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社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19-10-11 类型:同步测试

一、内战的爆发

  • 1. 蒋介石虽邀请毛泽东来重庆谈判,但他并没有准备毛泽东会来,更没有在这次谈判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打算。张群在会谈时坦率地承认过;你们所提的办法是事先经过你们党内决定,并在你们来重庆之前就已经公布;而我方事前党内并未有任何讨论,也未准备任何方案与中共谈判。这段材料表明(    )
    A、美国支持国民党进行内战 B、苏联不赞同国民党进行内战 C、国民党并没有谈判的诚意 D、国民党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 2. 毛泽东评价道:这个会谈纪要,第一个好处是采取平等的方式双方正式签订,这是历史没有过的。也就是说,中共取得了与国民党的某种平等地位。“这个会谈纪要”最终(    )
    A、实现了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 B、满足了人民对民主、和平的愿望 C、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和落实 D、在全面内战的枪炮声中被撕毁
  • 3. 下列选项不能说明内战的发生不可避免的是(    )
    A、蒋介石集团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坚持独裁、内战 B、国共两党都拥有相当数量的部队 C、中国人民渴望和平、内战 D、美国实行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
  • 4. 1945年8月,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到达重庆,山城为之沸腾。重庆各界纷纷表达他们的喜悦心情。这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打倒列强,除军阀” C、“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D、“要和平,争民主”
  • 5. 1947年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消息传到陕北,毛泽东欣喜地说:“我们总算熬出头了。”这是因为(  )

    A、解放战争打响了 B、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C、大决战开始了 D、人民解放军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
  • 6. 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  )

    A、重庆谈判 B、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C、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二、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

  • 7. 有关解放战争时期,土地革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中共中央在1947年10月10日正式公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 B、1948年底解放区一亿农民分到了土地 C、土地革命激发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 D、土地分配按成年人进行
  • 8. 甲说:为响应保家卫国的号召,19岁的我当兵上了战场;乙说:我年轻时,曾随大伙儿一起出工生产,很多人都偷懒,出工不出力;丙说:我在战场上,收到了家里的来信,说家里分到了4亩土地还有一头牛;丁说:我承包了村里的10亩土地,从此走上了致富之路。关于上述人物,他们所处时代搭配正确的是(    )
    A、甲——解放战争时期 B、乙——土地改革时期 C、丙——土地改革时期 D、丁——大跃进时期
  • 9. 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英文刊物《密勒士评论报》曾写到:“(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此处强调的是(    )

    A、土地私有的必要性 B、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C、内战胜利的可能性 D、国共合作的必要性
  • 10. 1947年中共中央制定的第一个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于(  )​

    A、抗日战争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
  • 11. 解放战争时期,标志人民解放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的是(    )
    A、台儿庄战役 B、百团大战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百万雄师过大江
  • 12. 1948年10月,一位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感叹道:“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做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这位军官被俘虏的事件,最有可能发生在(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 13. “共产党从东北地区突然发起猛攻,攻克了华北各大城市,到1949年4月时,他们已在横渡长江……”。材料中涉及到的人民解放军的重大军事行动依次是(    )
    A、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B、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C、淮海战役、辽沈战役、渡江战役 D、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 14. 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反映的史实是(    )

    A、台儿庄战役 B、孟良崮战役 C、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D、千里跃进大别山

三、材料探究

  • 1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万急,延安

    毛泽东先生勋鉴

    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能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幸勿吝驾,临电不胜迫切悬盼之至。          
                                                                                                                                                                                                                            蒋中正 

                                                                                                                                                                                                                      八月十四日

    材料二:我全民族面前的重大任务是: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引自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对目前时局的宣言》

    材料三:“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缓和国际视线,俾国军抓紧时机,迅速收复沦陷区中心城市。如彼不能在军令政令统一原则下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                                    
                                                                                                                                                    ──引自1945年9月20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的绝密电报

    材料四:这一次我们去得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我们去了,可是他们毫无准备,一切提案都要由我们提出。

                                                                                                                                                                            ──毛泽东在1945年的一次谈话

    (1)、材料一中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前往重庆谈判的理由是什么?
    (2)、材料三中所谓的“奸党”指的是谁?可以看出其真实意图又是什么?
    (3)、材料二、材料三反映了抗日战争后我国人民面临的两种命运,这两种命运分别是什么?
    (4)、材料四反映了共产党参加谈判的真正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内战爆发时国共双方力量对比


    国民党

    共产党

    拥有军队

    430多万人

    120多万人

    武器装备

    接受100万日军的装备,取得美国大量武器

    以步枪为主

    拥有人口

    3亿多

    1亿多

    拥有地区

    大城市,绝大部分交通线

    小城镇农村偏远地区

    材料二:“在战争开始的八个月里,解放区军民积极作战,歼灭敌人70多万人。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不久。又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
    材料三: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后,急于寻找解放军主力决战。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牵着敌人的鼻子,忽南忽北,忽东忽西,将敌人拖得精疲力竭,然后,集中兵力固歼敌人。青化砭一仗就全歼敌人近三千人。
    (1)、从材料一看,内战爆发时国共两党力量对比情况如何?国民党采取了怎样的战略方针?
    (2)、材料二中解放区军民采取了什么样的作战原则和作战方式“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3)、材料三中提到“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后”,延安是党中央所在地,是如何被国民党军队占领的?
    (4)、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西北野战军采用的什么战术与敌周旋,从而“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