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07 科技成就
试卷更新日期:2019-08-30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谈到宋代对外贸易情况,有论著谓:“海洋中的航线取代了沿着海岸的线路。船只配备了密闭舱,航行不再完全依赖顺风,船舵的改进、指南针的运用以及对季风更深入的了解使这样的航行成为可能……中国港口城市建有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聚居区。”下列项中与上述材料相对应的史实是( )
①指南针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②聚居区严格按坊市制度进行管理
③宋代彻底放弃了唐代的海外贸易航线
④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外销商品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2. 李约瑟认为,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这说明( )A、传统科技已发展为近代科技 B、中国科技明清仍然领先于世界 C、传统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高低 D、西学东渐促进中国科技发展3. 白万纲在《大国崛起的秘密——国家管控》中指出:“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在这里想要说明中国的这三大发明( )A、对西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B、未能推进中国社会出现根本性的变革 C、结束了中国的冷兵器时代 D、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原有面貌和状态4. 著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① 《武经总要》 ② 泥活字版
③ 转轮排字盘 ④ 架火战车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5. 明代学者胡应麟说:“隋文帝开皇十三年,敕废像遗经悉令雕撰,此印书之始。……余意隋世所雕,特浮屠经像,盖六朝崇奉释教致然,未及概雕他籍也。唐自中叶以后,始渐以其法雕刻诸书……至宋而盛,于今而极矣。”据此可推断出( )A、雕版印刷最迟于隋朝产生 B、佛道盛行有利于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在宋后走向衰落 D、科举考试促进了雕版印刷6. 北宋诗人梅尧臣有诗云:“寒溪浸楮舂夜月,敲冰举帘匀割脂。焙乾坚滑若铺玉,一幅百钱曾不疑。”该诗中描绘了( )A、造纸技术的主要工序 B、活字印刷的印刷过程 C、瓷器烧制的基本流程 D、丝绸织造的繁复工艺7. 从唐代遗存下来的雕版印刷品实物中,可考的专门刻家就有“成都府樊赏家”“龙池坊卞家”“西川过家”“京中李家”等多家。这实际上反映了唐代( )A、民间活字印刷业成为印刷主导 B、民间雕版印刷业的发展 C、政府鼓励民营手工印书业发展 D、官营雕版印刷业的发达8. 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通过比较研究认为:“近代世界赖于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来源于中国。”下列宋朝时传入欧洲且对“近代世界”的建立产生了深刻影响的发明是( )A、指南针 B、地动仪 C、造纸术 D、火药9. 中国传统数学采用的是实测实算的方法。明朝中后期,西方传教士带来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物理学著作《泰西水法》《奇器图说》等,地学著作《万国舆图》《职方外纪》 等。这一情况的出现( )A、拓宽了当时士人的视野 B、实现了传统科技的转型 C、开启了中西文明的交流 D、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10. 两宋时期,雕版印刷有汴京、临安、成都、建阳(福建)四大中心。据史书记载,形成了“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师比岁印版,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宋时蜀刻甲天下”,“自宋到明六百年间,建阳书林擅天下之富”的局面。据此可知( )A、毕昇改进印刷术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 B、印刷业的格局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四川制版技术精良导致了交子的出现 D、宋代印刷业发展推动了程朱理学兴起11.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是中国对人类文化进程的伟大贡献。下列关于四大发明向外传播的表述,正确的是( )A、造纸术传入欧洲的时间最早 B、指南针经由陆路传到阿拉伯 C、都是经过阿拉伯传播到西方 D、是欧洲社会转型的根本动力12. 王祯在《农书》附撰的文章中介绍道:“用轻木造为大轮…….用大木砧凿窍,上作横架,中贯轮轴,下有钻臼,立转圆盘,以圆竹笆铺之,上置活字版面,各依号数,上下相次铺摆。”该文介绍的是( )A、 B、 C、 D、13. 竺可桢说:“自来我国学子之能谈科学者,稀如凤毛麟角,而在当时(11世纪)能以近世之科学精神治科学者则更少”。11世纪“潜心研究科学,为中国学术增光”,在其著作中记录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等发明的科学家是( )A、葛洪 B、沈括 C、宋应星 D、徐光启14. 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汉、唐、宋、元)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
