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五地六市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9-07-23 类型:期末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唐至宋代,也被国际学界视为丝路主干线自欧亚大陆陆路逐渐向海上转移的结点:唐代中后期,“安史之乱”造成唐代国力的急剧衰落,吐蕃趁机北上,占据了河西陇右,逐渐强大的回鹘亦南下阿尔泰山一带,陆上丝绸之路逐渐梗阻。然而陆上丝路逐渐被海上丝路所替代,原因不仅在于西域至中亚民族政治版图的更迭与动荡,更多原因则是中国经济重心已经逐渐南移,丝绸、茶叶、瓷器等大宗出口商品的产地靡集在东南一带,再以陆上丝路运输,转运繁复,劳民伤财;反之,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成熟,中国东南地区海岸线长、不冻港数量众多的优势逐渐凸显,运价低廉可靠。不仅如此,中唐之后,随着大食(阿拉伯帝国)定都于巴格达,取代波斯成为中西贸易中最大的中继站,也迫切需要与中国产生商品经济交换与往来。
唐代的对外开放性,在同时代全球性文明中,几乎无有可比拟者。根据《唐大诏令集》记载,唐代前往长安朝贡的“四夷之国”多达70余国,其中将近半数在隋唐前未见诸史册记载。751年怛罗斯之战,虽然使得唐代失去了在中亚的影响力,但被俘的中国工匠将造纸、金银镶雕、丝绸纺织与陶瓷绘画技术传入了阿拉伯世界。《经行记》的作者杜环,即在此役中被俘,后将其旅行见闻编纂为此书,翔实反映了当时中亚各国,以及阿拉伯、东罗马帝国等国的情况。
唐代中后期,随着海路贸易的繁盛,阿拉伯和波斯的商贸船队从阿曼的苏哈尔或者波斯湾北岸的西拉夫起航,沿着印度西海岸,绕过马来半岛,来到中国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扬州等港口。这条航路在唐代人贾耽撰写的《广州通夷海道》有详细的记述,并且在阿拉伯地理学家伊本·胡尔达兹比赫的《道里邦国志》中得到了印证。
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与航行范围的扩大,中国关于世界地理疆域的称谓与认知也在持续进步,曾经泛指北印度洋水域的“西海”也开始逐渐囊括地中海。《隋书·裴矩传》描述自敦煌通西域之道时记载,经葱岭、吐火罗、北婆罗门,能够抵达西海,而杜环在《经行记》中描述佛林国,指出其与大食相邻,“西枕西海”。而大食帝国兴起后,能够沿着阿拉伯半岛海岸西进的中国海上贸易商人,根据其直接或者间接航行与考察经验,将以往泛泛而称的“大食海”具体划分为“东大食海”与“西大食海”。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称,东大食海在“天竺以西”“渡之则西为大食诸国”,而西大食海,周氏的记载则是“渡之而西则又木兰皮诸国凡千余”,更西则是太阳沉入地平线所在,“不得而闻”。
(节选自朱步冲《海上丝绸之路:古典全球化时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安史之乱”和西域与中亚的社会动荡是丝路主干线自欧亚大陆陆路逐渐向海上转移的最根本原因。 B、中国东南地区具有海岸线绵长、不冻港众多等地理优势,为唐宋中后期经济重心南移提供了客观条件。 C、唐代的对外开放性已经超过同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唐大诏令集》《经行记》等文献可以提供佐证。 D、唐代人贾耽撰写的《广州通夷海道》对包括地中海在内的“海上丝路”航行路线进行了详细的记述。(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从唐代国内外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等角度运用实例围绕丝路主干线迁移这一论题进行论证。 B、文章以前往长安朝贡的“四夷之国”中近半数未见诸隋唐前史册的史实,证明“海上丝路”发展的必要性。 C、文章第三段较为概括地说明了“海上丝路”的路线,并举例中外文献加以证明,极大地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D、“东大食国”和“西大食国”划分的说法,证明了古代中国对世界地理疆域的认识与称谓在不断进步。(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后来的贸易发展上看,即使没有唐宋中后期陆上丝路的不畅,海上丝路也会逐渐形成,这是历史的必然。 B、阿拉伯帝国的强势发展及其对与中国贸易的强烈需求,促进了海陆贸易的繁盛,推动了“海上丝路”的建设。 C、杜环《经行记》“西枕西海”的提法表明曾用来泛指北印度洋水域的“西海”有了更明确的指代范围。 D、“不得耳闻”的地方指的是“西大食国”以西的国家,由于条件所限,唐宋商人尚不能到达这些地方。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
聚焦中国,职教成就令世界瞩目。目前,中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有1.2万多所职业学校,在校生超过2600万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初步构建起人才成长的“立交桥”。职业院校毕业生已成为支撑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区域产业迈向中高端的生力军。
放眼全球,发展职业教育都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目前,全世界找不到合适工作的人为数众多,仅年轻女性就有7300万人之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更好地融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技能。如何推动青年从学习阶段顺利进入工作阶段,降低失业率?对此,中国正在默默贡献自己的努力,正在为世界提供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中国智慧。
