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2020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专项复习专题10:现代文阅读

试卷更新日期:2019-12-13 类型:复习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古诗文背诵:是负担,还是捷径?

    唐晓敏

        ①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由过去的14篇增至72篇。有论者认为,这给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有审美享受的作用,甚至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

        ②58篇的增加数量确实较多,但与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要求相比,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背诵数十万字。唐宋以降,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孟子》《左传》等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有些人背诵得更多,如顾炎式、戴震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也有出色的背诵功夫。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说,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王国维则背诵了《西京赋》。

        ③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④多感官参加背诵。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读本身就是多感官参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加上头、身体的动作,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中斯基指出:“参与接受某种印象或是一组印象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这些印象就会越牢固地在我们的机械的和神经的记忆中扎根,同时也就会越真实地保存在记忆之中,以后回忆起来也会愈加容易。”

        ⑤发挥听觉记忆的作用。背诵诗文,需要“从娃娃抓起”。少年的一个特点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他们都是通过“听”,记住了这些作品。

        ⑥重视最初的记忆。在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背诵量是逐渐加大的。最初的记忆量很小,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滚瓜烂熟,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这些内空在学生的记忆中深深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相关内容的基础。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此早有研究,如乌中斯基就说:“儿童在学习中所学到的这些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越深,那么,以后的形象也就能够越容易和越牢固地为他们所记住,自然,如果在最早的和以后的形象之间有联系的话。”传统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每一次都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背诵下来一些句子,这些句子作为“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的基础。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就在这里:老师对学生最初的背诵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记得非常牢靠,这些内容记得牢靠了,以后的记忆就容易了。

        ⑦从这个视角看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更能明白,增加古诗文背诵恰恰是为了长远的“轻松”打基础。

    (有删改)

    (1)、本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请简述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3)、下面的语段放在选文的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

        美学家朱光潜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有正式地读,家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

  • 2.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读书的五个秘诀

    余秋雨

        ①读书是件很快乐的事,可现代人读书却读得很累很痛苦,怎么办?我给大家说一些秘诀。这些秘诀很形象,分别是:减肥、抬头、排序、返回自己、脱敏。

        减肥

        ②我们读得太多了,要减肥瘦身。我们见过许多这样的读书人:他们勤奋地借书、买书、藏书、啃书,但是如果你问他们,这么多年读下来最喜欢哪几本书,最敬畏哪几本书,对自己的人格学问影响最大的是哪几位作家,他们往往答不出来。倘使把读书比作交友,这样的读书人,近似交际场中那类四处点头握手、广散名片的人物,他们没有知已、没有深交。读书的无效和无聊,莫过于此,这样读书,有何快乐?

        ③要精读书,有选择地读,千万不要滥读,对不爱读书的人,我劝他多读,而对爱读书的人,我劝他要少而精。郭沫若和胡适都说过类似的话,即“书桌上不要出现第二本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抬头

        ④要读一些读起来需要费点劲、出点汗的书,用抬头仰望的姿势读书,更能找到生命的快感。

        ⑤一个作家、,他总是读水平和他一般甚至更差的作品,能进步吗?读书也是一样,要读第一流的书。读第一流的书,就是仰望星空,接近最高处,尽管这些书读起来可能需要费点劲,但它是阅读的最重要的快乐所在。

        排序

        ⑥“抬头”读书之后,还要会排序。每当自己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时,首先要对阅读书目排队,分清主次,然后进行学习和硏究,这样就首先掌握了制高点,很快便能获得成果。

        返回自己

        ⑦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读书最后一定要“返已”,也就是返回自己。不喜欢读的书就不要读!第一流的书太多怎么办?解决的办法是看自己最喜欢的书。和自己的生命结构有直接关系的知识只有一小块,但总会找到……有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特别喜欢的作品,对其中的用语、思维方式等都很欣赏,这说明你和作者有“同构”关系,通俗地说就是一种缘分。

        脱敏

        ⑧读书要学会“脱敏”。就好像很多朋友在一起吃饭时,会聊聊娱乐八卦,这些东西不是不可以谈,但一点也不重要。读书也是这样,很多流行的书,大家都在哄传,很重要吗?必读不可吗?我的态度是要警惕。在我看来,真正的好书,不是那么容易流行的,大家想想看,孔子、老子的著作,放到当时的时代、情境,参加海选,能选得上吗?不可能的事。

    (选自《教育文摘》2016年第7期)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针对现代人读书不快乐的现象引出话题,然后用小标题的形式用五个小版块,生动、通俗又条理清晰地论述了快乐读书的五个秘诀。 B、第③段作者引用郭沫若和胡适都说过的“书桌上不要出现第二本书”,有力地论证了精读书的重要性 C、作者用孔子、老子的著作在当时的时代不流行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真正的好书不流行的观点。 D、全文主要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而又浅显易懂地阐明了读书的秘诀,让人印象深刻。
    (2)、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下列不能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A、汉代大儒董仲舒,为了做学问,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分昼夜苦读,终成一代大儒。 B、读书有一个很有名的三“不”原则:不要看流行的书籍,不要读能够完全读懂的书,更不要出于功利去读书。 C、南宋朱熹提岀的“循序渐进”读书方法,即“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他还要求:“未及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 D、郑板桥写过一首读书诗:“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苫。
    (3)、联系你的读书实践,谈谈你对第④段“要读一些读起来需要费点劲、出点汗的书,用抬头仰望的姿势读书,更能找到生命的快感”这句话的理解。
  • 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清澈的眼神

    彭钟富

        搬到电信路住,正是一个寒风瑟瑟的冬季。

        出了街区不到500米,就是人民南路。每次开车转出大道,我总会看到一个三十来岁的壮年男子,披着一件肮脏不堪的绿色军大衣,在红灯亮起的小段时间里,穿插于长长的车队逐辆乞讨。他甚至懒得伸手,就在肩膀上搭个张着嘴的大布兜。

        每次出门前,我都会在车里放一些零钱,趁着红灯,拿出几枚硬币,放在车窗外一双双布满皱纹或稚嫩的手里。可是对于这个身强力壮的男人,我不愿意施舍。他凭什么乞讨?

        一个星期天的清晨,那男子又走到了我的车边,露出一张胡子拉碴的落魄脸。我没有搭理,看见黄灯亮起马上踩下油门。

        刹那间,车身骤然倾斜,一股底盘与地面碰撞的冲力,几乎让我一头撞到天窗。从后视镜里,我看到后轮的一只轮胎陷在下水道的井口里,井盖已经不翼而飞。

        街道上只有零星的车辆疾驰而过,看不到一个行人。我拼命踩着油门,那辆破三菱吃力地吼叫着,却如同失足落入陷阱里的大象,只能歇斯底里地拼命挣扎,无法脱离。

        就在我绝望得要放弃时,忽然感觉到车子在慢慢向上移动,幅度很小,但的确在动。来不及细想,我渐渐把油门加到极限。在一阵轮胎与地面刺耳的摩擦声中,车子向前疾冲而出,同时我听到车后传来一声闷哼。

        下车时,我看到那个男子艰难挣扎着从地上站起来,肩头一片尘土。

        我拿出10元钱,递过去说:“拿着吧,真的谢谢你。”他静静地站着,没有伸手,也没有动。怎么,嫌少吗?我换了一张20元的钞票往他的布兜里塞。

        他往后闪了闪说:“不用这么多。没零钱就算了。”

        我呆了一下,拉过他的袖子想把钱塞给他。就在我握住他的袖子的刹那,我全身的血液似乎在寒冷的晨风里凝固。【A】袖子里是空的!我下意识地又抓向他另一只袖子,也是空的,一直到肘部!

