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01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试卷更新日期:2019-08-29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因此率诸侯为杞筑城。郑国大夫批评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德。”这个事实表明,当时的社会舆论依然十分重视(    )
    A、宗法关系 B、以法治国 C、爱惜民力 D、等级关系
  • 2.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 3. 周王打破旧式部族方国血缘界限,建立各部族混合、以周人为统治者的新型国家,过去那种一族即一国的情况不复存在。这一局面是因为(    )
    A、宗法制度的衰落 B、贵族统治的完善 C、血缘政治的打破 D、分封制度的推行
  • 4. 商代时,相伊尹以商王太甲暴虐将其流放;西周初年,周公因成王年幼执掌政权多年;西周晚期,厉王行专利之法激发国人暴动,其后“共和行政”。这共同反映出商周时(    )
    A、权力与血缘相联系 B、王权专制受到制约 C、仁政思想深入人心 D、贵族政治色彩浓厚
  • 5. 有学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天子即天下之大宗,诸侯即一国之大宗。同姓诸侯相当于天子之小宗,异姓诸侯则通过婚姻,与天子维护甥舅之亲,全国近似于一个大家庭”。这一观点反映中国早期国家制度(   )
    A、血缘政治与官僚政治相结合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家国一体的国家政治结构 D、最高统治集团权力趋向集中
  • 6. 《新安名族志》对某村落有如下记载:“其地罗峰高其前,阳尖障其后,石狮盘其北,天马霭其南。中有二水环绕,不之东而之西,故名口口”。关于该村落表述错误的是(   )
    A、誉为“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结合”的村落 B、其建筑兼具华丽大气和安全舒适的特点 C、其中雕刻艺术成就最高的古民居建筑是承志堂 D、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发展起来的胡氏宗族村落
  • 7. 周代礼乐制度中,“礼”讲究差异,“乐”则讲究和同。这里的“乐”已经超越了音乐范畴,带有浓厚的政治与社会色彩。这反映出周代“乐”的主要目的是(   )
    A、稳定统治秩序 B、体现贵贱有序 C、调节人们情绪 D、凝聚家族亲情
  • 8. 下图为“天子与贵族的列鼎数量及肉食种类”,主要反映的西周社会特点是(   )

    A、经济繁荣 B、封邦建国 C、礼制文化 D、工艺精湛
  • 9. 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汉兴,省监不置。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而奏事”。这说明(    )

    ①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②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

    ③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

    ④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0.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 11. 著名学者王亚南在分析秦王朝的各项政治制度后指出,“其中最基本的措施,则是‘天下皆为郡县,子弟无尺土之封’。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规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材料表明秦朝实施郡县制的根本目的是(    )
    A、创新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B、加强中央集权 C、使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 D、打击贵族势力
  • 12. 秦国不断完善有关官吏的选拔、俸禄、考绩、奖惩等规定,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注意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这表明,当时秦国(   )
    A、阻断了贵族的入仕之路 B、践行了墨家兼爱尚贤的主张 C、任法而治提升统治效能 D、建立了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
  • 13. 秦《效律》中规定凡是出现调动或离职的官员,其在任时的钱财物资和账目要进行离任审计,在审计后进行工作交接,实行各负其责的原则。这一做法(   )
    A、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 B、杜绝了国家权力滥用误用 C、增强了民众监督意识 D、有利于监督官员廉洁从政
  • 14. 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   )