实践证明,对一个人来说,掌握一门技术,就有了谋生的本领;对一个贫困家庭而言,拥有一个技工,就有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对一个国家而言,当大量劳动力拥有了专业技能,经济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我国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0年保持在95%以上,高职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超过90%,在消除贫困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起到了火车头作用。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减贫脱贫,保护弱势群体,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目前,这一中国经验的重要性已得到越来越多认可。
(《人民日报》2017年07月11日05版)
材料二:
在经济结构处于调整期的今天,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更加精准。春节过后,广州某制衣厂日工资400元招工遭受冷遇;福建泉州某工艺品公司月薪4000元并包住宿,也鲜有人问津;与此同时,四川成都不少“火锅厨师”却过剩了。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折射出我国技术人才、专业人才培养的滞后,也在拷问职业教育的精准性。
打造“职教升级版”,越来越成为社会共识,也是面对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经济转型升级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这同样是其他国家正在采取的做法。为了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适应“机器换人”催生的人才需求,各地已开始迅速部署。如浙江绍兴职业技术学校推出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沈阳中德新松职业教育集团并购了有百年历史的德国陶特洛夫职业培训学院,等等。顶层设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当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环环相扣,高质量技术人才输送的途径就会更加畅通。
(《人民日报》2016年02月29日05版)
材料三:
发达国家的教育体制,主要分成单一制与分层制两种。单一制不会太早为学生选择职业路径,而是先让学生自由发展,这种方式较适合通才和天才的培养,当然也让相当多学生错过了培养“一技之长”的最好时光。单一制的代表国家是瑞典和美国(以及类近的英国)。分层制的特点是结合整个产业结构进行职业教育,很早就为学生选择职业发展的路径。典型的例子是以庞大的高端工程师群体和实体经济见称的德国。
从这种比较中不难看明白,以前中国的教育体制更接近德国式的分层制,以服务国家的工业化为目的,具体来说就是各大系统直接下辖职业教育,如邮电系统管理邮电学校,煤炭系统管理煤炭学校。在进入市场经济年代后,这种系统在过去十几年已经完全拆解,现在职业学校或者在高等教育层级的专业学院,均纷纷放权给所在地的地方政府管理。可以说我们的职业教育已经与计划经济脱了钩。这当然不是一件坏事,但当下需要做的是,将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很好地重新挂钩。
(中新网2015年12月10日)
(1)、下列对有关中国职业教育状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中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很高,一个人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掌握了一门技术,就能够谋生发展,就有可能解决一个贫困家庭脱贫的问题。 B、中国职业教育已进入“职教升级版”,这是个人职业选择的需求,更是面对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经济转型升级和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 C、浙江绍兴职业技术学校和沈阳中德新松两校的做法,是为了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为企业输送高质量技术人才而采取的行动。 D、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职业的教育体制正在发生着变革,与计划经济脱钩之后,如何走向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挂钩是需要解决的大问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看,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为世界职业教育做出了贡献,也为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B、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需要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更加精准,所以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是职业教育改变教学模式的根本原因。 C、西方教育体制无论是以瑞典、美国为代表的单一制,还是以德国为代表的分层制,都难以适用于中国国情下的职业教育中。 D、广州某制衣厂以高工资招工遭冷遇,四川成都的“火锅厨师”的例子说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不能只针对本地区需要。(3)、根据上述材料,对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进行简要说明。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火车上的女郎
(印度)拉斯金·邦德
火车开动后,车厢里只有我一个人。直到罗哈站才上来一个女郎。前来送行的那对夫妇大概是她的双亲,他们好像对姑娘的这次旅行很不放心。那位太太耐心地告诉女郎该把东西放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不可把头探出窗外,如何避免与陌生人交谈等等。
我是个盲人,所以无法形容出那女郎的容貌,但从她脚后跟发出的“啪哒啪哒”的声响,我知道她穿的是拖鞋。我喜欢听她说话的声音。
火车驶出站台后,我问她:“您是到德赫拉顿去吗?”
