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16-01-26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B、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于人口迁移 C、参与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 D、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移动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2. 我国“十一黄金周”,大批国外游客前往四川九寨沟,这种现象属于(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3. 近年来,我国人口流动出现“孔雀东南飞”的现象,该现象表示( )A、大批民工流向沿海地区 B、建设新工业基地引起人口迁移 C、知识分子从内地流向沿海城市 D、高等院校搬迁,招生和分配形成人口迁移4.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表现出新的特点有( )
①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②短期流动的人口减少定居移民增多
③欧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人口迁出地区
④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变为人口迁出地区
⑤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
A、①③⑤ B、①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③④⑤5. 当前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A、农村到城市 B、城市到农村 C、农村到农村 D、城市到城市6. 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口迁移的特点是( )A、组织性迁移为主 B、自发迁移为主 C、规模大、频率高 D、规模大、迁入城市为主7. 人口流动的强度取决于( )A、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 B、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 C、自然条件的地区差异 D、交通运输条件8.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作用逐步增强的是( )A、自然环境因素 B、政治因素 C、婚姻家庭因素 D、社会经济因素9. 从第四次人口普查到第五次人口普查期间,广东省人口增长明显加快,其原因是( )A、政区变更,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B、政策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提高 C、经济发展,人口的死亡率降低 D、人口迁入,人口的机械增长加快10. 东营、攀枝花等城市兴起,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A、气候条件优越 B、重大政治改革 C、经济发展变化 D、矿产资源的开发11. 21世纪初,大批伊拉克难民向国外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的政策影响 B、战争的影响 C、自然灾害的影响 D、开发国外资源12.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的是( )
A、a B、b C、c D、d二、综合题
-
13.
读我国民工流入省份空间分布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民工净流入最多的省区是( )
A、新疆、山东、北京 B、四川、湖北、福建 C、广东、浙江、江苏 D、福建、江苏、浙江(2)、新疆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民工净流入最多的省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自然因素 B、文化因素 C、政策因素 D、经济因素14. 三峡工程于1994年正式开工,2003年开始通航发电,预计2009年全部竣工。到2009年三峡工程完工时,库区移民人口将突破113万。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影响库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原因 B、交通发展 C、国家政策 D、文化传统(2)、对库区人口迁移方向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第三产业向第一产业转移 B、由农村向城镇迁移 C、由城镇向城市迁移 D、由农村向农村迁移15. 下表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据此完成下列问题题。迁出国
数量(万人/年)
迁入国
数量(万人/年)
中国
30.3
英国
110.0
墨西哥
26.7
德国
21.1
印度
22.2
加拿大
17.3
印度尼西亚
18.0
英国
13.6
菲律宾
14.4
澳大利亚
8.3
(1)、关于人口迁移流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人口多的国家迁往人口少的国家 B、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 C、全球迁出人口少于迁入人口 D、由东半球国家迁往西半球国家(2)、下列关于人口迁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减轻了迁入地的就业压力 B、加重了迁出地的环境压力 C、为迁入地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 D、对迁出地人们生活观念的更新没有帮助16.人类迁移行为决策的产生,是由于迁移者认为在目前自己居住区以外的某一区位能够更好地满足自己的意愿。下图示意某区域境内的移民迁移情况。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不同迁移类型中,受距离远近影响最小的是( )A、移民 B、农业或家务职业 C、非农业职业 D、政府或管理职业(2)、有关移民迁移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 B、只能逐级流向高一等级城市 C、只能就近流向较高等级城市 D、受特殊因素影响出现偏移现象17.读“人口迁移与行政区域的关系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中A、B和C表示三个不同的区域。(2)、图中属于人口迁移的箭头是和 , 原因是。(3)、图中不属于人口迁移的箭头是 和 , 判断理由是。(4)、按人口迁移的方向划分,国内人口迁移可分为:由到、由到、由到、由到四种人口迁移类型,其中由到的人口迁移,是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18.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