隶书、一牛挽犁、水排
②
雕版印刷、釉下彩绘、坊市
③
枢密院、木活字、瓦肆
④
中书门下、三司使、草市
A、①③②④ B、②④③①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③15.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种用磁石摩擦钢针制作指南针的技术记载于( )A、《梦溪笔谈》 B、《武经总要》 C、《韩非子》 D、《萍洲可谈》16. 材料一:考古工作者曾在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的残片。材料二:《后汉书•蔡伦传》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研读上述材料而得出的结论最为合理的是( )
A、造纸术诞生于西汉 B、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C、汉代是造纸术发明的重要阶段 D、两汉时代,纸是唯一的文书用品17. 明代人所撰的《军器图说》言:“夷虏所最畏于中国者,火器也。”下列属于世界领先的明代创造的“火器”有( )①火炮
②自动爆炸的地雷
③水雷
④定时炸弹
⑤火药箭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④⑤18.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A、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海运的发展 B、火药用于军事,出现自动爆炸的地雷 C、造纸术改进,利于信息的记录和传承 D、雕版印刷出现,促进宋代文化的传播19. 在皖南古村落和平遥古城中保存着很多古民居,它们是中国南北古民居的杰出代表。两地古民居的共同之处有( )①夹溪筑屋是其择地特点
②配以木雕、砖雕和石雕作为装饰
③反映长幼有序的传统礼制观念
④具有粉墙青瓦马头墙的显著特征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20. 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留下特殊印记,并成为历史见证。下列信息按先秦、汉、唐、宋朝排列正确的是( )①
竹简隶书一牛挽犁素纱襌衣水排
②
心学文人画《萍洲可谈》商业街柳词
③
雕版印刷《春望》釉下彩绘海上丝绸之路
④
刀形币《小雅》淬火工艺青铜鼎士
A、①④②③ B、②③①④ C、④①②③ D、④①③②21. 《武经总要》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曾公亮和丁度历五年时间编成后,由宋仁宗写序言后下令刻本(版本类型,指雕版印刷而成的书本)发行,颁给各高级将领。下列有关此书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介绍多种武器并记载三种火药配方 B、记录了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 C、刻本发行运用了毕昇活字印刷技术 D、提到“风雨冥晦时,惟凭针盘而行”22. 余秋雨说:“在我看起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其主要观点是古代中国( )A、四大发明不具有原创性 B、发明重要性与是否实用关联度高 C、应该共有六项重要发明 D、重要发明都应该服务于小农经济23.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九章算术》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B、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万世宝典” C、《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浪漫主义的基础 D、西晋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号称“天下第一行书”24. 中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君药”分量最多且起主要疗效,“臣药”次之,“佐药”又次之,“使药”再次之。唐代某太医令为皇帝病状之需,配药时没有拘泥这一原则,擅自加了三味药,被判绞刑。据此可以推知( )A、理学观念主导古代司法 B、专制体制影响医学发展 C、中医临床固守封建桎梏 D、传统科技遵循自然和谐25. 源于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峰会在北京召开,为东西方交流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下列项中错误反映东西方交流的是( )A、汉代的丝织品远销欧洲成为奢侈品 B、明代的茶叶在欧洲市场上出现 C、宋元后瓷器开始成为外销重要商品 D、中国印刷术经阿拉伯传到西方26. “一个奇怪的事实就是,源于中国的技艺似乎需要经过移植才能够获得高度的发展,见证一下火药,印刷术和航海罗盘在应用上所取得的巨大改进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关于这段材料的理明不正确的定是( )A、中国人创造了四大发明,但它们未在本国充分发挥作用 B、中国经济停滞,倒退决定了四大发明必须移植才能继续传播 C、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了中国的科技成就并有所创新 D、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促进了欧洲社会发展27. 