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北新区联盟2018-2019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9-08-06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怠慢(dài) 冗杂(rǒng) 羁绊(pàn) 晦暗(huì) B、神龛(kān) 载途(zài) 连翘(qiào) 翩然(piān) C、遗骸(hái) 褶皱(zhě) 陨石(yǔn) 缄默(jiān) D、晌午(shǎng) 雾霭(ǎi) 蓦然(mù) 腐蚀(shí)2. 下列词语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踊跃 劫难 嘱咐 人情世故 B、两栖 稀疏 磅礴 草长莺飞 C、迁徙 萌发 油漠 嘎然而止 D、窈窕 燎原 思慕 销声匿迹3.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他命运多舛,这些年辗转反侧很多地方,依然居无定所,朝不保夕。 B、如果想把每件事都做到天衣无缝 , 就必须培养多个角度看问题的习惯。 C、一阵微风吹过,桃树上粉红的花瓣顿时飘落下,落英缤纷 , 犹如下了一场桃花雨。 D、那天,谭老师给我讲了好多好多,使得我豁然开朗。4. 在横线处填入下列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明清以后又不断发展,最多时有6000多条
②这些地区都是您感受胡同文化的好去处
③据统计,北京现有胡同1000多条,纵横交错,织成了荟萃万千的老北京景观
④现今胡同景观保存相对完好的区域有东城区、西城区和前门地区
⑤最早起源于元代
A、④②⑤①③ B、④②③⑤① C、⑤④①②③ D、⑤①③④②二、名著阅读
-
5.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1956年2月29日夜
亲爱的孩子: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
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
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发生真正的共鸣……
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
(《傅雷家书》节选)
(1)、《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儿子的,“书”指的是。(2)、在这封家书中,傅雷为什么多次提到莫扎特?三、综合性学习
-
6. 仿照下面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两个句子。
一生的时光,该由多少个温馨串织?那些虽然一纵即逝却潮润眼眸的感念,那些纵然久远亦不能淡忘的故事,都会在心中渐渐沉淀成一份隽永的温馨。温馨是上学前妈妈语重心长的一句叮嘱;温馨是公园中老人互相搀扶的一对背影。 , 。
7. 学校开展以“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为主题宣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请围绕“低碳生活,从我做起”这一主题,补充完成下列宣传活动方案。活动主题: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活动步骤:
①调查活动“低碳生活知多少?”
②
③
④校园“低碳生活达人”表彰会
(2)、学校需要在校园显眼位置张贴向“低碳生活达人”学习的宣传标语,请你拟一条。(3)、请你担任表彰会主持人,请你为这次活动写一段简短的开场白。
四、情景默写
-
8. 古诗文默写。(1)、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 。(《关雎》)(2)、微君之故,?(《式微》)(3)、 , 悠悠我思。(《子衿》)(4)、 , 在水一方。(《蒹葭》)(5)、 , 端居耻圣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一扫离别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力量的诗句是: , 。(7)、表现桃源里老人和小孩幸福愉快生活的语句是: , 。
五、文言文阅读
-
9.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①日光下澈
②不可久居
③佁然不动
