意图,用杠杆的原理来分析,图中省力杠杆是字母表示),费力杠杆是(字母表示)。

  • 34. 生活中的杆秤就是利用杠杆原理制作的,图一的杆秤分别有A、B两个提绳,秤杆是有两行刻度,如图二

    (1)、当用A提绳称菜时,你认为应该看(填“刻度一”或“刻度二”)。
    (2)、如果重物有5千克,你该选择(填“A”或“B”)提绳对该物体进行称重。
    (3)、若秤砣上粘了泥巴,称真实质量为5千克的物体时,测得值将5千克。(填“大于”“小于”或“等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