        他……他刚才是用肩膀把车子顶上来的!我感到眼睛有点胀胀的。

        他没说什么,笑了笑。我第一次这么靠近他,这么仔细地去看他的脸,也是第一次发现【B】在一张很脏、很落魄的脸上,也可以看到如此温暖、如此清澈的眼神。在他的眼神里,我看到了自己的卑微。

        从那以后,我却再也没有见过那个男子,也许他换了乞讨的地方。但是,他清澈的眼神,却一直留在我心里……

    (1)、梳理情节,请根据示例将文章的故事情节填写完整。

    男子乞讨,令“我”鄙视——————放弃报酬,令“我”愧疚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A】揭示了一个怎样的现实?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3)、请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B】。
    (4)、这篇小说意在赞美“壮年乞丐”的乞讨行为吗?为什么?
  • 4. 非文学作品阅读

    简笔与繁笔

    周先慎

        ①从来的文章家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②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冒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③以上是说用简笔用得好。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威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岀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岀,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岀,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

        ④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鲁迅是很讲究精练的,但他有时却有意采用繁笔,甚而至于借重“啰嗦”。《社戏》里写“我”早年看戏,感到索然寡味,却又焦躁不安地等待那名角小叫天出场,“……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有谁像这样来说话、作文,那真是啰嗦到了极点。然而在这特定的环境、条件、气氛之下,鲁迅用它来表现一种复杂微妙、难以言传的心理状态却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⑤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但是,这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像上列几个例子,我相信作者在写出的时候并没有大费什么苦思苦索的功夫。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顾炎武引刘器之的话说:“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

        ⑥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长篇呢,一部两部、三部……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祭。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有的作品内容确实不错,因为写得拖沓累赘,读起来就像是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使人感到吃力、头疼。而读大师们的名著呢,却有如顺风行船,轻松畅快。

        ⑦感此,提倡简练为文,重议文章繁简得失这个老题目,也许并不算得多余。

    (1)、本文所论述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2)、文中第③段举了《水浒传》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所用繁笔之例后,为何第④段还要举鲁迅写《社戏》的例子?
    (3)、下列的名人警句,如果要用到这篇文章里去,用在文中哪一段比较好?请你选择其中句结合文意阐述理由。

    A.“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B.“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4)、下面句子中的加下划线部分均有重复,这样的重复有必要吗?用本文的观点加以阐述。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选自《范进中举》)

  • 5. 实用文本阅读

    细品寂寞

    王晓河

        ①人生在世,既不甘寂寞,更要耐得住寂寞。既“不甘”又“耐得”,似乎冰炭不同炉,实则辩证统一。耐得寂寞是专心求一,厚实的底蕴在寂寞中沉淀,深邃的思想在寂寞中孕育,坚韧的意志在寂寞中磨炼;不甘寂寞是奋发向上,如火的激情在不甘中燃烧,惊人的创造在不甘中迸发,追求的目标在不甘中接近。“耐得”常夯实,“不甘”促飞跃,“不甘”须“耐得”垫底,“耐得”须“不甘”引领,“不甘”与“耐得”两相交织,两者兼备,登得上乘境界。

    ②“巴蜀鬼才”魏明伦甘于寂寞,7岁学戏,9岁成为四川自贡市川剧团的“九龄童”,工龄四十多年,居然没有换过供职单位。他干巴的履历只有一行:自贡川剧团。他不甘寂寞,以“九部大戏、几卷杂文、两打碑赋”名扬天下,他幽默地说:“我的成功秘诀是‘喜新厌旧、得寸进尺、见利忘义、无法无天’。”

        ③袁隆平甘于寂寞,风里来雨里去研究杂交水稻;不甘寂寞,时刻瞄准更高的目标。耐得寂寞使无数才俊梦想成真,不甘寂寞使无数英雄再攀高峰。真正不甘寂寞的人,最能耐得住寂寞,耐住寂寞的人最不甘寂寞。

        ④耐得寂寞,非是隐形遁迹,枯槁心灵;不甘寂寞,也非好高骛远,四面出击,而是专攻与博取同存,冷静与激情共聚,埋头与抬头互辅。受得清冷,但不清贫,有自己广阔的心灵世界;追求卓越,但不浮躁,保持默默耕耘的精神境界;心中有主,心地轻松,满怀理想的绿洲和希冀的花朵。反差大,实相通,功夫深,境界高,“耐得”而中气充足,“不甘”而神采飞扬,是一种上乘内功的修炼。

    ⑤二月河有一座右铭:“拿起笔来老子天下第一,放下笔来夹着尾巴做人。”所以,他有无波无浪的“静静地流淌”,也有“我来写”的惊人一呼,成为写帝王的作家第一人。著名作家叶永烈,长期从事“寂寞之道”,先以儿童文学、科幻文学、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创作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普读物700多万字。后来转向从事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纪实文学的创作,追寻探访中国现当代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独家涉及高度敏感题材和高度敏感人物,长期占领纪实文学制高点。耐得寂寞,非是百无聊赖,而是沉酣吸纳,激情四射;不甘寂寞,也不是“拼命赶热闹,往热闹当中挤进去。从前白相大世界,越是乱哄哄、闹稠稠的地方,好像越有趣”(刘海粟语)。而是瞄准正道,追求卓越。两者浑然一体,互相砥砺,方有大成,方成大家。

        ⑥对寂寞“耐得”和“不甘”,是人生的清醒之为,境界之为,积极之为,有为之为。好些事,存“耐得”,正是因为“不甘”,由于环境、能力、机遇等的限制,耐得住才有时机和可能,不甘心才有进取和提高。勾践卧薪尝胆,报仇雪耻;刘备韬晦蓄锐,天下三分。天下之事,相反相成,“板凳要坐十年冷”,当沉淀积蓄时则沉淀积蓄,“文章不写一句空”,当卓越爆发时则卓越爆发。入世中有淡定,淡定中有追求。淡定不与世隔绝,不颓唐沮丧,追求不心浮气躁,不急功近利,总是充实、修养、打造自己,总是在搏击、前进。

        ⑦“腹有诗书气自华”,境界到了,功夫到了,“耐得”和“不甘”,便成了腾飞之两翼,左右相助,得心应手,有志竟成,获得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辉煌。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着重论证了“不甘”与“耐得”辩证统一的关系----“不甘寂寞”才能有深厚的积累,而深厚的积累正是不甘寂寞,大有作为的基础;而有了“耐得寂寞”才会有目标,才会有动力,才能使“不甘寂寞”有正真的价值。 B、文章通过列举魏明伦、袁隆平、二月河、叶永烈等名人的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事例典型,说理充分。 C、本文告诉我们:要耐得住寂寞,同时又不甘寂寞,这样我们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辉煌。 D、文章语言典雅,且作者善于运用道理论证,使文章论证严密,又有文采。
    (2)、下列材料不适合论证文章第⑤段划线观点的一项是(      )
    A、香港歌手邓紫棋16岁出道之时,演出机会很少,但她并没有闲着,而是努力练唱歌,练体能,因为连续30多个小时忘我训练而大病一场,她也无怨无悔。 B、诸葛亮躬耕陇亩,淡泊名利,他甘当一介农夫,在寂寞中收获富足。 C、冰心年少时一天到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读书,脑海里尽是书中的人物和故事,她化寂寞为痴,在喧嚣的尘世扫出一方净土。 D、王羲之7岁开始练书法,几十年如一日。刻苦练字,甚至在睡觉时还揣摩着名家书法。因为手指不停地在衣服上练字,时间一长,连自己的衣襟都划破了。
    (3)、谈谈你对“真正不甘寂寞的人,最能耐得住寂寞,耐住寂寞的人最不甘寂寞”这句话的理解。作为初三学生,中考在即,请结合本文及实际谈谈如何才能“耐得住寂寞”?
  • 6.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良好家风,需要“绿我涓滴”

        ①“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中华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家庭家风,强调家国有机统一。国之栋梁出于家之苗圃,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把正家风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一环。由此可见,良好家风是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础。

        ②良好家风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家风是一个家族在繁衍生息过程中,慢慢沉淀积累下来,并且代代因袭延续下去,体现整个家族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文化风格。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里的影响往往大于学校里的培养,童年时的教化往往重于成年后的塑造,生活中的感悟往往超过书本上的认知。而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家风就对我们进行耳濡目染的熏陶,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与家风有关,家风成为我们从言谈举止到为人处世、从价值选择到是非评判、从伦理道德到人格人性的遵循标准。因此说,良好家风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

