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和平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9-07-26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liè)    驰(chěng)    泽(zhǎo)    词夺理(qiáng) B、望(liào)    回(yú)    裂(jūn)    目神迷(xuàn) C、(hèng)    诚(qián)    暗(huì)    不修边(fú) D、落(zhuì)    媚(wú)    择(jué)    息万变(shùn)
  • 2. 结合语境,在下列句中横线处填写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为什么我们把新年的第一天称作“元旦”?“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旦”是指事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________一日的开始。“元”和“旦”结合起来,就________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今天,我们在迎接新年第一轮朝阳时,依然可以想见,五千多年前先人在黎明时分看到日出时画出“旦”的情景。________五千余年的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悠长而有活力的记忆。

    A、体现     引申     传递 B、象征     延伸     传递 C、体现     延伸     传承 D、象征     引申     传承
  • 3.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否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极大愉悦,这是对心智水平的一种检验。 B、设立“中国旅游日”,旨在以强化旅游宣传,提升国民生活质量为目的。 C、随着中国对洋垃圾实施进口禁令,使西方国家陷入集体焦虑。 D、学校开展与策划的“经典诵读”活动,有助于更多同学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4.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什么孔子反对用极端的手段来实现正义、维护道德?因为一切极端手段必定隐含对某种价值的破坏。 B、明代著名思想家、书法家傅山提出了“作字先做人”的观点,告诉他的后人,在学习颜真卿书法之前,必须要先学习他的做人。 C、人生苦短,转眼百年。学会谢绝,可以帮你节约时间。学会谢绝,可以帮你集中精力干事情。 D、斯蒂芬·约翰逊在《好想法从哪里来?》一书中提出“慢直觉”的概念。
  • 5. 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没有经历祸乱的美好地方,后来人们常用成语“世外桃源”来指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B、《最后一次讲演》是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追悼会上发表的演讲,整篇演讲运用了大量的感叹句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了演讲的感染力。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近体诗,在诗歌篇幅、每句字数和诗歌格律上相对比较自由。 D、“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两句诗是对卖炭翁外貌的描写,表现他的年高与劳苦。

二、新添加的题型

  • 6. 阅读《北冥有鱼》,完成下面小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飞(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B、怪者也(志向) C、水击三千里(击水,拍打水面) D、亦若则已矣(这样)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翼/若垂天之云 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亦若/是则已矣
    (3)、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开头三句话借助拟人和比喻的手法描述了鲲鹏极大的外形。 B、“海运”是海水运动的意思,大鹏借海水运动时的大风奋力南飞。 C、文中的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D、选文体现了《庄子》一书想象雄奇瑰丽的特点。
  • 7.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数斗 , 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宁则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 , 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岳飞《论马》)

    【注释】①啖:吃,②斗:与下文的“斛(hú)”皆为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③胄(zhòu):披上战甲。⑨比:等到。⑤酉:酉时,指傍晚,⑥褫(chǐ):解除,解下。⑦受大:指饮食量大。⑧力裕:力量充沛。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含义。

    ①日啖刍豆

    远之材也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3)、“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是岳飞对这两匹马的评价。请你根据文章,说说“苟取”和“不求逞”的具体表现。

三、现代文阅读

  • 8. 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下面小题。

    低碳的误区

        ①现在我们大多有个共识,要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策略是“低碳发展”。我们天天在说“低碳”,要投资低碳项目、采用低碳技术,最重要的是确定这一项目或技术是否真为“低碳”。

        ②以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线为例,它就很难说是否是低碳技术。整个太阳能发电的产业链,它的运作过程如何呢?首先把沙子经过矿热炉,由化生产出工业硅,然后再得到晶片,这个过程需要电力的投入,属于原料生产阶段。随后把电池组件运到一个地方安装起来,建成太阳能发电站,这是设备生产阶段最后到了发电阶段,就是运行这个电站发出电。

        ③这样一个过程,真正发电之前的工作都是消耗能源的排放产业,只有到了最后一步才有可能做到低碳。而前面工业硅的生产属于高耗能行业,它的产值能耗一般来说是高于当地的平均值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线不是一个低碳产业。如果排除工业硅的生产,只提光伏电池的组装,可能降低碳排放,但是整个过程都需要电,耗电量非常大。

