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02 古代中国主要经济政策

试卷更新日期:2019-08-29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记录了唐朝民间商贸的景况。下列项中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
    A、草市的作用已十分显著 B、草市逐渐成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C、草市已成为海外贸易的重要形式 D、草市大多集中在水运方便的地方
  • 2. 一说“china”的发音源出唐朝时期的昌南(今景德镇)。唐朝昌南除出产青瓷之外,名列前茅的瓷器还有(    )
    A、粉彩瓷 B、黑瓷 C、青花瓷 D、白瓷
  • 3. “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代的沉船。这艘船当时满载货物从我国的东南沿海港口出发,在前往东南亚、西亚等地区进行贸易活动的途中沉没。据报道,截至2019年3月20日,出土文物已达14万余件,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在这些出土的文物中,会大量存在(    )

    ①瓷器    ②纸张    ③铁器    ④丝绸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 4. 明代以前,江南的苏松杭嘉湖五府是全国最大的谷仓。明中叶以后,江南则需从外地购入粮食,康熙皇帝有言,“谚云:湖广熟天下足,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应是江南(    )
    A、大面积种植经济作物 B、受到倭寇侵扰的破坏 C、遭受长期的自然灾害 D、可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 5. 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 6. “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    )
    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 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 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 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
  • 7. 宋元时期,主要依赖海路运出的中国物品是(    )
    A、瓷器 B、茶叶 C、棉布 D、白银
  • 8. 中国很多地区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图片中的两件青铜器出土于同一地点,该地点位于地图中(    )

     

    A、 B、 C、 D、
  • 9. 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
    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 10. 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 11. 如图为《明代地契》,它的出现导致租佃制下的农民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不包括(    )

    A、生产关系的重要调整 B、在选择雇主方面有更大自主权 C、和商品经济发生关系 D、雇佣关系取代了租佃关系
  • 12.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是,到明末民窑已达到二三百座,并且“官搭民烧”现象逐步增多,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皇室贵族瓷器需求量日益减少 C、官营手工业已经破产 D、私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 13. 据考古资料统计,秦汉墓葬、村落遗址、冶铁遗址出土的1350件起土铁农具中,犁铧、铧冠、鐴土约计146件(其中,铧冠约计101件,鐴土4件),锸、锄、铲、镢之属1204件。这反映出秦汉时期(    )
    A、牛耕技术得到全面推广 B、冶炼业以生产铁农具为主 C、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D、秦汉时期官营冶铁业发达
  • 14. 宋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尤其以田产交易规定最为详细,史称“宫中条令,为交易一事最为详尽。”这表明宋代(    )
    A、土地买卖缓和了社会矛盾 B、政府强化租佃剥削关系 C、经济立法形成了完善体系 D、土地私有化的程度提高
  • 15. 明清两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晋商成为十大商帮之首,他们经营的盐、铁、棉、布、皮毛、丝绸、茶叶、金融等商号,遍及全国各地并远涉欧洲、日本、东南亚和阿拉伯国家,称雄商界长达500年之久。这说明这一时期(    )
    A、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传统经济结构开始转变 C、商品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D、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 16. 将史事定位在特定时间和空间的框架下是历史认识的基点。战国时期,咸阳所在地区农业发达的因素有(   )
    A、采用铁犁牛耕等农业生产技术 B、王景治理黄河以解除水患 C、秦国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D、关中农民创造“井渠”法灌溉农田
  • 17. 据古罗马学者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这种现象的出现时因为(    )
    A、黄道婆改进织造技术 B、唐代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输至欧洲 C、绒棉、织金绒、天鹅绒等纺织品流行 D、汉代纺织品技术发达,产品远销地中海地区
  • 18. 下表是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单位:个),对表格内容分析正确的是(    )

    长江以北

    长江以南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98

    29

    23

    938

    A、长江流域是唐代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B、江南农业已经超过北方 C、中唐后北方政局混乱影响农业生产 D、唐代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 19. 如图是明末江南农村家庭投资结构图。该图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

    A、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B、注重精耕细作 C、生产日趋专业化 D、减少犁耕依赖
  • 20. 北魏至唐朝中叶,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大部分只能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服徭役、兵役。这一措施(    )
    A、加重农民的赋税负担 B、动摇了封建土地制度 C、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D、导致自耕农经济衰退
  • 21. “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代之以“朝奉”的称谓。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称老板,本质上说明(    )
    A、商人大多走官商结合之路 B、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C、传统崇本抑末的观念根深蒂固 D、徽商虚伪的反映
  • 22. 下表是宋代各朝户口数及每户平均口数简表

