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山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9-08-27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只有具备了理性态度与长远目光,方能抵挡诱感、站稳脚跟,从而创作出洛阳纸贵的文学佳作。

    ②考场作文的书写特别重要,直接反映了考生的语文基本素养,但有些同学的书写依然任性自我,笔走龙蛇 , 卷面十分潦草。

    ③上海市民数字阅读网站近日开通,这意味着,一向被认为非主流的网络文学得以登堂入室 , 成为公共图书馆收藏的对象。

    ④美国特朗普政府试图使用更大的赌注对中方施压,并企图令中国签下城下之盟 , 只要中方顶住,对方就不会得逞。

    ⑤时至今日,中国居民的消费状况同改革开放伊始早已今非昔比 , 而消费升级,在改善居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⑥一些领导干部错误地将八项规定与职工合法权益完全对立起米。没有整体观念,目无全牛 , 为不惹麻烦而搞“一刀切”。

    A、①④⑤ B、④⑤⑥ C、②③⑥ D、①②③
  •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与以往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不同,五四运动是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一场伟大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爱国运动。 B、江苏省农家书屋工程的实施,从根本上破解了农民买书贵、借书难等问题,全省农村的阅读率也从以前的约45%提高到现在的超过82.2%。 C、40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的项目将齐聚广州,通过展览、展演、座谈、论坛等活动,展现中国非遗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 D、美国政府表示将对中国输美产品所征收的惩罚性关税大幅降低,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

二、现代文阅读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创作实践中对情景交融的追求,贯穿于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这种追求萌芽于先秦,六朝时获得进一步发展,唐代达到辉煌的顶峰,并且再以后的宋、元、明、清一直得到了自觉的继承和延续。

        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对追求情景交融的创作现实进行了不断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说,要点如下:其一,情景应兼备。一片诗作如果单纯言情而不借助景物来抒发,便易流于直白浅露;若专注于描摹景物而缺乏真情实感,则会出现盲目堆砌的现象。因此,有情无景,或有景无情,都会破坏诗歌的表现力,危机诗歌的艺术生命。其二,情景须交融。一首诗歌有景又有情,并不等于就是成功之作。假如情景两分,各不相关,那么二者都将丧失自身存在的意义。情与景的交融,对两者都是至关重要的。景因与情交融而获得了内在的精神价值,并确认了自身的艺术意义;情则因与景交融而得到了最佳的表现符号和传达载体。显然,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其三,以情为主导。情与景在诗歌中要交融,必须以情为主导,景则应服从于情。自然景物进入诗歌作品,实际上已经过了诗人感情的选择和重塑,已受到感情的浸润,从而心灵化了。景物的艺术生命完全是由情感赋予的,景物的具体形态和风貌更直接受到情感的支配和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对情景交融的不懈追求,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与西方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相对立的一面所不同,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对二者沟通一致、调和互补的一面,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主张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在深层本质上是相通的,甚至是同一的。当然,儒道两家具体的着眼点并不相同。儒家强调以自然现象迎合人的精神需求和道德意识,而道家则强调“道”为万物本源,人与自然均为“道”的物化。儒家是以自然合于人,道家更讲究人合于自然。中国人对自然山水存在着一种精神上和心理上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容易与自然景物建立起正面的审美关系。诗歌中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形成发展的。

        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景交融,显示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当人突破了物质与精神的束缚,实现了相对的自由时,就会与自然建立起一种审美关系。与西方人单纯讲“移情”不同,中国人在解释这种审美关系时,特别注重其双向交流和沟通的属性。一方面是自然景物触动诱发人的主观感情的积极活动,另一方面是人以自身的情感世界去把握自然景物,使自然景物成为情感交流的特殊对象,并最终被情感所驾驭。前者从物到心,其结果表现为人的感情在自然景物刺激下的勃兴;后者从心到物,其结果则表现为自然景物的感情化。在这里,物的内化与情的外化双向作用,合为一体,构成了完整的审美感兴。诗歌作品中的情景交融,正是审美感兴“心物交融”的艺术升华。

    (摘编自汪又红《试论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景交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诗歌情景交融的实践萌芽于先秦,经过不同阶段发展成了重要的诗歌传统。 B、兼备、交融及情为主导三个方面严密地构建了中国古诗中情景交融的完整学说。 C、文化氛围对古代诗歌情景交融的创作实践与理论总结均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D、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景交融,建立在感兴的基础上,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从情景交融的创作实践出发,逐层深入,遵从了人们认知事物的逻辑顺序。 B、文章采用了对比、类比的论证手法,从文化和审美两个层面论证情景交融的中国特色。 C、文章以“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为前提,论证情景交融与儒道两家思想之间的关联。 D、文章指出理解“审美感兴”的机理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诗歌情景交融理论的不断深化离不开情景交融的具体实践,这表明实践比理论更重要。 B、中国人对自然山水有着强烈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原因在于“情景交融”诗歌风格的影响。 C、面对近似的春景,杜甫如果“情”有不同,笔下诗“景”的形态和风貌也会相应有变化。 D、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情景交融,注重双向交流与沟通,这比西方的“移情”更具有艺术表现力。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旅行家

    徐威

        在许永永说他的理想是做一个旅行家而不是科学家的时候,我们都愣住了。事实上,我们连旅行家是什么要干什么都不知道。

        老师站在讲台上,饶有兴趣地问,许永永你为什么想做个旅行家?