明末清初,在引进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充当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的媒介是( )A、开明士大夫 B、新式学堂 C、留学生 D、传教士28.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宋朝科技成就的探究性学习,需重点查阅的资料是( )A、《清明上河图》 B、《同文算指》 C、《农政全书》 D、《梦溪笔谈》29.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和火器的国家。据记载,火药使用于战争开始于( )A、唐末 B、宋末 C、元末 D、明末30. 中国古代有许多重大发明,下列发明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司南、纸、火药、活字印刷术 B、纸、火药、活字印刷术、司南 C、火药、活字印刷术、司南、纸 D、活字印刷术、司南、纸、火药31. “徐、利相识再相知,中西合璧成伟业,译文句句见真功,千古名著映神州。”此诗评价的是( )A、《梦溪笔谈》 B、《几何原本》 C、《四库全书》 D、《海国图志》32. “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欲印,则以一铁范为一板”。这段文献记载的是以下哪一种发明( )A、雕版印刷术 B、转轮排字法 C、活字印刷术 D、古腾堡铅活字33. 西洋“自鸣之钟,照远之镜,举重之器,不鼓之乐”传入中国,士人赞叹“精工绝伦,我中土之技巧不如也”,这种情况至少应在( )A、汉通丝绸之路之后 B、唐朝设市舶司之后 C、马可·波罗来华之后 D、明末西学东渐之后34. “玉蜀黍(注: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米气味甘、平、无毒,主治调中开胃。根叶主治小便淋沥沙石,痛不可忍,煎汤频饮。”这则史料应出自(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农政全书》35. 宋代及以后,以地图为载体的知识类型形成了明确的发展脉络,这与唐代及其之前极低的地图留存率以及所载的知识缺乏传承形成了明显的差异。这一“差异”的形成主要因为( )A、造纸术的发明 B、活字印刷术的广泛应用 C、指南针的应用 D、雕版印刷术的推广二、材料分析题
-
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传统工艺具有十分重要的民生价值、学术价值和现代价值。如表是某校学生对中国传统工艺的概况和当代学人对其认知的相关信息统计。
史料一
从先秦到清末,比较系统地记载工艺的只有《考工记》和《天工开物》这两部书,其余散见于正史、稗史、笔记、小说,多半很简略,有的只是只言片语。
史料二
有少数人视传统工艺为可有可无,是陈旧落后的物事,只能等着进博物馆束之高阁。但是,环顾四周,中国传统手工艺制品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史料三
我国在经济转型和工业化浪潮中,众多珍贵的传统工艺长期陷于发展困境,甚至濒临失传。
史料四
中国是世所公认的手工艺大国。中国的传统工艺源远流长,成就至为辉煌。
史料五
几乎所有发达国家在经济转型和工业化浪潮中,都曾面临要不要保护、如何保护传统手工艺的难题。
史料六
传统工艺具有“三品四信”的本质特征,即:实用的品格、理性的品格、审美的品格,人性、个性、能动性和永恒性。
史料七
历时二十载、成集出版于2016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以下简称《全集》),被认为是《考工记》《天工开物》在当代的补编、续编之尝试。
史料八
2004年,中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11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摘编自华觉明《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等
结合中国史的所学知识,对上述史料进行重新组合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料,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37.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国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缣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简册那样广泛,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
——王恩全《论中国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
材料二: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
材料三: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性强的体现。
——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
(1)、据材料一,分析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对中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并分析原因。3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古代
