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19 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试卷更新日期:2019-11-05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1882年,中国电报局建立。郑观应称:“商贾贸易,藉电报以通达市价,则无者常绌,而有者常赢”。史料并载电报公司所产生的利润被投入到更广阔的洋务企业网络中。上述材料表明洋务运动意在( )A、“设厂自救” B、“西体中用” C、突破“器物”限制 D、“求富”以“自强”2. 光绪十四年(1888年),曾国荃在奏疏中说:“近年以来,印度、日本产茶日旺,售价较轻,西商皆争购洋荼,以至华商连年折阅,遐迩周知。据皖南茶厘总局具详,光绪十一、十二年两年,亏本自三四成至五六成不等,已难支持;十三年亏折尤甚,统计亏银将及百万两,不独商贩受累,即皖南山户园户亦因之交困。”这突出反映了当时中国(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制茶技术被印度日本赶上 C、受到世界市场影响 D、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3. 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此可知,该官员( )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 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 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 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4. 1942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宣布:“查盐为日用必需品,关系国民经济至巨,业经中央决定实行专卖,所有过去原有专商引岸及其他关于私人独占盐业之特殊待遇及权益,应即自专卖实行日起一律废除。”这一政策( )A、其目的是适应战争特殊环境 B、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 C、顺应了近代化发展的潮流 D、抑制了官僚资本膨胀的势头5. 晚清出口贸易以茶叶为首位。其中,红茶输英,绿茶输美,茶砖输俄。后来,由于日本、印度、锡兰茶的输出,华茶在世界茶叶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大豆则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这一变化说明( )A、中国卷入世界市场程度加深 B、晚清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C、列强对华政治经济侵略频繁 D、晚清经济结构变化明显6. 洋务运动时期兴办的新式企业特别是官督商办企业,在利益分配上多实行官利制度。如招商局开办时从直隶练饷局借用官款制钱20万串,“名为官本,公家只取官利,不负盈亏责任,实属存款性质。”由此可见,官利制度( )A、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支持 B、有利于推动中国新式企业发展 C、适应了近代社会经济结构 D、与股份公司利益分配方式相同7. 下表中税率的变化导致了( )
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品税率表
货物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棉花
担
6.54%
5.72%
棉纱
担
6.94%
4.86%
印花布
匹
14.25%
4.98%
A、外国资本大举进入中国 B、清政府财政收入不断增加 C、中国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D、外国纺织品占领中国市场8. 1937年国民政府对民营工商业的贷款为14.71亿元,1939年增至25.78亿元。政府还从国外购得五金、化学、电气等器材,以低价供给民营厂矿。国民政府扶持民营工矿业的主要目的是( )A、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服务战时形势的需要 C、抑制官僚资本的膨胀 D、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9. 下表为《1913—1922年中国进出口价值和物量指数的变化表》(价值单位:万海关两;指数以1913年为100)。造成这种变化的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A、实业救国和提倡国货运动 B、买办及买办化商人的投资设厂 C、列强加剧侵略使自然经济完全瓦解 D、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系列发展实业法令10. 1845年,清朝福建官员奏称: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棉者,十室而九”。然而,19世纪50年代初期,物美价廉、颇为畅销的洋布却开始滞销。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A、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B、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C、洋务企业对外国经济的抵制 D、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11. 1927-1936年,我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民间对办厂的限制 B、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新中国对民族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2. 有报纸感叹: “我数千年历史之蚕桑事,不沦亡于敌伪铁蹄之下,而消火于……官僚资本之压迫榨取也!"此种状况山现于( )A、1 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B、抗日战争胜利以后 C、抗日战争时期 D、国民政府的前十年13. “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造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
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14. “买办”一词,明代专指对宫廷供应用品的商人;清初专指为居住广东商馆的外商服务的中国公行的采买人或管事人。鸦片战争后,废止公行制度,外商乃雇选当地中国商人代理买卖,沿称买办。以下与之相关评价,正确的是( )A、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基本要求与买办一致 B、中国的近代化客观上因买办的出现得到了推动 C、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买办 D、帮助西方列强进行军事侵略是买办的主要任务15.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国民族橡胶工业发展迅速,上海大中华橡胶厂独占鳌头。1937年8月,淞沪大战爆发。由于战争的摧残,几位创始人当年的“橡胶托拉斯”梦想最终破灭了。解放后,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上海大中华橡胶厂重新焕发青春,又创造出中国橡胶工业史上的数十个第一。”