④其岸势犬牙差互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作者在移步换景中引导读者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B、文章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是从静态上描写,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呈现的则是游鱼的动态美。 C、作者以“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中气氛——小潭源流——交代同游之人”为顺序来安排材料,移步换景,前后照应,结构紧凑。 D、《小石潭记》描绘山水美景、借景抒情之作,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凄苦孤寂之情。(4)、作者开头说“心乐之”,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六、现代文阅读
-
10. 阅读《勃发在我生命中的泽兰》一文,完成小题。
①几场春雨过后,院墙角落里的那些泽兰便越发地绿了。母亲每每望着那些葱绿的泽兰,就会喃喃地说:“那时我好糊涂,好糊涂!”泪水就爬满她沧桑的脸,声音也会抖个不停。
②这些泽兰其实不是我家种的。我家从德宏迁来昆明入住这所旧宅时,这些泽兰已经长满了院墙的角落。父母不懂花,也没有心思莳花育草,更不知道眼前这些绿草的名字叫泽兰。收拾旧宅时,母亲要把这些泽兰当作杂草铲除,但父亲说院子里有点绿色的植物,视觉上不会显得太单调,这些植物才被保留下来。
③我10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没有工作,那时候也没有“低保”,母亲只得去捡废纸、粘火柴盒,每月挣一二十块钱,艰难地维持生活。后来又送我上学,家庭生活的困难可想而知。
④房漏偏逢连夜雨。父亲去世后的第二年春天,我腿上长了个酒杯大的疔疮。母亲将何首乌叶捣烂为我敷了好长时间也不见好,只好背着我去医院。
⑤外科的袁医生与她丈夫都是南下老干部,和我母亲认识。袁医生待人很热情,细心地为我切开引流后,开了一些药,费用一共是6.5元。我清楚地记得,母亲从身上掏出一个布包,一层一层地打开,把那些零零碎碎的钞票数了一遍又一遍,一共只有4.2元,她的手微微颤动着,脸涨得绯红:“差的钱,我明天……”
⑥袁医生宽厚地对母亲笑了笑说:“不要紧,药费我先垫着,但孩子不抓紧治疗可能会落下残疾。”袁医生拿出钱和母亲一起去收费处交了药费后,再一次叮嘱母亲:“最多两天就带孩子来换一次药。”
⑦第二天,母亲去火柴厂结算出粘火柴盒的钱,到医院还清所欠药费,又给我开了一些消炎药,就再也没去医院。母亲知道袁医生家日子也不宽裕,她不愿意老欠人家的钱。
⑧也许是袁医生好久没看到母亲带我去换药的缘故,那个星期天的早晨,她主动找我们来了。她手里提着个药包,一进院子就见到我家院墙角那些绿油油的泽兰。她蹲下身来用手抚摩着那绿得发亮的叶子说:“哟,想不到你家有这么珍贵的兰花啊!这可不是一般的兰花,这是越王勾践当年在绍兴诸山种过的蕙兰呀!”眼神里满是羡慕。
⑨听人说,袁医生祖上曾写过《兰言述略》,那是一本关于兰花品种分类及栽培管理的专著,她丈夫也曾经营过兰花,她的话当然权威。袁医生给我换过药后和母亲达成协议:母亲按时带我去打针、换药,把院子里的兰花送她几株,她替母亲拿去花鸟市场卖了折抵药费。她略显郑重地说:“兰花从挖掘到种植都有独特的要求,你不必送过去,合适的时候,我自己来挖就行。”
⑩经袁医生这么一说,墙角那些其貌不扬的植物,顿时身价百倍,母亲脸上有了久违的笑容。于是,母亲心安理得地背我去就诊,袁医生每周也会过来小心地挖走三五株兰花。有时,袁医生还会提来一只鸡或几个鸡蛋,甚至给母亲块儿八毛的钱买油盐,说这是买药后剩下的。
⑪母亲靠着那些原本不值钱的植物折抵药费,治好了我的疔疮,我的腿因此没有留下任何残疾。
⑫第二年,袁医生去世了。母亲带着我去祭奠,却发现袁医生家墙角废纸箱里堆放着许多已经干枯的兰花。母亲熟悉这些兰花,因为每一株都寄托过她莫大的希望。这些珍贵的兰花怎么会放在这里?经过再三询问,母亲才从袁医生女儿嘴里得知一个天大的秘密:这植物其实就叫泽兰,叶子虽与观赏兰相像,但根本就不属于兰科,而属于菊科,昆明野外遍地都是,市场上根本没有人买……
⑬那一刻,一向坚强的母亲哭得昏天黑地,拉着我的手,久久地跪在袁医生的灵前。
⑭从那时起,袁医生的身影就温暖地留在我的记忆里,而那些泽兰时时勃发在我的生命中。尽管时光已经过去了几十年,我记忆里模糊了故乡弯弯的山路,唇齿间也丢失了童年入耳的乡音,但这段往事一直在我心中清晰如昨。
(摘自《博爱》)
(1)、通读全文,梳理文章内容,将表格内容补充完整。时间
事件
母亲反应
迁来昆明入住旧宅时
母亲看见墙角落长满了泽兰。
母亲无心莳花育草。
父亲去世后第二年春天
袁医生主动上门为“我”换药,母亲听到她谈论泽兰的珍贵价值。
A:
袁医生去世
B:
母亲感动痛哭。
