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04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试卷更新日期:2019-08-29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有学者统计,《汉书》中武帝以后立传者188人,其中士人有150人,约占80%。这从侧面反映出(    )
    A、官僚政治开始形成 B、世袭制退出历史舞台 C、世家大族势力逐渐减弱 D、儒学独尊产生重大影响
  • 2. 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 3. 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 4.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该言论(    )
    A、体现了三纲五常和天人合一思想 B、继承了春秋时期儒学的全部精髓 C、将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D、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 5. 先秦史籍和文物铭文在记载周公旦主政西周期间进行“东征”等火事时,多称周公为“王”,但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及其后的史籍中却记述为“周公代成王摄政”。这反映出(   )
    A、中央集权的发展 B、儒家影响的扩大 C、贵族政治的衰落 D、宗法制度的瓦解
  • 6. 汉代规定:“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在门户上题字以示表彰),以兴善行。”该制度的推行意在(   )
    A、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B、调解宗族邻里纷争 C、正风敦俗教化民众 D、加强思想舆论控制
  • 7. 《吕氏春秋》由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而成,其中写道:“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人主孝,则……下服听,天下誉。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这表明该书(   )
    A、融合了儒法的思想精神 B、主张重建宗法政治秩序 C、开始提出礼法并施主张 D、成为秦朝治国理政纲领
  • 8. 西方汉学家称中国古代某历史人物为“儒学的第一个神学家”。下列各项中,属于这位历史人物思想主张的是(   )
    A、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以人随君,以君随天 D、人心至灵,此理至明
  • 9. 《礼记》多数篇章是孔子弟子的作品,其中写道:“君天下曰天子。”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写道:“皇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以上两种对“天子”的说法(   )
    A、都具有浓厚的君主专制主义的色彩 B、都反映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都体现了天子受命于天的思想 D、都反映了君主是最高统治者的思想
  • 10. 《后汉书•陈定传》中记载:颍川(今属河南)名士陈定的子孙们都很孝敬老人,其中陈纪最出名。豫州刺史知道了这个孝子的事迹,便向朝廷禀报,获得批准,豫州刺史将陈纪形象作为活教材绘于郡县繁华的街衢之中,于是就有了“图象百城,以厉风俗”的说法。朝廷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彰显君主以德治国 B、加强社会道德教化 C、维护封建纲常秩序 D、促进家庭和睦稳定
  • 11. 玄学是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的标志性成果,玄学家既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与无情等问题的讨论,也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多是“天理自然”,应任其发展。这表明魏晋玄学(   )
    A、取代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B、克服了传统儒学的局限 C、开创了三教合一的局面 D、糅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
  • 12.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治国理政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秦始皇父子“憎帝王之道,以贪狼为俗,非有文德以教训于下也”。