        ③良好家风是一个家族兴旺发达的魂魄。无论是主动遵守还是被动服从,无论是立竿见影还是潜移默化,家风对每一个人的成长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对整个家族的发展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家风良好,则家道兴盛,美誉流芳。北宋著名的散文大家苏洵。严格教育于女,良好家风的熏陶使苏轼、苏辙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父于三人均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留下了“一门父子三词客”的千古佳话。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教育子女“不管当多大的官,都不要忘记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良好的家风教育出了优秀的儿女。家风败坏,则祸及全家,贻害社会。一些领导干部的子女走上歧途,甚至身陷囹圄,很大程度上是家风不正,家教不严导致的。

        ④良好家风是整个社会风清气正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正是社会主又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良好家风不仅关乎一个家族的发展,还以点滴汇聚之势影响着社会的风气,国家的兴盛,家风正则社会稳。家和万事兴,一个家庭有了良好家风,这个家庭就会团结和睦,崇善尚德;千万个家庭有了良好家风,整个社会就和谐稳定、积极向上。“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和谐,国家就充满活力;家风良好,民族就充满希望。千千万万个家庭的良好家风,必然凝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和无穷智慧。

        ⑤注重家风,既是为了个人的安身立命,家族的兴旺发达,更是为了整个社会的风清气正,良好家风是治国安邦的重要基础。家庭是我们心灵最可靠的港湾,家风更应该是我们精神上最执着的坚守。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主动树立和传承良好家风,让良好家风成为社会千顷澄碧的清风雨露。

    (原文有改动)

    (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引用“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这一句话?
    (2)、请为选文第③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3)、选文第②—④段的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4)、良好家风的形成离不开长辈的言传身教,请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长辈对你的教育以及这种教育对你产生的影响。

    【链接材料一】傅雷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他常以自己的经历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父亲的谆谆教诲使傅聪成长为著名的钢琴艺术家。

    【链接材料二】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节选自胡适《我的母亲》)

  • 7. 阅读现代文,回答问题

    表弟

    毛尖

        我十五岁,表弟十四岁,一人抱两本新买的《笑傲江潮》,天兵天将似的,飞驰回家。在弄堂口,表弟大着胆子,向美丽的邻家大姐姐吹声口哨,于是被开心地骂一声小阿飞。

        那是记忆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我和表弟轮番跟家里申请巧立名目的各种经费,今天支援西部灾区,明天帮助白血病同学,然后偷偷买来《射雕英雄传》,买来《鹿鼎记》,包上封皮,题上“初中语文辅导丛书”。那个年代,父母刚刚被改革开放弄得心神不宁,一直没发现我们的视力在直线下降,还有我们的成绩。

        等到老师终于找上门了,父母才惊觉我们平时记诵的不是《岳阳楼记》,而是《九阴真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于是,王熙凤搜大观园似的,“辅导丛书”都被充了公。

        不过,事态的发展是那么令人惊喜,父母们很快也堕落为武侠迷。他们更勤奋地来检阅我们的书包,寻找第三、第四集辅导材料。有时,为了折磨他们,我们故意把悬念在饭桌上透露出来。这样,大人最终妥协了,他们自暴自弃地向我们低头,要求看第四本《天龙八部》。

        同时,表弟日复一日地醉心于武侠。他花了很多力气,得到一件府绸白色灯笼裤,穿着这条灯笼裤上学、睡觉,起早贪黑地在院子里扎马步、蹬腿,并且跟电视剧里的霍元甲、陈真一样,发出嗨哈嗨哈的声音,天天把外婆从睡梦中吓醒。那阵子,他暗暗地倾心了一个女同学,拐弯抹角地托人送了套《神雕侠侣》给她,只是那个扎着马尾的小姑娘看完书后又请人还给了他,表弟心灰意冷下来,从此更全心全意地投入武术。

        他先是想练成一门轻功。缝了两个米袋,成天绑在小腿上,睡觉的时候也不解下来。这样过了一星期,他不无得意地跑来,轻轻一跃,坐在我的窗口,说用不了多久,他就不必从正门出入学校,他就要飞起来了。可如此一个月,还是飞不过学校围墙。后来,经人介绍,他去拜了一个“武林高手”为师,拿了家里一个月的粮票,却沮丧地得知,十四岁,对于练武功,太迟了。

        不过表弟没气馁,他开始研究黄药师的桃花岛,研究《易经》和奇门遁甲术,但那显然大难了。第二天,他宣布他开始写长篇小说了,主人公叫缪展鹏。缪是他自己的姓。最讨厌写作文的他居然在两个星期里完成了他的长篇处女作。他用空心字题写了书名,《萧萧白马行》,小说结尾,他的英雄死了,一起死的,还有一个扎马尾的小姑娘。

        平时,他喜欢说英雄应该在年轻的时候死去,乔峰那样,“视死如归地勇敢”。而就在那年夏天,他自己也勇敢了一回。在一个黄昏,江边散步的他,听到似有若无的呼叫声,看到江心隐约出没的人头,没有丝毫犹豫地扎进了水里,全然不顾自己不会游泳的事实。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

        第二天,水上搜救队才找到他。白色的布覆盖着他,他的脚指头露在外面,显得特别稚嫩。我走过去,跟从前那样,挠了挠他的脚心,这回,他没躲开。我的眼泪决堤而出,弟弟啊,不许走!没有一个大侠是这么年轻就走的!

        到现在,漫漫长夜里,我还是经常会去取一本金庸看,都是他从前读过几遍的书。恍惚中,我还是会听见有人敲窗户,“小姐姐,我们比武好不好?”做梦似的,我会自己答应自己的声音:“好,我凌波微步。”

        “降龙十八掌。”

        “独孤九剑……”

        多么孤独的夜啊,单纯的八十年代已经走远,心头的江湖亦已凋零,像我表弟那样痴迷的读者渐渐绝迹,少年时代最灿烂的理想熄灭了。我们的梦想去哪儿了?金庸老了,我们大了,是分手的时候了。

        不过,或许我倒可以庆幸,表弟选择那个明媚的夏日午后离开,心中一定还有大梦想和大爱,因为那时,他身后的世界还熠熠生辉,有青山翠谷,有侠客,有神。

    (1)、本文主要讲述了表弟与武侠之间的四件事情,请分别简要概括(每条不超过四个字)。

    —— 习武 ——写作——

    (2)、说说文中划线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小说结尾,他的英雄死了,一起死的,还有一个扎马尾的小姑娘。

    (3)、有人在“我走过去,跟从前那样,挠了挠他的脚心,这回,他没躲开”一句后面加了以下文字: 天空铺满灰色云朵一言不发,偶尔一两只水鸟寂寂飞过发出几声凄异的叫声,天地沉寂,只有江水的呜咽声声远去。请比较原文,简要说说是加好还是不加好。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一段,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姐弟俩买到新书跑回家时的兴奋、得意之情。对邻居大姐姐吹口哨的情节,也表现了弟弟活泼开朗、略显侠气的性情。 B、第四段“堕落”“勤奋”“折磨”“自暴自弃”等词语,贬词褒用,既反映了爸爸妈妈对武侠小说的态度转变,也风趣地写出了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 C、第七段“白色的布覆盖着他”,与前文弟弟喜欢穿“一件府绸白色灯笼裤”形成对照,既表现了生命逝去的残酷事实,也暗示弟弟至死都怀揣着他的武侠梦。 D、文章倒数第二段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慨:时代变了,人也长大了,梦想和现实的差距越来越大,我们不得不选择现实的生活而放弃曾经的梦想,武侠梦也渐渐走出了我们的心灵。 E、本文题为“表弟”既因为主要讲述了表弟短暂一生中的几件趣事,也表达了对单纯真挚的姐弟亲情的怀念,概括了文章,点明了中心。
    (5)、有人说,毛尖散文的语言豪放率性,幽默风趣,而又充满感情,具有很强的冲击力,颇有新鲜感、亲切感和厚重感,可谓雅俗共赏。试选取其中二点,结合文本内容加以说明。
  • 8.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需要“制造快乐的能力”

        ①“今年当你听到自己的名字,先别着急,等一分钟再上来!”在第九十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一开场主持人以去年误颁最佳影片的乌龙事件为引子,既活跃了气氛,也巧妙地对会务工作做了提醒,引得现场观众掌声连连。

