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历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同步训练

试卷更新日期:2019-09-25 类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 1. 下列哪一位诸侯国的国君打着“尊天子,攘四夷”旗号,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
    A、晋文公 B、秦穆公 C、楚庄王 D、齐桓公
  • 2.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
    A、促进井田制的瓦解 B、导致小农经济的产生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 3. 战国时期的某诸侯国“以牛田”,变法改革,实力逐渐增强,后来相继攻灭其他各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观察右图,该诸侯国位于(    )

    A、 B、 C、 D、
  • 4.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由于国力不强,受到各诸侯国的歧视,痛感脸面尽丢。为此,秦孝公(    )
    A、实行分封制 B、任用商鞅变法 C、任用管仲变法 D、推行汉化政策
  • 5. 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秦统一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这一规定(   )
    A、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B、抑制了土地兼并 C、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 D、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 6. 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    )
    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 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 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
  • 7.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 8. 商鞅师承儒家,却转行法家之道,他在《商君书·画策》中说:“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这说明当时(    )
    A、以仁义治天下成为主流意识 B、儒家与法家追求的目标相悖 C、儒法在实践中出现融合倾向 D、法家意识到教化作用的局限
  • 9. 《庄子·天下》描述某一学派“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这一学派应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 10. 中国古代主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墨子 C、老子 D、韩非子
  • 11. 据《汉书•食货志》载:“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其中所说的“本”是指(   )
    A、农耕经济 B、法家思想 C、中央集权 D、轻罪重罚
  • 12. 孔子论政,以仁为主,而某思想家承其教发为“仁心、仁政”之论,以为仁、义、礼、智四德,皆由人类天赋侧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引伸发展而成。该思想家应是( )
    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二、非选择题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行赏而兵强者,爵禄之谓也。爵禄者,兵之实也。……是以明君之使其臣也,用必出于其劳,赏必加于其功。功赏明,则民竞于功。为国而能使其民尽力以竞于功,则兵必强矣。

    ——《商君书》

    材料二  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情之农勉疾。商不得籴,则多岁不加乐。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无裕利。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然则商贾少,农不能喜酣奭……则农不慢。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情之心。农恶商,商疑情,则草必垦矣。

    ——《商君书·垦令》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主张,并分析其对秦国的积极影响。
    (2)、归纳材料二中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据此概括商鞅的经济思想(或政策)。
  • 14. “百家争鸣”是我国古代史上空前绝后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请问“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是哪些?又该怎样评价“百家争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