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部分区2019届高三下学期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9-09-11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天津邮政博物馆这一国宝建于1884年,是一座________的建筑典范。外表用清一色的中国青砖砌筑,并雕镂西洋的古典花饰,如毛茛草、甘菊花等,纯朴而不失________ , 自然和谐;其外墙采用罗马券门、璧柱装饰,具有了较强的韵律感。这里库藏珍贵文物有450多件,犹如一颗颗闪耀的明珠,串联起天津在中国邮政长河中的一个个重要时刻。馆里年龄最大的文物是“秦皇古驿道车辙石”。秦人于崇山峻岭中,凿石为路;凭________山势,设关城虎踞。在河北井陉县的那条古驿道上,曾经车声隆隆,马蹄嘚嘚,公使说客、世代百姓,用车马和脚板,愣是在青石板上,磨出两道距离相等、深可盈尺的辙痕,成为“书同文、车同轨”的历史见证。镇馆之宝是三枚小小的“大龙邮票”,至今能睹其真容者也寥寥无几。博物馆不仅是知识、艺术、文化的渊薮 , 也是能给世人带来感官感受和精神启发的滥觞。作为近代邮政的标志性建筑,天津邮政博物馆必将成为天津市一个展示文化的窗口,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1)、文中划线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雕镂(lóu) 券(xuàn)门 璧(bì)柱 B、库藏(cáng) 凿(záo)石 虎踞(jù) C、井陉(jíng) 说(shuō)客 愣(lèng)是 D、渊薮(shù) 滥觞(shāng) 靓(liàng)丽(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中西合璧 精约 嶙峋 B、洋为中用 精巧 嶙峋 C、中西合璧 精巧 嵯峨 D、洋为中用 精约 嵯峨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们要利用好现有津冀、津唐两个有合作项目的公司,建立互动协调机制,并全方位拓宽两地港口企业战略合作领域和机制。 B、为解决冬季冲洗地面易结冰的问题,环卫部门引进新式洗地机,不仅能避免结冰可能造成的安全事故,而且保证了地面清洁。 C、关于沈阳“大福来”酒店,据其负责人介绍,由于该店成立于1999年,在当地有较高的认知度,是一家承接婚宴的“百姓餐厅”。 D、汉字本身不只是记录汉语的文字,它也承载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艺术信息,在信息化、数据化的今天,我们不能忽略这些内容。3. 下列名胜古迹与其所对应的诗句、作者,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钱塘江——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苏轼——苏子瞻 B、玉门关——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王龙标 C、洞庭湖——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孟浩然——孟山人 D、武侯祠——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杜少陵二、现代文阅读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人认知世界尽管有视野局限,却并不妨碍他们涵养天下观念、天下格局、天下气度。先贤居一国之内而能孕育出以整个世界为思考对象的政治意识,淬炼关于世界治理的文化体系,这种“天下观”是中国古人卓越的文化创造,是中华文化最有气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构,亦是今天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中国主张、中国方案最深厚的文化渊源。
在古人眼里,“天下”不只是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政治概念。古人很早就确立“天下为公”的观念,同时认为“天下”可以建构为一个理想世界。如《吕氏春秋》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民之主,不阿一人。”这种“天下为公”的认知,成为中华文化“天下观”一大基石。
以“天下为公”构建理想世界,就是“大同”。《礼记·礼运》谓:“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描绘了人类理想的生活与秩序图景。
如何与天下共处?古人观念是“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把全人类看成一个大家庭。如梁漱溟所言:“中国人是富于世界观念的,狭隘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在中国都没有,中国人对于世界向来是一视同仁。”当代学者赵汀阳认为,中国人的天下观念从逻辑上“排除了不可化解的死敌、绝对异己或者精神敌人的概念”“任何具有外部性的存在都是需要化解的问题而不是征服的对象”。这样的天下观,显然超越国家观,其视野、境界与气象自非寻常可比,决定我们解决国际问题的思维与方法,着眼的都不是战胜征服,而是合作共赢。
如何建构这样的理想世界?古人的理念是“行大道”。如儒家“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等观念,道家“抱一为天下式”等主张,法家“为天下治天下”等观点,墨家“一同天下之义”等思想,莫不以治天下为对象来构建学说,为实现天下“太平”“大同”了提供文化理论支持。
