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0年高考生物一轮专题 第32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试卷更新日期:2019-10-23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 2. 下列群落中生物种类最丰富的是(     )
    A、森林 B、草原 C、荒漠 D、苔原
  • 3. 某森林曾被开垦用于种植农作物,后因产量不高而弃耕,若干年后又恢复到森林。下列关于该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不变 C、人为因素引发了该演替 D、弃耕地中有种子等繁殖体
  • 4. 在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 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 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 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
  • 5. 某池塘中A、B两种具有捕食关系的鱼类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捕食者,乙为被捕食者 B、甲乙之间的捕食关系仅对捕食者有利 C、两种鱼之间只有捕食关系,没有竞争关系 D、甲乙两种群相互影响,使种群数量呈现波动现象
  • 6. 象鼻虫是危害粮食的昆虫,甲象鼻虫、乙象鼻虫是两个不同的物种,现将此两种象鼻虫等量混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同种面粉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种象鼻虫种群数量(以两种象鼻虫数量总和为100%),结果如下表:

    环境条件

    甲象鼻虫

    乙象鼻虫

    湿热

    100

    0

    干热

    10

    90

    湿温

    86

    14

    干温

    13

    87

    湿冷

    31

    69

    干冷

    0

    100

    甲象鼻虫与乙象鼻虫之间的关系为(    )

    A、竞争 B、捕食 C、寄生 D、互利共生
  • 7. 泡菜的制作过程中,许多乳酸菌产生大量乳酸,共同抑制其他菌的生长,乳酸积累过多,又会抑制乳酸菌自身的生长,以上体现出的生物关系依次是 (     )
    A、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种间斗争 B、种内互助、种间斗争、种内斗争 C、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种内互助 D、种间斗争、种内斗争、种内互助
  • 8. 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d<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 D、M、N将呈现“J”型增长
  • 9. 图中曲线所表示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的是(   )
    A、 B、 C、 D、
  • 10. 在人为控制条件下,将生态和生理特性十分相似的两种农作物(甲和乙)按不同比例混种在一起,收集种子并对实验数据处理后,得到如下图结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甲、乙两种作物处在同一个营养级,最可能是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强于乙 B、预测当播种比例为甲∶乙=5∶5时,种群竞争能力将表现出的趋势最可能是甲减弱乙增强 C、当播种比例甲∶乙=8∶2时,引起甲产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种内斗争加剧 D、甲、乙两种农作物间作时,两种农作物获得总产量最大值的混种比例约为2∶8
  • 11. 季相的形成是由于群落存在(     )
    A、垂直结构 B、水平结构 C、时间结构 D、营养结构
  • 12. 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决定森林垂直结构与湖泊垂直结构的影响因素不同 B、群落水平结构的形成与环境条件的空间异质性有关 C、温带草原的外貌在春、夏、秋、冬有较大的变化,这是群落的季相   D、群落结构的形成有利于生物充分利用资源,但会导致生物间的竞争加强
  • 13. 下列对导致群落垂直分层原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地形的高低起伏、土壤湿度及盐碱度的不同 B、陆地植物对光的利用不同 C、动物对栖息空间及食物的依赖 D、水生生物与水体温度、盐度及溶氧量等密切相关
  • 14. 一个无人管理的小水塘会慢慢变小、变浅,成为一个小沼泽地,然后慢慢的变成一片灌木丛,下列关于该演替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演替过程中灌木因其在争夺阳光中占优势而取代前一群落成为优势种 B、该演替过程中各种群的K值不一定都在上升 C、加强水塘管理会使得群落演替的方向与自然演替的方向不同 D、该群落最终一定能演替到森林阶段
  • 15. 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弃耕农田的土壤表层有机物质一般会逐渐增多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
  • 16.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 B、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C、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D、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 17. 群落随着时间推移进行的有规律的变化叫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堵塞形成沼泽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基本不变 B、适宜条件下,初生演替的最终结果是使物种多样性增加,光能利用率提高 C、次生演替一般是在生态系统被彻底破坏后的地方开始的,要比初生演替经历的时间长 D、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中,因为乔木高大,能更好地利用阳光,所以一直占有优势
  • 18. 下列关于群落及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发生着改变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二、综合题

  • 19. 下图表示我国湿润森林区及山地植被分布情况,请据图回答问题:

    (1)、此图表示的是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状况。
    (2)、图中纵轴表示该群落的结构,且具有明显的现象。这些植被的分布是受非生物因素中的影响。
    (3)、图中横轴表示该群落的结构,由于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的种类往往也有差别。
  • 20. 某研究小组在对某池塘生态系统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后,得到如下统计数据: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五年

    第八年

    甲种群

    449

    412

    67

    10

    乙种群

    0

    120

    321

    450

    请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关系,此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
    (2)、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给该生态系统叮能造成的影响是
    (3)、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
    (4)、若对此池塘进行长期研究,并进行数据统计,将会发现乙种群增长模型的变化趋势是
  • 21. 陕北对黄土区的生态修复常用3种方式:退耕封育(封禁退耕地,依靠自然恢复)、退耕还草(人工种植紫花苜蓿等草本植物)、退耕还林(人工种植沙棘等灌木)。现已测定出经过7年恢复后的不同生态修复模式下植物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样地

    编号

    起始群落类型

    经过7年修复后

    草本层群落类型

    植被总覆盖度

    生长型

    物种丰富度

    1

    沙棘

    达乌里胡枝子

    +

    铁杆蒿

    80%

    乔木

    灌木

    0

    草本

    2.15

    2

    紫花苜蓿

    铁杆蒿

    +

    长芒草

    85%

    乔木

    灌木

    草本

    2.64

    3

    达乌里胡枝子

    +

    赖草

    达乌里胡枝子

    +

    赖草

    50%

    乔木

    灌木

    草本

    3.19

    (1)、样地3采用的生态修复模式是 , 判断依据是
    (2)、表中的“物种丰富度”一列中的“0”代表的是7年后没有新增其他灌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从表中可以看出,7年后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差异主要体现在(生长型)。
    (3)、7年后,样地1的物种丰富度低于样地3的原因是
    (4)、后续研究发现:黄土区的耕地依靠自然演替形成以达乌里胡枝子与铁杆蒿为建群种的群落类型约需10年,形成以铁杆蒿与长芒草为建群种的次生草原群落约需16年,这说明在演替初期,人工修复模式能。3个样地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群落结构都趋于稳定,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