        ②谁都不会拒绝一个有趣的人,“学会了幽默,全世界都会欢迎你”。一位白人记者曾向南非总统曼德拉发问,南非局势那么乱,黑人参政到底有没有希望?他回答,“小伙子,我的年龄比你大得多,但我比你乐观得多,你为何如此悲观呢?”(A)可以说,幽默是“人类心灵舒展的花朵”,不仅让自己变得思维敏锐、胸襟豁达,也给他人带来欢乐,为人际交往增光添彩。

        ③法国作家埃斯卡皮,曾在著作《论幽默》中,将幽默比作是真理大家族的一员,是机智和快乐的孩子,这道出了幽默的本质。表面上看,幽默是一种引人发笑的手段,似乎人人都能轻松掌握。但让人快乐并非如想象得那么简单,是否具备洞察生活的能力,温和宽容的心态等等,都是决定幽默能否戳中笑点的重要因素。从国外的《今夜秀》《艾伦秀》等脱口秀,到国内的《欢乐喜剧人》等喜剧类节目,这些文化产品能够得到不同年龄段观众的广泛欢迎,主要就在于对受众需要快乐、希望发笑的精准把握。如一位观察者所言:让人笑,是一件值得人尊重的事。

        ④作为智慧的标志,幽默不分国界,但会因民族、文化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特质。比如,大不列颠的幽默有不少反讽、奚落、荒诞和双关,中国等东亚国家的幽默则较为含蓄,需要读出字面意思背后的内涵。如果对当地文化不够了解,理解其幽默自然也会“差点意思”。换句话说,幽默中包含了一个民族的鲜明个性,抓住笑点,读懂幽默,其实是在体味不同国家的文化精髓。

        ⑤泰国人常说,“遇见苦难,我们用幽默活下来”。由此想到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中的一个片段。在恐怖的纳粹集中营里,在残酷的战争和死亡面前,乐观、睿智的父亲基度,将一场不可避免的灾难,“改编”为一出“有趣的游戏”,只为保护年幼的孩子免遭伤害。幽默是他作为父亲,送给儿子最珍贵的礼物,也体现了最深沉、伟大的父爱。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将幽默当作“对付痛苦的最好武器”,即便有了裂痕,也会因此而沐浴到生活的阳光。

        ⑥幽默是“最好的良药”,无论何时,人类都需要制造快乐的能力。而在节奏紧张的现代生活中,不管是缓解压力,还是融洽气氛,幽默显然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项国外调查显示,无论择偶还是身处职场,幽默感都是为很多人所看重的一项个人素质。“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为生活多添加点意趣,人生才能更立体、更丰润。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4日05版,文/韩硕)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怎样理解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的意思?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将幽默当作“对付痛苦的最好武器”,即便有了裂痕,也会因

    此而沐浴到生活的阳光。

    (3)、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选文第④段的论证过程怎样?试加以分析。
    (5)、将下面的句子放在(A)处行不行?为什么?

    有朋友的孩子看见爱因斯坦就嚎啕大哭,爱因斯坦却摸着孩子的头说:“你是第一个肯当面说出对我的印象的人。”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为什么不读经典

        ①“所谓经典,就是大家都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马克·吐温这句话道出了经典的尴尬处境——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去读的却寥寥无几。为什么人们会对经典敬而远之呢?

        ②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作家在写作时,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人看的,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也没有其他的动机。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满钵满。因此,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不会挖空心思哄你逗你,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

        ③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对于同一个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经典总能深入其中,烛照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而平庸的作品只会对那些热闹的戏剧性的过程趋之若鹜,对于故事之外的东西,它没有耐心,更没有能力去做更深入的分析。《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都取材于当时沸沸扬扬的桃色事件,这类故事都足以吸引眼球,受到报纸花边新闻的追逐,但在这些地方人们发现不了那些驱动故事萌生和发展的动力。只有列夫·托尔斯泰和福楼拜这样的作家,凭借他们天才的洞察力,精确地描绘了一个人的热情和梦想、挣扎和无奈,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局限。经典就是这样,瞩目事物的内部,触及到事物坚硬的内核,揭示出生活的本质。

        ④因为经典太留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会忽略表层和细节,在表现形式上,有时会显得呆滞笨重,不以轻盈妩媚的姿容愉悦人。就像许多真正大智若愚的人,常常会在小事上犯糊涂,会因某种笨拙的举止而被取笑。倒是那些乖巧机敏的人,待人接物八面玲珑,但如果试图从他们身上发现独特的人格和精神,往往是缘木求鱼。在并不那么具备观赏性的背后,经典体现的是真正的深刻和独特的禀赋。

        ⑤以上这些特征,使那些渴望阅读之“轻”的读者对经典产生隔膜,使他们无缘分享出自人类杰出头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

        ⑥因为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滥的信息,培植了现代人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面对扑天盖地的碎片化、娱乐化信息,人们没有时间沉潜到情韵悠长的大部头文学作品中;人们静不下心去欣赏一段风光描写,揣摩一种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节奏、韵律、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享受纯粹的文字之美。

        ⑦我们还可以有这样那样疏远经典的理由,这些理由让我们面对人类精神的优秀成果却漠然视之,让我们和深刻、和睿智、和经由艰苦求索而获得的精神愉悦等美好而珍贵的收获无缘。领悟了这些,我们就应该有所行动。

    (作者:彭程。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引用名言,指出经典面临的尴尬处境,引出议论的话题。 B、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关注事物的本质,在表现形式上不那么具备观赏性,使读者对它产生隔膜。 C、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现代人习惯了浮光掠影的阅读。 D、本文的认证思路是先提出观点: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接着分析对于同一新闻事件,经典和平庸作品有不同的关注点,突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的本质;然后以两部名著为例加以印证。最后,再次强调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
    (2)、下列与本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指出经典面临的尴尬处境,指出人们不读经典的原因,最后号召人们有了认识之后,行动要跟上。 B、人们不读经典的主要原因是现代人生活浮躁,匆促的生活节奏,没有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细细品味。 C、作者在第②段中例举曹雪芹“举家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是为了进一步论述经典本身是纯粹的,作家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 D、渴望阅读之“轻”的读者会对经典产生隔膜,他们无缘分享出来自人类杰出头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
    (3)、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⑥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传媒学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揭示,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在迅速地销声匿迹,我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以一种消费的心态,消受那些等而下之的粗浅的读物了。

    材料二: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对书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

  • 1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鲁云

        ①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呆起来可不好受: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能呆得住?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静下来就好了。

        ②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茶中滋味。遇事急躁,做事浮躁,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就急吼吼做方案拿计划,一旦遭遇挫折,又不知如何是好。又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职业规划变了又变,跳槽成了家常便饭。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

        ③静的好处很多。《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亮告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定了“静坐”的“日课”: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

        ④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余年造林5万多亩。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呆得住?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⑥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选自《人民日报》,本文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由几个年轻人静心做茶的事例引出话题,然后逐层论证,最后提出中心论点:“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 B、第②段中说有些年轻人认为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因而忙于追寻成功的“终南捷径”。究其原因,是他们的心静不下来。 C、文章末尾“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强调了“静能量”对于朝气蓬勃的青年人的积极意义。 D、作者善于运用事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说理,事例典型,说理充分,特别是引用名人名言,既让读者信服,又增添了文采。
    (2)、下面不能证明第④段中“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
    A、“板凳要坐十年冷”“十年磨一剑”,克服浮躁,保持安静,终能有所收获。 B、达摩面壁,静坐九年,影嵌入壁,终悟得大道,开少林寺一脉,传之千年而不衰。 C、李时珍翻山越岭,遍尝百草,历时27年,终于完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D、“定能生智,静能生慧”。沉下心来做一件事,心无杂念、持久专注,定会赢得喝彩。
    (3)、第⑤段中“树欲静而风不止”的含义是什么?联系全文,谈谈如何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 1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经“破茧”何来“化蝶”?

