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宁夏中考物理预测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7-07-24 类型:中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活中常说“引吭高歌”“低声细语”,这里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音调 B、“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C、弹吉他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是为了改变音色 D、用钢尺压在桌面上,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是探究声音的音调与频率的关系2. 下列估测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A、学校教学楼每层楼的高度约5m B、一名中学生站在水平地面上的压力约为60N C、人的密度约为1.0×103kg/m3 D、人步行的速度约为6m/s3. 一个物体在两个相互平衡的力的作用下,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若这两个力中的一个力突然消失,则( )A、物体将立即停止运动 B、物体一定改变运动方向 C、物体仍做匀速直线运动 D、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4. 如图是指甲刀的结构图,关于指甲刀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BC是一个省力杠杆,支点是C B、图中ABC是一个省力杠杆,支点是B C、图中DFO是一个费力杠杆,支点是F D、指甲刀可以看成是一个省力杠杆和一个费力杠杆组成5. 关于几幅图中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重型载重汽车装有较多轮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对地面的压强 B、圆柱容器中越低的小孔水喷的越远是因为水越深压强越大 C、茶壶盖上留一个小孔,这是利用大气压的作用可以将茶倒出 D、小轿车在公路上高速行驶时对地面的压力比停在路边时对地面的压力小6. 如图所示是两个电学元件甲、乙的电流与电压关系的图象,针对这两个元件连接在电路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串联在电路中,当电流为0.4A时,甲、乙两端电压之比为2:1 B、串联在电路中;当电流为0.2A时,甲、乙的电功率之比为1:2 C、并联在电路电压为2V的电源上,干路中的总电流为0.8A D、并联在电路电压为2V的电源上,电路中的总功率为1.6W7. 我国未来的航母将采用自行研制的电磁导弹器,如图所示电磁导弹器的弹射车与飞机前轮连接,并处于强磁场中,当弹射车内的导体通以强电流时,即可受到强大的推力.下列实验中,与电磁导弹器工作原理一致的是( )A、 B、 C、 D、
二、选择说明
-
8. 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透镜、光屏位置如图乙时,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凸透镜的焦距是30cm;
B.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像;
C.照相机成像特点与图乙中所成像的特点相同;
D.保持凸透镜、光屏位置不变,将蜡烛远离凸透镜,烛焰仍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说明理由: .
9. 在学习描述两个物理量的关系时,常用图象来反映,从下面的图象得到的信息中,不正确的是A.图甲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B.图乙表示物体在以5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
C.图丙表示导体的电阻随电压增大而增大;
D.图丁表示某种晶体的熔化曲线.
说明理由: .
三、填空题
-
10. 如图是火箭发射升空时的情景.(填物态变化名称)(1)、火箭点火后,发射台附近产生了大量“白气”,这是台下导流槽内的水在高温火焰下发生物态变化,先成水蒸气,然后形成小水珠.(2)、为保证飞船返回时安全,船体上涂有一层特殊固体物质,在高温下,先然后 , 这两个物态变化过程都需要吸热,以防温度过高.11. 右图为一种浴室防滑踏垫,其正面为仿草坪式设计,这是通过的方法增大脚与垫之间的摩擦力;与地板接触的背面有许多小吸盘,将吸盘挤压到地面后,可利用产生较大的压力,两措并举以达到理想的防滑效果.12. 北方的冬天很冷,常看到路上的行人一边搓手,一边对手哈气,从而使手感到暖和.从改变内能方式上看,“搓手”属于的方式.13. 假日小亮和同学去沙湖游玩,看到大片大片的芦苇倒映在水中,时不时还能看到大大小小的鱼在水中游窜,他们看到的芦苇倒影是光的现象,看到水中的鱼是光的现象.14. 通过某段导体的电流为0.2A,导体两端的电压为4V,当电流为0.4A时,电压为V;若导体两端的电压为0V,通过导体的电流A,导体的电阻为 .
四、解答题实验、探究
-
15. 实验室准备多套“观察水沸腾”的实验装置,如图甲、乙所示.(1)、小明同学从水温升高到90℃时开始记录数据,以后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直到水沸腾5min为止,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分析下表数据可知,小明选择的是 (填“甲”或“乙”)图中的装置.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温度/℃
90
92
94
96
98
100
101
102
102
102
102
102
(2)、小莉、小华都选用了另外一种实验装置,她们绘制的沸腾图象如图丙所示,得到a、b两种不同图线,其原因是实验中她们所用水的不同.(3)、实验后,小明对大家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如果不对水加热,能让水重新沸腾吗?老师马上将一杯停止沸腾的水放进抽气密封玻璃罩中,如图丁所示.接通抽气机电源,随着玻璃罩中空气的抽出,热水居然沸腾起来.通过分析,同学们知道此现象发生的原因是:抽气机抽气时,玻璃罩内的气压(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水的沸点(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因此在不加热的情况下,水(填“能”或“不能”)重新沸腾.16.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有很多家庭周末都选择去饭店吃饭,消除买菜、做饭之累.但每次张宏的妈妈总是不愿意,说有很多地沟油流入餐饮行业.张宏认为:与压榨油相比,地沟油含有较多的盐,无论怎么提练,盐都无法避免,于是想和班上同学用测量密度的方法来检查油品是否是地沟油或是否勾兑了地沟油.(1)、甲同学用已调好的托盘天平测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操作情况如图a所示,其中的错误是①:;②;③ .