这表明,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国际形势 B、政府政策 C、技术条件 D、社会环境16. “据统计,从1912年之后的几年间,政府所颁发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些举措( )A、表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反映了北洋政府振兴实业的意识 D、说明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17. 鸦片战争以后,由通商口岸发展壮大城市,呈现出快速繁荣的景象。但这些繁荣的城市不仅没有承担起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责任,相反“它们是外国商品进入中国的大门,也是中国财富外流的老鼠洞”。出现这一局面说明( )A、中国城市发展有限,无力带动农村经济 B、农村经济落后严重影响城市经济发展 C、中国沦为西方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 D、欧美列强控制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命脉18. 1872年一位驻中国的外交官说道:中国正在迅速地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整个官僚阶级都决心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建造的军舰不久将达到欧洲的最高水平。这位外交官的陈述( )A、代表了西方人对中国发展的态度 B、可佐证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起步 C、反映了他对中国逐渐崛起的担忧 D、肯定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19. “官绅禁用洋人机器,终不得放手为之……文人学士动以崇尚异端、光怪陆离见责”,上述感慨出自( )A、洋务派 B、维新派 C、立宪派 D、革命派20. 1894年7月9日《申报》:“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异而月新。枪炮皆系新式,摧坚命中足备御侮之用,正可及锋而试,勋臣宿将身经百战叱咤生风,指挥若定,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这一观点( )A、是对洋务运动客观公正的评价 B、折射出盲目自大的传统华夷思想 C、准确地预测了中日战争的走向 D、是对中国近代工业化成就的认可21. 据汉冶萍公司档案记载:1908年,汉阳铁厂与另外两家企业合并为商办的“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汉冶萍公司如图为该公司发行的股票。这些记载和图片( )A、表明中国企业主要依靠政府投资 B、反映了汉冶萍公司的筹资情况 C、表明洋务企业由军用转变为民用 D、说明洋务企业就此开始走向市场22. 自唐中叶以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其次才是东西差距。到近代,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已变为东西差距为主、南北差距为次。这种变化反映了( )A、列强入侵缓和了南北经济差距 B、经济发展推动政治格局的变迁 C、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D、经济重心南移淡化了东西经济差距23. 上海轮船招商局筹建时,商人入股并不踊跃,清政府拨款20万串钱以“示信于众商”。此后,招商局还获得了清政府的大量缓付利息的借款,以及减免部分税费的优待。这反映( )A、政府对民间资本的控制日渐加强 B、“官”与“商”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C、轮船招商局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D、政府推动了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发展24.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清政府的国防战略逐渐由原来的重“塞防”轻“海防”转变为“海防”和“塞防”并重,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这一变化是基于( )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 B、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 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 D、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反应25. 如表是近代中国茶叶所占世界茶叶市场比重表时间
1860年
1880年
1905年
占比
90%
70%
29%
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A、是世界市场不断发展的结果 B、列强的侵略实中国茶叶生产萎缩 C、经济危机使市场对茶叶需求减少 D、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扩大26. 如表反映了1913-1918年上海从国外进口金属原料的变化情况。据表可推知,当时( )时间
公吨
银两
每吨银两
1913年
125303
9575886
76.42
1914年
121087
9279659
76.64
1915
82818
8601684
103.86
1916年
94372
14011269
148.47
1917年
80276
12566977
156.55
1918年
92519
18130957
195.97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编《上海近代五金商业史》
A、中国对金属的需求量呈下降趋势 B、欧美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经济控制 C、中国对外贸易逆差局面日益加剧 D、一战给中国机械上业造成了瓶颈27. 杭州胡庆余堂创始人胡雪岩(1823-1885),本名胡光墉,字雪岩,出生于安徽徽州绩溪,是徽商的代表人物。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1883)外国丝事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恐归腐弊。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若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 B、西方列强对华商品倾销 C、中国封建专制的剥削压迫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28. 19世纪末,清政府多次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其主要目的是( )A、扶持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获取资产阶级的政治支持 C、扩大税源以解决财政危机 D、调整经济政策以救亡图存29. 19世纪末清政府举借了三大笔外债(下表),此举导致( )借款时间
债主
借款额(白银)
附带条件
1895
俄、法
9896.8万余两
①同意以海关税款抵押
②允许俄法参与海关管理
1896
英、德
9762.2万余两
不准改变由英国人控制中国海关管理权的现状
1898
英、德
1.1277亿余两
①以海关关税为担保
②以内地税收每年五百万两作抵押
③由外国人控制海关征收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清政府彻底沦为列强侵华工具 C、中国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D、清政府被迫作出经济政策调整30. 如图所示是1920年的一则报纸广告,文中有“敬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需之国货”等字样。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五四运动的发生 B、中国共产党诞生 C、实业救国思潮 D、局部抗战开展二、材料分析题