        许永永大声说,因为杨镇的天空实在是太小了。

        那时候,我们读小学五年级。

        在我长大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坚持认为,许永永说出的那句豪言壮语,包括我在内,我们班五十八名同学,没有一个人懂。

        后来我们把许永永叫做“旅行家”,一个带着嘲笑意味的外号。我们问,旅行家,什么是旅行家啊?成天去旅游么?

        许永永用脏兮兮的手从书包里取出一张破旧的地图,摊开后,用食指指着说,我要去这儿,这儿……我清楚地记得,许永永指了八九下。他把整个世界都指完了。

    许永永说完,我们便都不说话了。那时候,我去到最远的地方,也仅仅是几十里外的县城。

        升了初中后,我一直和许永永同班。初一那一年,我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我的理想》。那天,许永永在课堂上念他的作文:我的理想是做一个旅行家,我要走遍全世界……

        当时我们已经知道七大洲和八大洋,所以我们笑得更加理直气壮。马晓波起哄说,你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大吗?你能走得完?你怎么去?骑着猪去吧!而后是哄堂大笑。

        我没有笑。课间十分钟去上厕所的时候,我对许永永说,我觉得你能行。他说,我知道,我一定能行的。

        在一个红霞满天的黄昏,许永永悄悄把我拉到操场上,他从口袋里掏出那张破旧的地图,说,我一定能成功的。你看,这儿。

        他指着亚洲板块说,我先把亚洲走完,再去其他的地方。

        我说,亚洲也很大啊。

        他指着雄鸡状的中国说,没关系,一个一个来,我先把中国走完。

        我说,中国也很大啊。

        他说,没关系,一个一个来,我先把江西省走完。

        我说,江西省也很大啊。

        他说,没关系,一个一个来,我先把赣州市走完。

        我还想再说,却突然停住了。我似乎在那一瞬间,领悟到了许永永无比澎湃的内心。我说,你先把杨镇走完吧。

        许永永眼睛又亮了起来,说,是啊!我已经走遍杨镇所有的村庄了。我接下来就要走出杨镇啦!

        说完他又从裤兜里掏出一张草稿纸,摊开给我看。他说,这是我自己画的,杨镇的地图。他说,以后我要画无数张地图,把我去过的毎一个地方都画成地图。这是第一张,你是第一个看这张地图的人。

        我深吸了口气,在那一刻,感觉到一种光荣降临到我身上。

        整整初中三年,从来没有同学叫许永永的名字,我们都叫他旅行家。但他一点儿都不在乎。我也叫他旅行家,不过我觉得我叫的旅行家和他们叫的不一样。这一点,许永永知道。

        许永永每天都在跑步。他跟我说,要做旅行家,必须要有个好身体。于是,他早上绕着学校边的公路跑,跑到变电站再跑回来。一来一回,大约十公里。下午他就在操场跑,一圈一圈,直到天色暗下来。马晓波笑他,说,看,我们的旅行家看来要跑完全世界啦!

        环游世界的梦想尚未实现,许永永已经连续三年夺得我们学校的长跑冠军。在初三那一年,他破了记录,是市里的长跑纪录。县里的高中来人了,说许永永你不用考试了。我们知道,这是特招。当时,我们全班都轰动了,连一直取笑他的马晓波,看着许永永的时候眼里也流露出羡慕。

        初中毕业之后,我顺利考上了高中的重点班,之后上大学,毕业,工作,结婚生子。我与许永永再也没有见过面,但我总能收到许永永的信件,信封里面总有一张手绘的地图。偶尔还有几张相片,在海滩裸露上身的,背着大背包徒步行走的,站在长城上的,在黄沙大漠里的,骑马大草原上的……地图上出现的地名离杨镇越来越远,远到我必须去查资料,才能知道许永永是在地球上的哪一个角落里留下的脚印。

        最近的一封信里面是一幅精心绘制的中国地图,上面标着密密麻麻的小点。看着地图,我仿佛看到这一个个点都是许永永黝黑的激情澎湃的笑脸,它们焕发着如同太阳一般耀眼的光芒。

