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16-01-26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为了规划鸟类自然保护区,在获取了不同鸟类的觅食半径等资料后,准确划定保护区范围可以采用的效率最高的技术手段是(    )

    A、GIS B、GPS C、RS D、手工绘图
  • 2. 在科学考察中,利用遥感技术可以(    )

    A、获取卫星云图 B、查询地理数据 C、选择考察路线 D、对科考船实时导航
  • 3.

    下图是某山体滑坡后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的影像。图中堰塞体垮塌后可能会淹没下游沿岸居民点,可快速确定需要转移人口区域的技术是(   )

    A、遥感(RS) B、地理信息系统(GIS) C、全球定位系统(GPS) D、北斗导航系统(BDS)
  • 4. 水稻是亚洲主要的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是保障其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实时监测和预报水稻病虫害灾情所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 B、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 D、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
  • 5. 近年来,大地震频繁发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然而,目前地震预防与预报仍是世界性难题。在下列选项中,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监测的是(    )

    A、山体位移 B、地震震级 C、震源深度 D、地震烈度
  • 6.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可以快速获取顺义至人民大学的乘车方案,以及准确的票价和时间信息。下图信息的获取过程为(    )

    ①全球定位系统确定起止点的位置

    ②遥感技术监测有几条可选路径

    ③地理信息系统获取路网信息,选择最佳路径

    ④数字地球计算全程所用时间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 7.

    我国东南沿海某小城市2012年开始建立城市土地利用信息系统,下图为其1980年和2011年城市土地利用状况,该城市有一条自东北流向西南的河流,据此回答下题。

    2011年为获取该城市1980年的土地利用状况的信息,采用的地理手段可能是(   )

    A、GPS B、RS C、GIS D、查阅相关资料和年鉴
  • 8.

    科技人员开发了一种随身携带的伴行包,以便家人及时找到迷路的老人,下图反映了寻找老人的过程。读图回答下题。

    图中伴行包和服务商分别采用的技术是 (   )

    A、GPS和RS B、RS和GPS C、GPS和GIS D、RS和GIS
  • 9. 下列叙述中运用到GIS技术的是 (   )

    A、农作物产量的估算 B、发生地质灾害时迅速及时了解受灾地区的灾害状况 C、交通路线、人口密度与商业网点布局的相关分析 D、珠穆朗玛峰高度的精确测量
  • 10.

    地理位置服务(LBS)指的是通过移动终端(手机)和移动网络的配合,确定移动用户的实际地理位置,从而提供给用户与位置相关的服务信息。图中所示的LBS服务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

    A、RS B、RS和GPS C、GPS和GIS D、RS和GIS
  • 11. 热红外遥感影像亮度可反映地物表面温度,地物的表面温度越高,在影像中就越亮。晴天正午时刻,下列地物在同一幅热红外遥感影像中最亮的是(    )

    A、公路 B、菜园 C、鱼塘 D、果园
  • 12. 在农业方面,运用遥感技术能够(    )

    ①监测耕地变化 ②调查作物分布 ③估测粮食产量 ④跟踪产品流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3. 据《央广新闻》报道,2015年1月15日国家电网建设的京沪高速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全线贯通,在这条高速公路每个休息区都建设有汽车快速充电系统。电动汽车充电站的选址可利用GIS系统作综合分析,需调取的参考图层有(     )

    ①交通图      ②公共停车场分布图    ③电力网络图

    ④地形图      ⑤住宅区图          ⑥充电设备生产商分布图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⑥ C、②③④⑤ D、①③⑤⑥
  • 14. “数字地球”是指(     )

    A、用数字表示地球的大小 B、把整个地球信息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C、用经纬网的数据来表示地理事物的位置 D、用GPS数据来表示地球上各种地理事物的位置

二、综合题

  • 15. 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对自然演化过程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捕捉、监测、描述、表达的能力迅速提高,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关于全球定位系统在交通运输中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车辆跟踪 B、合理分配车辆 C、降低能耗 D、提高运营成本
    (2)、国家气象局每天为电视新闻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  )

    ①遥感技术 ②地理信息系统 ③全球定位系统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 16.