材料2:据2009年1月23日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已发出通知,要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招收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
(1)、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是( )A、由城市到乡村 B、由城市到城市 C、由乡村到城市 D、由乡村到乡村(2)、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3)、材料1、2反映出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4)、进入21世纪,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外来民工无“工”可做而本地企业无“工”可用的现象,原因是什么?19. 读下表(1985年7月至1990年6月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结构),完成下列问题。原因分类
占迁移人口的比重(%)
性别比
原因分类
占迁移人口的比重(%)
性别比
经济性原因
56.2
217.3
家庭性原因
34.5
39.0
工作调动
分配录用
务工经商
11.5
5.9
24.3
268.4
243.5
223.8
投亲靠友
随迁家属
婚姻迁入
9.9
10.4
14.2
75.9
67.4
9.7
学习培训
退休离职
12.9
1.6
149.7
603.9
其他原因
9.3
215.0
合计
100
123.1
(注:性别比是指平均每100个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如大于100,表明男性人数多于女性;若小于100,则说明男性人数少于女性)
(1)、表中所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中,经济因素迁移人口的比重是。其中又以人员比例最高,且该时期的人口流动与以前主要受国家政策影响不同,主要是以自然地迁移为主。(2)、表中人口迁移的其他原因还包括和等。(3)、在所有经济性人口迁移中,就性别而言,性人口数超过性人口数;在家庭人口迁移中,性人口数超过性人口数。这是由男性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同造成的。20.阅读下图和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1:我国东北地区有辽阔的土地、浩瀚的森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吸引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向这里迁移和流动。明清时期,更多农民来此开荒种地并定居下来。移民主要来自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尤以山东人最多。由于明朝以后,东北地区俗称“关东”,人们便把不顾政府禁令,来此谋生的人口入迁现象,称为“闯关东”。
材料2:19世纪中期,我国人口突破4亿大关,面对沉重的人口压力,清政府被迫开放长期封禁的东北山林、草原,由此引发了更大规模的移民洪流。1897~1911年,东北地区人口由570多万猛增到1800 多万,年平均增长率高达7.5%。到1933年,该地区人口已迭2910万,成为当时全国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材料3:自古以来经济差距是吸引山东人“闯关东”的基本动因。直到1978年,黑龙江省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还比山东省高出2/3。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以其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成为改革开放的首批获益省份之一,经济增长迅速,山东省农民人均缝收入超过黑龙江省,由此导致了两地之间人口迁移方 向的完全反转,从而出现了“雁南飞”现象。
(1)、自古以来山东人“闯关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改革开放以来,为什么人口迁移出现“雁南飞”现象?(3)、简述“雁南飞”现象对山东经济发展带来的有利影响。21.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中国和美国人口数量及自然增长率。
国家
2007年人口数(亿)
人口自然增长率(%)
1990~1995年
1995~2000年
2000~2005年
2007年
中国
13.21
1.10
0.91
0.75
0.51
美国
3.03
1.00
0.83
0.71
0.9
材料2:美国东北部地区为欧洲殖民者最早的落脚点,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方。那里有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煤矿、五大湖西部的铁矿、大西洋沿岸的优良港口、五大湖便利的水运系统、内地肥沃的平原等有利的自然条件。这个地区的面积约占全国的1/4,但人口占全国的近一半,全国大部分的汽车制造、钢铁、化学以及一些重要的军事工业,都分布在这里。
材料3: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我国务工经商流动人口示意图。
(1)、由材料1中资料分析中国和美国人口现状对社会的影响。(2)、材料2中美国人口向东北部地区集聚,其主要原因是。美国退休的老年人,沿着箭头方向迁移的主要原因是。(3)、我国目前跨省流动人口比重大,其主要流向是怎样的?(4)、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影响。(5)、从材料3图中看出,人口迁入数量较多的省级行政区是、、 , 这三个地区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