        在地图下方,许永永写了一句话:我马上就要走出中国了,勿念。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镇的天空实在是太小了”,这既是许永永对老师问他为什么做旅行家的正面回答,也暗示了他对杨镇现有生活的不满足。 B、“亚洲也很大啊”“中国也很大啊”,我的这些质疑并没有使许永永灰心丧气,这也为小说结尾写他即将走出中国作了铺垫。 C、许永永走遍杨镇所有的村庄,并亲手画了一张地图,“我”是第一个看这张地图的人,因为“我”尊重他的梦想,他信任我。 D、“旅行家”这个外号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里面既有许水永自己的精神寄托,也有他人对他的嘲笑,以及“我”对他的肯定。
    (2)、许永永是如何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旅行家”梦想的?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我”和鲁迅《祝福》中的“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有何异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少受业三辅,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受业者四方而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其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安帝初,征为博士。至建光元年,复诏公车赐策书,征英及同郡六人,英等四人并不至。永建二年,顺帝策书备礼,玄纁征之,复固辞疾笃。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帝怒,谓英曰:“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君何以慢朕命?”英曰:“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贱乎?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贱臣!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至四年三月,天子乃为英设坛席,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英不敢辞,拜五官中郎将。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英初被诏命,佥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对,又无奇谟深策,谈者以为失望。初,河南张楷与英俱征,既而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人也。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颖川陈?少从英学。尝有疾,妻遣婢拜问,英下床答拜。怪而问之。英曰:“妻,齐也,共奉祭祀,礼无不答。”其恭谨若是。年七十余,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玄纁:帝王用作聘用贤士的礼品。②不訾:不可比量,指非常贵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复固辞疾                             笃:严重

    ②朕能君,能杀君                       生:活着

    ③公卿举其贤良方正、有道,皆不         行:去、就

    ④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       绝:超过

    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从师学习

    ⑥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    曾:加倍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受业四方而至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 用心躁也 B、①又不闻匡救术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渊以为固。 C、恭谨若是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D、①而子始不訾之身  ②斧斤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3)、下列各句与“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州郡前后礼请不应 B、君何以慢联命? C、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下列对文中词语及课本中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经:指古代儒家的《诗》《书》《易》《礼》《春秋》五种经典,加上《乐》,就是《师说》中所说的“六艺”。 B、庠序:是古代的学校,周代叫庠,商代叫序,后庠序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庠序之教即学校教育。 C、贤良方正:“贤良”指才能、德行好,“方正”意思是正直、有原则,贤良方正是汉代选官取士的科目之一。 D、合从:与“连横”相反,是一种分散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将他们各个击破的策略。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

    ②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人也。

    ③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四、诗歌鉴赏

  • 6.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下横岭望宁极

    韩维

    驱车下横岭,西走龙阳道。

    青烟几人家,绿野四山抱。

    鸟啼春音阑,林变夏阴早。

    应近先生庐,民风故醇好。

    【注释】①宁极,汝州龙兴县一隐士,韩维知汝州时,与其常有交往。

    (1)、   请把颈联翻译成现代汉语。
    (2)、据载,“绿野四山抱”一句“当时无不传诵”,请赏析这一句的妙处。

五、句子默写

  •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夙兴夜寐,。(《诗经·氓》)
    (2)、 , 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3)、 ,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4)、飞湍瀑流争喧豗,。(李白《行路难》)
    (5)、 , 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
    (6)、 ,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7)、《师说》一文不仅论证思路严密,而且语言表达简洁凝练,文中“。”两句高度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六、语言表达

  • 8.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与死亡抗争的过程中,             

    ①许多病人感到自己对生命的看法有了重大地改变

    ②他们全然活在当下,而不再是过去或是将来

    ③当人的注意力从日常的假象里移出来时,对身边环境更加感激的心就诞生了

    ④许多病人由此进入了一种比他们在生病前丰富得多的境界

    ⑤他们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控制权,而不再看重琐碎的事情

    A、①⑤②③④ B、①④⑤③③② C、④⑤③②① D、④①⑤②③
  • 9. 下面这段文字的句子表达有什么特点?请提炼出其中一个特点,然后以“乡愁”为主题写一段文字。要求:①所写文字具有这个特点;②主题突出、文意完整;③字数为50—80字(含标点符号)。

        巩乃斯的马,这些古人称之为骐骥、称之为“汗血马”的英气勃勃的后裔们,日出而撒欢,日入而哀鸣。它们好像永远是这样散漫而又有所期待,这样原始而又有感知,这样不假雕饰而又优美,这样我行我素而又不会被世界所淘汰。

    (摘自周涛《巩乃斯的马》)

  • 10. 阐释思维,就是针对某一话题进行概念性解释或形象化描述的一种思维方式。

        比如关于“实事求是”: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那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摘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请以“不忘初心”为主题写一段文字。要求:(1)所写文字能运用这种思维方式;(2)主题突出、文意完整;(3)字数为50—80字(含标点符号)。

七、命题作文

  •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复旦大学严峰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设想朱自清活在21世纪,有一天晚上忽然想起家边荷塘,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看到月光淡淡的,拿出手机,“咔嚓”一下拍照,再发到朋友圈或者微博,写了句“今晚的荷塘很美”,然后就没有了,文字没有了,《荷塘月色》没有了,散文没有了。

    请以“生活‘咔嚓’以后”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可以讲述故事,说明道理,也可以发表评论阐述观点;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