        ④再来看看我们比较熟悉、目前国家也在大力扶持的纯电动汽车。它的简单使用过程大家都知道,先发电,然后通过电网把电输到充电站。最近也有新型纯电动汽车可以直接在家充电,但是无论哪种形式,都是要充电后才能上路。上路后,纯电动汽车的优势显现了出来,就是行驶过程中零排放。

        ⑤与传统的汽油汽车相比,纯电动汽车就是把汽车移动性的分散排放转化为电厂静态的集中排放。比起汽油汽车在大街上边行驶边排气,纯电动汽车的排气自然要容易控制得多。但是是否因此就能判定它属于低碳技术呢?

        ⑥要判断这一点,其实就是要了解纯电动汽车的供电问题。如果电力全部来自于无碳或者低碳电源发出的电,它的每千瓦小时的电量排放非常低,那么毫无疑问纯电动汽车有利于降低排放,是低碳技术。但是从我国现有技术及以煤为主的发电燃料结构来看,情况并非如此。我们做过分析,得到的答案是目前我国纯电动汽车发电端的排放,实际上高于汽油汽车。

        ⑦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低碳减排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节电就是间接低碳减排。有些低碳项目从理论上看无排放,但是消耗电力,属于间接排放。同时,有时候直观判断一个项目是否低碳可能会产生一些误判,比如某些低碳园区的发展,消耗的能源反而更多。所以确定一个项目是否低碳要从整个产业链来看,这是个很复杂的过程。

    (1)、对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低碳发展”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 B、太阳能光伏电池和纯电动汽车不是低碳技术。 C、低碳园区消耗的能源更多。 D、确定一个项目是否低碳要从整个产业链来看。
    (2)、以下理解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投资低碳项目、采用低碳技术,最重要的是确定这一项目或技术是否真为“低碳”。 B、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线只有到了最后发电阶段才有可能做到低碳。 C、纯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零排放,因此属于低碳技术。 D、有些项目从理论上看无排放,但是如果消耗电力,它就属于间接排放。
    (3)、对文章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向读者介绍了判断一个项目或技术是否低碳的相关知识。 B、文章主要使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用两个低碳技术的事例具体说明低碳减排项目的特点。 C、第五段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电动汽车的排气相对更容易控制。 D、第五段画线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承上启下,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
  • 9. 阅读散文《天池绿雪》,回答各题。

    天池绿雪

    梁衡

        雪,自然不会是绿的,但是它却能幻化出无穷的绿。我一到天池,便得了这个诗意。

        在新疆广袤的大地上旅行,随处可以看见终年积雪的天山高峰。到天池去,便向着那个白色的极顶。车子溯沟而上,未见池,先见池中流出来的水,成一条河。因山极高,又峰回极转,这河早成了一条缠绵无绝的白练,纷纷扬扬,时而垂下绝壁,时而绕过碧树。山是石山,沟里无半点泥沙,水落下来摔在石板上跌得粉碎,河床又不平,水流过七梭八角的尖石,激起团团的沫。所以河里常是一团白雾、千堆白雪。我知道这水从雪山上来,先在上面贮成一池绿水,又飞流而下。雪水到底是雪水,她有自己的性格、姿态和魅力。当她一飞动起来时,便要还原成雪的原貌。她在回忆自己的童年,她在流连自己的本性,她本来是这样白,这样纯,这样柔,这样飘飘扬扬的。她那飞着的沫,向上溅着、射着、飘着,好像当初从天上下来时舒舒慢慢的样子。她急慌慌的把自己摔碎,成星星点点,成烟、成雾,是为了再次乘风飘去。我还未到天池边,就想,这就是天池里的水吗?

