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0 三峡 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19-11-25 类型:同步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
1.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不见曦月(xī) 夏水襄陵(xiānɡ) B、沿溯阻绝(sù) 素湍(tuān) C、绝巘(yǎn) 飞漱(shù) D、重岩叠嶂(zhànɡ) 属引凄异(shǔ)2.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③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④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3.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清/荣/峻/茂,良多/趣味4. 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下列句子所写景物的特点。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③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④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5. 根据课文填写句子。(1)、分别从正面和侧面描写三峡两岸山峰相连、隐天蔽日景象的句子: , 。(2)、与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意思相应的句子:。(3)、正面描摹“猿鸣”的句子:。(4)、与“听猿实下三声泪”(杜甫)、“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白居易)意思相关的句子: , 。6. 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天高地厚华夏情。
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天蔽日 隐:隐瞒 B、良多趣味 良:甚,很 C、绝巘多生怪柏 巘:山峰 D、哀转久绝 绝:消失(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 , ”描写水势盛大,又用“ , ”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用原文的语句填空)(4)、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B、本文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C、作者将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将静态景物动态化。 D、本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5)、从全文看,第四段中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6)、作者写三峡四季水况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而是先写“夏水”?8.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选段,完成小题。【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 , 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 , 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西岳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①沿溯阻绝
②或王命急宣
③不以疾也
④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3)、两个文段都写到“山”,所写的“山”各有怎样的特点?(4)、两个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既决,水流疏分,指状表目,亦谓之三门矣。自砥柱以下,五户①已上,其间百二十里,河②中竦石桀③出,势连襄陆,盖亦禹凿以通河,疑此“阏④流”也。其山虽辟,尚梗湍流,激石云洄 , 澴⑤波怒溢,合有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
(节选自《水经注·河水》)
【注】①五户:五户滩。②河:黄河。③桀:凶恶。④阏(è):堵塞。⑤澴(huán):水流湍急。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①山见水中若柱然
②河中竦石桀出
③激石云洄
④自古所患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砥柱,山名也。
②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害舟船,自古所患。
(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①“砥柱”得名的由来:。
②“三门”得名的由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