可能因为我在一个幽暗的角落里,所以我的说话声吓了她一跳。她不禁惊叫一声说:“我不知道这里有人。”
“起初我也没有看见您,”我说,“不过我听见您进来了。”我想,只要我坐在原处不动,她就不一定发现我是一个瞎子。
“我到沙哈兰坡下车,”女郎说,“我的姑妈到车站接我。您到哪儿去?”
“我到德赫拉顿,然后去木苏里。”我答道。
“啊,你真运气!我也去木苏里。我喜欢那里的山峦,尤其是在十月份。”
“是啊,那是黄金季节。”说着,我的脑海浮现出我眼睛没有失明时所见到的景象:漫山遍野的太阳花,在明媚的阳光下竞相开放。到了夜晚,坐在篝火旁,喝上一点白兰地,大多数游客都已离去,万籁俱寂,仿佛在一个渺无人烟的地方。
她默默不语,是不是我的话打动了她? 还是她把我看成了一个多情善感的白痴?随后我错问了一句话:“外面天气怎么样?”
她对我的问话似乎不以为意,难道她已发觉我是个瞎子了? 不过,她的一句话立刻解除了我的疑虑。“您自己往外看看不就知道了嘛。”语气十分自然。
我沿着铺位轻轻地挪到车窗边。我在想象中能看到电线杆飞快地从眼前掠过。“你注意到没有,”我试探着说,“树好像是在动,而我们好像是静止的。”
“总是这样。”她说。
我朝她转过脸去,有好一会儿,我们谁也没说话。“您有一张挺有趣的脸。”我变得越发大胆了,我知道她是不会生气的,因为女孩子很少有不喜欢奉承的。
她愉快地笑了,笑声像银铃般清脆。“您这样说,我倒挺高兴。”她说,“人们一张嘴就说我长得漂亮,我都听腻了。”这么说,她一定长得很漂亮了。于是我大声地说:“是啊,有趣的脸同样可以是漂亮的呀!”
“你真会说话。”她说。
“你马上就要到站了。”我唐突地冒出了这么一句话。
“谢天谢地,路途还不算远,要是在火车上坐二三个小时,可真叫人难熬。”
然而,只要能听见她说话,我坐多久都没关系。她说话的声音,有如高山流水,清脆动听,我想只要一下火车,她就会忘记这次短暂的邂逅。然而对我来说,我会一直想到下车,甚至是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
女郎起身开始收拾东西。我不知道她是挽着发髻,还是梳着披肩发?也许剪着短发。
列车缓缓驶进站台,车外,脚夫的吆喝声,小贩的叫卖声响成一片。这时,门口传来一位女人的尖脆的说话声,我想一定是她姑妈来接她了。
“再见!”女郎说。
车门口一阵骚乱,一个男人结结巴巴地道着歉走进车厢,接着门“砰”地一声被关上,把我和外间世界又隔开了。
列车徐徐开动了。
“对不起,我可不像刚才下车的那位那样有魅力。”男人搭讪着说。
“那位姑娘很有意思。”我说,“你能不能告诉我,她留的是长发还是短发?”
“这我倒没有注意,”他好像有点迷惑不解地说,“不过她的眼睛我倒留意了,那双眼睛长得很美,但对她却毫无用处了——她是个瞎子,你没注意吗?”