        ①一位心地善良的老人,在草地上发现一个蛹,她就把蛹捡回家,过了几天,蛹壳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了好几个小时,身体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来,老人看着于心不忍,于是,他拿剪刀把蛹壳剪开,帮助蝴蝶脱蛹而出,可是,这只蝴蝶的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就死去了。蝴蝶为什么飞不起来、为什么会死去?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它没有经过挣扎、挫折和磨练的必然过程。

        ②人的成功过程颇似“化蝶”。只有不断地追求新境界,从“作茧”到“破茧”,才能得以升华,不然就很难脱颖而出。人的一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与挑战,只有真正懂得适时弯腰的人才能得以化解危机,赢得胜利。这不是懦弱,也不是没有骨气,而是一种大智慧。强干、蛮干,只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当人生风雨来临时,我们应拥有雪松的弯曲智慧,笑着应对,无怨接受。

        ③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不遇岛屿与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人的一辈子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不顺,有时要学会忍耐妥协和等待。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乞丐和一个富翁同时迷路走进一片森林。数天之后,富商在森林里饿死了,但这个乞丐却依然活着。后来有人问乞丐其中的原因,这个乞丐就告诉他:“我啊,从小到大对饿肚子早已经习惯了,随便吃着草根就能充饥;可那富商不行啊,平日大鱼大肉,哪能受得了这番苦,所以比我早死。”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难看出:假如一个人总是生活的一帆风顺,那么一旦遇到挫折或逆境,将显得比别人更束手无策。

        ④如果我们在年轻的时候该吃苦的时候不去吃苦,贪图享乐,那么到了我们不该吃苦的时候必定会要吃苦,到时甚至要付出几倍、数倍的代价。

        ⑤挫折有助于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品质。常言说:“自古英雄多磨难。”翻开历史画卷,许多著名人物都是在挫折中成名的。有人专门翻阅过国内外293个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127人在生活中曾遭遇过重大挫折,而他们的成功都有一个共同的模式,即挫折——奋起——成功。

        ⑥挫折可以使我们获得指向成功的路标。用辩证的观点看,挫折并不是失败的标志,而是朝着成功进步的开始。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试验了几百次,也失败了几百次,但失败给予他更多的是指出他试验的不足,从而来完善下一次的试验,终于,诺贝尔在失败中成功地发明了炸药。

        ⑦挫折有助于激发奋发向上的动力。挫折会阻碍一个人的追求,但也会成为一个人前进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司马迁被皇帝关进了大牢,在旁人看来,这该是一件多么悲愤和不幸的事情啊,可也正是因为这个机遇让司马迁远离了世俗的干扰,让他有一个更好的环境去编著完成《史记》。

        ⑧人生的通道往往是穿过卑微,通过考验,学会觉醒,学会坚强、学会淡定。如果你知道每一次失去的背后有一个更大的目标,有更多的考验,生命中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需要去做,你就不会为眼前失去的东西感到痛苦。

        ⑨挫折是上帝的特殊恩赐。挫折让我成长,使我们穿越风雨的翅膀变得越来越坚强。

    (选自《羊城晚报》2017年02月01日)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用善良老人助茧化蝶的故事,引出了中心论点:人的成功需要不断追求新境界,从“作茧”到“破茧”,才能得以升华,才能脱颖而出。 B、第③段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挫折对人生的重要性。 C、“挫折是上帝的特殊恩赐”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强调了挫折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人生中的宝贵财富。 D、本文围绕题目,回答了为什么要“破茧”和如何“破茧”的问题,条理清晰,论证充分。
    (2)、下面不能证明第⑤段“挫折有助于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品质”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
    A、海伦·凯勒从小双耳失聪,双目失明,但她以顽强的毅力考入哈佛学院并顺利完成学业,写下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部激励世人的作品。 B、李时珍足迹遍及祖国大山,尝尽百草,历时27年,终于写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C、“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D、近代中国著名记者和出版家邹韬奋说:“我认为挫折磨难是锻炼意志增加能力的好机会,讲到这一点,我还要对千方百计诬陷者表示无限的谢意。”
    (3)、结合选文,说说挫折对人生有哪些作用?我们应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 1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细品寂寞

    王晓河

        ①人生在世,既不甘寂寞,更要耐得住寂寞。既“不甘”又“耐得”,似乎冰炭不同炉,实则辩证统一。耐得寂寞是专心求一,厚实的底蕴在寂寞中沉淀,深邃的思想在寂寞中孕育,坚韧的意志在寂寞中磨炼;不甘寂寞是奋发向上,如火的激情在不甘中燃烧,惊人的创造在不甘中迸发,追求的目标在不甘中接近。“耐得”常夯实,“不甘”促飞跃,“不甘”须“耐得”垫底,“耐得”须“不甘”引领,“不甘”与“耐得”两相交织,两者兼备,登得上乘境界。

        ②“巴蜀鬼才”魏明伦甘于寂寞,7岁学戏,9岁成为四川自贡市川剧团的“九龄童”,工龄四十多年,居然没有换过供职单位。他干巴的履历只有一行:自贡川剧团。他不甘寂寞,以“九部大戏、几卷杂文、两打碑赋”名扬天下,他幽默地说:“我的成功秘诀是‘喜新厌旧、得寸进尺、见利忘义、无法无天’。”

        ③袁隆平甘于寂寞,风里来雨里去研究杂交水稻;不甘寂寞,时刻瞄准更高的目标。耐得寂寞使无数才俊梦想成真,不甘寂寞使无数英雄再攀高峰。真正不甘寂寞的人,最能耐得住寂寞,耐住寂寞的人最不甘寂寞。

        ④耐得寂寞,非是隐形遁迹,枯槁心灵;不甘寂寞,也非好高骛远,四面出击,而是专攻与博取同存,冷静与激情共聚,埋头与抬头互辅。受得清冷,但不清贫,有自己广阔的心灵世界;追求卓越,但不浮躁,保持默默耕耘的精神境界;心中有主,心地轻松,满怀理想的绿洲和希冀的花朵。反差大,实相通,功夫深,境界高,“耐得”而中气充足,“不甘”而神采飞扬,是一种上乘内功的修炼。

        ⑤二月河有一座右铭:“拿起笔来老子天下第一,放下笔来夹着尾巴做人。”所以,他有无波无浪的“静静地流淌”,也有“我来写”的惊人一呼,成为写帝王的作家第一人。著名作家叶永烈,长期从事“寂寞之道”,先以儿童文学、科幻文学、科普文学及纪实文学为主要创作内容,创作科幻小说、科学童话、科学小品、科普读物700多万字。后来转向从事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纪实文学的创作,追寻探访中国现当代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独家涉及高度敏感题材和高度敏感人物,长期占领纪实文学制高点。耐得寂寞,非是百无聊赖,而是沉酣吸纳,激情四射;不甘寂寞,也不是“拼命赶热闹,往热闹当中挤进去。从前白相大世界,越是乱哄哄、闹稠稠的地方,好像越有趣”(刘海粟语)。而是瞄准正道,追求卓越。两者浑然一体,互相砥砺,方有大成,方成大家。

        ⑥对寂寞“耐得”和“不甘”,是人生的清醒之为,境界之为,积极之为,有为之为。好些事,存“耐得”,正是因为“不甘”,由于环境、能力、机遇等的限制,耐得住才有时机和可能,不甘心才有进取和提高。勾践卧薪尝胆,报仇雪耻;刘备韬晦蓄锐,天下三分。天下之事,相反相成,“板凳要坐十年冷”,当沉淀积蓄时则沉淀积蓄,“文章不写一句空”,当卓越爆发时则卓越爆发。入世中有淡定,淡定中有追求。淡定不与世隔绝,不颓唐沮丧,追求不心浮气躁,不急功近利,总是充实、修养、打造自己,总是在搏击、前进。

