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上册4.3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同步训练
试卷更新日期:2019-10-0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聚落形式,适应炎热干燥环境的是( )
A、 B、 C、 D、2. 下图显示北京市的二环路呈“凸"字形,主要影响因素是( )A、历史因素 B、地价因素 C、地形因素 D、气候因素3. 下列不利于聚落形成的地理条件有( )A、地形崎岖 B、交通便利 C、土壤肥沃 D、水源充足4.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文中表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A、乡村这里有河流 B、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C、城市这里有田野 D、城市这里以工业生产为主(2)、该聚落地处( )A、地表崎岖的山区 B、冰天雪地的高原 C、干旱缺水的荒漠 D、灌溉便利的平原5. 不同的聚落呈现的景观不同.主要是由于( )A、劳动生产方式不同 B、人种不同 C、语言不同 D、生活习俗不同6. 读图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演变过程,完成下列问题.(1)、该聚落最早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A、资源 B、人口 C、气候 D、河流(2)、有关该聚落形成与发展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用地规模不断变大 B、人口数量越来越多 C、聚落仅沿河流扩展 D、公路运输越来越发达7. 长春位于中纬度温带地区,东北平原的腹地,伊通河畔,影响长春早期聚落形成的条件不包括( )A、平坦的地形 B、优越的气候 C、丰富的油气资源 D、充足的水源8. 下列地区聚落分布密集的地方是( )A、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 B、高山地区 C、荒原地区 D、冰原地区9. 城市聚落居民主要从事的工作是( )A、耕作业和畜牧业 B、工业和林业 C、渔业和林业 D、工业和服务业10. 有关乡村和城市的说法,错误的是( )A、城市是由乡村发展演化而来的 B、乡村有不同的类型,包括牧村、渔村、林场等 C、与乡村相比,城市的功能更为多样化 D、城市聚落的规模一般小于乡村聚落11. 有关聚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聚落只是人们的居所 B、只是几十人的小村庄不能成为聚落 C、聚落就是原始的部落 D、人们集中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12. 对于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正确的方法是( )A、全部拆除再照原样重建 B、拆除后建设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C、应该大力保护 D、不要乱动,任其发展13. 下列四个选项,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是( )A、平遥古城 B、丽江古城 C、桂林山水 D、皖南古村落14. 对我国不同区域传统民居建筑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较南方差 B、西北民居屋顶坡度平缓 C、浙闽山区民居屋顶多为平坦状 D、南方民居墙体较北方严实厚重15. 下列对文化遗产的做法,正确的是( )A、敦煌博物馆对外轮流开放石窟,限制参观人数 B、古代建筑物旅游价值高,要增加开放时间和次数 C、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修建高大的现代建筑,让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 D、有些文化古迹经济价值低,无需进行保护二、综合题
-
16. 读下列材料与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平原地球的聚落多成团状,且规模较大;而山谷地区的聚落多呈条带状,且规模较小。
材料二:沙漠地区的聚落很少,且多集中在绿洲上。
材料三:石家庄原来只是一个小村庄,京广铁路开通后,才逐渐发展成为特大城市。
材料四:东营和大庆是在石油开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
材料一反映了对聚落规模和形成的影响。
材料二反映了对聚落形成的重要性。
材料三反映了对城市规模和形成的影响。
材料四反映了对城市规模和形成的影响。
17. 读某地聚落由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图,完成下列各题。(1)、按照聚落的发展过程,三幅图的顺序应是。(2)、根据图中等高线的分布,该地的地形地势特征是。(3)、三处最有可能发展为城市的是 , 原因是。18. 读材料,回答问题:许多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往往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是相适应的。探究内容:不同地区的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探究方法:阅读图片资料,联系各地自然环境特征进行分析
温馨提示:不同地区的民居建筑形式
探究结论:
(1)、A图是北极地区人居住的 , 反映了当地气候。(2)、图B所示的建筑是我国黄土高原上的.(3)、试分析C图(云南傣族竹楼)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4)、由此可见,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