发掘分析中华文化天下观,目的是为全球治理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有人借此以为中国要领导世界,便渲染“中国威胁论”,恰恰是没有读懂中华文化天下观的意涵,没有把握中华文化的内质。
(节选自陈家兴《传承中华文化“天下观”》,有删改)
(1)、下列对“天下观”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天下观是指立足一国有限的范围内,而能思考天下并淬炼关于天下治理的文化体系。 B、天下观“卓越”之处就在于它是中国古人的文化创造,是关于中华文化的文化建构。 C、天下观的现实意义是它能为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中国主张、中国方案提供文化支撑。 D、天下观中的“天下”更是一个政治概念,古人认为天下可以建构为一个理想世界。(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的“天下观”就是在《吕氏春秋》“天下为公”理念上形成的。 B、引用《礼记》里的话,意欲说明以“天下为公”构建的“大同”世界很美。 C、如果没有“天下为公”认知,就难以出现“大同”世界的理想的生活图景。 D、“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观念,着眼的是合作共赢,显然超越了国家观。(3)、下面所列当今的一些看法,不符合文中“中华文化天下观”意涵的一项是( )A、几千年来,中国人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 B、负责任的国家要推动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方向发展。 C、如果邻居家里出了问题,不能光想着扎好自家的篱笆,而应该去帮邻居一把。 D、凡是符合利天下、利人的行为就是义,而害天下自利的不义则危害天下的太平。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受伤的骨头
任林举
当了大半辈子乡镇书记,担了大半辈子土、抬了大半辈子石头的吴金印,到后来才发现,骨头有时是能够发出声音的。
年轻时,他经常挑着两桶水走在山路上,或担着两箩头土走在乱石滩上。那时,他健步如飞,体态轻盈,身体和意志从来没有须臾的游离。扁担和肩膀的相接处不断传来均匀的吱呀声,他认定那是扁担的呻吟或者对所承重量的抱怨。肩上的皮肉有时红肿、有时酸痛,无非是和扁担一样,以自己的方式提一些不必理会的抗议,但这些都与骨头没有太大的关系。骨头一直保持着沉默。
然而,当上海瑞金医院的医生们对着灯光屏讨论吴金印刚刚拍出的骨片时,每个人都惊愕不已。他们断定,吴金印的骨骼曾经出现过多处断裂。也就是说,他的骨头曾经在过去的某些时间里发出过可怕的脆响或闷响。医生们分析,他的骨头如果不是发生了癌变,就一定受过大伤,或多次在外力的冲击、重压下发生折断——肩胛骨和几处肋骨最为明显。
对此,吴金印也感到有些迷茫。是啊,自以为坚不可摧的骨头,从哪个时间开始,竟然违背了自己的意志,也发出令人担忧的变化和声音呢?30岁?40岁?还是50岁?他躺在病床上,在记忆中那些密如荆条的疼痛里搜寻,搜寻着一个与断裂有关的声音。
是从县里开会后连夜往乡里赶,途中坠下山崖的那次吗?那时,他刚去山区不久,村庄与村庄之间还没有像样的路。人们行走的羊肠小路,不是在河滩匍匐,就是在山间高悬。虽然在这样的山路上摸黑行走,随时都得提心吊胆,但不管怎么“提”怎么“吊”,也保不准突然来一个“万一”。当那个突然的“万一”来临时,吴金印还是在失足的瞬间失去了清晰的意识,只觉得眼前一黑,倏忽一下,一个惊心动魄的过程就宣告完成,一切都是片刻的事情。当他再次攀着荆条和树枝重回小路时,他已不再记得曾经有过什么声音,山石滚落的声音、树木折断的声音、肌肉撕裂的声音抑或骨头断裂的声音……空空的山谷里,一片寂静,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他拖着绵软无力的身子,走回了住处。无处不在的疼痛让他躺了两天,第三天他咬咬牙,爬起来,照样下田劳动。他相信,只要骨头依然保持着沉默,他就不会倒下。
是在小店河造桥时,抬石头跌倒的那次吧?吴金印清楚地记得,那是一块十分独特的石头,牛犊般大小,和所有的障碍一样,挑衅般横卧在那里,与行人的目光对峙着。石头的质地细密坚硬,似乎可以让每道遇到它的目光都发出铮铮鸣响。他走到巨石旁边时,群众也跟他走到了巨石旁边。于是,四副绳套、四条木杠、八个人就把千斤的重量放在了肩上。吴金印负重走在右侧的最前面,在人们的呼喊声中,以自己的步幅和频率引领着这个负重群体的节奏
这一次,重力仿佛穿过薄薄的肌肉直接作用在骨骼上,他都能感到骨头的弯曲和颤抖,但隐隐的疼痛却不是来自骨骼,而是来自骨骼里面的肺腑。至于,骨头们有没有像绳索、木杠一样发出细微的嘶嘶声,吴金印并没有留意。汹涌的汗水和人们的呼喊打断了他对自身的聆听。此时,他要做的正是忽略和忘记,他的意识里只有距离,离开起点和到达终点的距离。
突然,他感觉双脚一软,大地倏然倾斜。那一瞬间,他已分不清传递、集中到自己身上的重量是众人肩上的重量、石头的重量,还是大地的重量;他也分不清那些混乱而沉闷的声音是人们扑倒的声音、石头落地的声音,还是来自于身体内部的声音。十万颗金星在眼前迸射,旋即熄灭。巨大的黑暗,显影为一段记忆的空白。当吴金印从地上爬起来的时候,只感觉到了右侧脚踝的剧痛。大面积的肿胀和瘀青,让他和围观的人们只看到和相信了那处“皮肉”之伤……
医生的推断基于专业和科学,看来已不容置疑,但吴金印身上的多处骨伤,究竟缘何来、发生于何时何地,他本人也已经无法在记忆的地图上准确定位。再认真审视一下那奇怪的骨像吧!在两块光滑的骨头之间,那些粗糙的、疙疙瘩瘩的隆起物,究竟是一些怎样的存在?除了物质成分,是否含有大比例的精神要素?