    年代

    户数

    口数

    每户平均口数

    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

    10723695

    21830004

    2.04

    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

    12917221

    29092185

    2.25

    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

    12211713

    24969300

    1.45

    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

    19715555

    44364949

    2.25

    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

    20882438

    46734784

    2.24

    据此可推断,当时(   )

    A、小家庭观念盛行 B、人口衰减严重 C、小农经济遭破坏 D、人口隐瞒严重
  • 23. 宋太祖一方面大幅度降低商税,并且明确公布详细税种和税率;另一方面发布法令,严厉打击走私行为,如私自贩盐十斤者,处死。这些措施(   )
    A、有效缓解了宋代财政危机 B、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C、加强了对地方经济的控制 D、有利于规范商业活动
  • 24. 北魏均田制规定,男丁(15—70岁)授露田40亩,实际授田却达80亩,政府收税只收40亩。这一措施(   )
    A、有利于政府准确掌握全国户口 B、不利于中原地区经济的恢复 C、导致地主土地所有制逐步崩溃 D、解决了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
  • 25. 唐代有很多造船基地,主要分布在浙江的杭州、绍兴、临海、金华、湖州,江苏的镇江、常州、苏州、扬州,江西的九江、南昌,山东的登州,安徽的宣城,还有东南沿海的泉州、福州和广州等。这些基地所造船只数量多、吨位大,工艺水平先进。这说明,唐代(   )
    A、政府鼓励发展海外贸易 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加强 C、大运河推动了商业发展 D、实际上放弃了重农抑商
  • 26. “夷货非衣食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何我也,何可得哉!“基于这种认识,统治者(   )
    A、推行实业救国 B、实行重农抑商 C、抑制土地兼并 D、奉行闭关锁国
  • 27. 距今一万年左右,“中国出现了原始农业。以后渐次地区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下列关于中国传统农业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商周时期,种植粟、稻、黍、稷、棉、玉米、烟草等作物 B、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与牛耕的出现与推广,出现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C、西汉时期,农学家赵过发明翻车、曲辕犁,推广代田法,灌钢法,提高土地利用率 D、魏晋时期,江南地区修建都江堰.大运河,采用耕耙耱(mò)技术,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侧
  • 28. 有关古代中国手工业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原始社会时期,中国已掌握冶钢技术 B、汉朝生产大量丝织品.开遁“丝绸之路”,唐朝织织技术以轻盈精湛著称 C、商朝烧制原始瓷器,东汉产青瓷、北产白资、唐朝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D、宋朝丝织品吸收了花鸟画写实风格,缎是丝织品代表,在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29. 《诗经·大田》:“有渰(yǎn)萎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彼有不获稚(zhì),此有不敛穧(jì),彼有遗乘,此有滞穗…”这段描述直接表现了当时( )
    A、礼乐宗法制崩溃 B、井田制尚存 C、土地私有制确立 D、分封制瓦解
  • 30. 下列材料最能反映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是(   )
    A、生地葱,熟地蒜,肥田芋,压平埠(bù) B、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C、无田之农,受田于人,名为佃户;无力受田者,名为雇工 D、还庐树桑,菜茹有哇,瓜瓠(hù).果盧(luǒ).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 31. 下列史料典型地体现唐代城市商业发展状况的是(   )
    A、“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B、“一街幅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C、“每日街市,不知货几何也“ D、“自大街至谙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
  • 32. 《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辗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己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 )
    A、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 B、地方自治的市镇 C、沿街开铺的街市 D、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 33. 清顺治十八年,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问,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日:敢山界者斩!’’当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避免海难发生 B、严格控制对外贸易 C、杜绝西方思潮 D、防止鸦片走私
  • 34. 为了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巩固小农经济在政权中的统治地位,从战国时期开始,封建政府推行(   )
    A、重农抑商 B、发展商业 C、编户齐民 D、盐铁官营
  • 35. 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

    A、自给自足 B、铁犁牛耕 C、土地私有 D、男耕女织
  • 36. 下列各项不属于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发展特征的是(   )
    A、产品主供官府需要 B、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C、长期居于主导地位 D、曾长期领先于世界

二、材料分析题

  • 37. 站在时间的刻度上回望,更能感知时代的面貌和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艰苦抗战的岁月里,一位建筑学家在四川南溪李庄的斗室仍潜心于他所热爱的事业,奋笔写下一个学者的良知文字:

    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自“西式楼房”盛行于通商大埠以来,豪富商贾及中产之家无不深爱新异,以中国原有建筑为陈腐。他们虽不是蓄意将中国建筑完全毁灭,而在事实上……主要城市今日已拆改逾半,芜杂可哂……雄峙已数百年的古建筑,充沛艺术特殊趣味的街市,为一民族文化之显著表现者,亦常在“改善”的旗帜之下完全牺牲。……这与在战争炮火下被毁者同样令人伤心……一切时代趋势是历史因果,似乎含着不可免的因素。幸而同在这时代中,我国也产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觉,搜集实物,考证过往,已是现代的治学精神,在传统的血流中另求新的发展,也成为今日应有的努力。

    ——摘自梁思成《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材料二:徜徉在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宛若置身于一幅大写意的清明上河图,让人体味一个商帮曾经的芳华。高耸的市楼,居于城的中央,一城风光尽收眼底。吟咏着梁思成先生的文字:街市、民居、市楼、桥梁、寺塔、城垣等等,“它们的壮丽或它们的朴实,它们的工艺与大胆的结构,或它们的亲切部署与简单的秩序”,对于我们都是那么可爱,那么有意义。

    有感于山西商人的创造力,梁启超任公先生曾在某一场合发言:“鄙人在海外十余年,对于外人批评吾国商业能力,常无辞以对,独至此,有历史,有基础,能继续发达之山西商业……有改良中国金融业之资格者……。诸君一举手,一投足,非徒诸君自身利害之所系,于国民经济、国家财政且有莫大影响焉”。

    ——选编自梁思成《我国伟大的建筑传统与遗产》、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1)、分析指出材料一中作者所做的“逆时代”思考是什么?这位建筑学家的祈愿与思考在20世纪70年代变成了世界范围内人们的共识。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指出那些促使人们保护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历史教训。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由平遥古城的市楼,分析说明中国古代市楼角色的演变,并指出古代城中特定商业区的名称。②梁启超认为晋商具备了“改良中国金融业之资格”的依据是什么?请用一段话简要评价晋商活动的作用。
  • 38. 事物的变化,历史的延续,是人们观察、分析问题的重要尺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大概)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则纤啬(计较细微)之风日益甚,然则睦姻任恤之风往往难见于士大夫,而转见于商贾,何也?则以天下之势偏重在商,凡豪杰有智略之人多出焉。其业则商贾也,其人则豪杰也。为豪杰则洞悉天下之物情,故能为人所不为,不忍人所忍,是故为士者转益纤啬,为商者转敦古谊。此又世道风俗之大较也。

    ——沈垚《落帆楼文集》

    材料二:地理学家胡焕庸发现,“自黑龙江之瑷珲(今黑河市),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之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中国96%的人口密布在总面积约占36%的东南土地上,而总面积64%的西北地区人口才占到4%,“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此即“胡焕庸线”。

    有意味的是,“胡焕庸线”与长城的线路走向多有叠合,与400毫米等降水线几乎重合。有研究者认为,“胡焕庸线”出现于1240年左右,在“胡焕庸线”两侧,自然生态禀赋差异明显,由此锁定了中国古代经济的格局。翻检平遥古城、皖南古村落等凝聚中国古代商业文化精神的世界文化遗产,亦主要分布于“胡焕庸线”的东南一侧。今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突破“胡焕庸线”的一缕曙光已然初现。

    ——整理自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李扬等主编《智慧城市论坛》

    (1)、根据材料一所论“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结合所学,以汉、唐为例,概括指出宋代以前商人的社会地位,并提炼总结作者的主要观点。
    (2)、围绕“胡焕庸线”的认识,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胡焕庸线”所反映的南宋以来中国古代经济格局与突破“胡焕庸线”的“一缕曙光”。②平遥古城和皖南古村落与明清中国商帮的关系及其商业文化特色。
  • 3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关于金融犯罪的立法更为完备。在铸钱方面,唐律规定,“私铸钱者,流三千里;作具已备,未铸者,徒二年;作具未备者,杖一百……若磨错成钱,令薄小,取铜以求利者,徒一年”。在收藏方面,对收藏现钱数额加以限制(如唐宪宗和年间规定最多为5000贯),限满违犯者,平民处死,有官品人等奏告朝廷贬责。唐时借钱违约也要治罪。借款人到期不按契约偿还,或违期偿还,出借人可到官府告发,官府依法追究借款人责任,并强制如数偿还。