(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写“我”一开始一个人在座位间里,既为人物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合,也为“我”和“女郎”的故事发展提供了诱因。 B、“我”脑海中浮现的景象灿烂、明媚、宁静、和平,是“我”失明前见到的,暗含了“我”对过去的留恋和对未来的憧憬。 C、“您有一张挺有趣的脸”是“我”对“女郎”容貌的客观评价,体现了“我”对“女郎”的喜爱之情,因而获得了对方的好感。 D、门“被关上,把我和外面世界又隔开了”一语双关,既指表层空间上的阻隔,也指内心的阻隔,表现了“我”的失落和无奈。(2)、结尾“男人”说女郎“是个瞎子”,看似突兀,却在作者的巧妙安排之中。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3)、小说中的“我”和女郎形象有哪些共同特点?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的意图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看法。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陆昆,字如玉,归安人。弘治九年进士。授清丰知县。以廉干征,擢南京御史。武宗即位,疏陈重风纪八事:“今郎署建言,当加旌擢,而言官考绩,宜以章疏多寡及当否为殿最。尚书刘大夏、王轼以病乞休;侍郎张元祯、陈清屡劾不去。贤不肖倒置,实治乱消长之关。宜勉留二人,放元祯等还田里。”又请广开言路,屏绝宴游骑射。帝不能从。时“八党”窃柄,朝政日非。昆偕十三道御史上疏极谏曰:“自古奸臣欲擅主权,必先蛊其心志。如赵高劝二世严刑肆志,以极耳目之娱;仇士良教其党以奢靡导君,勿使亲近儒生,知前代兴亡之故。其君惑之,卒皆受祸。陛下嗣位以来,天下颙然望治。乃未几,宠幸奄寺,颠覆典刑。太监马永成、刘瑾、谷大用辈共为蒙蔽,日事宴游。上干天和,灾祲叠告,廷臣屡谏,未蒙省纳。若辈必谓‘宫中行乐,何关治乱’,此正奸人欺君之故术也。陛下广殿细旃,岂知小民穷檐蔀屋风雨之不庇;锦衣玉食,岂知小民祁寒暑雨冻馁之弗堪;驰骋宴乐,岂知小民疾首蹙頞赴诉之无路。江南米价腾贵,京城盗贼横行。可恣情纵欲,不一顾念乎?阁部大臣受顾命之寄,宜随事匡救,弘济艰难,言之不听,必伏阙死谏,以悟圣意。伏望侧身修行,亟屏永成辈以绝祸端,委任大臣,务学亲政,以还至治。”疏至朝事已变刘健谢迁皆被逐于是彦徽为首复上公疏请留健迁而罪永成瑾等瑾怒悉逮下诏狱各杖三十除名。后列奸党五十三人,昆、彦徽等并与焉。瑾诛,复昆官致仕。世宗初,起用,未行而卒。
(《明史·陆昆传》列传第七十六)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疏至朝/事已变/刘健/谢迁皆被逐/于是彦徽为首/复上公疏/请留健/迁/而罪永成/瑾等/瑾怒/悉逮下诏狱/各杖三十 B、疏至/朝事已变/刘健/谢迁皆被逐/于是彦徽为首/复上公疏/请留健/迁/而罪永成/瑾等/瑾怒悉逮/下诏狱/各杖三十 C、疏至/朝事已变/刘健/谢迁皆被逐/于是彦徽为首/复上公疏/请留健/迁/而罪永成/瑾等/瑾怒/悉逮下诏狱/各杖三十 D、疏至朝/事已变/刘健/谢迁皆被逐/于是彦徽为首/复上公疏/请留健/迁/而罪永成/瑾等/瑾怒悉逮/下诏狱/各杖三十(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三道御史,指明代分道纠察的十三道监察御史。道,是明清时期在省、府之间所设置的监察区。 B、灾祲,指自然灾害和某些特异的自然现象,如水灾、地震等,古时认为这是天对人的警示或惩罚。 C、伏望中的“伏”是敬词,古时臣对君奏言时多用。伏望,就是表希望;伏惟,也经常用来表希望。 D、致仕,指恢复官职后走上仕途。仕,为官,任职。孔子说的“学而优则仕”中的“仕”就是这个意思。(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昆为官廉洁,进言直切。陆昆为官后任清丰县知县,因廉洁干练升任为南京御史;他上疏明武宗,直言要留用贤才,遣放屡被弹劾之徒。 B、陆昆借古说今,指斥佞臣。陆昆面对“八党”,以赵高和仇士良两个反面人物为例,劝皇上不要被迷惑,并指出佞臣欺骗君主的惯用伎俩。 C、陆昆心系百姓,谏言感人。他在奏疏中将皇帝的生活与百姓的生活进行对比,希望皇帝应该知道普通老百姓辛酸愁苦,要顾念百姓生活。 D、陆昆敢于斗争,遭受迫害。他希望皇帝能够斥退马永成等奸邪之徒,亲理政务,以便使国家昌盛,却遭受到刘瑾等五十余名奸党的迫害。(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其君惑之,卒皆受祸。陛下嗣位以来,天下颙然望治。
②宜随事匡救,弘济艰难,言之不听,必伏阙死谏,以悟圣意。
5.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小题。菩萨蛮
纳兰性德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①。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注】①桃花月:农历二月,代指与妻子在一起的青春时光。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从字数的角度看,词的体式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依据这个规则,可以判断这首词就属于小令。 B、这首词描述的是北方边塞之地,由朔风、雪、画角、塞马等意象可知,这些意象营造出荒凉苦寒的氛围。 C、由“三更”到“残星”,即半夜到天欲曙,词人因边塞动荡不安,不能施展抱负而失眠,甚至流泪。 D、本词的最后两句,运用视听结合、以景结情等艺术手法,突显了边塞特征,意境苍凉而又不失刚劲。(2)、这首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请简要赏析。