        ⑦“腹有诗书气自华”,境界到了,功夫到了,“耐得”和“不甘”,便成了腾飞之两翼,左右相助,得心应手,有志竟成,获得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辉煌。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着重论证了“不甘”与“耐得”辩证统一的关系——“不甘寂寞”才能有深厚的积累,而深厚的积累正是不甘寂寞,大有作为的基础;而有了“耐得寂寞”才会有目标,才会有动力,才能使“不甘寂寞”有正真的价值。 B、文章通过列举魏明伦、袁隆平、二月河、叶永烈等名人的例子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事例典型,说理充分。 C、本文告诉我们:要耐得住寂寞,同时又不甘寂寞,这样我们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辉煌。 D、文章语言典雅,且作者善于运用道理论证,使文章论证严密,又有文采。
    (2)、下列材料不适合论证文章第⑤段画线观点的一项是(    )
    A、香港歌手邓紫棋16岁出道之时,演出机会很少,但她并没有闲着,而是努力练唱歌,练体能,因为连续30多个小时忘我训练而大病一场,她也无怨无悔。 B、诸葛亮躬耕陇亩,淡泊名利,他甘当一介农夫,在寂寞中收获富足。 C、冰心年少时一天到晚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读书,脑海里尽是书中的人物和故事,她化寂寞为痴,在喧嚣的尘世扫出一方净土。 D、王羲之7岁开始练书法,几十年如一日。刻苦练字,甚至在睡觉时还揣摩着名家书法。因为手指不停地在衣服上练字,时间一长,连自己的衣襟都划破了。
    (3)、谈谈你对“真正不甘寂寞的人,最能耐得住寂寞,耐住寂寞的人最不甘寂寞”这句话的理解。作为初三学生,中考在即,请结合本文及实际谈谈如何才能“耐得住寂寞”?
  • 1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当你改变不了环境的时候,试着改变自己

        ①人生,像一条连续不断的抛物线,有高峰,也有低谷,不断的循环往复,直至我们生命的结束,就像苏轼《水调歌头》里写道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然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一生都能够处于顺境,于是对低谷抱有抵触的心理,对它的降临很是抗拒,殊不知没有低谷沟壑的人生是不完整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面对挫败不丧失方向感,任由困难磨砺他的心志,人的精神、意志力、承受力会得到很大提高。

        ②沙粒进入蚌体内,蚌很不舒服,但又无法把沙粒排出。好在蚌不怨天尤人,而是逐步用体内营养把沙粒包起来,以致后来沙粒慢慢变成了精美的珍珠。吸血蝙蝠叮在野马脚上吸血,野马觉得不舒服,但苦恼于无法将它赶走,于是就暴跳狂奔,以致后来野马被活活折磨而死。科学家研究发现,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根本不足以让野马致死,真正的死因就是暴怒狂奔。

        ③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当我们不能改变环境时,可以改变自己,用平衡的心态和精准冷静的大脑去来应对生活赋予我们的全部考验。

        ④很多人说人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敏锐的洞察力,判断力,善于对自己所处环境做出判断并适时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这才是成功之道。其实话只对了一半,抓住机遇之前,首先也是必须做的就是适应环境,并在适应过程中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自如应对。

        ⑤我们何不像前文提到的蚌学习,设法适应所处环境呢?以“蚌”的肚量去包容生活中普遍存在着的一切不如意,冷静分析找出突破点,并使之能为我所用。而不要像野马那样一不如意就暴跳如雷,这样只能自食苦果。适应环境是走出低谷,迈向成功的一把烫金钥匙,下一次遇到失意的事情前记得给自己一个迂回空间,耐心地适应,谨慎思考,适时地做出些调整,开阔心胸,打开格局,让痛苦和委屈成为人生路的垫脚石。

        ⑥我曾读过这样一个故事: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对弟子说他能移山,于是弟子们纷纷请教移山方法,准备效仿尊师。这时,柏拉图哈哈大笑道:“其实很简单,山若不过来,我就过去。一言既出,弟子们不禁哑然。”

        ⑦世上本没有所谓的移山之术,惟一能够移山的秘诀就是:山若不过来我便过去。同样的道理,人不能改变环境,那么就改变自己。我们虽然不能回到过去,但我们可以改变未来,因为当下始终紧紧地攥在我们的手中,而改变未来就是从改变现状开始,一点一滴的改变,都将对我们的未来造成影响。

        ⑧托尔斯泰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有人想改变自己。”

        ⑨要改变现状,就得先改变自己。顺意的时候,告诉自己不骄躁不得意;逆意的时候,对自己说你其实很棒别灰心。改变自己,从改变观念开始。即便眼下是连串的失败,也都是从一个已有的错误的观念开始的。“只因一着错,输了半盘棋。”那停下来,重新审度时势并积极地扭转自己的心态,动用你的智慧冷静分析重新找回最初的自我。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引用《水调歌头》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名句,引出本文中心论点:处于逆境中的人,要经受很多的磨难和痛苦,才能走出阴霾。 B、作者认为要改变现状,先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又从改变观念开始,如若眼下是连串失败,则需要停下来,扭转心态,冷静分析,重新找回最初的自我。 C、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分析到位,说理充分,极具说服力。 D、野马的真正死因并不是吸血蝙蝠所吸血量过多,而是少了蚌的“肚量”,不能冷静寻找突破口,而是过于暴怒狂奔,活活把自己折磨死。
    (2)、下列事例中能证明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扎根大地的人民科学家钟扬率领团队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经过不懈努力,终为国家种子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 B、诸葛亮少时好学,为延长先生授课时间,在公鸡打鸣之前,给公鸡喂食,使得公鸡因饱腹而延后打鸣,发现真相的先生被他好学精神感动,倾囊相授。 C、孔子晚年特别喜欢《易经》,为了把生涩难懂的《易经》理解通透,孔子反复诵读,将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磨断多次。 D、保尔在抗战前线带着病体退役下来,一度非常痛苦迷茫,甚至想到自杀。但他很快调整自我,通过文学创作继续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而奋斗。
    (3)、“人生,就像一条连续不断的抛物线,有高峰,也有低谷”,许多人对逆境抱有抵触心理,但只有起伏的人生才完整。结合选文,分析人生为什么不可缺失逆境?
  •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鲜花课

    乔叶

        ①那天出差,在高铁站候车,闲着无事便看着来往的陌生人解闷。忽然,视线里出现一个中年男人,他站在安检区外,正被一群人热热闹闹地包围着送行。告别即将结束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一个小美女慌慌张张地跑过去,往他怀里塞了一大捧鲜花。是一束淡黄色的玫瑰,我目测了一下,足有四五十枝,每枝都用淡绿色的彩纸包着,极为悦目。花中还插着两枝大大的粉色百合,都是三头的。

        ②于是,这个男人一手抱着玫瑰,一手拉着箱子,身上还背着一只包。他忙不迭地冲送行的人们挥手告别,进了安检区。

        ③看着他在安检机的传送带旁手忙脚乱地挪动箱包和鲜花,我不由得笑起来。

        ④鲜花,我也收到过这样的礼物。说实话,这样的礼物是一种漂亮的麻烦。第一次被送鲜花时,我也是两手满满的行李,却还是倍加珍惜地把花抱回了郑州。安检,上车放到行李架上,下车再从行李架上取下来……到家后,鲜花已不复娇艳,我恋恋不舍地端详再三,还是将其扔进了垃圾桶。我于是得出结论:鲜花这种东西,收到的时候心情是喜悦的,照相的时候抱着是娇美的,在房间里插着的时候是芬芳的,但在旅程中是令人狼狈的。

        ⑤因此,当这个带着一股淡淡鲜花芬芳的男人从我身边走过时,我怀着近乎看笑话的心情,观察他会如何处置怀里的鲜花。

        ⑥只见他走到候车室的一端,站在那里,一脸的严肃。他踌躇了片刻,然后解开花束的包装纸。接下来,他开始将花分送给候车的人们。每人一枝,人人有份。

        ⑦有老人谦让,说给年轻人吧;也有人谢绝,说手上的行李太多。他也不勉强。事实上,这件事虽然很温馨,但他看起来依然很严肃 , 一点儿都不热情,还有一些腼腆。不得不承认,这种腼腆在他脸上,显得很可爱。

        ⑧人群中微微有了波澜,候车席里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他,注意到他。便有人凑了过来,其中有一对小情侣点名求那两枝百合,他自然是慷慨相赠。

        ⑨快到我这里了。眼看他离我越来越近,我居然有些紧张,如同小孩子在等待将要分得的糖果。

        ⑩终于啊终于,他送到了我这里。

        ⑪“谢谢。”我接过来。

        ⑫环顾四周,整个候车室,花香弥漫。

        ⑬在我的意识深处,鲜花一直是虚妄的,甚至是所有礼物中最为虚妄的:开得再悦目,也会很快枯萎,然后被扔掉,结局颓然。如同太多稍纵即逝的美好事物,甚至如同人生。

        ⑭而眼前的这个男人,他想到这些了吗?他一定想到了,而且一定比我想得更深。可是,你看他,他还是把手中的花朵,一枝一枝地送了出去,分享给这些陌生人。在明了虚妄之后,他还有分享的诚意和赠送的热情。而这些鲜花,也托了他的福,在成为垃圾之前,幸福地作为鲜花绽放到最后一刻。