-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各地城乡。时人指出:“中国丝、茶及其商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但价格却在下跌。”在某些地区,洋纱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外国商品大肆在中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限空间。某些地方形成商品市场,农作物商品化趋势加快。
——张岂之《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起步》
材料二:1896年初,张之洞派晚清状元张謇在通州设立商务局,张謇心系实业,设立大生纱厂,他试图通过官商合办来集股筹款,但收效甚微,后通过朋友将洋务企业湖北织布局搁置的官机以官股入股,1899年勉强开车生产,1901年在两江总督张坤一的支持下建成纱厂原棉基地——通海是牧公司,后又创办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等,逐步形成工业区。一战期间,张謇进一步扩大规模,注重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逐步使南通成为中国早期民族工业基地之一,张謇成为苏北著名实业家。
——摘编自凤凰网《重读张料》等
材料三:仅1937年8月~1938年3月,上海被日军摧毁的工厂就超过两千家,损失超过八亿元。在华北,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当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的变化。(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创办实业的其原因。(3)、依据材料三,这一时期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2. 材料:张謇(1853﹣﹣1926),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面对积贫积弱局面,张謇认为,救穷与致富之法惟实业,发展实业不可能齐头并进,“须究今日如何而致穷,他日如何而可富之业”。他根据光绪、宣统两朝的《海关贸易册》指出:“国人但知赔款为大漏卮,不知进出口货价相抵,每年输出,以棉货一项论,已二万一千余万两,铁已八千余万两,暗中剥削,较赔款尤甚。”1913年,担任北京政府工商部长的张謇在《实业政见宣言书》中明确提出,“为捍卫图存计,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是;又惟有开发极大之富源,以驰逐于世界之市场,若开放铁矿、扩张制铁厂是”。在张謇看来,“人生所需,惟衣食为必要”,“钢铁工业为各种工艺之母,而关系国防尤为重要”,中国大力发展棉铁工业,便“可以操经济界之全权”,走出工业化发展的中国道路。张謇一生为此身体力行,但其宏伟主张没有得到政府的强力支持,也没有成为政府行为。——摘编自马克锋《试论棉铁主义的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概括张謇发展实业的具体主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张謇的实业主张。33. 材料1930年代,外国人评论说,“中国的币制是在任何一个重要国家里所仅见的最坏制度,它是乱七八糟一大堆铸币、重量单位和纸币凑成的大杂绘”。政府对内不能运用通货保护和发展本国经济,对外又不能利用币值的伸缩争取外汇的主动地位。中原大战后,地方实力派拥有的地方金融权是对抗或挑战国民政府的经济基础,国民政府除努力加强对地方的政治和军事渗透外,还试图从经济上取得对地方的拉制权。国民政府为了维持庞大的军队、进行内战、维护国家机器运转,必然需要庞大的军政开支,庞大的财政赤字使国民政府在1935年前后陷入了严重的财政金融危机。加之严重的国际形势影响,1935年11月,国民政府正式实施法币政策,实现了中国货币历史性的跨越。——摘编自申成玉《试论1930年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国内动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30年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30年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作用。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67年之后,清政府就应不应该修建铁路吵翻了天。很多大臣认为,铁路是“惊民扰众,变乱风俗”的有害之物,修建铁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会惊动山神、龙王等神灵,招来巨大灾难。也有人提出,“以中国之贸迁驿传”,根本不需要铁路。洋务实干人物曾国藩也认为,铁路网络一旦修成,商品流通和人口流动势必大大加快,新的贫富悬殊和社会动荡将可能发生。1880年,李鸿章、刘铭传上书要求修建铁路,朝廷有人上奏指责两人看上去像是一对“卖国贼”,朝廷因此驳回李、刘的建议。
——摘编自吴晓波著《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在大清国国内,关于在这个帝国的领土上筹建铁路和铺设电报设施的事情正闹得沸沸扬扬。……这是可以理解的,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
——《铁路和电报有望在清国出现》,1867年6月3日,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清政府反对修建铁路的理由。(2)、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从上述反对修建铁路的理由中任选一种加以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35. 材料:张之洞(1837-1909)公元1881年,张之洞前往山西担任巡抚。参观了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山西举办的仪器、车床、缝纫机的展览和操作表演,深受启发,张之洞产生了要办洋务的想法。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任两广总督。张之洞感到中国与西方在军事、经济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只有向西方学习,大力兴办洋务实业,才能挽救危局。于是,张之洞在广东开设了水陆师学堂,创办枪弹厂,购买军舰,发展海军,创办用机器造钱币的制钱局及银元局,筹办织布局和制铁厂。这是他兴办洋务的开始。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大规模地办洋务实业。除了筹办卢汉铁路,他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上。在筹建汉阳铁厂过程中,由于是外行,他也闹过一些笑话,汉阳铁厂最终还是建成了。它是一家钢铁联合企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大规模使用机器生产的钢铁企业。张之洞还办起了湖北织布局,制砖、制革、造纸、印刷等工厂,建起了湖北枪炮厂。办实业需要大批的人才,所以张之洞也很重视教育,在湖北建立了农务学堂、工艺学堂、武备自强学堂、商务学堂,还派遣留学生去日本,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韩雅雯《张之洞实业救国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之洞兴办洋务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之洞兴办洋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