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二历史选修二第5单元第15课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同步练习题

试卷更新日期:2016-01-05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

  • 1. 梁启超曾说:“知有兵事而不知有民政……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这里批评的是当时某个派别主张(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军事为主,民生为辅 D、原封不动地维护封建统治
  • 2.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 )

    A、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 B、吸取西方政治启蒙学说 C、抨击封建专制思想 D、借用传统学说鼓动革新
  • 3. 1897年,一代经学大师俞樾对生徒慨叹:“最近三年中,时局一变,风气大开,人人争言西学。”此时“人人争言西学”侧重于( )

    A、学习科学技术 B、仿行西方制度 C、倡导实业救国 D、创办新式教育
  • 4. 鲁迅有段评述说:“ 西哲的本领虽然要学,子曰诗云也要昌明,换句话说:便是学习了外国本领,保存中国旧习,本领要新,思想要旧。” 持有这种基本思想的包括( )

    ① 林则徐 ② 洋务派 ③ 顽固派 ④ 维新派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 D、②③
  • 5. 维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 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 他主张“ 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 这一言论反映了严复( )

    A、进化和革命的思想 B、中体西用的观点 C、废除君主制的要求 D、还政于民的主张
  • 6. 孙中山在1894年《上李鸿章书》中提到“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地能尽其利则民食足,物能尽其用则材力丰,货能畅其流则财源裕。故曰:此四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孙中山看到了国家大治的根本 B、孙中山看到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C、孙中山在探索强国之路 D、孙中山对清政府抱有政治幻想
  • 7.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演讲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体现了他主张(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共和主义
  • 8.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最早提出这一思想的是(  )

    A、魏源 B、张之洞 C、严复 D、康有为
  • 9. 参与镇压中国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戈登曾说:“我所认识的中国人之中,只有李鸿章比较热心改革,他具有进步的思想。”李鸿章“进步的思想”是指(  )

    A、最早在中国提出“师夷长技” B、最早在中国提出进行政治改革 C、最完备地论述了“中体西用” D、主张大力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 10. 梁启超说:“贵族政治者,虽平民政治之蟊贼,然亦君主专制之悍敌也。……贵族之对于平民,固少数也;其对于君主,则多数也。故贵族能裁抑君主,而要求得相当之权利,于是国宪之根本即以粗立。”这表明在梁启超看来(     )
    A、贵族政治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B、贵族政治必须与民主政治相结合  C、贵族政治利于维护君主专制 D、贵族政治是民主政治的必经之路
  • 11. 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的方法,给皇帝阐述“必当变法”的道理,其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  )

    ①弘扬民族文化 ②目的在于挽救民族危亡 ③减少变法的阻力 ④有利于实现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A、①②③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12. 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D、今日之民智……待革命以开之
  • 13. 1912年2月15日,即清帝宣布退位三天后,孙中山率临时政府文武官员赴明孝陵,祭奠明太祖朱元璋。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孙中山革命思想中的(  )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 D、实业救国思想 
  • 14. 毛泽东指出:“只有这种三民主义,才是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才称之‘中国今日之必须’,才宣布‘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的突出特点是(  )
    A、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 B、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 C、明确提出推翻军阀统治 D、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 15.

    右图为某时期的招贴画,从中可知(  )

    A、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 B、作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 
  • 16.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这种言论属于( )

    A、西学东渐 B、西学中源  C、中体西用 D、西体中用
  • 17. 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主张( )

    ①“中体西用” 
    ②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③“务通”,主张西学 
    ④君主立宪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18. 下列关于“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严复对西方近代政治文化的精辟概括 B、与洋务派“中体西用”说没有本质区别 C、在当时远远超出了大多数改良思想家的认识 D、自由是最基本的价值,民主是捍卫自由的一种手段
  • 19. 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 20. 有人评价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是“跪着造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他敢于挑战传统思想 ②他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 ③他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④他不敢与封建文化彻底决裂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 2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奕称:“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犹目为东来法。特其人情性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名海外耳。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天文算术如此,其余也无不如此。中国创其法,西人袭之。”因此中国人学习西学并非“舍中法而从西人”。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严复指出:“今之称西人者,曰彼善会计而已,又曰彼擅技巧而已。不知吾今兹之所见所闻,如汽机兵械之伦,皆其形下之粗迹,即所谓天算格致之最精,亦其能事之见端,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苟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

    ——严复《论世变之亟》

    (1)、步入近代,用中学救亡还是以西学强国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材料一代表了哪个政治派别的观点?说明其主张和依据。
    (2)、从材料一、二看,近代中国人对西学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各自的实践活动是什么?
    (3)、在近代,为什么会出现西学与中学优劣的争论?
  • 2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极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而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而自由云者,正使人自知其本性,而不受钳制于他人。今日非施此药,万不能愈此病。

    ——《梁启超年谱长编》

    材料二 国者何?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为君相者而务压民之权,是之谓自弃其国;为民者而不务各伸其权,是之谓自 弃其身。故爱国必自兴民权始。

    ——梁启超《爱国论》

    材料三 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 ;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自时务学堂、南学会既开后,湖南民智骤开,士气大昌,人人皆能言政治之公理,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其英俊沉毅之才,遍地皆是。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材料一 中的“病”与“药”分别指什么?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梁启超思想的核心。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方式及其影响。
  • 2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二:“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三:孙中山曾说:“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1)、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的致命弱点是什么?
    (2)、从材料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如何评价?
    (3)、材料三体现了孙中山的什么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引下,中国民主政治取得了什么重大成果?
    (4)、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 2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何为民国?美国总统林肯氏有言曰:“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此之所谓民国也。何谓民权?即近来瑞士国所行之制:民有选举官吏之权,民有罢免官吏之权,民有创制法案之权,民有复决法案之权,此之谓四大民权也。必具有此四大民权,方得谓为纯粹之民国也。

    ——孙中山《建国方略》

    材料二 人民要怎么样管理政府,就是实行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政府要怎么样替人民做工夫,就是实行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有了这九个权,彼此保持平衡,民权问题才算是真解决,政治才算是有轨道。

    ——《孙中山全集》第九卷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对民主政治的认识。
    (2)、材料二孙中山对政府权力的认识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 2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 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读《与南北美洲诸华商书》,谓中国只可立宪,不能革命,援引今古,洒洒万言……长素以为“革命之惨,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然则立宪可不以兵刃得之耶?即如英、奥、德、意诸国,数经民变,始得自由议政之权……近观日本,立宪之始,虽徒以口舌成之,而攘夷倒幕之师在其前矣。使前日无此血战,则后之立宪亦不能成,故知流血成河,死人如麻,立宪所无可幸免者……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材料三 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1)、上述三则材料对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认识均借鉴了东西列强的做法,指出其中的不同之处。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革命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