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3.4 简单机械(滑轮)

试卷更新日期:2019-09-27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题

  • 1. 下列关于机械效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越省力的机械,机械效率越高 B、做功越少的机械,机械效率越低 C、做功越慢的机械,机械效率越低 D、总功相同,有用功越大的机械,机械效率越高
  • 2. 如图所示,健身员向下摆动脚踝使细绳拉着物体缓慢提升时,图中的滑轮是(    )

    A、定滑轮,可省力 B、动滑轮,可省力 C、定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 D、动滑轮,可改变力的方向
  • 3. 一辆汽车不小心陷进泥源后,司机按图中所示的甲、乙两种方法安装滑轮,均可将汽车从泥潭中匀速拉出。比较这两个装置(端子与滑轮间的摩擦及滑轮自重不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比甲省力 B、甲比乙省力 C、甲比乙省功 D、乙比甲省功
  • 4. 某种活动黑板的示意图如图,两块形状相同的黑板的重力均为C,其上端分别用两根绕过两只定滑轮的纸绳相连。当其中一块黑板沿竖直方向匀速运动时,另一块黑板同时做等速反向运动,不计一切摩擦力,每根绳的拉力为(   )

    A、2G B、G C、G/2 D、0
  • 5. 如图所示,小青用四个滑轮组分别匀速提升重力相同的物体,若不计滑轮重、绳重及摩擦,其中小青用力最小的是(   )
    A、 B、 C、 D、
  • 6. 如图所示,滑轮第一次受到F1的作用,第二次受到竖直向上F2的作用,物体的重力为G。在不计摩擦的情况下,将物体匀速向上提起时(   )

    A、F1<F2 B、F2=1/2G C、F1的力臂为OA D、在F2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为物体上升距离的2倍
  • 7. 用如图所示的动滑轮提起200牛的水桶,不计滑轮重及摩擦,人拉绳子的动力为(   )

    A、600牛 B、400牛 C、200牛 D、100牛
  • 8. 如图所示,用下列装置提升同一重物,若不计滑轮自重及摩擦,则最省力的是(   )

    A、 B、 C、 D、
  • 9. 如图所示,一根绳子绕过定滑轮,一端拴在钩码上,手执另一端,分别用沿着不同方向的拉力F1、F2和F3拉起钩码。则(     )


    A、F1较大 B、F2较大 C、F3较大 D、三个力一样大
  • 10. 质量为0.5千克的塑料桶装满水后总质量为10 千克,小明将其从地面匀速搬到高度为1米的桌面上,在竖直向上搬水的过程中所做的总功是焦,有用功是焦,机械效率是。(g取10 牛/千克)
  • 11. 如图所示的两个滑轮中,属于动滑轮的是 , 若滑轮的自重和摩擦不计,当分别用F1、F2匀速提起同一物体时,则F1、F2的大小关系是F1F2

二、中档题

  • 12. 如图所示,三个滑轮拉同一物体在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所用拉力分别为F1、F2、F3 , 那么有( )

    A、F1>F2>F3 B、F1<F2<F3         C、F2>F1>F3 D、F2<F1<F3
  • 13. 如图是胖子和瘦子用滑轮组锻炼身体的简易装置(忽略轮重及滑轮和绳之间的摩擦)。

    ⑴瘦子固定不动,胖子用力F1拉绳使货物G匀速上升。

    ⑵胖子固定不动,瘦子用力F2拉绳使货物G匀速上升。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滑轮A、B、C都是定滑轮 B、F1=G C、滑轮 A、 C的作用相同 D、F1<F2
  • 14. 如图所示,用甲、乙两种装置分别将重1牛的物体匀速提升相同的高度,滑轮重0.2牛,不计摩擦和绳重,所用的拉力分别是F和F , 机械效率分别是η和η , 则(   )

    A、F>F B、F=F C、η>η D、η<η
  • 15. 残奥会开幕式上,运动员手拉绳索向上攀登,最终点燃了主火炬,体现了残疾运动员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为了探究上升过程中运动员与绳索和吊椅间的作用,可将过程简化。一根不可伸缩的轻绳跨过轻质的定滑轮,一端挂一吊椅,另一端被坐在吊椅上的运动员拉住,如图所示。设运动员的质量为65kg,吊椅的质量为15kg,不计定滑轮与绳子间的摩擦。重力加速度取g=10m/s2。当运动员与吊椅一起匀速上升时,试求:

    (1)、运动员竖直向下拉绳的力;
    (2)、吊椅对运动员的支持力。

三、拓展题

  • 16. 小乐设计了一个高度可调节的斜面来探究斜面的省力情况、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角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她先测出小车重,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拉动小车,调节斜面倾角的大小多次实验,得到下表所示数据:

    斜面倾角 θ

    小车重G/牛

    斜面高h/米

    斜面长S/米

    拉力F/牛

    有用功W/焦

    总功W/焦

    机械效率 η

    12°

    5

    0.2

    1

    2.1

    1.0

    2.1

    48%

    30°

    5

    0.5

    1

    3.6

    2.5

    3.6

    69%

    45°

    5

    0.7

    1

    4.3

    3.5

    4.3

    A

    (1)、表格中A处的数据应是
    (2)、实验过程中应沿着斜面拉动小车。
    (3)、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