        ⑮所谓勇敢,不就是如此吗?即使再虚妄,也还要好好活着。所谓智慧,不就是如此吗?正因为虚妄,也才要好好活着。

        ⑯结果的虚妄一直就在那里,所以,就更不应该辜负过程的欢乐啊——他给我上了经典的一课。

    (有删改)

    (1)、根据情节的发展,以及“我”的情感心态变化过程,填写下面表格的内容。

    情节

    “我”的情感心态变化过程

    男人挪动箱包和鲜花过安检

    不由得笑起来

    男人将花分送给候车的人们

    居然有些紧张

    (2)、第⑥段和第⑦段划线的“严肃”都写出了中年男人的神态,请写出你对这两处“严肃”不同的理解。

    ①只见他走到候车室的一端,站在那里,一脸的严肃

    ②事实上,这件事虽然很温馨,但他看起来依然很严肃 , 一点儿都不热情,还有一些腼腆。

    (3)、联系上下文,分析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4)、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以“鲜花课”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 15.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肉桂色的铺子

    [波兰]布鲁诺•舒尔茨

        ①在最为短暂而困乏欲睡的冬日里,在清晨和傍晚毛茸茸的、昏黄的边缘之间,当小镇越来越陷进冬夜迷宫的深处,又由转瞬即逝的黎明勉强召回并摇醒。

        ②有一回,我们全家到戏院去。在灯光暗淡、使人昏睡的大厅里,父亲摸遍了所有的衣袋,说把钱包忘在家里了。依母亲的意见,我被挑中回家去找钱包。

        ③我走进被光照亮的冬夜。这是那种明亮的夜晚,星星闪烁的天空是那么辽阔,足够装点整整一个月的冬夜的天空。

        ④在这样的夜晚,派一个男孩去干一件紧急而重要的事情,真是太欠考虑了,因为在半暗不明的亮光中,街道变得纵横交叉,难以辨认。这样的冬夜的诱惑通常是从想要抄近道,走一条可以快些到达又较不熟悉的道路这个天真的愿望开始的。不过,从那时起,事情就变得不一样了。

        ⑤在这样一个夜晚,我不可能沿着一条黑暗的街走,从而忽略在很迟时还开着的那些奇怪而有吸引力的铺子。那些铺子,在平日往往被人忽略。由于那些铺子的墙上有黑沉沉的嵌板,我经常管它们叫肉桂色的铺子。

        ⑥这些确实挺有气派的铺子夜晚开得很迟;铺子里总是有我最感兴趣的商品。阴暗和深沉的店堂里弥漫着油漆、清漆和供香的气息,弥漫着遥远的国家和稀有的商品的香味。你可以从商品中发现孟加拉烟火,魔盒,从马拉巴尔运来的假宝石头和曼德拉草根,从纽伦堡运来的装在坛子里的矮人……

        ⑦观光肉桂色的铺子的想望使我加快步子,我拐到一条我认识的街上,简直像在跑,提心吊胆地防止迷路。我经过三四条街,但是我要找的那个地方仍毫无迹象。更严重的是,街道的面貌同我原来以为的不一样,看不到丝毫铺子的影子。我所在街上的房子都没有门,而且窗都关得紧紧的,由于月亮的反光,窗里的情况一点都看不见。那些房子的另一面——我想——从那条街上,一定可以走进去。我现在走得更快了,心里相当慌,开始放弃观光那些肉桂色的铺子的念头了。我想赶快离开这里,到小镇我更熟悉的地区去。我来到街道的尽头,拿不准它会把我引到哪里。

        ⑧几辆马车在黑黢黢的街上渐渐出现。一个赶车的从他高高的座位上向我俯下身来。他长着一张小小的、亲切的红脸。“乘车吗,少爷?”他问。这辆马车有许多关节和纽带都在摇动,它的轻便的轮子滚动着出发了。在车轴的卡达卡达声中,在赶车的座位和车顶的碰撞声中,我没法就我的目的地同他取得一致的意见。他对我说的一切都点点头,管自己唱着歌。我们绕着小镇转圈。

        ⑨在一家小酒馆前,站着一伙赶马车的,他们向他友好地招手。他高兴地回答,然后把缰绳扔在我的膝盖上,跳下车去,同他那伙同行待在一起。那匹马,是匹聪明的拉车的老马,匆匆向周围望望,迈开单调、有节奏的步子小跑,继续前进。事实上,。但是,我自己不会赶车,所以只得依赖那匹马的意志。我们拐进郊区的一条街,街两面都是花园。我们一路前进,那些花园慢慢地变成长着高树的公园,而公园又依次变成森林。

        ⑩我将永远不会忘却这个最明亮的冬夜里的这次光明的行程。染了颜色的天空的地图扩展成为一个无边无际的穹隆,穹隆上隐隐约约地出现奇形怪状的陆地和海洋,用显著的潮流和涡流的线条作标记,用天空地貌的绚烂的纹理作标记。空气变得容易呼吸,像银色的薄纱似的微微闪光,能闻到紫罗兰的香味。从毛茸茸的羔羊皮似的白雪底下,颤抖着的银莲花冒出来了,每一个细巧的花萼中有一点月光。整个森林看上去好像被成千上万的亮光和在十二月天空中大量陨落的星星照亮了。空气同一道秘密的清泉一起在搏动,同纯洁的雪和紫罗兰一起在搏动。山头的轮廓线铺满树木的秃枝,恍如幸福的叹息逐渐升向天穹。

        ⑪我完全不把父亲的钱包摆在心上了。

        ⑫在这样一个夜晚,在这一年里也只有这一个夜晚,人产生快活的念头和灵感;人感到被神圣的诗的手指所抚摸。我带着满脑子的想法和打算,想要走回家去,却遇到了几个胳膊底下夹着书的同学。他们被那一夜永远不会消失的光亮所唤醒,已经出发去上学了。

        ⑬我们一起沿着向下伸展的街道走去,街上弥漫紫罗兰的芳香,难以确定给积雪镀上银辉的,究竟是夜晚的魔力,还是逐渐升起的黎明曙光……

    (选自《鳄鱼街》,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下面对“肉桂色的铺子”描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肉桂色的铺子在平时往往被人忽略,而在那个特定夜晚里于“我”而言很有吸引力。 B、肉桂色的铺子,是“我”给这些店起的名字,因为铺子里货物的颜色多是肉桂色。 C、肉桂色的铺子里有很多“我”喜欢的东西,它们来自遥远的国家,很多商品很稀有。 D、那个夜晚,“我”很想找到肉桂色的铺子,但是最终因迷路而没有找到。
    (2)、哈佛教授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说:“‘暖’的色彩看上去似乎是在邀请我们,而‘冷’的色彩却使我们望而生畏和远远躲避。”第⑩段画线句的内容属于哪种色彩?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3)、第⑨段空格处最有可能填入下面哪句话?联系上下文说明理由。

    A.那匹马使我信心百倍——看来它比那个赶车的机伶。

    B.那匹马使我万分恐慌——看来它比那个赶车的还不靠谱。

    (4)、主题联读,指的是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联系另一篇或多篇主题与之相同(或相近)的作品进行关联比较,进而深化对这一主题的思考与认识。你认为下列哪篇文章更适合与本文进行主题联读?请先明确主题词(如难忘、成长、收获、突破、契机等)再结合本文与所选文章的具体内容,阐述理由。

    A.《孤独之旅》 B.《社戏》

  • 16.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温暖的劈柴肖复兴

        ①那一年,父亲病故,我从北大荒回到北京,还不到三十岁,也还没有结婚。那时候,我没有意识到母亲已经老了。那时候,我还年轻,心像长了草,总觉得家狭窄憋屈,一有空就老想往外跑,好像外面的世界真的很精彩,可以让自己散心,也能够让自己成材,便常常毫不犹豫地把母亲一个人孤零零地甩在家里。母亲从来不说什么,由着我的性子,没笼头的马驹子似的到处散逛,在她的眼里,孩子的事,甭管什么事,总是大的。