    名称

    主要职能

    名称

    主要职能

    郎中令

    宫中警卫

    宗正

    皇室宗族

    卫尉

    宫门警卫

    廷尉

    司法和首都警卫

    少府

    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

    典客

    少数民族事务

    太仆

    宫廷车马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和税收

    奉常

    宗教、礼仪和教化

    A、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 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 15.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一套上下有序的制度体系,其中包括廷议制度,即国有大事皆由朝廷讨论后向皇帝提出意见,最后由皇帝裁定。据此可知该制度(   )
    A、具有一定的民主倾向 B、标志君主专制的强化 C、导致中央集权被削弱 D、加强了对百官的监督
  • 16. 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    )
    A、建立世官制 B、增设“参知政事” C、强化“外朝” D、实行察举制
  • 17. 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 18. 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
    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促成了国家统一
  • 19. “(刺史)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则不省。一条,强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强凌弱;二条,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三条,二千石不恤疑狱;四条,二千石选署不平;五条,二千石子弟恃估荣势;六条,二千石违公下比。”可见汉初刺史的设置(    )
    A、彻底解决了封国威胁问题 B、削弱了丞相的权力 C、不干涉郡国正常的行政权 D、严重威胁到了皇权
  • 20. 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颁布推恩令,三十多年后20个诸侯国中,除6国未分封外,其余14国,王子封侯者已达165人。这说明实行推恩令(   )
    A、反而壮大了地方诸侯势力 B、分化削弱了各诸侯国势力 C、耗费时间长效果却不显著 D、得到各诸侯王的大力拥护
  • 21. 说到某项举措实施的原委,史载:“盖以国家事务殷繁,人情弊端种种,诸臣有陈奏之心,或有不便显言之处,故令……密陈朕前……欲以众人之耳目,为朕之耳目,使民隐得闻,万事就理”。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
    A、建立通政司 B、建立密折制 C、设立枢密院 D、设立军机处
  • 22. 论及某中央机构的特点,有学者把它归纳为简、速、密。简,就是机构简单,有官无吏;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密,即保密性强。这一机构是(    )
    A、唐代尚书省 B、宋代枢密院 C、明代内阁 D、清代军机处
  • 23. 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也打破了不许宦官识字的惯例,并且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   )
    A、明代皇帝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监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宦官权利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 24. 乾隆朝入值军机大臣大多为六至七员,嘉庆朝则以四至五员为常。乾隆朝,军机章京的选任范围是内阁及各部院衙门司员。嘉庆时,不但确定了军机章京的员额,而且皇帝开始直接插手军机章京的选任。这反映了清朝军机处( )
    A、人员构成复杂 B、日益完善,备受重视 C、其官员随时增减 D、大臣的职责不够明确
  • 25. 明太祖下令编纂《孟子节文》,将书中具有民主色彩的85条删除,规定不许以此命题考试。地方学校颁有禁令,规定“军民一切利病,并不许生员建言”。明初的这些做法(   )
    A、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B、保障了皇权至上的威严 C、巩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 D、导致民众生活更加苦难
  • 26. 明太祖曾下令:“内臣(宦官)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后又规定:六部将行一切符契文书都须经过内府勘合,方可施用。这反映了明朝(   )
    A、出现宦官专权 B、皇帝的行政负担减轻 C、政府协调各部门的关系 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
  • 27. 清朝嘉庆时如无大典礼或大会议,(内阁)大学士可终年不至(内)阁,故必兼一管部,方有趋公之地耳”。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内阁是国家非法定行政机构 B、国家政治稳定以致无事可理 C、军机处职权范围的不断扩张 D、内阁大学士不关心国家政务
  • 28. 下表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同时期的法律条文,这反映了中国古代(    )

    法律条文

    出处

    “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公婆),奴婢告主”则“勿听而弃告者市”

    汉《仁年律令•告律》

    告祖父母、父母者,绞

    《唐律疏议•斗论律》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大明律》

    亲属相为容隐

    《大清律例•刑律•诉讼》

    A、血缘关系不断强化 B、宗法制度逐步淡化 C、等级秩序日益固化 D、法律的儒学色彩加强
  • 29. 我国历代朝廷常常分割地方事权,将军事、民政、财政、司法诸权分授不同的官员并使之互不统属,各自平行隶属于中央的相应上级,以使其相互牵制。这一做法(    )
    A、通过削弱相权保障了皇权独尊 B、有助于统治者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完善分权体制提高了行政效率 D、消除了地方势力膨胀割据的隐患
  • 30.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据此可知,西周(   )
    A、推行分封制加强中央集权 B、通过宗法制强化君主专制 C、利用血缘纽带巩固其统治 D、打击异姓诸侯以维护统一
  • 31. 周礼中有以系家庭伦常的婚礼,以示成人之道的冠礼,有敬天事神、祈福保民的祭礼,慎终追远,显扬孝道的丧礼,也有彰明君臣大义的朝礼,敦睦诸侯邦交的聘礼,等等。这些周礼共同维系的主要是(   )
    A、周王室安全 B、宗族分封下的社会秩序 C、王位世袭制 D、嫡长子继承权
  • 32. 中国古代严禁民间私藏和研习天文学书籍,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象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官员,有的人甚至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正确的是(    )
    A、统治者信奉君权神授维护统治 B、天文知识主要用于发展农业生产 C、观测天象会动摇儒学独尊地位 D、造成了古代天文学研究长期落后
  • 33. 《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D、修撰的政治性

