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9-08-06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 1. 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第一编中写道:“……1929年发现生存在约四五十万年前的猿人头骨、牙齿等化石。……他们已经知道选取砾石或石英,打击成为有棱角的石片。”材料描述的远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半坡人 C、北京人 D、河姆渡人
  • 2. “大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纹饰华丽……(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这段材料是对下列哪一青铜器的描述(    )
    A、利簋 B、毛公鼎 C、司母戊鼎 D、四羊方尊
  • 3. 在中国远古的传说中,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为了了解这一时期的伟人事迹,我们可到下列哪一地方参观学习(    )
    A、轩辕故里 B、秦兵马俑 C、孔子庙 D、仲景堂
  • 4. 有人说: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仍、兵荒马乱的时代,又是一个最为自由、最为开放的时代,它诞生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和学术派别。以下最能反映这一状况的史实是(    )
    A、佛教传人中国 B、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道教在中国兴起 D、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 5. 监督法律、法令的实施,维护国家法律、法令和法制的统一等,是中国古代监察机构及监察官员的主要职责。下列秦汉时期的官职中具有监察功能的是(    )

    ①丞相    ②刺史    ③御史大夫    ④太尉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 6. 2018年1月,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栏目展示了文物“商鞅方升”并介绍了它的前世今生这一文物是商鞅变法中哪一项举措的佐证(    )
    A、加重刑罚 B、奖励农耕 C、推行县制 D、统一度量衡
  • 7. 司马迁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下列内容可能出现在《史记》中的是(    )
    A、河姆渡聚落的兴衰 B、探寻秦国崛起的原因 C、道教的兴起与传播 D、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 8. 近几年,网上热议“中国会不会因北京持续雾霾而迁都”的问题。网友吴铭说,有迁都的可能性,我国历史上就曾因种种原因而发生过多次迁都,如商王盘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等都在其统治时期迁过都。其中,北魏孝文帝迁都(    )
    A、长安 B、成阳 C、洛阳 D、成都
  • 9. 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随从西出长安,踏上前往西域的征程。其目的与下列哪一事件类似(    )
    A、实施“焚书坑儒”,钳制思想 B、蒙恬北击匈奴,修建长城 C、秦灭六国,完成统一 D、楚汉相争,得民心者得天下
  • 10.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诗人认为因修建“此河”致使“隋亡”的皇帝是(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隋炀帝 D、唐玄宗
  • 11. 以下是某同学绘制的年代尺。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年代尺的主题应该是(    )

    A、南北朝并立 B、明清的更替 C、南宋的发展 D、唐朝兴衰史
  • 12. 诗歌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下列哪一人物是我国历史上诗歌创作黄金时期的代表人物(    )
    A、白居易 B、辛弃疾 C、罗贯中 D、孔尚任
  • 13. 有人评价某一农具“自转不息,终夜有声”,“人无灌溉之劳,田有常熟之利”。该农具是(    )
    A、汉代耧车 B、曲辕犁 C、筒车 D、水罗盘(模型)
  • 14.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五代十国”这一历史局面是唐末以来哪一现象的延续(    )
    A、政权更迭 B、藩镇割据 C、武将夺权 D、政权分立
  • 15. 有人称辽宋夏金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南北朝”时期。其实,倒不如说这是又一次的“三国鼎立”局面更符合历史实际。这一“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于(    )
    A、10世纪前期 B、10世纪中期 C、11世纪前期 D、12世纪初期
  • 16. 穿越时空,小明回到了北宋时期的开封。以下对其所见所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人逾百万,熙熙攘攘 B、瓦子勾栏,活动众多 C、买卖兴隆,“会子”通行 D、店铺林立,商业繁荣
  • 17. “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宋向金称臣,每年向金贡送银、绢。”该协议签订后,出现了下列哪一局面(    )
    A、三国两晋南北朝 B、南宋与金对峙 C、辽、西夏、北宋政权并立 D、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
  • 18. 李清照的作品以北宋灭亡为界,此前的作品内容主要是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此后的作品内容则充满了血和泪。这从本质上说明(    )
    A、作者词风变化 B、词的境界开阔 C、文学源于生活 D、词的地位提高
  • 19. 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下列与忽必烈相关的历史事件,按其出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继承汗位