一个人一生都经历过什么,才能结出这样的骨像?那些从生命深处、从骨髓里渗出的东西,除了在断骨的衔接处固化为更加坚硬的骨,是否还有一些渗透到血液之中?或许,那些都是骨头们在漫长的进程里,与他头脑中的观念、意志以及外部形形色色的压力与各种重负争论、对话所积攒下的话语吧!
(选自《此念此心》,《人民文学》2017年第7期,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段连用三个“大半辈子”,简洁地概述出了主人公的身份和特点,下文的“30岁、40岁、50岁”正与此呼应。 B、年轻时“体态轻盈,身体和意志从来没有须臾的游离”,意味着现在他的身体和意志相游离,失去了意志力。 C、文中借吴金印回忆而描述的他两次受伤的事,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一件是夜间发生的,一件是白天发生的。 D、那些从生命深处、从骨髓里渗出的一些渗透到血液之中的东西是指吴金印头脑中的观念、意志等精神要素。 E、医生们的“惊愕、断定、分析、推断”,从侧面角度来写主人公受伤的次数之多和程度之深,更能突出人物。(2)、首段写“骨头有时是能够发出声音的”,从全文看骨头会发出哪些声音?(3)、文章将现实的病情与往昔受伤之事结合起来叙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分析。(4)、题目“受伤的骨头”如换成“受伤的人”好不好?为什么?三、文言文阅读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周人龙,字云上,直隶天津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授山西屯留知县。兴学赈荒,有声。调清源,境内洞涡、蟓峪诸河入汾,常有水患,浚渠筑堰,民赖之。历忻州、直隶州知州,蒲州知府。蒲郡濒黄河,河水迁徙无常。山、陕两省民隔河争地,讼数十年不结。人龙请于大吏①曰:“临河滩地,当以河为界。河东迁,则山西无地之粮归陕西;河西迁,则陕西无地之粮归山西。粮随地起,不缺征赋;因地纳粮,无累民生。山、陕沿河二千余里,凡两省湮没之地,令地方官照粮查地,按地过粮。除卤碱者照例提请免征,其余水退之地,招令沿河民认粮承种,庶事无偏枯,争讼可息。”大吏从其议,至今便之。
雍正初,有言丁粮归地,便于无力之丁,不便于有田之家。人龙驳之,略曰:“有田者,尚以输纳为艰,岂无田者反易?君子平其政,焉得人人而悦之?今不悦者,不过绅衿富户;而大悦者,乃在茕茕无告之小民。若因其控告而不行 , 则豪强得志,而穷民终于无告。此议在当日未行则已耳,今行之数年,势难中止。穷民狃于数年乐利,必不安于一旦变更。且富民少而穷民多,不当以彼易此。”议上,事乃定。以忧去官。
服阕,补湖北安陆。数月,擢江西督粮道,未行江水决锺祥三官庙堤天门沙沟垸招集邻县民谕以利害同筑御。踊跃荷畚锸至者数万人,亲冒风雨,率以施工。或劝其“已迁官,何自苦”,人龙曰:“助夫由我招至,我去即散矣。伏汛一至,民何以堪?”阅两月工成,安陆人尸②祝之。江西漕粮征运素多弊,严立规条,宿蠹一清。乾隆十年,乞病归,卒。
(《清史稿·卷四十四》)
【注】①大吏:高级官员统称。②尸祝:古代祭祀时的主祭人,引申为感激、崇敬。
(1)、对下列各句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浚渠筑堰,民赖之 赖:依靠 B、招令沿河民认粮承种 承:承受 C、若因其控告而不行 行:执行 D、穷民狃于数年乐利 乐:乐享(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龙请于大吏曰 月出于东山之上 B、大吏从其议,至今便之 吾其还也 C、岂无田者反易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以忧去官 不赂者以赂者丧(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授、擢,都含有古代封建政府对官员的提拔、升职之意。 B、知府,总领各属县,职责是考核属吏,治理百姓,征收赋税等。 C、服,为哀悼死者而穿的一种服装,古代用本色的粗布或麻布做成。 D、漕粮,我国封建时代通过河、海由东南地区漕运至京师的税粮。(4)、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未行江水决/锺祥三官庙堤/天门沙沟垸/招集邻县/民谕以利害/同筑御 B、未行江水/决锺祥三官庙堤/天门沙沟垸/招集邻县民/谕以利害同/筑御 C、未行/江水决/锺祥三官庙堤/天门沙沟垸/招集邻县/民谕/以利害同筑御 D、未行/江水决锺祥三官庙堤/天门沙沟垸/招集邻县民/谕以利害/同筑御(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周人龙有理政之才,三言两语就把山、陕两省百姓数十年隔河争地的事给厘清了。 B、雍正初年,有人想把按人头纳粮法改为按照土地纳粮,周人龙驳斥了这种想法。 C、周人龙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也谋其政,安陆发生水患时他虽调任,依然率民治水。 D、周人龙历任三朝为官,他既能提出富有远见的卓识,又能亲赴一线,与百姓一起劳作。(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粮随地起,不缺征赋;因地纳粮,无累民生。
