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上语文期中检测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9-09-04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 1.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sāo)     (guàn)冕     箴(zhēn)言        (jiǎo)揉造作 B、(qī)      (kè)守       成吉思(hàn)     差(qiáng)人意 C、(hài)     (chù)立      强(guō)不舍     (jiàn)不容发 D、(xiè)渎     (pīng)婷     (zhé)守         心无旁(wù)
  •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骄娆    摇曳    觥筹交错    银装素裹 B、奔驰    嘶哑    出谋画策    相得益彰 C、斑斓    赞誉    李代桃僵    心旷神怡 D、端祥    制裁    孜孜不倦    彬彬有礼
  • 3.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真是汗牛充栋 B、互联网技术拉低了传播的门槛,传统媒体在传播上的专业壁垒荡然无存 C、现在一些媒体为了制造一些所谓“独家新闻”,故意断章取义 , 使事情失去原本的样貌,散播“负能量”。 D、匠人们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一门技艺,心无旁骛 , 精益求精,无愧匠心。
  •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交通部门为了优化出行环境,加快了运河两岸道路改造的速度和规模。 B、是否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前提条件。 C、央视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表达,广受观众好评。 D、国产大飞机等一大批大国重器不仅成为中国“智”造的世界新名片,更便利了我们的生活。
  • 5.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智能高铁”列车具备工作状态自感知、运行故障自诊断、导向安全自决策等功能。

    ②“智能高铁”是近两年来突然兴起的一个概念,是未来中国高铁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③同时将实现全面电子客票、全程畅通出行、智能引导等综合运输服务。

    ④最终实现我国高铁的智能化。

    ⑤按照铁路专家的解释,“智能高铁”利用大数据、北斗定位、5G通信等先进技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高铁技术集成融合。

    A、⑤①③②④ B、⑤③②①④ C、②③④①⑤ D、②⑤①③④
  • 6. 默写。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毛泽东《沁园春·雪》)
    (2)、林壑尤美, , 琅琊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 与他的另一诗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都表现出一种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4)、庙堂梦与江湖梦,是缠绕在古代文人心中的一个永远难解的“结”,正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他们既有得意时对积极入世的憧憬,又有失意时对独善其身的出世生活的向往,正如苏轼《水调歌头》“”几句所表现出的矛盾与徘徊。
  • 7. 下面是彤彤在“走近汉字”探究活动中,通过不同途径搜集到的资料。请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丰子恺先生在《书法略说》中说:“世界各国的文字,要算我们中国字为最美术的。别国的字,大都用字母拼合成,长短大小,很不均齐。只有我们中国的字,个个一样大小,天生成是美术的。”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楷书

    简化字

    材料二:作为世界唯一表意文字,汉字传承

        着中华文化。形成汉字的每一个构件,都表达着自己的意思,存在着书写的审美。俗话说,“见字如见人”,正是如此。当我们见到苍劲有力的字迹,会感受到书写者刚毅的性格;见到舒展悠扬的笔画,能感受到作者的不拘一格。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程荣教授认为:汉字手写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被电子输入取代。

    材料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汉字是具有中国标识的文化符号,将使中国的文化传播更为有效,让世界更快更好地认识中国。

    (1)、通过对材料一中图表的分析,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2)、阅读材料二,提取主要信息。
    (3)、汉字中有一类字叫作“会意字”,清代学者王筠说:“会意者,合二字、三字之意以成一字之意。”请从给定的会意字当中选择一个,仿照示例对其字义进行解析。

    会意字:从、吠、休、炙、苗。

    示例:晶,由三个“日”字构成,“日”为发光体,三个“日”更具光亮,因此,“晶”是光亮的意思。

二、现代文阅读(25分)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鲜花课

    乔叶

        ①那天出差,在高铁站候车,闲着无事便看着来往的陌生人解闷。忽然,视线里出现一个中年男人,他站在安检区外,正被一群人热热闹闹地包围着送行。告别即将结束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一个小美女慌慌张张地跑过去,往他怀里塞了一大捧鲜花。是一束淡黄色的玫瑰,我目测了一下,足有四五十枝,每枝都用淡绿色的彩纸包着,极为悦目。花中还插着两枝大大的粉色百合,都是三头的。

        ②于是,这个男人一手抱着玫瑰,一手拉着箱子,身上还背着一只包。他忙不迭地冲送行的人们挥手告别,进了安检区。

        ③看着他在安检机的传送带旁手忙脚乱地挪动箱包和鲜花,我不由得笑起来。

        ④鲜花,我也收到过这样的礼物。说实话,这样的礼物是一种漂亮的麻烦。第一次被送鲜花时,我也是两手满满的行李,却还是倍加珍惜地把花抱回了郑州。安检,上车放到行李架上,下车再从行李架上取下来……到家后,鲜花已不复娇艳,我恋恋不舍地端详再三,还是将其扔进了垃圾桶。我于是得出结论:鲜花这种东西,收到的时候心情是喜悦的,照相的时候抱着是娇美的,在房间里插着的时候是芬芳的,但在旅程中是令人狼狈的。

        ⑤因此,当这个带着一股淡淡鲜花芬芳的男人从我身边走过时,我怀着近乎看笑话的心情,观察他会如何处置怀里的鲜花。

        ⑥只见他走到候车室的一端,站在那里,一脸的严肃。他踌躇了片刻,然后解开花束的包装纸。接下来,他开始将花分送给候车的人们。每人一枝,人人有份。

        ⑦有老人谦让,说给年轻人吧;也有人谢绝,说手上的行李太多。他也不勉强。事实上,这件事虽然很温馨,但他看起来依然很严肃 , 一点儿都不热情,还有一些腼腆。不得不承认,这种腼腆在他脸上,显得很可爱。