    ②迁都大都

    ③建立元朝

    ④统一全国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②①④ D、④③①②
  • 20. 观察下图,图片反映的机构设置的历史意义在于(    )

    A、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B、是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C、新疆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D、是中央王朝首次在东北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 21. “自永乐三年(1405年)(我)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以下对此材料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事件名称——郑和七下西洋 B、起止时间——1405—1433年 C、事件影响——促进友好交往 D、事件性质——进行殖民掠夺
  • 22. “全城核心、殿宇近9000间规模宏大、建筑群”等关键词是对下列哪一建筑的概括(    )
    A、大运河 B、长安城 C、紫禁城 D、明长城
  • 23.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广大民众欢迎和拥护“闯王”是因为他提出了哪一口号(    )
    A、“唯才是举” B、“均田免赋” C、“独尊儒术” D、“垦荒屯田”
  • 24. 清朝政府明文规定:“台湾虽设行省,必须与福建联成一气,如甘肃新疆’之制,庶可内外相维。”材料中的“台湾……设行省”这一事件发生于(    )
    A、1661年 B、1662年 C、1885年 D、1684年
  • 25. “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的中华老字号,其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是哪一著作(    )
    A、《天工开物》 B、《农政全书》 C、《齐民要术》 D、《本草纲目》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25分)

  • 26. 民族交融、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三月,各路少数民族地区首领齐聚长安城,请求唐太宗担任“天可汗”,“天可汗”的意思是“各族共同的君主”。

    材料二:王善军在《南宋社会中的契丹人》中提到,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南宋的契丹人,其社会习俗不断发生变化。通过族际婚姻,契丹人的姓氏名字发生变迁,甚至服饰、饮食、节日等生活习俗也因与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交融逐渐失去了其民族特征。

    材料三:就族源而言,回族先人主要包括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等中亚人,回族在形成过程中,还大量地融进了汉、蒙(主要是汉)等族的成分。

    ——摘编自《回族的形成》

    (1)、材料一体现了唐朝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这位“各族共同的君主励精图治开创了盛世局面,历史上将他的统治时期称为什么?
    (2)、材料二中的“契丹人”建立的政权与北宋之间的民族主流关系是怎样的?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依据材料指出“契丹人”逐渐失去了其民族特征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时期,以“回族”的形成为代表的民族大交融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综上所述,你认为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 27. 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中的主要矛盾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代……加强了君权,从而使相权在实际上有所分散。宋代的办法是将宰相领导的六部变成虚职,新设其他职务去掌握实权……他们的地位虽略低于宰相,但都直属于皇帝,秉承皇帝旨意处理政务,不再是宰相的下属。宰相由“事无不统”,变成了纯粹的民政长官。

    ——摘编自《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材料二:皇帝变成了他自己的宰相。这就使他自己肩上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这种情况充满干劲的洪武帝(朱元璋)来说也许是合意的,但对以后那些更冷漠的诸帝来说则并非如此。

    ——摘编自《剑桥中国明代史:1368—1644年》

    材料三:雍正时期的军机大臣,不过是传旨办事,对制定政策起的作用不大。雍正帝创立军机处,把它和奏折制度相结合,即以朱批谕旨答复臣下奏折,召见军机大臣授以政事机宜,天下庶务总归他一人处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为加强君权所实行的制度是什么?概括唐宋时期强化君主专制的共同措施。
    (2)、根据材料二回答,为什么洪武帝“变成了他自己的宰相”?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洪武帝这一做法的消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军机处”的设置有何意义?
    (4)、君权与相权之争以君权的胜利宣告结束。这一结局对当时的中国有何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