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2018-2019学年中考化学二模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9-07-24 类型:中考模拟

一、单选题

  • 1. 为防止佝偻病、骨质疏松,人体必需摄入的元素是(   )
    A、 B、 C、 D、
  • 2. 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
    A、O2 B、H2O C、Cu(OH)2 D、KClO3
  • 3. 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香蕉腐烂 B、 铁丝生锈 C、 蜡烛燃烧 D、 冰块融化
  • 4. 某同学制作的试剂标签如下,其中化学式书写错误的是( )
    A、      B、 C、      D、
  • 5. 下列做法,不利于节约用水的是(   )
    A、用淘米水浇花 B、将雨水收集再利用 C、刷牙时始终打开水龙头 D、农业灌溉将漫灌改为滴灌
  • 6. 下列饮品属于溶液的是(   )
    A、雪碧 B、牛奶 C、果粒橙 D、豆浆
  • 7. 下列关于物质用途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A、液氮用作制冷剂 B、大理石用于建筑材料 C、浓硫酸用作干燥剂 D、熟石灰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
  • 8. 下列物质不需密封保存的是(   )
    A、氯化钠 B、火碱 C、浓盐酸 D、生石灰
  • 9. 下列关于N2 + O2 __ 2NO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反应后原子种类减少 B、表示氮气加氧气等于一氧化氮 C、参加反应的氮气与氧气的分子个数比为1∶1 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一氧化氮的质量比为16∶15
  • 10. 木炭燃烧实验如下图。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①中现象是木炭红热 B、②中操作是将木炭迅速插入底部 C、③可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D、对比①②可证明氧气浓度越大,木炭燃烧越剧烈
  • 11. 4 ℃时,将一定质量的蔗糖放入100 g水中,充分溶解,烧杯底部有固体。升温至25 ℃,充分溶解后仍有少量固体。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4 ℃时糖水中的微粒不再运动 B、4 ℃时加入蔗糖的质量可能为210 g C、25 ℃时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和溶液质量比为210∶100 D、若使固体继续溶解,可采取升温或加水的方法
  • 12.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除去CO2中的CO

    点燃

    B

    检验NaOH是否全部变质

    取样,加入过量稀盐酸

    C

    证明CO2和H2O发生反应

    将CO2通入水中

    D

    鉴别CO2、O2、空气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集气瓶中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

  • 13. 科学家用氮-15研究人类活动对全球氮循环的影响。氮-15是一种质子数为7、中子数为8的氮原子,其核外电子数为

三、简答题

  • 14. 下图为我国发行的人民币硬币,主要材料含有铁、铝、铜等。

    (1)、工业上用赤铁矿(主要成分Fe2O3)炼铁的化学方程式为
    (2)、选择铸造硬币的材料,需要考虑的因素是_____(填序号)。
    A、金属的硬度 B、金属的导电性 C、金属的耐腐蚀性
  • 15. 工业上利用天然气“捕获”二氧化碳,以减少碳排放。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1)、在图中横线处补全相应微粒的图示
    (2)、依据生活经验写出一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措施

四、科普阅读题

  • 16. 阅读下列科普短文。

    新能源汽车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与传统汽车使用化石燃料不同,新能源汽车的能量来源更加多元化。

    电动汽车

    电池能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几类电池的部分性能指标如图1所示。其中能量密度表示单位体积的电池所具有的能量。

    氢内燃车

    氢内燃车以氢气为燃料,不排放任何污染物。氢气可通过电解水(原理如图)等多种方式获得。据测算,1 kg氢气完全燃烧可释放14.3×104 kJ的热量,1 kg汽油完全燃烧可释放4.6×104 kJ的热量。

    乙醇汽车

    乙醇汽车以乙醇为燃料,乙醇是可再生能源,可以通过发酵甘蔗、玉米等农作物,或发酵粮食收割后剩余的秸秆大量提取。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未来可期。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传统汽车采用化石燃料为能源。化石燃料包括煤、天然气和
    (2)、依据图1,锂电池优于镍氢电池的性能指标是
    (3)、1 kg氢气完全燃烧,消耗氧气的质量为kg。
    (4)、依据测算数据可知,氢内燃车与汽油车相比的优势是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填序号)。
    A、依据图1可知,提供相同能量时,铝空电池的体积最小 B、图2中, A口产生的气体为氢气 C、农业大国盛产甘蔗和玉米,有利于推广乙醇汽车