6.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琵琶行》中用一句作比,通过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写出琵琶曲的错落有致,明快清脆。(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句,作者用比喻手法描写出了江水的汹涌。(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 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4)、《师说》中体现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不良风气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凭箜篌引》中大量神鬼意象的运用,是为了实现诗歌作品“奇”的特征。中唐文学为了________,实现对盛唐诗坛的突破,有意标新立异,主要有两种途径,一则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通俗派,强调明白晓畅;一则以韩愈、李贺为代表的尚奇派,强调“惟陈言之务去”。( ):“韩愈诗奇而雄,孟郊诗奇而古,贾岛诗奇而清,卢仝诗奇而怪。”
如果中唐诗坛“奇”的审美取向的追寻是共性的话,那么李贺的“奇而冷艳”则是个性的彰显。较之李白诗歌创作的天马行空,________,挥洒自然;李贺则是点滴积累、________。前者彰显的是“天工”,后者呈现的是“思力”。这又让我们自然想到李商隐《李贺小传》一段文字:“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辈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这里强调李贺写作素材的获取、储备过程,又说“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这就是我们读李贺的作品有佳句而无佳篇,文气并不贯通、畅达的原因,即作品并非一气呵成,而是断断续续经过反复雕琢而成的。正如李贺在《南园》中自己说到的“寻章摘句老雕虫”。可以说,李贺《李凭箜篌引》中大量神鬼意象的援引,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以“奇而冷艳”实现诗风的“标新立异”、“迥乎不同”。由是观之,李贺被誉为“诗鬼”是________的。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即着力于创新,因此他们有完全不同的诗风 B、而尚奇派的诸位诗人,其诗风又有差异 C、没有创新就没有中唐的尚奇诗派 D、因此诗人的个性禀赋不同,所以诗风不同(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特立独行 一蹴而就 励精图治 水到渠成 B、另辟蹊径 一挥而就 惨淡经营 不容置疑 C、另辟蹊径 一蹴而就 惨淡经营 水到渠成 D、特立独行 一挥而就 励精图治 不容置疑(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读李贺的作品感觉有佳句而无佳篇,文气并不贯通、畅达的原因,是由于作品并非一气呵成,而是断断续续经过反复雕琢而成的。 B、因为李贺的作品并非一气呵成,而是断断续续经过反复雕琢而成的,所以我们读李贺的作品感觉有佳句而无佳篇,文气并不贯通、畅达。 C、我们读李贺的作品感觉有佳句而无佳篇,文气并不贯通、畅达的原因,就是作品并非一气呵成,而是断断续续经过反复雕琢而成的。 D、这就是我们读李贺的作品感觉有佳句而无佳篇,文气并不贯通、畅达的原因。它与作品并非一气呵成,而是断断续续经过反复雕琢而成的有关。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决定与行动是改变人生的两大要素。当你想改变自己时,别忘了做一个决定。
① , 就可能给你带来一连串新的方向、新的结果。当你处于人生选择的十字路口,心情低落,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② , 这可能会改变现状。但一个决定是不是有用,③ , 如果没有,则说明你只是给自己开了一个空头支票。
9. 下面材料是台湾知名企业家、诚品书店的创办人吴清友回答《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一段话,请根据回答内容,推断并写出记者的问题。记者:?
吴清友:弘一大师有一位学生叫丰子恺,丰子恺形容说弘一大师把人的生活分为三层。第一层住的人就是物质生活,名牌、精品、豪宅、飞机、珠宝等;住在第二层的人,物质生活是生存的基础必要,但是他不会太迷恋,他要有精神生活。像我这种人可能是住在一楼半的,所以做一点所谓文化、艺术等等,就是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弘一大师脚力很强,他是要住三楼的,三楼就是神性的心灵生活。所以我才说,我也只不过是心灵生活的逃兵。我好像顶多只能住二楼,最多窥望一下三楼,我能上去吗?
四、写作(60分)
-
10.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教育》有一篇文章,用六个关键词概括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责任、理想(志气)、忠恕、知耻(良心)、气节(骨气)、守礼(恭敬辞让)。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结合自己的感悟,谈谈你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