(2)、按要求品析语言。①有时,袁医生还会提来一只鸡或几个鸡蛋,甚至给母亲块儿八毛的钱买油盐,说这是买药后剩下的。(品味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一向坚强的母亲哭得昏天黑地,拉着我的手,久久地跪在袁医生的灵前。(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3)、联系上下文,试分析第④段的作用。(4)、结合全文,请谈谈你对文章标题“勃发在我生命中的泽兰”的理解。(5)、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文章是叙事性作品,主人公是作者身边的一位普通的医生。通过写袁医生为作者看病,表现了“爱”的主题,诉说着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和关爱。 B、第⑬段运用了动作描写,细致传神地写出了母亲在得知真相后内心的复杂情感:对袁医生离世的悲伤和对袁医生无私帮助自己感到惊讶、感动。 C、第⑦段母亲去医院还清所欠药费,又给“我”开了一些消炎药,就“再也没有去医院”,仅仅是因为母亲收入微薄,生活艰难,无力偿还医药费而已。 D、语言平时简洁,却能传达出无限深情是本文语言的一大特色。全文平平实实,但字里行间渗透着一种温暖感动之情。1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材料一:《中国精准扶贫发展报告(2017)》旨在记录全国各族人民贯彻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伟大历程和光辉成就。其主题为“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与具体实践”,聚焦于从政策到实践的转化过程。其研究目标为:阐明精准扶贫顶层设计转化为具体实践的丰富过程,揭示取得的成效、经验,分析存在的矛盾与问题,提出促进精准扶贫实践的对策建议。
报告指出,今后要进一步拓展贫困人口就业创业空间,实现贫困人口增收。一方面,要加大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力度,通过产业扶贫和就近就业相结合,来拓宽贫困人口灵活就业和增收的途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西部地区还要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劳务对接工作,依托当地产业发展,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支持贫困人口在省内就地就近就业。另一方面,西部地区贫困省份要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强化与东部帮扶省市的劳务对接关系,完善劳务输出精准对接机制,提高劳务输出脱贫的组织化程度。
(2017 年 12 月 14 日《中国劳动保障报》)
材料二:中国创新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以每年减贫 1300 万人以上的成就,书写了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上“最伟大的故事”,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誉。
德国《时代》周报前任总编辑、国际问题专家提奥·索默说:“上世纪 70 年代中国那些极度贫困地区如今都已不复存在。在短短 30 多年间,中国已转变为一个发展动力十足的国家,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先例。”7 亿多人脱离贫困,是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巨大贡献,“外界评价中国政府成就时,这一点绝不容忽视”。澳大利亚商务论坛主席埃文斯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论说,在减贫脱贫方面,“中国是个英雄”。“贫困是收入不平等的主要表现形式,古今中外的众多事实证明,市场无法解决不平等问题,所以政府干预是必须的。”亚洲开发银行主任经济学家万广华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国减贫脱贫成就举世瞩目,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各级政府全方位积极参与。脱真贫、真脱贫,这个提法包含两方面涵义:一是彻底摆脱贫困,不会返贫:二是不仅仅指收入上升,而且要保证群众生活质量,包括教育、医疗、环境等方面都得到根本性改善,从而真正过上美好生活。他说: 这一要求是对扶贫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对全球减贫、实现联合国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17 年 10 月 23 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我国 2013 年 11 月提出的精准扶贫,关键词聚焦在“精准”二字。当前如何做到精准,运用好大数据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可以用得上的大数据类别包括气候数据、地理数据、人口数据、价格数据、文本数据、图像数据、音频数据、交通数据、互联网搜索数据、生命科学数据等。
