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21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试卷更新日期:2019-11-05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1921年,苏俄私人资本积累为1.5亿金卢布,1923年初增至3.5亿金卢布。从1922年到1925年,注册的私人工业企业数量从856个增至1786个。这说明苏俄( )A、私有经济日趋占据主导 B、新经济政策成果凸显 C、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D、轻工业成为发展重心2. 1927年,苏联第聂伯河水电站开始动工建设。它借鉴了加拿大阿达姆伯克水电站和拉加贝尔水电站的建设经验,由苏联水利建设专家设计、美国水电专家小组指导。历时5年,先期5个发电机组建成投产。据此可知当时( )A、苏联与西方已由对手变成盟友 B、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已经形成 C、苏联利用西方技术推进工业化 D、经济危机使欧美加速资本输出3. 仔细阅读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1928年苏联重工业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 B、1932年苏联经济总量跃居欧洲第一位 C、一五计划促进苏联轻重工业的快速发展 D、苏联盲目追求高速度,冒进思想较严重4. 1918年,列宁提出了组建工人征粮队的主张,每25名工厂工人中推派1名“忠诚可靠的工人”参加征粮队,到6月中旬,己派出工人征粮队员3000多名。设立工人征粮队起到的历史作用是( )A、巩固了工农联盟关系 B、推动了工业化的实施 C、保证了粮食税的收缴 D、保障了国内战争胜利5. 十月革命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高了工人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并禁止雇用童工;左翼政治力量快速发展,甚至上台执政并推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这些改变说明( )A、工人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资本主义制度面临着严重威胁 C、西方国家对苏俄政策的借鉴 D、十月革命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6. 有人说“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历史的引领者”。“历史的引领者”是指( )A、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 B、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 C、促进了俄国社会转型的迅速完成 D、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7. 1927年苏联爆发粮食收购危机,政府收购的粮食总量只有491万吨,远低于国家需要的820万吨。斯大林认为造成此次危机的直接原因是“农业的日益分散和零碎化”。这一判断(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B、开创了新型的工业发展模式 C、推动农业集体化实施 D、为保留新经济政策提供依据8. 1917年,土耳其的一家地方报纸写道:“这是俄国人民的行动,将来某一天会变成一个太阳并照亮全人类。”而美国的芬兰矿工移民中“一提到列宁的名字心就颤动不已”。在几乎无人知道俄国在哪里的古巴,烟草公司组成了“苏维埃”。这些现象说明俄国十月革命( )A、鼓舞了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 B、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进入新时代 C、为俄国实现现代化创造了前提 D、促成社会主义阵营的初步形成9. 如图为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年)苏联政府机构改革情况。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 )A、缺乏明确指导思想致改革混乱 B、以改革计划管理体制为重点 C、没有触动重工轻农的发展战略 D、改革操之过急脱离经济实际10. 当时考茨基、普列汉诺夫等都认为十月革命违背了历史的普遍规律,指责列宁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但十月革命的实践,说明列宁( )A、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B、并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C、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D、违背了社会发展普遍规律11. 1965年,苏联颁布了《集体农庄市场示范条例》,规定无论是集体农庄还是个人都可以在集体农庄市场上自由出售自己的农副产品,其价格由市场自发形成,国家不加干涉。为了发展农庄市场,国家拨款在城市兴建库房、提供冷藏设备等。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A、农业领域成为改革重点 B、农业集体化弊端已经消除 C、开始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D、重视农庄和农民的积极性12. 从俄国沙皇政权被推翻到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经过了8个月时间。在此期间,苏维埃几经变动最终成为新型的国家政权机关,完成这一转变的决定因素是( )A、布尔什维克党政治影响力不断增强 B、工人武装控制了全国各大中心城市 C、广大农民迫切希望重新分配土地 D、前线士兵支持退出帝国主义大战13. 列宁起初认为,“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制人民——这就是问题的实质,这就提供并保证了整个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但由于临时政府无能,以及他们所奉行的反革命反人民的政策,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引起一次又一次的政治危机,使俄国始终都找不到出路。这表明( )A、苏俄工农联盟趋于稳固 B、和平夺取政权符合现实国情 C、彼得格勒群众基础广泛 D、武装夺权政权成为不可避免14. 1932年莫斯科地铁施工使用了2台盾构机,一台为英国引进的,一台是苏联自制的。这两台压气式敞口盾构机为苏联的隧道施工技术带来了革命。这说明当时苏联( )A、侧重于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业化取得一定成就 C、工程技术完全实现自给 D、新经济政策效果显著15. 下表是《苏联外贸统计年鉴》部分商品在苏联(俄)进口中所占的百分比(单位:%),表中数据呈现的变化反映了苏联( )