五、流程题

  • 17. 亚氯酸钠(NaClO2)是常用的高效漂白剂,可用氯酸钠(NaClO3)制取,主要流程如下:

    (1)、NaClO3中Cl元素的化合价为
    (2)、②中,为防止H2O2分解过快,温度应控制在35 ℃以下。H2O2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 18. 硝酸锂(LiNO3)用于制造荧光体。其制备的主要流程如下:

    (1)、反应釜1中逸出的气体X是
    (2)、反应釜2中发生的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3)、蒸发结晶设备流出的LiNO3溶液是(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六、实验题

  • 19. 实验室用如图制取O2

    (1)、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检验O2已收集满的操作是
  • 20. 去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主要操作如下图所示。

    (1)、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是(填序号,下同)。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
    A、溶解和过滤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相同 B、蒸发过程中,待溶液全部蒸干停止加热 C、过滤后得到的滤液为纯净物
  • 21. 用下图所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的燃烧条件。

    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 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

    (1)、可观察到燃烧现象的实验是(填序号)。
    (2)、设计B、D的目的是
    (3)、能验证可燃物燃烧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的现象是
  • 22. 用下列实验研究酸与碱的反应。

    (1)、实验一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用化学方程式解释该现象产生的原因:
    (2)、实验二在滴加盐酸过程中,多次测量溶液的pH。证明反应发生的依据是
  • 23. 如图所示,在白色点滴板1~3的孔穴中分别滴加2滴稀盐酸,4~6的孔穴中分别滴加2滴硫酸铜溶液。

    (1)、1、3孔穴中有气泡产生。孔穴1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金属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的孔穴是(填序号,下同)。
    (3)、比较Ni、Cu、Ag  3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可选择的孔穴有(写1组即可)。

七、科学探究题

  • 24. 酱油在使用及储藏过程中颜色会变深,逐渐降低品质。实验小组通过实验研究温度、氧气、光照3个因素对酱油颜色的影响。

    (查阅资料)① 通过色差仪检测L*值可监控酱油颜色变化,酱油颜色越深,L*值越小。

    ② 保鲜瓶具有的特点是挤出盛放的物质后,空气不会进入。

    (实验准备)

    将等量样品(同品牌、同批次、初始L*值为43.82的酱油)分装到500 mL的不同容器中,密封。

    (进行实验)

    实验1:将装有样品的多个透明玻璃瓶置于不同温度的恒温箱中。每15天,分别取出未开封样品,用色差仪检测L*值,结果如下。

    编号

    温度

    15天

    30天

    45天

    1-1

    5 ℃

    43.77

    43.53

    42.91

    1-2

    28 ℃

    43.71

    43.19

    42.85

    1-3

    45 ℃

    43.67

    42.55

    40.89

    实验2:将装有样品的两个容器置于28 ℃的恒温箱中。每15天,分别倒出100 mL酱油,剩余样品放回恒温箱。用色差仪检测倒出样品的L*值,结果如下。

    编号

    容器

    15天

    30天

    45天

    2-1

    透明玻璃瓶

    43.45

    42.36

    41.30

    2-2

    透明保鲜瓶

    43.72

    42.98

    42.53

    实验3:将装有样品的多个容器置于28 ℃的恒温箱中。每15天,分别取出未开封样品,用色差仪检测L*值,结果如下。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得出的结论是
    (2)、实验2的目的是
    (3)、实验3欲研究光照对酱油颜色的影响,应选用的容器是
    (4)、家庭常使用透明玻璃瓶盛放酱油。解释“在相同时间内,使用过的酱油比未开封的酱油颜色深”可依据的实验是(填编号)。
    (5)、(反思与评价)

    结合本实验,你对使用或储藏酱油的建议是

    (6)、酱油在酿造过程中,有时会产生过量的铵盐(如NH4Cl)影响酱油的口感。可用碳酸钠除去铵盐,原理如下,补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 + 2NH4Cl = 2NaCl + 2NH3↑ + H2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