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慈溪市六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9-09-09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除道,道九原(今包头市九原区),抵云阳(今陕西淳化县),堑山堙谷,直通之。”这一举措(   )

    A、加强北部边防 B、使“西南夷”地区开始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的版图 C、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 D、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有效管辖
  • 2. “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实行“郡县制”的评价。下列关于秦“郡县制”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基于分封制的某些教训而实行 B、形成中央间接管理地方的形式 C、要害于强干弱枝避免国家分裂 D、基本上将国家的权力集中于中央
  • 3. 唐太宗时期,在某一地区实行“授以生业、教之礼仪……选其酋长”,“子孙世袭,各安其居,不编户籍、不上贡赋”的政策。这一地区主要在(    )
    A、吐蕃地区 B、东突厥地区 C、西突厥地区 D、西南夷地区
  • 4. 康熙三十年(1691年),康熙帝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标志着外蒙古纳入了清帝国的版图。这次会盟(    )
    A、接受了全体喀尔喀蒙古贵族的臣服 B、为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创造了条件 C、册封了达赖、班禅、章嘉等四大活佛 D、彻底平息了噶尔丹分裂叛乱势力
  • 5. 昭莫多战役后,康熙帝认为“塞外其地不毛,运粮尤苦,不可妄动”。康熙五十四年,他派人在喀尔喀蒙古牧地察勘地亩,试图让军队从事农耕。康熙五十五年初,又决定:“今岁停止进兵,候种地及一应事务预备完毕,审察两下军情,再行定夺。”这表明康熙帝(    )
    A、以农耕吸引蒙古百姓归顺清朝 B、从缓和满汉矛盾出发重视农耕 C、强化后勤保障以保卫北疆安全 D、让军队农耕戍边防备殖民侵略
  • 6. 出身布衣、平生不得志的孔子不会想到他的思想在汉武帝时居于正统地位,更不会想到儒家思想不仅是官方的意识形态,更影响着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究其原因很难穷尽,其中最根本的一条是:(    )
    A、其仁礼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缓和社会矛盾  B、礼法并用符合统治需要 C、“忠恕”思想,爱有差别适应中国社会的要求        D、“内圣外王”思想被广泛采用
  • 7. 战国时期有思想家主张:“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这一主张(    )
    A、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B、体现了对孔子“德治”思想的发挥 C、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 D、具有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 8.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他认为人为了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可以放弃现实的幸福 B、他否定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认识是主观感受 C、他对柏拉图的思想既有继承又有突破 D、他的理论是完全的唯心主义
  • 9. 古代某一思想家曾说:“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该思想家( )
    A、论证了人生而平等的理论 B、改变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C、主张法是一种自然的权利 D、认为奴隶占有制是天然合理的
  • 10. 到了十九世纪工业革命完成后,不少人开始回顾起“为他们海外扩展开辟道路”的克伦威尔。这主要是由于他(    )

    ①颁布了《航海条例》

    ②与葡萄牙等国签订商约

    ③抵制法国的“大陆封锁令”

    ④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

    A、③④ B、①③ C、②④ D、①②
  • 11. 温斯顿·丘吉尔在他的《英语国家史略》中写到:“当不受法律约束的克伦威尔死后,许多人心中暗自怀着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英国为克伦威尔举行了一次最欢乐的葬礼。”英国民众的这一反应从本质上说明了(   )
    A、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不得人心 B、英国民众认同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C、英国的政治发展趋向于民主化 D、护国公的措施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 12. 《独立宣言》声明:“政府从被统治者的同意获得公正的权力”,“任何政府一旦破坏这些目的,人民即有权变革或废除它,并且建立新的政府,根据这些原则奠定它的基础,并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的安全和幸福的方式组织它的权力”。以下是关于这段表述的评论,其中恰当的是(   )

    ①体现社会契约论的思想

    ②承认国家主权属于人民

    ③这是北美人民赢得独立斗争的标志

    ④表明北美人民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 13. 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里说:“世界经济如不曾大崩溃,希特勒肯定不会出现。十之八九,也决不会有罗斯福这号人物。”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说:“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偶然现象。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有另一个人来扮演的”。这两则观点都(    )
    A、反对脱离经济背景讨论政治 B、认为经济危机催生独裁政治 C、认同历史人物影响历史进程 D、认可社会环境影响历史人物
  • 14. 有学者指出:“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在17世纪的英国,上述“极端道路”表现在(    )
    A、议会军和王军的战争 B、克伦威尔建立共和国 C、“光荣革命” D、英王“统而不治”
  • 15. 华盛顿作为美国的政治中心,是世界重要城市。下列内容所涉及的文件签订于华盛顿的有(   )