        ⑧人群中微微有了波澜,候车席里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他,注意到他。便有人凑了过来,其中有一对小情侣点名求那两枝百合,他自然是慷慨相赠。

        ⑨快到我这里了。眼看他离我越来越近,我居然有些紧张,如同小孩子在等待将要分得的糖果。

        ⑩终于啊终于,他送到了我这里。

        ⑪“谢谢。”我接过来。

        ⑫环顾四周,整个候车室,花香弥漫。

        ⑬在我的意识深处,鲜花一直是虚妄的,甚至是所有礼物中最为虚妄的:开得再悦目,也会很快枯萎,然后被扔掉,结局颓然。如同太多稍纵即逝的美好事物,甚至如同人生。

        ⑭而眼前的这个男人,他想到这些了吗?他一定想到了,而且一定比我想得更深。可是,你看他,他还是把手中的花朵,一枝一枝地送了出去,分享给这些陌生人。在明了虚妄之后,他还有分享的诚意和赠送的热情。而这些鲜花,也托了他的福,在成为垃圾之前,幸福地作为鲜花绽放到最后一刻。

        ⑮所谓勇敢,不就是如此吗?即使再虚妄,也还要好好活着。所谓智慧,不就是如此吗?正因为虚妄,也才要好好活着。

        ⑯结果的虚妄一直就在那里,所以,就更不应该辜负过程的欢乐啊——他给我上了经典的一课。

    (有删改)

    (1)、根据情节的发展,以及“我”的情感心态变化过程,填写下面表格的内容。

    情节

    “我”的情感心态变化过程

    男人挪动箱包和鲜花过安检

    不由得笑起来

    男人将花分送给候车的人们

    居然有些紧张

    (2)、第⑥段和第⑦段划线的“严肃”都写出了中年男人的神态,请写出你对这两处“严肃”不同的理解。

    ①只见他走到候车室的一端,站在那里,一脸的严肃

    ②事实上,这件事虽然很温馨,但他看起来依然很严肃 , 一点儿都不热情,还有一些腼腆。

    (3)、联系上下文,分析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4)、通读全文,说说文章以“鲜花课”为题目有什么妙处?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古诗文背诵:是负担,还是捷径?

    唐晓敏

        ①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由过去的14篇增至72篇。有论者认为,这给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有审美享受的作用,甚至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

        ②58篇的增加数量确实较多,但与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要求相比,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背诵数十万字。唐宋以降,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孟子》《左传》等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有些人背诵得更多,如顾炎式、戴震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也有出色的背诵功夫。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说,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王国维则背诵了《西京赋》。

        ③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④多感官参加背诵。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读本身就是多感官参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加上头、身体的动作,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中斯基指出:“参与接受某种印象或是一组印象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这些印象就会越牢固地在我们的机械的和神经的记忆中扎根,同时也就会越真实地保存在记忆之中,以后回忆起来也会愈加容易。”

        ⑤发挥听觉记忆的作用。背诵诗文,需要“从娃娃抓起”。少年的一个特点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他们都是通过“听”,记住了这些作品。

        ⑥重视最初的记忆。在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背诵量是逐渐加大的。最初的记忆量很小,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滚瓜烂熟,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这些内空在学生的记忆中深深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相关内容的基础。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此早有研究,如乌中斯基就说:“儿童在学习中所学到的这些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越深,那么,以后的形象也就能够越容易和越牢固地为他们所记住,自然,如果在最早的和以后的形象之间有联系的话。”传统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每一次都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背诵下来一些句子,这些句子作为“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的基础。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就在这里:老师对学生最初的背诵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记得非常牢靠,这些内容记得牢靠了,以后的记忆就容易了。

        ⑦从这个视角看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更能明白,增加古诗文背诵恰恰是为了长远的“轻松”打基础。

    (有删改)

    (1)、本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请简述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3)、下面的语段放在选文的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

        美学家朱光潜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有正式地读,家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

三、古诗文阅读(2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 ,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①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 , 茶毕,即掉小舟入湖。②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自甜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 , 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袁宏道《西湖》)

    【注】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三国魏曹植。③洛神:洛水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⑤阿宾:袁中道小名,是作者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雾凇沆砀

    日更定

    ③余一小舟

    ④草章领略,未及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3)、同样游历美丽的西湖,【甲】【乙】两段文字字里行间传达出来的作者的心绪却迥然不同。【甲】文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张岱在大雪天夜赏湖山时淡淡的;【乙】文中,明代大文人袁宏道的之情跃然纸上。(横线处所填分别不超过5个字。)
    (4)、【甲】【乙】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但采用的写法又有所区别。试以文中①②两个画线句为例,比较写景手法的不同。
  • 11.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颔联连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出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四、作文(50分)

  • 12. 任选一题作文。

    (一)学习,我们需要完成一次次的知识答卷;成长,我们需要完成一次次的人生答卷……

    请以“答卷”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作文。

        什么叫价值?两根竹子,一根做成了笛子,一根做成了晾衣竿。晾衣竿不服气地问笛子:“我们都是同一片山上的竹子,凭什么我天天日晒雨淋,一文不值,而你却价值千金呢?”笛子说:“因为你只挨了一刀,而我却经历了千刀万刚,精雕细琢。”晾衣竿顿时沉默了……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