    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依托于地理信息技术,农民首先可定期获得农田长势的影像资料,再经过系统分析,最后把杀虫剂、化肥施用到最需要的农田,从而减少污染、提高产量。依据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过程中,依次使用的技术是(   )

    A、GPS—RS—GIS B、RS—GPS—GIS C、GIS—RS—GPS D、RS—GIS—GPS
    (2)、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在数字城市规划中不能用于(    )

    A、分析应急避难场所数量 B、确定市区停车场的规模 C、决策公交线路合理布局 D、统计城市流动人口数量
  • 17.

    叠加分析就是将同一地区的两层或多层地图要素重叠在一起进行图层和属性运算,产生新的图层和属性的过程。下图中甲、乙分别为“同一地区两种要素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若将甲、乙两图层进行叠加,得到的新图层是(  )


    A、 B、 C、 D、
    (2)、若甲、乙分别为城市交通网和地租等值线图层,叠加后生成新图层的图形信息是(  )

    A、城市道路网类型 B、交通线与地租等值线分布 C、城市功能分区结构 D、城市商业网点分布
  • 18.

    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精准农业”是指利用现代高新技术,获取农田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如土壤结构、地形、植物营养、含水量、病虫草害等)实际存在的空间及时间差异性信息,分析影响农田产量差异的原因,并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调控措施,区别对待,按需实施定位调控的“处方农业”。

    材料二 水分含量对玉米叶子反射率的影响。

    (1)、据图可知,玉米叶子水分含量与反射率的关系是 , 要监测玉米缺水状况,首要采用的现代化技术是

    A.全球定位系统(GPS)

    B.地理信息系统(GIS)

    C.遥感(RS)

    D.决策支持系统(DSS)

    (2)、玉米反射率较高的波段为(  )

    A、红外线 B、可见光 C、紫外线 D、X射线
    (3)、依据上述原理,举例说明遥感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 19.

    2014年3月8日MH370航班失联以来,中国、马来西亚、美国等二十几个亚太国家开展了联合搜寻工作,充分展现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1)、说出地理信息技术在搜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2)、B水域搜寻难度远大于A水域,运用地理知识说明原因。

  • 2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1985年开始对南极进行首次科考活动以来,我国已成功建立了四座科学考察站(南极3座,北极1座)。极地科学考察通过调查、试验、研究等活动掌握了大量的极地环境数据信息、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材料二 目前全世界一共有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除了美国已经在成熟商业化运行的GPS系统外,中国的北斗系统、欧洲的伽利略系统、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还都在建设中。

    (1)、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和研究持续开展了近30年,采集了大量极地科学数据,对这些数据的管理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中的 , 对这一技术的利用,叙述错误的是

    A.方便查阅南极地区的三维地图及地图信息

    B.可以对南极附近地区冰川、海岸线的变化进行观察分析

    C.对防止极冰融化提供治理的技术

    D.对地物相关信息的分析采用数字化处理

    (2)、利用“遥感卫星”进行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主要利用了地理信息技术中的哪一个?

    (3)、全球定位系统(GPS)除能够提供精确的定位技术外,还能够提供哪些服务?

    (4)、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地理环境进行研究,除了上述应用外,还有哪些用途?试举例说明。

  • 21.

    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地图形式——数字地图。据图,回答问题。

    与纸质地图相比,概括数字地图功能方面的特点。

  • 22.

    2009年2月的澳大利亚,当东南部备受高温干旱和山林大火之苦时,东北部又遭受洪水侵袭,澳洲处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据此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影像资料是通过技术获取的。

    (2)、流经①处的洋流是洋流,受这一洋流影响,沿岸的气候更加(干旱、湿润)。

    (3)、试运用大气环流的有关知识,解释2009年2月澳大利亚北涝南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