1918
1920
1925
1929
1930
1933
机器设备和交通运输工具
5.0
15.1
20.6
30.1
38.3
43.0
工业消费品
58.9
58.3
9.2
2.7
1.4
1.7
A、工业生产水平已居世界前列 B、农业政策制约了工业发展 C、民众的消费能力呈下降趋势 D、形成了独特的工业化模式16. 某作品称:“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这一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开启向新经济政策过渡 B、推动农业集体化的一种举措 C、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D、扩大国营农场自主权的改革17. 前苏联学者瓦列里・帕乌里曼在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的学术专著中指出:“布尔什维克在俄国首都夺取政权只是在其规模宏大的进程上的一个环节(尽管是重要的),这个进程在1917年之前很早就开始了。”这说明十月革命( )A、是俄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B、在首都起义带动下迅速成功 C、以夺取政权作为革命的基础 D、以布尔什维克党为领导核心18. 余粮收集制确保国家收集了大量的粮食,但也导致了农业生产日益萎缩。特别是在1921年,国内形势已转向和平,农民却还没有看到余量收集制结束的希望,于是不满情绪便变成了绝望情绪,农民由消极对抗变成公开反抗。据此可知(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应该强制推行 B、余粮收集制不符合国情 C、苏俄社会主义道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 D、经济政策转变的迫切性19. 有学者指出,苏联作为当时欧洲几乎最落后的国家,又面临资本主义的包围、特别是法西斯的侵略,值此生死存亡关头,很难有比斯大林模式更好的选择。这揭示出斯大林模式( )A、深受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 B、迅速壮大了苏联的工业实力 C、实现了苏联的工业化目标 D、是适应战争形势的战时体制20. 社会消费基金是给职工支付工资外,国家用于居民的公共福利基金。阅读下表“苏联社会消费基金状况”,该表反映出苏联( )年份
占国家财政支了比重
人均从消费者基金获得的收入(卢布)
1933年
22.1%
61.73
1937年
29.1%
234
A、工业以消费品生产为主 B、国家收入分配考虑到民生 C、斯大林体制的活力衰退 D、新经济政策推行按劳分配21. 俄国实施某一政策时出现如下状况:“自制造火车头至开公众浴室、自供应面包至蘑菇,企图全部由国家主持。武装部队进入村庄,挨户搜索,除了农家本身食用之外,多余粮食一概拿走,并且主张停用货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政策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 B、苏俄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 C、该状况出现于斯大林执政时期 D、该政策的目的在于巩固苏维埃政权22. 1962年苏联学者利别尔曼建议,用利润、奖金、价格、货币等手段来刺激企业的生产,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在赫鲁晓夫的倡导下,围绕此建议展开了学术讨论。这一讨论( )A、主张恢复新经济政策 B、使苏联经济进入市场轨道 C、动摇了公有制的地位 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23. 苏俄新经济政策肇始于缓解以下哪一阶层的普遍不满情绪( )A、工人 B、农民 C、士兵 D、资本家24.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说:“苏维埃……由于其起源和成分的缘故,他们一点也不像临时政府那样过于拘谨……他们毫不犹豫、毫无保留地表达了人民大众的心声。”以下革命措施中最符合当时人民“心声”的是( )A、反击国内反革命叛乱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退出战争和获得土地 D、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统治25. 1917年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重要依据是( )A、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C、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26. 1921年7月,列宁指出:“解决食品危机的最主要的条件在于成功地收取粮食税”,为此,他要求各省立即采取措施恢复和加强粮食收购机构,建立税收检察机构,并为粮食机关提供“必需的党的权威和国家强制机关的全部权力”。材料反映了( )A、农业集体化侵害苏俄农民利益 B、新经济政策的执行存在随意性 C、余粮收集制加剧了苏俄的危机 D、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的迫切性27.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东欧和苏联普遍进行了改革,但最终却出现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结局。从根本上说,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 )A、没有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B、没有解决劳动者积极性问题 C、没有调节好阵营内部矛盾 D、没有解决政府与群众的矛盾28. 如图是有关苏联某一改革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A、改革开始否定斯大林模式 B、经济改革直接导致解体 C、苏联衰落崩溃的原因 D、戈尔巴乔夫改革取得成效29. 有学者认为,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实行的改革开放,其实质是相同的。这里所说的相同实质是指( )A、实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 B、从产品交换发展到商品交换 C、把商品经济关系引入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 D、利用政治力量从计划经济退却到多种经济形式并存30. 二战后,他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提价收购;鼓励农民与农场开垦荒地: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文中的他是( )A、斯大林 B、勃列日涅夫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二、材料分析题
