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高二选修一第四单元第16课综合探究:中、日近代改革比较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16-01-04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 )
①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
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
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2. 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主张“我朝变法,但采鉴日本”,是指要在政治上实行( )A、君主专制 B、联邦制 C、共和制 D、君主立宪制3. 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A、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4. 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5. 戊戌变法运动的失败证明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但它给后来的奋斗者提供的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 )A、可以走日本明治维新之路 B、可以走俄国农奴制改革之路 C、丢掉改良幻想,应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朝 D、可以走法、美革命之路6. 戊戌变法运动和明治维新反映了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是( )①逐步实现社会各方面的近代化 ②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
③被压迫民族争取实现民族独立 ④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A、①②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7. 有人说,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这里的“要义”是指( )A、全面学习西方,全盘西化 B、政府的重视和参与 C、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 D、封建统治腐朽8.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引这段话的主要意图是( )A、比较中日近代政治理念的异同 B、证明甲午战争日胜我败的历史原因 C、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 D、质疑德相俾斯麦的评价9. 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虽然内容基本相同,但是结果却相反,下列原因中不包括( )
A、新兴阶级力量的强弱有关 B、国际环境是否有利 C、群众发动的程度与领导的强弱有关 D、皇帝(天皇)是否支持10. 下列各项中属于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维新变法的相同背景是( )A、封建割据严重,中央无权 B、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的强烈要求 C、民族危机严重 D、各地起义频繁,政权摇摇欲坠11. 从性质上分析,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 )A、封建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 B、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C、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D、无产阶级的变革12. 下列关于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区别,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前者是地主阶级改革,后者是资产阶级改革 B、前者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后者是为了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C、前者主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后者还涉及到政治制度 D、前者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后者使日本基本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13. 下列关于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相同措施,表述不正确的是( )A、都涉及到军事方面 B、都涉及到政治制度层面 C、都涉及到经济层面 D、都涉及到科技层面14. 从历史影响的角度分析,下列属于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相同影响是( )A、都摆脱了民族危机 B、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D、都实现了民族独立15. 下列关于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共同点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都以失败而告终 B、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C、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D、都在文化教育方面采取了重要措施二、材料分析题
-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维新派的目标正是我们的目标,他们的计划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实际和操之过急。然而,距今大约三十年以前,绝大多数局外人不也是这样评论日本的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不是扫除了日本的旧秩序吗?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
——《泰晤士报》主编姬乐尔致该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的信(1898年11月25日)
(1)、材料中“不打破鸡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鸡蛋卷”的含义是什么?戊戌变法未能“打破鸡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为了“打破鸡蛋”,明治政府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人教版《历史选修1》
材料三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二,趋向乃定”。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2)、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三次改革在核心主张、局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3)、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18.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西人近世文明入我国,以嘉永元年(1848年)始,虽民心早有所向,然肉食者鄙,循守旧制,奈何?……幸我朝有识之士,秉“国为重”、“肉食者为轻”之大义,更赖帝室尊严,断然废旧制,立新政,朝野一心,革除旧弊,举凡一切均效法西方列强,以图傲视亚洲诸国。
——福泽谕吉《脱亚论》(1885年)
材料二 1898年……年轻而思想开放的光绪帝被他们的思想打动,启动了一个全面改革的计划,要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保障国民自由,根除腐败,重塑教育体制,促进外国在中国的影响,使军事力量现代化,并刺激经济发展。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以发动战争开始,而以彻底失败为止。它想以争夺世界与万国对峙,结果却被万国所不齿。明治维新作为日本现代化的早期努力,其一切失误均在战争中暴露无遗。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可以知道那是一次不彻底的现代化努力。
——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材料四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方面举例说明“我朝有识之士”是如何“废旧制,立新政”的。(2)、材料二作者认为光绪帝启动了“一个全面改革的计划”,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3)、材料三和材料四作者均认为明治维新和百日维新各有成败。请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加以说明。19. 教育改革是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明治政府在抓教育改革方面,肯花大力气、下大本钱,……尽管财源拮据,教育事业的经费却是最多。文部省经费在政府各省(部)中为最高。……日本迅速地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为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大批有文化的能够掌握近代科学技术的潜在劳动力;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造就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据万峰《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教育》
材料二 这次改革不仅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基础,而且冲击了封建文化,推动了中国资产阶级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戊戌变法是失败了,但顽固派无法扼制由维新变法开始的思想解放潮流。
——周可桢《维新派教育改革的特征及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明治维新中教育改革的措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评价。(2)、据材料二,概括维新派教育改革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中教育改革措施的结局。(3)、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制约近代中日两国教育改革成效的基本因素。20.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是19世纪中日两国应对各自民族危机,进行的救亡图存运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明治政府曾以公历取代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等。一开始,“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尤其是思想界。……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则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提出了著名的“论语加算盘”即“道德经济合一”论,这种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是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开明分子,面对世界性的现代化潮流和民族危亡而采取了防卫性的、自觉地现代化变革尝试。他们从西方政治学和西方政治制度的角度,力图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变革。……无论如何,戊戌变法为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拉开了序幕,这是它在中国历史上应有的地位,不能因其结果的失败而抹杀。
——周嫦妮《现代化视野中的戊戌变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明治维新“欧化”的主要措施。(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戊戌变法的历史影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法在文化上进行了哪些“现代化变革尝试”。(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