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社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转变中的社会生活》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19-08-13 类型:同步测试
一、生活中的变化
-
1. 如图是清末河北邢台火车站人们乘坐蒸汽火车的的场景,当时的报纸写到:“乘车者面带喜色,旁观者亦皆喝彩。”这反映出( )A、图中的交通下具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人们的出行方式 B、人们对新的交通下具火车有敌视态度 C、中国社会具备接纳新事物的能力 D、工业文明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彻底的改变2. 李兴生活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他的生活中可能有( )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④3. 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你的生活中会有下列哪些现象出现?( )①用轮船经营航海业 ②在北京可以坐火车到张家口 ③用电报和上海的朋友联系 ④中国有了近代第一支海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4. 洋务运动期间修筑了当时中国最长的一条铁路,这条铁路是( )
A、京张铁路 B、唐胥铁路 C、沪杭铁路 D、京九铁路5. 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方面的变化( )
A、交通 B、通信 C、文化 D、社会习俗6. 1862年6月26日,《上海新报》登载了一则某商行售卖“外国杂货”的广告:“新到什锦饼干、酸果、洋醋、吕宋烟、白兰地、小面镜子、东洋竹篮仔等”。这一现象说明了( )
A、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 B、社会阶级分化的加剧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国人办报事业的发展7. 在近代,随着国门被打开,许多外国人来到中国,目睹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他们可能看到的情况有( )①坐轮船出国留学
②陪朋友看电影
③在家看电视
④西装革履的男子在吃西餐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8. 19世纪80年代,一位住在天津的高官要与在上海的亲友取得联系,下列可以选择的最佳手段是( )
A、拍电报 B、写封书信 C、上网 D、移动电话二、观念的变化
-
9. 下图所示为某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饰亦效洋服,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 )A、作者对辛亥革命不认同 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彻底变化 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0. 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11. 1898年,慈禧太后坐了一次汽车之后,就下令不再坐汽车了,因为汽车的司机不跪且坐,而且居然坐在太后的前面.这一现象反映了( )A、慈禧厉行节约 B、封建观念阻碍近代化 C、汽车售价昂贵 D、中国不需要汽车12. 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这一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
A、断发易服 B、移风易俗 C、实业救国 D、践行民权13. 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下列不能反映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
A、旗袍四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B、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C、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 D、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14. 在一部历史小说中,主人公出生于1850年,60岁去世。他的经历中不可能有的是( )
A、在商务印书馆任职 B、在申报上看到《辛丑条约》签订的消息 C、被强令剪掉辫子,并穿上了中山装 D、乘京张铁路火车赴京15. 在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新事物和新思想在中国社会不断涌现。下表反映的是( )辛亥革命前
辛亥革命后
礼节
叩头
鞠躬、握手
称呼
大人、老爷
先生、君、同志
A、大众传媒的发展 B、社会习俗的变化 C、教育观念的更新 D、娱乐方式的丰富16. 洋务运动期间,中国自主修建了第一条铁路,起自河北唐山,止于胥各庄,名为唐胥铁路。1881年建成后,清政府却认为,火车震动了东陵的先王神灵,因而禁止使用机车,只准以骡马拽引车辆,人称“马车铁路”.这一事件反映了(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进步 B、清王朝拒绝一切西方先进技术 C、民众的愚昧和思想落后 D、封建专制统治与时代大潮间的巨大落差三、材料探究
-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词:“……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文绣上演了“娜拉式的出走”,她不惧舆论压力,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与溥仪离婚。
材料三: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1)、联系材料一,二,说说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哪些方面发生了改变?(2)、有人说,材料三中的现象在当时中国农村非常普遍,对此观点你如何理解。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早期维新派代表郑观应曾说:“夫地方之有铁路,譬如人身血脉流通,手足灵捷……其未建铁路者,则如风痹之人,半体不遂,举动不灵,横逆之来,无可相助,亦惟任其侮辱而莫之御。”
——郑观应《盛世危言》
(1)、材料反映了一种什么交通工具?最早出现在哪个国家?(2)、依据材料说明铁路给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和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此外,作者还指出其哪方面的重大作用。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当时由于帝制倾覆,共和告成,人们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获得了一次大解放。人们对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革命”,“也不算时髦”,谁若继续留辫子,便为社会舆论所不齿。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务趋时髦”。
(1)、根据材料,说说当时中国人的生活习俗发生的重要变化。(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上述变化的重要原因。(3)、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哪些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