    ①意大利主力舰吨位为17.5万吨

    ②签字国用全部力量反对轴心国

    ③集体安全原则的确立

    ④德国及其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16. 一战时期某一战役的过程如下:“7月15日,德军集中优势兵力越过马恩河,楔入法军阵地3—10公里。7月18日,协约国联军转入反攻,夺取德军占领的马恩河突出部、亚眠突出地带和圣米耶尔突出部。德军遭受重大损失,退守兴登堡防线。”对这一战役分析争确的是(    )
    A、是一战中双方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 B、德国视此役为“碾碎法军的磨盘” C、巨大消耗战之后双方未能分出胜负 D、美军大规模加入让协约国实力大增
  • 17. 法国的罢工人数在1916年为41000人,1917年猛增至29万人,罢工工人提出了“打倒战争”的响亮口号。这一事实说明(   )
    A、战后和平主义思潮盛行一时 B、社会主义运动开始成为时代潮流 C、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的影响 D、战争加剧交战国内部的各种矛盾
  • 18. 第一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两大军事集团相持到同盟国集团瓦解的过程。下列大事按照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索姆河战役开始

    ②中国北洋政府向同盟国宣战

    ③《布列斯特和约》签署

    ④凡尔登战役结束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②③④① D、②③①④
  • 19. “这场战争既是一个结局,也是一个开端。……在这些地方,迟早将出现独立的中国、自治的印度、代议制的埃及、非洲人的而不仅仅是供他人进行商业剥削的非洲。”材料中的“开端”应该是指(   )
    A、社会主义运动 B、和平主义思潮 C、民族解放运动 D、殖民主义扩张
  • 20. 列宁称《凡尔赛和约》是“刽子手的和约,屠夫的和约……是骇人听闻的掠夺性的和约”。下列关于这一条约的内容,最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
    A、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不得设防 B、严格限制德国军备 C、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共管 D、以“委任统治”的方式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 21. 下列有关到20世纪初才出现世界性战争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
    A、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体世界形成 B、科学技术为世界性战争提供了必要手段 C、少数大国成为拥有全球性利益的大国 D、欧洲开始衰落
  • 22. 凯恩斯1919年撰文道,“但法、英两国人民的代言人却用《凡尔赛和约》去冒完成德国人开始的毁灭欧洲的危险。《凡尔赛和约》如果付诸实施,就定会更进一步破坏——它本来可以恢复一战那已被战争弄得脆弱复杂的经济组织……如果欧洲内战是以法意两国滥用其暂时的胜利威势去毁灭现已屈服的德国和奥匈而告结束,那么它们就将导致它们自己的毁灭。”该文反映了作者(   )

    ①意识到《凡尔赛和约》的潜在危险性

    ②不满巴黎和会对欧洲经济问题的政策

    ③主张战后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力度

    ④强调欧洲妥善处理战后事务的重要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 23. 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有这样的描述:西线战事成为杀戮战场。几百万人隔着沙袋筑起壁垒,彼此虎视,日夜在战壕里面,人鼠同居……将领们一再想要突破对峙的僵局,于是每回攻击令一下,便是几昼夜,甚至几周无休止的炮火轰击,之后举目狼藉,到处是泥浆满身的弃尸。下列结论不能从文中得出的是(   )
    A、描述的是二战惯用战术阵地战 B、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 C、战争呈现持久作战的状态 D、交战一方中有德国军队
  • 24.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的浩劫,但客观上又在某些方面促进了历史的进步。例如,战前法国士兵的服色比较鲜艳,随着战争的发展,换成了新式的为战壕战量身定做的军服。关于一战说法正确的是(   )
    A、索姆河战役中德军率先采用新式武器坦克 B、大战后期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C、推动化工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流程的改进 D、战后英法美建立国联,倡导集体安全,具有进步意义
  • 25. 二战期间的一份文件强调:“他们……不寻求任何领土的或其他方面的扩张;不希望看见任何与有关人民自由表达的意志不相符合的领土变更……”有关这一文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其背景是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已对全人类的安全构成威胁 B、中国人民坚持抗战、收复领土的神圣权利得到国际公认 C、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D、表达了反对战争、反对殖民扩张的决心
  • 26. 由于中国军民的不屈抵抗,迫使日本陆军省首脑及参谋本部1940年3月决定,预计自1941年开始由中国内地撤退……只是此计划刚一经各方同意,即有欧洲局势之急转直下……于是将整个撤兵计划放在脑后。下列符合影响日本放弃撤兵计划的“欧洲局势”是(   )
    A、德国出兵吞并了奥地利 B、法国贝当组建傀儡政府 C、德国实施“巴巴罗萨计划” D、《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 27. 阿拉曼战役前夕,隆美尔飞回柏林求援。希特勒避而不谈增援的事,却授给他一根元帅手杖。希特勒未提供增援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A、怀疑隆美尔的军事指挥能力 B、苏德战场激战正酣难以增援 C、防备英美盟军乘机在西欧登陆 D、轰炸英国本土受挫元气大伤
  • 28. 如图是二战中一次军事行动路线图,此军事行动后(   )