②而大悦者,乃在茕茕无告之小民。
③踊跃荷畚锸至者数万人,亲冒风雨,率以施工。
四、诗歌鉴赏
-
7. 阅读下面的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薄暮
杜甫
江水长流地,云山薄暮时,
寒花隐乱草,宿鸟择深枝。
旧国见何日?高秋心苦悲。
人生不再好,鬓发白成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江水长流地,云山薄暮时”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着眼,写了富有特色的远景。 B、“寒花隐乱草”中的“隐”字写出“寒花”稀疏、萧瑟的特点,亦是诗人的自况。 C、“宿鸟择深枝”与以前学过的“越鸟巢南枝”具有同样的诗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D、“寒花隐乱草,宿鸟择深枝”写景动静结合,渲染氛围,为下文抒情奠定了基调。(2)、“高秋”一般指天高气爽的秋天或者深秋,请问诗中“高秋”是何意?为什么?(3)、从全诗来看,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五、情景默写
-
8.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古今诗人写景状物不乏富有气势的名句: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正面写天姥山“① , ②”,这是写高得有气势;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则用“③ , ④”之句写出江涛撞击石岸的壮丽,这是写动得有气势;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写山林之景用了“⑤ , ⑥”诗句,这是写美得有气势。这些饱含力度美的诗句,我们每读一遍就能接受一遍崇高美的熏染。
六、语言表达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依据语境,结合自己的联想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生活就是这样,最好的路是上坡路,最难走的也是上坡路。说最好的路是上坡路,因为①。说最难走的也是上坡路,是因为②。唯有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才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我们正迈向高质量发展之程,走的正是这样一条上坡路。
10. 阅读下面《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发展报告(2018)》中的图示,请你就天津的情况,从正反两个方面各概括出一条看法,要抓住图表信息,语言要简练。中国城市创新竞争力一级、二级指标得分和排名情况
指标
城市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创新
竞争力
创新基础
竞争力
创新环境
竞争力
创新投入
竞争力
创新产出
竞争力
创新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排名
得分
排名
得分
排名
得分
排名
得分
排名
得分
排名
得分
北京
1
70.0
2
82.4
1
68.0
1
82.6
2
61.9
1
54.9
上海
2
60.5
1
88.5
4
52.4
3
56.1
4
55.2
2
50.5
深圳
3
57.6
3
66.1
8
44.6
2
61.5
1
73.8
3
42.1
天津
4
46.4
4
62.2
11
41.8
6
49.5
16
42.6
6
36.0
广州
5
44.4
5
47.1
2
58.8
18
36.6
7
46.4
11
32.8
苏州
6
44.4
6
46.6
6
45.4
11
38.7
3
57.4
9
33.8
杭州
7
42.2
7
43.1
3
52.4
7
48.2
88
33.7
10
33.5
西安
8
38.0
27
22.3
7
45.1
4
54.3
13
43.9
29
24.2
……
七、材料作文
-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国人初次见面有时会问,“您贵姓?”如果某人姓章,为了和“张”相区别,一般都会说“立早章”,就连研究语言文字的大家章太炎先生也习惯了这样回答。其实这种流行的说法是错误的。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章,乐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看来“章”是个会意字,由“音”和“十”会出的意思是,乐曲演奏完一段叫一章。
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很多,请联系生活实际,根据自己的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