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第一单元《入门四问》同步检测

试卷更新日期:2015-12-25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是(  )

    A、(zuǎn)   定(diàn)       底(yùn)       扎实实(zā) B、体(zǎi)       展(tuò)          印(lào)        越越高(duī) C、发(chǎn)    除(qū)           起(jué)        踌满志(chú) D、繁(pín)     编(zuàn)        接(xián)       提纲领(qiè)
  • 2. 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体裁 崇高 内涵 承前起后 B、顶盛 巅峰 颁布 著书立说 C、涌现 赋与 贬值 一脉相承 D、相继 利弊 浮躁 责无旁贷
  • 3.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网上关于《阿凡达》的影评汗牛充栋 , 而多数人认为影片梦 幻般的背景,包裹的是一个简单的反战、保护环境的故事。 B、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同中国共产党和衷共济、风雨同舟,这是民革必然的历史选择,是民革的光荣传统。 C、唐玉润语重心长地说:“艺术创作没有终南捷径,急功近利千万要不得。人一旦踏上了追求艺术的道路,就需要做好准备:只 管耕耘别问收获。只有这样才能排除私心杂念,才能锤炼出好的艺术修为,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D、正是有这一些经历,再加上名师的指导,他的书画创作才开始升堂入室
  • 4. 下列句子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许 多日常食物的药用价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研究人员从橘皮中发现某种能明显抑制癌细胞生长的物质,这种物质的药用价值正被逐步推重。 B、国家明确规定了纳税人拥有的权利,首次把“知情 权 ”放在权利的第一位,并且用“您”来称呼纳税人,这一改变立刻得到社会的赞许。 C、布匹面料制造商利用化学工程的研究成果,把大量蓝色、红色的轻薄梭织棉布投放市场,供那些生产预防免受紫外线伤害的产品的厂家选用。 D、把身体的器官、血液像商品一样出售,人不仅自降为物的级别,人与人之间也失去了那种应有的尊重。
  • 5. 下列各句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鲁迅的《摩罗诗力说》等都是承前启后的重要著作 

    ②长期闭关锁国的局面,被外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所打破 

    ③在这方面,王国维和鲁迅的研究以及黄遵宪的创作与实践就很有代表性 

    ④近代是中国社会的又一个转型期 

    ⑤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潮进入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思考如何将西方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结合起来

    A、②④③⑤① B、④②⑤③① C、③④⑤②① D、⑤④①③②
  • 6. 下列有关阅读经典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为了养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风气,各行各业都有一些书需要大家来 读一读,这些书 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 B、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是儒门经典,不可以读白文“四书”,必须读带注释的原文。 C、一般的人阅读史学作品,只读《史记》就可以了;文学方面,《诗经》中只要读《小雅》,《楚辞》中只要读屈原的《离骚》。 D、不少清末民初以来的20世纪学术大师们的著作是通向中国古代经典的桥梁,由他们进入古代经典,也许是终南捷径。
  • 7. 下列句子中加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薄冰(fù) B、则精神自是愦(guì) C、及至前面荆棘秽(wǔ) D、里面有工夫(shà)
  • 8. 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此便是无己工夫  克:克制。 B、略晓其义即之          厌:厌恶。 C、自然天理而行          存:保存。 D、君子于义                 喻:懂得。
  •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虚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学者为己        向内便是入圣贤 B、用之愈明                 木受绳 C、事已却悔,如          今当读 D、也知此天理              中峨冠而多髯者东坡
  • 10.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B、然小路前面有个物引著 C、到遇事时固不会错 D、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 11. 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不得苟且放过 B、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C、大段著力 D、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 12. 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方是见得真味 B、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C、明知合行大路 D、今人只一言一动,一步一趋
  • 13. 对下列各句中的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厚敛以墙           雕:刻画,绘制 B、 , 将攻之              甲:士兵 C、宣子于首山              田:打猎 D、我之怀矣,自伊戚   诒:此
  • 14. 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倒戟以御公徒,而免

    A、吾知所过矣,将改 B、良大夫也 C、不忘恭敬,民主也 D、伏甲,将攻
  • 15.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三进及溜 B、而观其辟丸也 C、既而与为公介 D、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