(2)、乙同学的操作是:测得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为103.2g后,把烧杯中的食用油倒入量筒中一部分,如图(b)所示,量筒中食用油的体积是ml:测量烧杯中剩余食用油的总质量时,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c)所示,则其总质量是g,由此可算出该食用油的密度为kg/m3 .(3)、丙同学的操作是:测得空烧杯的质量m0再用量筒取一定体积v的食用油倒入烧杯,再测量烧怀和杯中食用油的总质量m,由此求出食用油密度的表达式为 .(4)、请你分别对三个同学的实验作出评价:;; .17. 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一问题时,同学们做了如图所示的一系列实验,请你从图中选出一些图,并通过分析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完成以下问题.(1)、分析图1中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物体重N;(2)、分析图1中①~④,说明浮力大小与有关;分析图中④⑤,说明浮力大小与有关;(3)、实验中,另一小组同学作出了弹簧测力计的拉力F与物体下表面所处深度h的关系图象,如图2所示.从图象可知,当物体所处深度为8cm时,物体受到的浮力是N.18. 在“测定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中(小灯泡有“3.8V”字样),电源电压恒定.(1)、请你用笔划线代替导线,将甲图中的实物电路完整,要求滑片向左移动时灯泡变亮.(2)、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滑片应移到端(选填“左”或“右”),目的是保护电路;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发现灯泡始终不亮,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无示数,其故障原因可能是;(3)、排除故障后,开始实验,要使小灯泡正常发光,移动变阻器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为V,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灯泡的额定功率为W.(4)、完成实验后,同学们在整理实验器材时发现,不更换任何实验器材还能完成的一个实验,此实验的名称是;某同学将测量的部分数据描绘出了小灯泡I﹣U图象如图丙,图象不是直线而是曲线的原因是 .五、应用
-
19. 银西铁路起自西安北客站,经咸阳机场、礼泉、乾县、永寿、彬县进入甘肃,经宁县、西峰、庆城、环县进入宁夏,经吴忠市跨黄河经灵武市引入银川枢纽.线路全长约618公里,预计建设工期为5年,届时,银川至西安客车运行时间将由当前的14小时缩短至3小时.(1)、请在图中大致画出高铁客车车头所受重力和支持力的示意图;(2)、列车进站时,司机关闭了发动机,为什么列车仍然能够继续前进?(3)、按照题中所述线路的全长,高铁列车运行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0. 有一种由酒精气体传感器制成的呼气酒精测试仪被广泛用来检测酒驾,传感器R1的阻值随酒精气体浓度的变化如图甲,工作电路如图乙,电源电压恒为12V,定值电阻R2=30Ω.求:(1)、被检测者未喝酒时,R1阻值;(2)、被检测者酒精气体浓度为0.8mg/mL时,电流表的示数;(3)、现在公认的酒驾标准为0.2mg/mL≤酒精气体浓度≤0.8mg/mL,当电压表示数为4.8V时,通过计算说明被检测司机是否酒驾?21. 某品牌电热水壶的铭牌上标着如下表所示的数据.请计算:
热水壶容量
1.5L
额定电压
220V
加热时功率
1000W
频率
50Hz
(1)、图中是电热壶三角插头,图中标示的A插脚是连接电热壶的部分;(2)、根据铭牌信息,图中广告商的宣传语“聚能发热,烧开一壶水只需5分钟”,你认为真实吗?(水的常温约20℃,请通过计算说明);(3)、如果在用电高峰时间内用电热水壶烧水,电压只有200V左右,这时电热水壶发热时的功率是多大?(计算结果保留整数)22. 宁夏中考体育项目之一是跳绳,图中是同学们在体育课上练习跳绳的场景.张亮的体重为50kg,跳绳时,每次跳起的高度约5cm那么:(g取10N/kg)(1)、说出他从地面起跳至最高位置的过程中,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2)、张亮1分钟跳绳180个,请计算他克服重力所做的功是多少?功率多大?(3)、张亮起跳前站立在操场上,请你估算他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大?(4)、从2014年开始,发现多地校园的操场属于“毒跑道”(朔胶跑道中含有毒成分),造成学生流鼻血、头昏、恶心等症状,请从物理角度解释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