合理运用好大数据,能够为精准扶贫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通过科学分析气候和地理数据,我们能精准判断在特定地区、特定地貌、特定环境下的农村适合种植什么作物。采集当地和全国性报章杂志等文本数据和广播电视农技节目的音视频数据,能归纳出近几年公众媒体对于某些经济作物的推广报道偏好,帮助避开种植过度热门的农作物。通过互联网关键词搜索数据进行舆情分析,能精准判断未来市场对于某些农产品的需求走势、市场分布、价格区间、品类标准、包装喜好等市场因素,从而按照市场需求精准生产。将大数据与传统社会经济统计学分析模型相结合,能给农业生产绘出一幅更具慧眼的智能地图,提高精准扶贫的效率和脱贫的质量。
(2018 年 1 月 3 日《浙江日报》)
材料四:科学评估助力精准扶贫。减贫脱贫成效如何,既要用数字说话、善于运用第三方评价,更要看到老百姓的实际脱贫成效。运用大数据对减贫脱贫进行评估是把双刃剑,有的评估指标过分依赖数字,反而有失准确性。比如,评估一户人家是否脱贫,有评估机构全用数据去评估:每人四季衣服应有多少件?鞋子多少双?粮食多少斤?床有几张?引起一些村民的反感。用好第三方评估这一新生事物,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完善,应该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中央相关部门不久前表示, 要建立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推进信息共享,取消一切不必要的填表报数和检查评估,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在“互联网+脱贫”时代,应积极搭建贫困农民办事不出门、卖货在网上的“互联网+脱贫”新模式。贫困地区的政府应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拓展农产品销路。用扶贫数据平台实现扶贫的精准,让扶贫对象与帮扶部门的信息实现精准到人,让扶贫进入、退出机制和第三方评估实现适时动态监测,支持互联网企业在扶贫领域的投入和参与,鼓励地方政府在“互联网+脱贫” 领域的尝试和创新。
(2018 年 1 月 2 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脱真贫、真脱贫”,既要搞好精准扶贫脱贫的顶层设计,又要聚焦于从政策到实践的转化过程。 B、中国精准扶贫在短短30多年间,就使7亿多人脱离贫困,创造了人类贫困斗争的奇迹,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 C、合理运用好大数据,能精准判断农村适合种植的作物,帮助避开种植过度热门的作物,精准判断市场需求从而进行精准生产。 D、在“互联网+脱贫”时代,精准扶贫要支持互联网企业在扶贫领域的投入和参与,鼓励地方政府在 “互联网+脱贫”领域的尝试和创新。(2)、读(材料一)中(甲)(乙)两个图表,得出两条结论。(3)、请完成下列问题。①理解(材料一)中划线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含义。
②为什么说“运用大数据对减贫脱贫进行评估是把双刃剑”请结合(材料三)(材料四)分析。
(4)、(材料三) 当前如何做到精准,运用好大数据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文中划线词“一些”能否删去?为什么?(5)、请结合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精准扶贫取得成就的原因。七、命题作文
-
12. 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 500 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 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一)作为中学生,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时代,我们拥有知识,拥有青春,拥有激情。有时我们也会埋怨命运不公,感叹生活太累。其实,丰富多彩的生活值得我们珍惜的很多很多。请以“珍惜所拥有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
(二)正值青春年少的你,一直在积淀知识、经验,你正悄悄打开未来之门。也许你喜欢手工制作,造个铁皮鼓做个木头人,说不定你就是未来的匠人;也许喜爱昆虫,平时乐于观察、研究,说不定你就是中国的“法布尔”;也许你读书习字之余,探寻数学奥妙,希望未来能有新视野新发现……请以“我正开启未来”为题写一篇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