二、填空题

三、阅读题

  •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远离古典

         我们常常爱听古典音乐,自以为非常感动,自以为听懂了。其实,我们根本没有

    听懂。我们离古典一天比一天遥远。


         据说,当年歌德听贝多芬的音乐时异常感动,竟热泪盈眶。激恼了贝多芬愤怒地

    跑过去冲歌德说:你根本没听懂我的音乐!可到了柴可夫斯基的时代,托尔斯泰听柴可夫斯

    基的音乐,感动得热泪盈眶的时候,柴可夫斯基上前去向托尔斯泰表示衷心的感谢。

         岁月是一位残酷的雕刻师,无情地雕塑着托尔斯泰、柴可夫斯基和我们,而且将

    古典一并雕塑得适合于我们和时尚的口味。

         古典一词classic源于罗马上层阶级使用的拉丁语,包含着这样几层意思:谐调、

    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高雅、持久、典范。古典,追寻的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精神,这种精神的追求,实际是对那个时代理想的追求。它带有均匀而有节制、淳朴而纯真的人类原始理想返朴归真。

         歌德自己说:“不爱音乐的人,不配做人。虽然爱音乐,也只配做半个人。只有

    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完全称作人。”他就是这样认识古典音乐的。他说得极端,过于激情

    洋溢,离古典的意义遥远,难怪贝多芬对他要愤怒地叫喊。

         激情不是古典。浪漫不是古典。倾诉不是古典。热泪不是古典。

         连歌德和托尔斯泰都离古典遥远,我们可以不必责备自己对古典的误解,不必责

    备自己对古典的远离。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了,为什么詹姆斯.拉斯特、保罗.莫里亚将古典的

    音乐肆意改编成小品加上强烈的打击乐,以为是重返古典或对古典全新的诠解;我们也可以

    理解了,为什么书摊上摆满了将古典名著断章截句截肢为摘抄和词典,供青年人写情书时参考,以为是挖掘古典对今天的发酵作用;我们也可以理解了,为什么一下子如球迷一样冒出这样多的发烧友,将贝多芬如私家财产藏在首饰盒中一样任其尘埋网封,将巴赫塞进高级组

    合音响看音响的名版和效果比听音乐本身更兴味浓郁……

         古典被我们简化。古典被我们肢解。古典被我们附庸风雅。古典被我们化为实用。

         听古典音乐,便非常像是看奥林匹克运动会。四年一届的奥运会,我们都是从奥林匹亚山取下圣火,以为重反古希腊的辉煌。其实,我们早已经将奖励给胜利者的橄榄枝叶变成金碧辉煌实用的金牌。我们高举那熊熊燃烧的火炬,同举着一把仿古的打火机没什么两

    样。我们离奥林匹亚山越来越远,我们却越来越跑得兴致勃勃。

         古典,在远离着我们。我们却以为古典是走进文化高雅层次高档位的一层光滑的涂料、一层珍珠美容霜、一剂养生驻颜的回春药。

         古典,是一种水。我们以为能够制造世上任何一种水:蒸馏水、矿泉水、太空水、

    纯净水……古典,是圣水,只流自天国、流自心灵、流自遥远的原始人类的青春期。我们人

    类已经太老了。我们在漫长的成长的历史中赢得了一些什么,也无可奈何地失去了一些什么。

         是的,古典是一种水。我们太爱把它当成一种老酒或美酒,灌装进瓶子或罐子中,

    或调制成颜色鲜艳的鸡尾酒,斟进高级脚杯中,自以为是珍惜、收藏或品味。其实,我们只是把它当成点缀、摆设、显示和象征。

         古典,确实已经成为了一种象征。

    综观全文,作者为什么说古典一天比一天远离我们?对于这一问题你有什么要说的?

    (1)、综观全文,作者为什么说古典一天比一天远离我们?对于这一问题你有什么要说的?

    (2)、“有人说,现在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爱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艾青”的人越来越少了。”阅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想?试做简要分析。

  • 22. 经、史、子、集是指什么?

  • 23. 中国文化经典中包含哪些有价值的思想?这些思想在现代文化建设中有什么意义?请用图表的形式简要说明。

  • 24. 为什么今天我们仍要阅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文化?

  • 2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中华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  

    问:金老师(指北大教授金开诚),请问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与当前正在升温的“国学”是什么关系?