二、材料分析题

  •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东汉中后期强调“文治”,高级官员往往也是儒学名家,拥有成百上千的“门生”。某人一旦成为某位官员的下属,便终生为其“故吏”。一些家族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门生故吏遍于天下”,成为影响人才选拔的重要因素。官员们互相请托,推荐亲属故旧,所推荐的人才“不复依其质干,准其才行,但虚造声誉”。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地方政治。世家大族干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的弊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有什么影响。
  • 35.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举行贵族议事会是北方一些民族的传统议事决策方式,匈奴、蒙古、女真皆有之。1615年,努尔哈赤选出了“正直贤良”的大臣八员,与一些贵族一起,审议本部族内的民事、刑事纠纷。此后逐渐发展,形成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过清朝的一些重大军政事务,如平定三藩、攻取台湾、反击沙俄等。雍正年间,因用兵西北,设军机处,后为定制,议政王大臣会议逐渐有名无实。1791年,乾隆皇帝下谕旨废除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前期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被废除的原因。
  • 3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清初的地方行政组织沿袭于明代,但是行省一级的官吏除去布政使、按察使、学政外,还设有总督或巡抚。明朝的督抚主要负责军政,而且大多因事而设,事毕即调任他处。清朝每一省、二省或三省设总督一人,如四川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叉子每省设巡抚一人,如山西巡抚、山东巡抚。有的设巡抚无总督,有的设总督兼巡抚。……总督比巡抚事权更重,但以负责军政为主,兼管民政,对所属地区的人民进行残酷的镇压。无论巡抚或总督都是皇帝的心腹,事无大小,遇疑难即呈奏皇帝,听候皇帝的指示。……他们在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方面也有一定的建树。清朝的督抚也是满汉分授。康熙时,汉人任督抚的“十无二三”,乾隆初,巡抚满汉各半,总督无一是汉人,但是知府以下的官吏则多由汉人充任。

    ——摘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1)、根据材料,概括清初地方行政组织设置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初地方行政组织改革的目的和影响。
  • 3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朝的厂、卫是皇帝的私人警察部队,其运行的独立性不用做多的解释。都察院的都御史和十三道监察御史都是由皇帝亲自任命,都直接对皇帝负责。道监察御史虽然名义上属都察院,但对省级行政区域执行监察业务时,道监察御史是“代天子巡狩”,有事直接上奏章给皇帝,甚至连都察院也是道监察御史的监督对象。六科给事中监督六部,虽然品秩仅为七品,但也由皇帝钦点,有事直奏皇帝。这也是对都察院的制约,它分化了都察院的权力。提刊按察使司虽然受制于都察院,但监察工作中遇到大事,是联合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共同决断,拥有完整的地方监察权,当然这种权力受到巡按御史、巡抚、总督的监督。

    ——摘自江军《浅析明朝监察制度的成败》

    (1)、根据材料,归纳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行政监察体系的历史作用。
  • 38.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在中国古代,“家”(家族、宗族)与“国”(国家政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材料一:西周制度示意图:(图1)

    材料二:《左传•桓公二年》:“天子立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

    材料三:《史记•秦始皇本纪》:“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四:秦朝政治制度示意图:(图 2)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二在“家”“国”关系上有何特点?
    (2)、在“家”“国”关系上,材料三、四与材料一、二相比,有何延续性和变化?分析以上变化的原因?
  • 39.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德宗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税制改革的关键时期。自北朝以来实行的均田制、租庸调法已经崩溃,再加上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朝廷连年对藩镇用兵,中央财税入不敷出。为了应付浩大的财政支出,政府先后增加了许多新的税目,这种竭泽而渔式的征敛搜刮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财政困境,反而造成赋税制度的进一步混乱。建中元年,在宰相杨炎的主持下,新的赋役制度终于出台,这就是“两税法”。“两税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形势下中央与地方在财税分配上的矛盾,重新划定了中央与地方税收的比例,也确定了以土地为主要征收对象的基本原则,被视为在中国税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改革。

    ——摘编自宁欣《唐德宗财税改革为何困难重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改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