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19-10-30 类型:同步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 1. 下列词语中下划线字的字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jì)    姓(gōng) B、得(xūn)   酒(zuì) C、州(biàn)   齐(yīn) D、(shǔ)   居(dǐ)
  • 2. 读拼音,写词语。

    jì  zǔ

    yān  xūn

    hánɡ  zhōu

    jū  shù

    nǎi  shì

    nǎi  wēng

    duì  shì

    yǐ  hài

    bù  jū  yì  gé

  • 3. 熟读《示儿》,完成练习。

    《示儿》的作者是代诗人 , 号称 , 他的诗通俗易懂。诗中“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一句中“元”的意思是 , “但”的意思是 , 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热情。

  • 4. 读古诗《题临安邸》,文学常识填空

    林升,字 , 又字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今属苍南县繁枝林坳)人

  • 5. 缩句

    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 6. 解释划线的字,并在横线上写出诗句的意思。
    (1)、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

    胡马:

    诗句的意思:

    (2)、暖风熏得游人把杭州作汴州。

    醉:

    直:

    诗句的意思:

    (3)、王师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翁。

    王师:

    乃:

    诗句的意思:

二、诗歌鉴赏

  • 7. 读诗歌,回答问题。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王师”是指
    (2)、临终前诗人的遗憾是;诗人的遗愿是(用原句回答)
    (3)、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 8. 读古诗,完成练习。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几时休:

    熏:

    醉:

    (2)、对下划线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描写了杭州的美景和繁华,体现了诗人对杭州的喜爱及赞美之情。 B、景物描写,体现出杭州的美丽。 C、这两句诗是对统治者糜烂生活的直接描绘,表达作者对他们醉生梦死生活的讽刺。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 9. 读古诗,完成练习。

    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生气:

    恃:

    抖擞: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希望上天能重用有用的人。 B、诗人希望统治者能打破常规,重用人才。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三、现代文阅读

  • 10. 课外阅读

    《      》

          徐文长从小就善于动脑筋思考,他聪明、机智也充满了情趣。

          徐文长的伯父很喜欢他,时常想些法子逗他玩,考他的思考能力。有一次,伯父领着徐文长来到一座贴着水面、桥身既窄又软的竹桥边,把两只水桶装满了水,对徐文长说:“我想考考你,你能提着这两桶水过桥,我就送你一件礼物。”

          少年徐文长想了一下,就脱下鞋,用两根绳子把小桶系住,然后再把装满了水的木桶放到水里,就这样他提着两根绳子走过了木桥。

    伯父还想用一个更难的法子把徐文长难倒。他说:“既然你过了桥,礼物我当然要给你,但必须要按我的要求去取礼物。”说着,他就把那件礼物吊到一根长竿顶上,并且告诉徐文长:“你____不能站在凳子之类的高地方去取,____不能把竹竿横下来。”

    伯父想,这下徐文长就没有办法了。

           但徐文长摸了摸后脑勺,马上就想出了取礼物的方法。只见他拿住竹竿一直走到一口井边,然后把竹重向井里放,当竹顶快到井口时,他就顺利地拿到了那件礼物。

         伯父被聪明的徐文长惊呆了,不禁拍手称赞:“真是聪明的徐文长啊!”

    (1)、给本文加上一个小标题 。

    (2)、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不能站在凳子之类的高地方去取,不能把竹竿横下来.”

    (3)、伯父想两个什么难题考考徐文长的?

    (4)、徐文长是怎样解决伯父的两个难题呢?

    (5)、你觉得徐文长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

    (6)、请你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