    《史记•董仲舒传》

    文景时期,已有“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之弊。

    《汉书•食货志》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汉书•武帝纪赞》

    宣帝训斥太子爽“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汉书•元帝传》

    A、董仲舒批评秦始皇父子以法为教 B、文景时期无力抑制地方侯王势力 C、汉武帝时期诸子学说遭到禁绝 D、汉宣帝主张儒法思想并行不悖
  • 13. 汉代在选官制度上体现出对孝的提倡,汉惠帝、吕后开汉代“举孝授官”之先河。汉代以后,“以孝选官”的现象承袭相沿,继续存在于历代选官的体系中。据此可知,汉代“举孝授官”(   )
    A、使士人开始步人政治舞台 B、促使了社会实现公平公正 C、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性 D、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进程
  • 14. 古文经学的《左氏传》最符合《春秋》本义,但汉武帝却对有时故意歪曲《春秋》本义甚至穿凿附会的今文经学的《公羊传》最为重视。材料表明当时(   )
    A、儒学已经悖离孔子的本义 B、儒家内部派系林立开始分化 C、儒家放弃春秋笔法的传统 D、儒学改造适应了政治的需要
  • 15. 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他认为该学说(    )
    A、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 B、迎合君主谋职权位的需要 C、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 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
  • 16. 秦汉时期子女的婚姻由家长决定,这是通例,但当事者本人也并非毫无发言权。如汉武帝时信阳长公主改嫁大将军卫青,东汉光武帝湖阳公主曾公开提出要嫁给宋弘,东汉末钱塘吴氏冲破家族阻挡嫁给孙坚。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秦汉时崇尚婚姻自由 B、秦汉贵族妇女普遍自主择婿 C、封建伦理纲常有待强化 D、两汉时社会风气开放开明
  • 17. 公元前191年,汉惠帝废除了秦代焚书的法令;在文帝和景帝的统治下,朝廷的博士制度仍被保留,但这些博士不限于儒家传统;汉武帝时期设置众多五经博士。这表明(    )
    A、西汉时期的治国理念分歧大 B、汉武帝赞成“儒学大一统” C、西汉时期儒学地位发生巨变 D、西汉儒学具有一定包容性
  • 18. 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    )
    A、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 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 C、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 D、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
  • 19. 清华大学教授刘桂生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他认为汉代( )
    A、推行独尊一统的文化政策 B、中央的权威遭到严重挑战 C、包容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 D、百家争鸣具有强大生命力
  • 20. “循吏”之名最早出现于西汉。西汉循吏者,属“奉职循理,何必威严”之官吏。循吏能“养之以仁,使之以义,教之以礼,故人敬而悦之,爱而亲之”。“循吏”的出现反映出当时( )
    A、儒学影响扩大 B、私学发展迅速 C、监察制度缺失 D、社会秩序混乱
  • 21. 汉代以前,民众对人神的信仰主要是有功于民的古圣先贤神,而汉代开始出现了一些有政绩的官员死后被百姓立祠祭祀的现象,如汉和帝时的王涣为民平理冤狱,死后“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成为民众新的入神信仰对象。汉代民众对人神信仰的变化(   )
    A、反映了皇权专制下的愚民政策 B、说明民众对政府信任的增强 C、折射出民众对理想政治的渴望 D、受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 22. 西汉前期,丞相多是功臣或功臣子弟。西汉后期,丞相则以掾史文吏和经学之士为主,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历任丞相中齐、鲁、东海人多达11人,人数约占538%。这说明( )
    A、汉代统治者重文轻武 B、儒学政治影响日益增强 C、皇帝打击权贵以强化专制 D、齐鲁地区成为政治中心
  • 23. 东汉章帝初年,“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肃宗贯(赦免)其死”,这种做法此后便作为司法断案可以比附的典型案例---决事比,直到汉和帝时被整理成“轻侮法”,对类似复仇定了从轻处罚的条款。在以后的复仇判决时,地方官吏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减免其死刊。汉代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    )
    A、儒家伦理已渗透到法律 B、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 C、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 D、司法程序已日渐完备
  • 24. 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箱被严厉禁止。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
    A、造成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 B、天文知识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 C、观测天象会打破对君权的迷信 D、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
  • 25. 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材料观点反映了(    )
    A、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B、儒学思想出现质变 C、儒家的政治化趋势 D、儒学的不断世俗化
  • 26. 董仲舒认为,天是宇宙间的最高主宰,“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因而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董仲舒这一思想(    )
    A、神化皇权并力图使之受制约 B、确立了儒法合流的治国方略 C、否定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 D、使神权与王权开始走向结合
  • 27. 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用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
    A、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 B、监察体系臻于完备 C、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 D、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 28. 秦朝实行的“书同文”“行同伦”政策,最早可以上溯到孔子,子思在《中庸》中转述孔子的话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这说明(   )
    A、儒法两家思想具有互补性 B、当时学术思想日益趋同 C、秦朝奉行外法内儒的思想 D、文化统一成为时代要求
  • 29. 董仲舒曾经提出三条主张:一是在中央建立太学,地方设庠、序,广泛培养官吏人才;二是责令地方官每年推举二人给朝廷;三是朝廷对这些人才进行考察,量才授官,他的这些主张(   )
    A、建立起自上而下的教育体系 B、为察举制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C、以“大一统”为根本指导思想 D、强调对官僚队伍进行全面管理
  • 30. 如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两汉私人讲学的历史叙述。由此可见,当时(    )

    记述

    出处

    (吴章)治尚书经,……教授尤盛,弟子千余人

    《汉书·云敞传》

    (疏广)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

    《汉书·疏广传》

    (夏恭)习韩诗、孟氏易,讲授门徒常千余人

    《后汉书·文苑列传》

    (刘茂)习礼经,教授常数百人

    《后汉书·独行列传》

    A、官学制度遭到一定破坏 B、重学风气推动士人阶层壮大 C、经学世族传承中华文脉 D、四书五经的社会影响力扩大

二、材料分析题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似乎总是这样的:是权力选择思想,而非思想获取权力。正如任何一种信仰,无论是无神论的还是有神论的,无论是一神论的还是多神论的,一旦走入大众,都只会变做同一个样子:仪式化的偶像崇拜和一厢情愿的消灾祈福(而他们所祈求的往往是为教义所禁止的);任何一种思想,无论是激进的还是保守的,无论是德治的还是法治的,一旦走入专制权力,也只会变作同一个样子。

    ——摘编自熊逸《春秋大义:中国传统语境下的皇权与学术》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 32.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深刻影响着古代政治与文化的走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性者,天质之朴也;善者,王教之化也。无其质,则王教不能化;无其王教,则质朴不能善。性待教而为善,此之谓真天。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进教化,立官制,重文士,轻武夫;建构一个由孝悌、读书出身和经由推荐、考核而构成的文官制度,作为专制皇权的行政支柱。这个有董仲舒参与、确立于汉代的政治教育系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了解自秦汉以来中国历史的重大关键之一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时代背景。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内容及实施教化的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影响。
  •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王充(公元27年~约97年)东汉思想家.作《讥俗》、《节义》、《论衡》等。王充说:“天地,含气之自然也。”认为人和万物都是在天地运行中自然产生的,用气和气化说解释万物的生成变化,丰富了古代的朴素唯物论。他批判当时盛行的君权神授之说和谶纬符命的种种神异传说,提出“死人不为鬼,无知,不能害人”,从物质决定精神的哲学观念八手,否定鬼的存在,为后来范缜的神灭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论衡》中,他——对世俗迷信的各种说法作了批驳。王充强调实践对于知识技能的决定作用:“齐都世刺绣,恒女无不能……日见之.日为之,手狎也。”他还强调感觉经验的可贵,并提出要想得到正确的知识,还必须经过一个“揆端推娄”、“以心原物”的逻辑推理和思维判断过程。把古代唯物主义认识论大大推进了一步。在批判“好褒古而毁夸,少所见而多所闻”的尊古卑今之论时,他表述了今胜于古的历史发展观点。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归纳王充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形成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王充对古代哲学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