        ②都说年轻时不懂得爱情,其实,年轻时最不懂得的是父母。

        ③那时候,我在一所中学里当老师,有一次,放寒假了,我没有想到有时间了,可以在家里多陪陪已经老迈的母亲,相反觉得好不容易放假了,打开了笼子的鸟,还不可劲儿地飞,便利用假期和伙伴们到河北兴隆的山区玩了一个多星期。

        ④回来的那天,到家已经是晚上了。推门进屋,屋里黑洞洞的,没亮灯。正纳闷,听见一个老爷子的声音:是复兴回来了吧?然后听见火柴噌噌响了好几声,大概是返潮,终于一闪一闪的,点亮了炉膛里的劈柴。正是冬天,我才感到屋里一股冷飕飕的寒气。

        ⑤说话的是邻居赵大爷,年龄比母亲还要大几岁,身板很结实。我摸到开关,打开了电灯,才看见母亲蜷缩在床上的被子里。赵大爷对我说:你妈两天没出门了,我担心她一人在家别出什么事,进你家一看,老太太感冒躺在床上起不来了,炉子也灭,这么冷的天,人哪儿受得了呀。这不赶紧找劈柴生火,连灯都没顾得上开。

        ⑥炉火很快就生着了,火苗噌噌往上蹿,屋子里暖和了起来,被子里的母亲也稍稍舒展了腰身。赵大爷一身的灰和劈柴渣儿,母亲对我说,多亏了你赵大爷。我连忙谢他,他说街里街坊的,谢什么呀,快给你妈做饭吧。母亲连连摆手,说嘴里一点儿味儿没有,不想吃,让我先坐壶开水。我往水壶里灌好水坐在炉子上,回过头看了一眼瘦弱的母亲,心里充满愧疚。

        ⑦赵大爷出门前,回头对我说:你要不先到我家拿点儿劈柴去,你家的劈柴没有了,我刚才找了半天,才找出一点儿,刚刚够点着火炉子,明天火要是又灭了,你没的使。

        ⑧我跟着他走到他家,他抱来满满一怀劈柴放到我的怀里,送我走岀他家院门的时候,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还清晰地记得。他说:“复兴呀,

        原来孔圣人说:父母在,不远游。现在别说是你们年轻人了,就是搁谁也做不到,但改一个字,父母老,不远游,还是应该能做到的。”

        ⑨那天的晚上,没有星星,天很黑,很冷。走在回家的夜路上,耳边老响着赵大爷的这句话。心里很惭愧,怀里的劈柴很沉,但很暖。

    (1)、通读全文,说说标题“温暖的劈柴”中“温暖”的含义。
    (2)、句子品析。

    ①选文第④段画直线句子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②选文⑥⑨中画线的两个句子分别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

    (3)、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赵大爷的人物形象。
    (4)、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父母老,不远游”的理解。
  • 17.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一班767路公交车

    (一)

        ①每天早上的767路公交车上,总会出现好些穿着深蓝色校服的A中学生。聂瑶瑶就是其中之一。可她最近发现,767路车上出现了一个穿着白色校服的男生。

        ②某个拥挤的周一,当她叼着一袋牛奶慢条斯理地走上车时,这个男生已经坐在了最后一排。聂瑶瑶有些生气,最后一排可是自己的专属座位。

        ③聂瑶瑶穿过拥挤的人群,走到男生面前。“喂!”她气鼓鼓地喊了一声。男生在低头看书,没有理睬聂瑶瑶。“喂!”她有些急了。仍是不理不睬,聂瑶瑶气得直跺脚。A中到了,聂瑶瑶回头望了男生一眼,他仍然沉浸在书里。

        ④聂瑶瑶一路气到了学校,一进教室便找班上的“万事通”陈大志打听。“白色校服?”陈大志挠挠头:“有可能是C中吧。”

        ⑤哦,原来是这样啊!C中可不是什么好学校,难怪那么没礼貌呢。

        (二)

        ⑥聂瑶瑶这天照例叼着一袋牛奶往767最后一排走去。C中的男生依然安静地坐在她曾经的“老位子”上,捧一本书静静地看着。她翻个白眼,站到了一旁。这一站上了很多人,一位老太太颤颤巍巍地走过来。

        ⑦男生刚好合上手中的书,抬头见到老太太。赶紧站了起来,对老太太微微点了点头,示意她来这儿坐。老太太笑着:“谢谢你呀,小伙子!”

        ⑧他没有回答,一直羞涩地微笑着。

        ⑨聂瑶瑶把牛奶袋子咬得咯吱作响,她打心眼儿里不愿意相信这个在自己看来极没礼貌、品行不端的C中不良学生会做出这等好事。

        ⑩“吱”一声,刺耳的刹车声传来,聂瑶瑶一个趔趄往前跌去,忽然有人紧紧抓住了她的手臂。转头一看,正是那个男生。她心中一慌,赶紧抽回胳膊。男生不好意思地对聂瑶瑶笑了笑。

        ⑪下车以后,聂瑶瑶看着767一路远去,忽然觉得少做了件什么事情。

        (三)

        ⑫那天早上是全市会考,聂瑶瑶哼着歌上了车,连书包都没背,带着准考证和两支笔,心里还盘算着早早考完可以回家睡个舒服觉。

        ⑬他也在车上,“霸占”着聂瑶瑶的座位,捧一本书静静地看。聂瑶瑶突然有些好奇,在公交车上看得那么认真,什么书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

        ⑭A中到了,聂瑶瑶下车以后径直往校门口走去,猛然发现自己的准考证不见了。聂瑶瑶心里狂跳,惊慌得快晕过去了。她出门时手里攥着笔和准考证,可现在笔还在手里,准考证却不见了。她急得要命,眼圈儿都红了。

        ⑮这时候有人拍了她肩膀一下。她泪眼婆娑地转身,是车上那个C中的男生,qì chuǎn xū xū________地地伸出手,准考证被他捏得皱巴巴的,上面还有汗水。

        ⑯聂瑶瑶感激地拿过准考证。男生不好意思地收回手,在衣服上使劲蹭手心的汗。

        ⑰“聂瑶瑶快点,要开考啦!”

        ⑱“来了来了!”聂瑶瑶正想回头对男生道谢,却见他已经快步往车站走去了。

        ⑲“喂!”聂瑶瑶喊他。他没有回头。

        ⑳“喂,同学!”聂瑶瑶扯开了嗓子喊,可他走得很快,远处的站台又来了辆767,聂瑶瑶隐约看见他上了车,快速消失在视野之中。

        (四)

        ㉑后来的后来,整整一年,聂瑶瑶再也没有见过他。

        ㉒767路公交车就要被撤消了。这座城市修起了四通八达的地铁。

        ㉓767路停运的前一天,聂瑶瑶决定坐到终点一次,去看看和那个男生一样,穿着白校服的C中学生。

        ㉔终点站其实不远,聂瑶瑶一下车却只看见一片繁忙的工地。她走到一个中年男人面前,询问起终点站是不是有什么学校。男人想了想:“没有什么学校啊。往前一站地倒是有个A中。咦,你不就穿着A中校服吗!”聂瑶瑶执意让他再想想。

        ㉕男人沉吟一下:“哦,以前这里有个聋哑学校!学生都穿白衣服。不过都搬走一年了。”聂瑶瑶站在那儿,竟然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1)、在第(三)部分的横线上根据拼音写汉字。

    qì chuǎn xū xū

    (2)、通读全文,按要求完成下面表格。

    小说章节

    概括主要情节

    聂瑶瑶情绪或心理

    (一)

    (二)

    男生主动给老太太让座。

    怀疑不信

    (三)

    感动感激

    (四)

    聂瑶瑶乘即将撤销的767路公交车去看C中,得知男生是聋哑学校学生。

    (3)、文章两次写到聂瑶瑶早上“叼着一袋牛奶”上车,这个细节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
    (4)、小说以“最后一班767路公交车”为题颇能吸引读者,请说说标题的妙处。
    (5)、我们曾学过著名小说欧·亨利的《二十年后》等小说,了解过富有特色的欧·亨利式结尾。本文结尾就有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评析。(请写出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