    ——摘编自胡启忠《中国古代金融犯罪考》

    材料二:晚清人当时对世界金融形势还不了解,而政府对金融开放风险认识不足,金融监管缺失,对民族金融业又保护不足,导致传统金融机构风雨飘摇。金融业开放本身又打通了国际金融风险的传导渠道,以致列强经济危机等强烈冲击了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外国银行进入中国,在部分地区拥有了货币发行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近代中国中央政府对货币发行的集中权力。腐朽的清王朝自顾不暇,而且惧怕外资金融势力背后的帝国主义政府,导致部分金融监管处于真空。……外国资本势力通过借款等方式极力扶植中国的反动落后势力,阻碍中国政治进步……影响了中国政局。

    ——摘编自张宏彦《中国近代金融业开放:历史经验与当代借鉴》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惩治金融业犯罪举措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开放金融业的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管理金融风险的认识。
  • 40.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宋代之前,大多数上流社会家庭里都有受过医疗训练的仆人。政府机构里雇有受过专门训练的内科医生,但他们的医疗和解剖知识与那些世代行医之家的郎中也许微有不同。这些郎中世代以卖药和从事按摩为生,社会地位相当低。

    材料二:1026年,宋仁宗下令在开封的太医院和相国寺铸造两座真人大小的表面刻有全身穴位(354个穴位)和经络图的人体模型。1044年政府设立太医局,开始建立体制化的医疗教育制度,10年间医学生的总人数达到了200人;1061年,课程仿照太医局的地方医疗教育机构纷纷建立,其目的在于为地方培养训练有素的医生;宋徽宗在国子监设立“医学”,目的在于改善医疗体制;1115年,州县也建立了“医学”的分支机构。宋初开封的东部和西部有两家医院,称为福田院。他们的设立是为了帮助无家可归的老人和弃婴,以及病饿者。两院都由和尚打理,后来才成为政府机构。1063年,开封南北又各增设了一家。每家福田院有病人300名,这意味着开封的医院系统总共可以容纳1200人。北宋末期,政府在京城和其他6个地区城镇设立了“居养院”。

    ——摘编自库恩《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宋代前后医疗保健领域的变化情况。
    (2)、根据材料一、二,简析宋代在医疗慈善领域的成果并概述其意义。
  • 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洪武年间先后设立北平行省和北平布政司,对今京津冀一带实行管理。明迁都北京后,京师宫廷、百官及军队所需要的大量粮食及各类物资,主要通过大运河运往北京,而天津是重要的转运中心,水陆交通将北京、天津及河北一带连通起来。为守卫京畿,清朝除在京津冀地区布防八旗兵外,还设立了正定镇、天津镇等七镇绿营兵。清雍正二年,改直隶巡抚为直隶总督,辖区包括今天京津冀的大部分地区。明清时期,今津冀一带有许多商人来京贩粮,北京也吸纳津冀之土特产等。《河间府志》卷七记载,该地贩盐商人来自沧州、天津,贩木材商人来自真定(今河北正定)。

    ——摘编自肖立军《明清时期的“京津冀一体化”》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后,天津同广州构成了牵动南北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龙头。京津冀城市网络格局发生了以津京冀为序的新调度,初步构建起以北京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以口岸城市天津为北方金融商贸中心,环绕京津,形成由保定、石家庄等中等城市和高阳、辛集等一大批小城市和商业市镇组成的城市网络体系,进而同世界城市网络联结在一起。从1905年开始,天津口岸同英美德日等国的直接贸易量已超过从上海转口的贸易量,成为华北贸易货栈,京冀则成为天津口岸第一位的洋货销售市场和土产货源供给地。

    ——摘编自胡光明《清末民初京津冀城市化快速进展的历史探源与启示》等

    材料三:1981年,华北地区成立了华北地区经济技术合作协会,开展区域经济联合。1986年,时任天津市长的李瑞环提出环渤海区域合作问题,15个城市共同发起成立了环渤海地区市长联席会。随着长江三角洲掀起了新一轮区域经济合作浪潮,2004年,国家发改委决定启动京津冀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转向规划的编制工作,共同构建区域统一市场体系。随着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区域合作的内生动力逐渐增强。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

    ——摘编自魏丽华《建国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脉络与阶段性特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京津冀一体化”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京津冀地区发生了什么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改革开放初期和21世纪初“京津冀一体化”的阶段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