-
31. 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集聚战争资源上取得的成功以及这一战时体制中体现的某些“共产主义”的做法使得列宁一度认为,“这条道路是正确的,一定能使我们获得巨大成就,保证我们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按照这一指导思想,1920年9月,俄共(布)中央给各省省委的信中强调:“下达给乡的征集额,就是余粮额,居民要用连环保的方式予以完成”;同时,俄共(布)中央还决定,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直至关进集中营。
——摘编自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崩溃》
材料二:在新经济政策中,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一点产生了合作社的巨大意义。从实质上讲,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使俄国居民充分广泛而深入地合作化,这是我们所需要的一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取得阶级胜利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
——列宁《论合作社》
材料三:斯大林在1928年《论工业化和粮食问题》的演说中说:“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斯大林通过这种办法,使农民一半的收入交给国家。
——摘编自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涉及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据材料一,苏俄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意图是什么?(2)、据材料二,概括列宁对合作社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3)、据材料三,归纳苏联发展国家工业化的办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实行的消极影响。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你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出的基本认识。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13年俄国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比较
国别
城市让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
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
占世界工业总产值比重%
每千居民受过普通教育人数
婴儿死亡率(%,注:越小越好)
俄国
18
16
0.18
5.5
66.5
260
美国
45.7
36.9
1.44
35.8
197
162
德国
64.8
24.8
0.5
15.7
157.4
207
英国
75.8
—
—
14.0
142.3
145
法国
44.1
28.8
0.5
6.4
176
149
日本
18.1
25.8
0.78
—
143.6
151
材料二:在革命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感觉到充满大革命的气氛,随时都有发生动乱的可能,……克伦斯基、米留可夫和罗将柯这样一些著名的杜马(俄罗斯议会)领袖在革命前夕的讲话中已提出警告:国家很快就会发生动乱,必将陷入深渊。
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使得临时政府得以上台执政,但它仅对国家的政治门面做了修饰。……到1917年秋季,农民起义行动已经席卷全国90%的县区。而城市工人、士兵则掀起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导致临时政府陷入危机。
材料三:目前俄罗斯国内右翼主义者对十月革命的评价是:十月革命的结果使俄国“偏离了人类文明进步的轨道”,“中断了俄国的自然发展进程”。而思想家斯拉文则说:“(十月革命)对于俄罗斯和全世界劳动者的生活都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本书的作者们坚信,这一真正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的丰富遗产还将长时间地鼓舞着为摆脱寡头资本统治而进行不懈斗争的世界各国劳动者,寡头资本给人类带来了社会民族冲突、战争和破坏。”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年俄国社会面临的问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导致俄国两次动乱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有关知识,陈述应对俄国十月革命应给予高度评价的理由。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十月革命前,俄国货币发行的总趋势是金本位制的不断破产并最终遭到失败。1921年《关于经济政策的提纲》中指出:“恢复我国的货币流通现在成为经济问题的中心,在币值急剧下降的情况下谈不上合理经营和使经济赢利,谈不上正常的预算”。《关于经济工作问题的指令》中指出,“责成财政人民委员部以最大的努力和最快的速度来减少,然后再完全停止纸币的发行,并在金本位制基础上恢复正常的货币流通。必须坚定不移地用税收取代纸币的发行,不得有丝毫拖拉”。至此,在列宁的指示下,货币改革4234开。1922年货币改革全面展开,苏联流通市场逐渐形成了切尔文券(含金量为每单位7.14234克)等多币并行的局面。币制虽然比较混乱,但这种渐进过渡式的改革却能减少币制改革所引起的经济动荡,实现了对多年通货膨胀形成之积弊的冷处理、缓慢消化和分解吸收。1925年货币改革基本完成。
——摘编自《苏联1922—1924年的货币改革:回顾与评价》
(1)、根据材料,指出1922—1924年苏联货币改革的目标。(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1922—1924年苏联货币改革成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