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选修四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16-01-13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唐太宗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对此的评论不正确的是(  )
    A、以人为本的施政观点 B、兴兵备战和强国主张 C、不夺农时的让步政策 D、以农为本的经济思想
  • 2. 唐太宗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据此,他采取的措施有(  )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B、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C、力倡节俭、禁造台榭 D、限制佛教、裁汰僧尼
  • 3. 唐太宗统治时期的措施中对调整生产关系起到非常大作用的措施是(  )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考试制度 C、修改颁布《唐律》 D、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 4. 《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注:“岁贡”指由地方贡入国学监的生员)常不减八九百人。”此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
    A、隋唐时期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 B、唐朝进士科地位重要,为世人敬仰 C、科举制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 D、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 5. “在突厥人中,他(唐太宗)的威信也非常高。如果说他征服了他们,那么他同时也团结了他们,他采取突厥-蒙古族的以对个人表示效忠的方式,把他们吸引到自己周围。”可见,唐太宗为实现民族团结采取的方法是(  )

    A、武力征服,战而后和 B、设置管理机构 C、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D、施展个人魄力吸引周边民族
  • 6. 唐太宗在《帝范》中写道:“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而身丧。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这表明晚年的唐太宗(  )

    A、基本上对自己的统治持否定态度 B、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 C、美化自己并掩饰统治期间的过错 D、对最高统治地位已无兴趣
  • 7. 唐太宗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这说明唐太宗为政的根本目的在于(  )。

    A、减轻人民负担 B、倡导政治清明 C、稳定社会秩序 D、发展社会经济
  • 8. 导致唐太宗统治时期“贞观之治”出现的因素不包括(  )。

    A、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 B、确立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 C、开创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考试制度 D、唐太宗知人善任、兼听纳谏
  • 9. 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雠不弃。”下面对这段话的诠释不正确的是(  )。

    A、“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B、求贤若渴,不拘一格 C、广开言路,从谏如流 D、知人善任
  • 10. 魏征曾写诗言道:“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表达他深感皇帝与他意气相投,因此为国家做事并不计较功名的情志。“魏征”这两个字总是使我们想起唐太宗的 (  )。

    A、勇猛强悍、机敏智慧 B、轻徭薄赋、去奢省费 C、知人善任、兼听纳谏 D、兼容并蓄、博大开放
  • 11. 据史书记载:“贞观六年,右卫将军陈万福……违法取驿家麸数石,太宗赐其麸,令自负出以耻之。”此事表明唐太宗 (  )。

    A、不因臣下贪污额较小而姑息掩盖 B、不注重维护官吏的形象 C、注意满足臣下的实际需求 D、注意防止贪污,做到官民一视同仁
  • 12. 2004年10月4日第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出演京剧《贞观盛事》中耿直进谏的名臣,你知道他扮演的角色是(  )。

    A、程咬金 B、李世民 C、魏征 D、秦叔宝
  • 13. 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科举考试扩大了贡士人选,重视进士科 B、科举考试重视士族 C、修改完善了法律 D、唐太宗知人善任、兼听纳谏
  • 14.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反映了唐太宗(  )。

    A、民贵君轻的思想 B、农业为本的思想 C、君治为本的思想 D、心存百姓的思想
  • 15. 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 16. 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 17. 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 18. 唐太宗曾多次说过:“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些看法表明唐太宗 (     )

    A、正确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B、认真总结了隋灭亡的教训 C、清醒地看到了身为天子的危险处境 D、及时制定了防止“覆舟”的统治政策
  • 19. 下列关于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为吐蕃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B、表明了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 C、加强了唐政府对吐蕃的管辖 D、表明了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
  • 20. 《步辇图》描绘了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朝请求通婚的情景,当时是哪个皇帝在位(     )


    A、唐太宗 B、武则天 C、唐高宗 D、唐玄宗

二、材料分析题

  • 2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魏征),乃藏于怀。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微以讽谏。语久,帝惜鹞且死,而素严敬征,欲尽其言。征语不时尽,鹞死怀中。

      ——唐笔记小说集《隋唐嘉话》

    材料二 据《旧唐书》记载,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 朕何忧也!”

    (1)、结合材料一、二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据此,唐朝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2)、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谈谈你对唐初这一现象的认识。
  • 2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德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攻克隋朝东都(洛阳)后,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不禁感叹道:“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

    材料二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四月,李世民嫌京城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三个月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重修了玉华宫……位于东都的“洛阳宫”本是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李世民遂接管过来,“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连同“飞山宫”在内的庞大建筑群,豪华气派,极尽奢靡。整座工程,都是黄金白银乃至能工巧匠的生命堆起来的。

    材料三 李世民28岁登基,在位23年,文治武功,千古罕有。

    (1)、依据材料一指出,李世民从隋亡中得出的认识是什么?为此,李世民执政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世民的主要变化是什么?有何影响?
    (3)、材料三对李世民的评价是否全面?结合上述材料简述理由。
  • 2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者。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贞观政要》

    (1)、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
    (2)、材料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这种特点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什么?
    (3)、材料三所述事件实质上是哪两种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政治特点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 24. 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 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河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

    材料二    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 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宣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

    材料三    (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旧唐书·马周传》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基于上述目的,唐太宗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促成了怎样的局面?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
    (4)、综合这三条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 2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资治通鉴》卷198

    材料二   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命人图画24位功臣相貌于凌烟阁,这24位功臣是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房玄龄、李靖、秦叔宝、程知节……在这些人中有的参加过隋末农民起义,有的是太子李建成政治集团的人,还有一些出身少数民族。如魏征少年时做过道士,后来成为太子的谋士,秦叔宝是小军官,程知节是农民。

    ——《盛唐气象》 

    材料三    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华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如,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是四夷可使如一家。”                          

    ——《贞观政要·论安边》

    材料四    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粮,取给于道路焉。                            

     ——《贞观政要》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这段话的意思。

    (2)、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是怎样用人的?

    (3)、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是如何处理民族关系的?并结合史实说明。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唐太宗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