近现代
先秦:传说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扁鹊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病。
秦汉:《黄帝内经》是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葛洪记载了青蒿治疗疟疾的功用。
隋唐:日本多次派药师来中国学习医学;鉴真赴日本传授医学;唐代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政府颁布的药典;孙思邈的《千金方》集唐以前医方学之大成。
宋元:政府派医官到高丽教授医学;王惟一撰《铜人俞穴针灸图经》。
明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后由朝廷颁行;传教士卜弥格翻译《中国医药概说》、《中国诊脉秘法》等书。
1914年,各省中医组织请愿团向政府请求保存中医,政府申明“非有废弃中医之意”。
1950年,新中国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确定“团结中西医”的方针。
1955年,中医研究院成立。
1956年,苏联派专家来华学习针灸。
1986年,国家中医管理局成立,后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0年,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5年,屠呦呦凭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
——摘编自陈邦贤《中国医学史》等
上表为中医药学发展史大事简表。请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主题,从表中提取相关的信息,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39. 卫生与健康关系百姓生活和社会稳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代处于中国历史上第四个气候寒冷期,后期异常干旱。入境外国人士的增加,使我国从未有过的传染病也开始流行。1408至1644年间,各地发生的大瘟疫达26次之多。瘟疫等传染病的流行,促使瘟病学说得到发展。中医内科理论建立在《伤寒论》之上,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里记载了瘟病的传染性特征。宋元以来,医家从论症、治法方面对伤寒与瘟病加以区别。明清之际吴有性著《瘟疫论》,提出“戾气说”,认为瘟病是戾气所致,由口鼻传入,进而指出戾气有不同类型,并能产生不同疫病。经过清代名医叶桂、薛雪等人的努力,瘟病学说逐渐建立起体系。
材料二:
时间
史事
1660年
用水冲刷的厕所由巴黎传入英国上层人士的家庭
18世纪末
英国上层开始注意个人卫生,这种习惯逐渐传至欧洲和北美
1842年
英国人查德威克发表调查报告,认为疾病同不卫生有密切的联系,提出建立干净的自来水系统,保证个人和公共用水卫生,建立地下排污系统,清扫街道等建议
1848年
英国颁布第一部公共卫生法
1855至1875年
伦敦建设下水道现代化工程并全部完工
19世纪中期
公共卫生运动在美、法、德等国获得支持,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在欧洲各城市初步形成
1868年
巴斯德的细菌理论获得证实,促进了公共卫生运动的发展
(1)、概括瘟病学说的演变历程;指出瘟病学说在明清时期形成体系的原因。(2)、归纳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卫生与健康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4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梅文鼎(1633—1721年),清初被誉为“历算第一名家”的民间天文、数学家。毕生致力于发扬传统科学的精华并会通西学,对整个清代的学术思想都有一定的影响。梅文鼎从事学术活动的年代,正是康熙帝对西方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的时期。梅文鼎平生著述“务在显明,不辞劳拙,往往以平易之语解极难之法,浅近之言达至深之理,使读者不待详求而又可晓然”。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核心是制定历法,梅文鼎对传统天文学的研究就是围绕着历法沿革这样一条线索展开的。梅文鼎对传统数学的研究当以《方程论》为最早。对于中西之争,梅文鼎基本上能够持中平公正之心,这与他对数学本质的看法是有关系的。他生于明代官宦家庭又受教于明朝遗老,后来却蒙受清朝皇帝的恩宠,潜心钻研西学却又有“奉耶稣”而“弃儒先”之虞,这种矛盾的境遇促成了他积极地鼓吹
“西学中源”说,通过梅文鼎这一人物,也可从一个侧面看到中西两种文化由尖锐对立到开始交融的历史过程及其独特的方式。在中国科学史上,梅文鼎可以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前有明末传统历算的衰颓和西方科学的输入,后有清中叶乾嘉学派对包括历算在内的传统学术的复兴。梅文鼎的天文和数学研究在他那个时代具有强烈的启蒙色彩。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梅文鼎进行学术研究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梅文鼎在学术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