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四章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同步训练

试卷更新日期:2016-02-16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可持续发展追求的目标是(  )

    A、经济能不断发展 B、工农业生产规模越来越大 C、既要发展,又不危害环境 D、尽量不用或少用能源、资源
  • 2. 以下主张和观点,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A、可持续发展就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B、发达国家应停止过度消费 C、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人口的零增长 D、各国在开发本国自然资源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
  • 3. 当人均生态赤字为负值时,从国家和地区的角度看是使用了别国的资源,从全球的角度看是盗用了下一代的资源。这句话体现出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有( )

    A、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和公平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D、经济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
  • 4. 下列行为和认识符合环境文明时代社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是(  )

    A、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B、退耕还林,合理放牧 C、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同等 D、倡导高消费,刺激经济增长

二、综合题

  • 5. 李家村的村干部为了带领大家奔小康,想出一个致富的好办法:决定把本村麦田的土卖给城市建筑公司作工程用土,取土形成大坑,又用收费方式给城市堆放垃圾。这样他们两头进钱,果然走上了富裕之路。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李家村的致富之路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发展的观念 B、公平的观念 C、环境的观念 D、权利的观念
    (2)、21世纪城市垃圾处理的最优方式应为(  )

    A、以掩埋为主 B、以焚烧为主 C、垃圾作为能源发电及综合处理 D、用巨轮运到大洋中投入深海
  • 6.

    生态城市建设是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如图表示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三条道路。k1表示生态环境质量安全警戒线,k2表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警戒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最不可取的道路是(  )

    A、k2线 B、AC曲线 C、AD曲线 D、AB曲线
    (2)、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是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这突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发展的观念 B、公平的观念 C、环境的观念 D、权利的观念
  • 7. 据报道,长江三角洲刀鱼价格卖到了1 400元/斤。渔民说,刀鱼前年一网还能打到10多条,去年能打到6、7条,今年究竟能打到多少不容乐观。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刀鱼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有 (  )

    ①生产及生活污水大量排入 ②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鱼类正常繁殖 ③不合理捕捞对渔业资源的破坏 ④酸雨危害,长江江水酸化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下列有利于长江刀鱼可持续生存的措施有 (  )

    ①修建水库,减少洪涝灾害 ②上、中游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 ③发展科技,进行人工养殖 ④规定禁渔期和禁渔区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8.

    下图为“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虚线方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其外在的表现主要是(  )

    A、资源的破坏与短缺 B、促进经济迅速发展 C、新材料应运而生 D、资源利用范围越来越广
    (2)、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利用主要是因为(  )

    A、自然资源都属于可再生资源 B、人类可以无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人口剧增和错误的认识 D、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种类不断增多
  • 9.

    读可持续发展图解,完成下列问题。

    (1)、E,F,G的内容分别是(  )

    A、人口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 B、第一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二产业可持续发展、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 C、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业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 D、社会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生态持续发展
    (2)、E1 , F1 , G1的内容可能分别是(  )

    A、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控制人口规模、提高生活质量 B、健康与卫生、能源生产与消费、保护生物多样性 C、农业与乡村的发展、保护大气层、荒漠化防治 D、消除贫困化、城市发展、防灾与减灾
  • 10. 生态足迹是人们所消耗的每种消费品的生物生产面积的总和。有效生态承载力是自然能够为人类提供的生态服务的能力。分析下表中的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世界上部分国家的人均生态赤字资料(单位:公顷/人)

    国家

    人均生态足迹

    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

    人均生态赤字

    新加坡

    6.9

    0.1

    -6.8

    比利时

    5.0

    1.2

    -3.8

    美国

    10.3

    6.7

    -3.6

    英国

    5.2

    1.7

    -3.5

    日本

    4.3

    0.9

    -3.4

    冰岛

    7.4

    21.7

    14.3

    新西兰

    7.6

    20.4

    12.8

    秘鲁

    1.6

    7.7

    6.1

    澳大利亚

    9.0

    14.0

    5.0

    巴西

    3.1

    6.7

    3.6

    (1)、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2公顷/人,人均有效生态承载力为0.8公顷/人,则中国的人均生态赤字为(单位:公顷/人)(  )

    A、0.4 B、-0.4 C、2.0 D、-2.0
    (2)、根据计算,1993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7公顷/人,1997年全球的人均生态赤字为-0.8公顷/人。下列叙述中,与这两个数据说明的问题相吻合的是(  )

    A、生物的种类不断减少 B、地球上的交通和通信越来越发达 C、人类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近 D、地球的生态环境处在不断改善之中
  • 11.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如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是(  )

    A、原始文明时代 B、农业文明时代 C、工业文明时代 D、环境文明时代
    (2)、甲、乙、丙、丁四个图例中,代表土地要素的是   (  )

    A、 B、 C、 D、
  • 12.

    如图是我国某地社会可持续发展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该地1985—1995年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环境污染水平整体不变 B、资源能源消耗维持在较高水平 C、经济发展指数保持在相同水平 D、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2)、该地社会可持续发展趋势最好的时期是  (  )

    A、1985—1990年 B、1990—1995年 C、1995—2000年 D、2000—2005年
  • 13.

    下图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类型区划分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描述我国可持续发展区域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2)、M地区在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在经济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3)、N地区可持续发展中所面临的严峻生态问题有

  • 14.

    读全球可持续发展五大要点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这五大要点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哪些追求和怎样的核心思想?

    (2)、这五大要点分别直接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哪种观念?

    (3)、为什么发达国家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承担主要责任?

  • 15.

    下列景观图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的场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①阶段中,人类对自然的态度是怎样的?

    (2)、环境问题从哪幅图代表的阶段开始出现?

    (3)、如果图③所示人类行为成为一种普遍行为时,会带来哪些环境问题?这能给我们提供怎样的启示?(提示:从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

    (4)、图④体现了人类怎样对待环境问题的道德观?

  • 16.

    结合下面热点材料和下面两图,回答问题。

    2013年6月20日国际商报报道,甘肃是我国能源、矿产和原材料老工业基地。甘肃自然条件较差,生态脆弱。经过近半个世纪的高强度开发,主要依赖资源优势的发展,成了不可能走下去的路子。在此背景下,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由高耗能、高排放、资源型的旧“两高一资”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资源永续利用的新“两高一资”转变,是甘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甘肃“两型社会”建设的必然选择。

    (1)、在河西新能源基地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开发哪些新能源,并指出这些能源的共同特点。

    (2)、在张掖地区制种产业和酿酒葡萄种植发展过程中易导致哪些生态问题,为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3)、结合图乙,分析该地循环经济是如何体现可持续发展内涵的。

  • 17.

    “生活质量”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下图为生活质量与GDP和电力消耗量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的问题是 , 说明

    (2)、关于此图给我们的启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