    A、中国战场开始进入局部反攻 B、日本关东军遭受毁灭性打击 C、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 D、盟国发表公告敦促日本投降
  • 29. 关于美国是否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就得知了这一计划,一直是战后史学家争论不休的问题。一些西方学者认为美军有先进监听机关“魔术”,而且美军在太平洋地区布置了大量的监听站和情报机构,对日军这么大的军事行动不可能毫无察觉。而我国史学界则普遍认为,日本重心在中国战场,不可能将进攻的矛头首先对准强大的美国,更不可能直接袭击远在数千公里之外且有重兵防守的珍珠港。这说明(   )
    A、历史事实虽是客观的,但历史真相却不易还原 B、由于研究者立场的差异,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C、两种观点均存疑待解,须找到最有力证据求证 D、历史学术问题应提倡百家争鸣,而非定于一论
  • 30. 反法西斯军队平均毙伤一敌所耗弹药统计表

    中国战场

    八路军、新四军

    30发子弹、7枚手榴弹

    国民党军队

    2000发子弹、12发炮弹、30枚手榴弹

    欧洲战场

    苏军

    30发炮弹、1300发子弹、230公斤航空炸弹

    太平洋战场

    美军

    3000公斤炸药

    上表数据主要反映出(   )

    A、武器装备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B、反法西斯军队作战顽强 C、中国抗战尤其是敌后抗战的艰难 D、反法西斯战争耗费巨大

二、材料分析题

  •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体(政府)以一人为统治者,凡能照顾全邦人民利益的,通常就称为“王制”(君主政体)。凡是政体以少数人,虽不止一人而又不是多数人,为统治者,则称“贵族(贤能)政体”。……以群众为统治者而能够照顾到全邦人民公益的,人们称它为“共和政体”。……僭主政体以一人为治,凡所设施也以他个人的利益为依托;寡头(少数)政体以富户的利益为依托;平民政体则以穷人的利益为依托。三者都不考虑城邦全体公民的利益。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材料二: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三:法律是最优良的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1)、根据材料一,说明亚里士多德对“政体”分类执行的标准。
    (2)、根据材料二、三,分别概括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治国主张。
    (3)、结合所学,指出他们在教育内容方面的不同点。
  • 32. 华盛顿和麦迪逊都是美国建国初期的重要领导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费城制宪会一致选举华盛顿为主席,但起关键作用的是麦迪逊。他是美国宪法蓝本的设计者,被视为“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认为立法、行政和司法权置于同一人手中,不论是一个人、少数人或许多人,不论是世袭的、自己任命的或选举的,均可公正地断定是虐政;每一个部门必须能够对其他部门行使潜在的否决权,这样“每一个部门对其他部门都有法定的控制”。他指出邦联体制把权力危险地集中在立法机关手中,致使行政与司法部门没有防卫能力,立法权应该一分为二。除了以上同级部门之间“横向的分权与制衡”外,麦迪逊还主张在联邦与州之同也建立分权制衡机制,建立一个主权共享的复合制共和国。

    ——摘编自孙宝珊《麦迪逊与美国宪法》

    材料二:“美国国父”华盛顿被誉为“美国同胞心中的第一人”。关于华盛顿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胜利,是一位卓越的军事统帅。②华盛顿在美国建国初期的一系列施政,对新生的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愧为一位伟大的资产阶级政治家。

    ——整理自叶炳炎《十八世纪的改革家华盛顿》

    (1)、根据材料一概括麦迪逊的“分权与制衡”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行政权为例,阐释麦迪逊“横向的分权与制衡”思想在美国宪法中的体现。
    (2)、阅读材料二,您更侧重解读哪一种认识?侧重解读①,请结合所学予以阐释说明。侧重解读②,请结合所学,以华盛顿在第一届总统任期时的施政为例,从内政外交两个层面说明。
  • 33. 近代以来列强通过战争不断攫取中国特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延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材料二:在国内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华盛顿会议上,中国代表据理力争,达成山东问题之解决。随后,会议通过的《九国公约》又规定:“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

    (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据理力争”的背景及其结果,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
  • 3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0年7月第二次近卫内阁成立后,日本迅速确立了建设“大东亚新秩序”即“大东亚共荣圈”的国策,并迈出了南进的实质性步伐。由于日本的南进,加剧了与美、英等国的矛盾,随后开始了近一年的日美谈判。但由于两国在对华问题、南进政策等亚太政策上的根本矛盾不可调和,日本为实现“大东亚共荣圈”,终于发动了“大东亚战争”,并最终与美、英、荷等国发生冲突乃至开战。日本“大东亚共荣圈”范围是1940年划定的。其步骤首先是“西进”侵华,其次是“南进”东南亚各国,再次是占领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日本不仅企图独霸东亚,而且梦想进入“太平洋时代”。1941年12月8日,日本对美、英、荷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此后,日本在“自存自卫”的名义下,并声称为了解放亚洲而驱逐欧美势力,通过圣战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发动了三年半之久的“大东亚战争”。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亚太地区抗日战争的胜利,终于迫使日本法西斯宣布投降,“大东亚共荣圈”随之宣告崩溃。

    ——摘编自臧运祜著《近代日本亚太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发动“大东亚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日本政府的“大东亚共荣圈”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