    答:我想二者可以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研究与论述的对象,但“国学”研究偏重学术性,主要着眼于长远的成果积累与学术发展;古为今用则偏重于功利性,主要是想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实中发挥有益的作用。

    问:为了有效地传承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您是不是认为学术研究与古为今用这两项工作都应该有人来做?

    答:

    问:这是为什么呢?

    答:因为研究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终极目的毕竟还是为了使它在后世有用;假如不再有用,那就只能成为历史的陈迹了。在我的印象中,“古为今用”这句话已流行很久了,然而专家学者所做的大致 上还是学术研究,主要是评估和考证两项工作。但评估的结论往往因时势的变化而变化,考证又往往流于烦琐而得不到公认的结论。但有一 个问题却被长期忽略了,那就是学术研究只有专家学者在做,广大群众难以参与,渐渐地就 对学术争议与评估“行情”不感兴趣;又因时代与风气的快速变化,更使群众与传统文化越来越疏远。这种情况又反过来影响到学术研究,使“学术著作出版难”,也使专家队伍后继乏人。

    问:古为今用的事例肯定很多,但这如何能缩短广大群众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呢?

    答:我始终认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体现在“经、史、子、集”等大量的古代典籍之中,但现在能读懂文言文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广大群众由于语言文字障碍而难以阅读古籍,这是传统文化越来越远离群众的一个突出表现。对传统文 化进行学术研究,必须阅读较多的古书,这个要求是不可能对群众提出的。古为今用的情况就不同了。古书中有大量警句格言,读懂并不太难,背熟也有可能,其中却蕴涵着精深的民族智慧和各种有价值的思维经验,完全可以拿来作为现实中人的思想营养和行为指导,以利于进德修业,成才成功。问:这种做法难免断章取义,难道只取片言只语就算传承弘扬了传统文化?答:对这个问 题我要作两点回答:

    第一,摘取片言只语是从古至今人们一直都在做的,只要它能够独立而简明地表述某个启人心智的思维成果,就可以拿来用。“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出于《孙子兵法》,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用过,却从未有人指责这是“断章取义”。许多警句格言乃至大量的成语也都是从古书中提炼出来的,也从来都被灵活运用。

    第二,把精警的“片言只语”拿来古为今用,对学习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来说,可以起到“突破一点”的作用,在这“一点”上“尝到了甜头”,就可能滋长对传统文化精华的兴趣而产生学习的要求。我曾接触过不少自然科学方面的学者,发现他们大多对优秀传统文化很有兴趣。有一位院士每次同 我见面都谈传统文化,或解释一段古文,或交流对某些警句格言的感想。他说他只是在小时候读过一些古文,近年来感到学点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的确有益于做人与做事,所以就越来越有兴趣了。

    问:既然古为今用那样便于实行又很有好处,为何现在社会上出现的是“国学热”而非“古为今用热”呢?

    答:当前出现了“国学热”,这不是偶然的。主要因为国内国外都有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并认为其中有丰富的思维成果可以在现实中发挥作用。在此以前,已经出现过“《孙子兵法》热”“《三国演义》热”“《菜根谭》热”“老子热”“孔子热”等等,这些“热”都热在古为今用上。有一篇报道题为“《孙子兵法》在世界流行”,其眉题为“美国兵打仗时带在身边,在日本成俗语常挂口头”,文中还说到美国人将《孙子兵法》用于商业领域的情况。还有一篇报道题为“日本人重新亲近《论语》”,眉题为“网站开设专栏,商界提倡学习”;其中有一节的小标题是“IT时代需要《论语》”,文中说到被称为日本近代“实业之父”的涩泽荣一,“在其所著的《〈论语〉与算盘》中称义利合一是儒商的经商原则,一个企业家必须做到一手拿《论语》,一手拿算盘。眼下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的日本软银金融集团首席执行官北尾吉孝又将这一理念引入道德日益沦丧的现代商场,俨然成了日本新儒商的代表。而凭借着他的号召力,日本商界也掀起了一股将《论语》和为商之道相结合的热潮”。

    至于国内的情况,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说当前社会上有多种人想更多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的精华。他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非常明确, 就是要求古为今用,而客观上很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所以,我们用“国学”来回应国内外的学习要求是不完全对口的。但这并没有多大关系,一则“国学”研究的确有必要而且要有新发展;二则“国学热”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

    在文中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句子。(45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