        等到上了山,天池是在群山环抱中,一汪绿水,却是一种冷绿。绿得发青、绿得发蓝,雪峰倒映在其中,更增添了她的静寒。水面不似一般湖水那样柔和,而别含着一种细密、坚实的美感,我疑她随时会变成一面大冰的。一只游艇从水面划过,也没有翻起多少浪波,轻快地像冰上驶过一架爬犁。我想要是用一小块石片贴水滑过去,也许会一直飘滑到对岸。刘家峡的绿水是一种能量的积聚,而这天池呢?则是一种能量的凝固。她将白雪化为水,汇入池中,又将绿色做了最大的压缩,压成青蓝色,存在群山的怀中。

        池周的山上满是树,松、杉、柏,全是常青的针叶,近看一株一株,如塔如纛(dào),远望则是一海墨绿。绿树,我当然已不知见过多少,但还从未见过绿成这个样子的。首先是她的浓,每根针叶,不像是绿色所染,倒象是绿汁所凝。一座山,郁郁的,绿的气势、绿的风云。再就是她的纯。别处的山林在这个季节,也许会夹着些五色的花、萎黄的叶,而在这里却一根一根,叶子像刚刚抽发出来;一树一树,像用水刚刚洗过,空气也好像经了过滤。你站在池边,天蓝、水绿、山碧,连自身也觉得通体透明。我知道,这全因了山上下来的雪水,只有纯白的雪,才能滋润出纯绿的树。雪纯得白上加白,这树也就浓得绿上加绿了。

        我在池边走着、想着,看着那池中雪山倒影,我突然明白了,那绿色的生命原来都冷凝在这晶莹的躯体里。是天池将她揽在怀中,慢慢地融化、复苏,送下山去,送给干渴的戈壁。好一个绿色的怀抱雪山的天池啊,这正是你的伟大、你的美丽。

    (1)、阅读文章,填写下面表格。

    作者行踪

    所见景物及特点

    雪水飞流而下

    上了山

    池周围的山上

    (2)、根据文章内容,题目“天池绿雪”中的“绿”和“雪”分别具体指什么?从全文看,以此为题有何含义?
    (3)、第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突出天池水的特点?请具体分析。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
    A、文中画线句中“急慌慌”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水留恋“雪”的本性的特点。 B、第二段以一个问句结尾,设置悬念,引发读者联想,同时引起下文。 C、天池周国山上的树有三个特点:浓、纯、通体透明。 D、文章最后一句直抒胸臆,赞美了天池的伟大与美丽。 E、文章使用象征的手法,用天池象征世间美好的事物,表达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四、句子默写

  • 10. 古诗文默写。
    (1)、关关雎鸠, , 君子好逑。(《关雎》)
    (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在水一方。(《蒹葭》)
    (3)、安得广厦千万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 , 系向牛头充炭直。(白居易《卖炭翁》)
    (5)、山光悦鸟性,。(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6)、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之行》)

五、综合性学习

  • 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各题。

        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节目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透过诗词之美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材料二:在诗词题目的甄选上注重“普及性和专业性”,入选的题目大多数出自中小学课本,涵盖豪放、婉约、田园、边塞等众多类别,聚焦忠孝、仁义、爱国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主题。

        材料三:下图是《中囯诗词大会》的舞台画面之一。

       

    (1)、材料一和材料二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这档节目?请简要概括。
    (2)、《中国诗词大会》舞台画面构图唯美,寓意丰富。请你选择一处有寓意的画面,进行解说。

六、名著阅读

  • 12. 阅读下面作品片段,回答各题。

        母亲把沉甸甸的包裹送到邮局。焦急等待的日子开始了。他一生中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痛苦而焦急地等过来信。他从早班信盼到晚班信。

        失败的预感一天比一天强烈。他意识到,一旦小说遭到无条件的拒绝,那就是他的灭亡。那时候他就没法再活下去了。活下去也没有意义了。

        此时此刻,郊区海滨公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他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为了冲破这铁环,重返战斗行列,使你的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你尽了一切努力了吗?”

        每次回答都是:“是的,看来,是尽了一切努力了。”

    (1)、选文出自小说《》,作者 , 文中的“他”是
    (2)、联系整部作品,理解“为了冲破这铁环”中“铁环”的含义,并简要叙述“他”在成长过程中一次冲破“铁环”的经历。

七、命题作文

  • 13. 作文。

    题目:我又迈出了一步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字数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