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背影》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15-12-1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题
-
1. 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奔丧
差使
簌簌
琐屑
jí
chú
pán
tuí
狼
踌
跚
废
2. 改正下列句中划线的错别字。①这些日子,家中光境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②他在三嘱付茶房,甚是仔细。
③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己。
④在晶萤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3. 根据意思写词语。①细小而繁多的事:。
②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③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4. 把下列四字短语填写完整。①不单行 ②满院狼 ③变卖质
④目伤怀 ⑤不能自 ⑥多不便
5. 《背影》作者 是学者、、民主战士。6. 阅读《背影》,整体感知:全文以 为线索,开头提及“背影”表达的是 之情,第二描绘“背影”突出的是 之情;然后寻找“背影”流露出的是 之情,最后回忆“背影”则集中抒发了对父亲的 之情。7. 读课文《背影》,“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一句中所写的是作者第三次流泪,这是因为 ;这一句所写的背影是(实写,虚写,既是实写又是虚写,既不是实写又不是虚写)8. 课文《背影》第二段可以拟定一个小标题为“徐州奔丧”,请以此为例,为本课文余下的内容再拟写出四个小标题: 。9. 选出加线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五月的油城,鲜花盛开,姹紫嫣红 , 十分绚丽。 B、日本厚生省政务官森冈正宏公然称日本二战甲级战犯“在日本国内已经不是罪人”,如此信口雌黄 , 实在令人吃惊。 C、有个别学生上网成瘾,执迷不悟 , 浪费了大好年华。 D、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汽车滔滔不绝。10.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当疼痛发作,他就采用自己的“压迫止痛法”——用茶壶盖、烟嘴、玻璃球、牙刷把……顶住疼痛部位。 B、面对这个问题,他很快陷入了沉思,因为他真的不知道有关部门会不会及时处理,会不会还像以前那样互相推诿? C、《春蕾杯》是由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主办,由首都师范大学《作文导报》承办的一个面向全国中小及各职高、中专学生的作文赛事。 D、我特别喜欢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因为它形象地揭示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11. 结合语境将下列语句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船儿悠悠,荡漾在如镜的河面;细雨如酥,___________;茫茫苇海,像绸带般温和、神秘地舒展开来。船上的几位年长的摄影爱好者在欢呼、惊叹中,不停的按动相机快门从各个角度拍摄。我也兴奋得三步并作两步踏上甲板,以便更加近距离地欣赏______的芦苇。
A、拍打着我的脸颊 壮阔无边 B、轻抚着我的脸颊 壮阔无边 C、拍打着我的脸颊 绵密清雅 D、轻抚着我的脸颊 绵密清雅12. 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①沿着一条弯曲小道迤逦而行,不知不觉就走进了画中。②山青青,水碧碧,雨蒙蒙。③烟雨之中,谁能数清楚山有几多重?④青山绿水,别有洞天。⑤远方,烟雾弥漫,山峰若隐若现,朦朦胧胧,仿佛是一幅晕染的山水画一般。⑥近处,青绿的溪水在我们的脚下喁喁私语。⑦眼观之,耳听之,我们觉得仿佛要飘飘然飞起来了。
A、第②句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描绘了小道两边山青水碧、烟雨蒙蒙的美景。 B、第③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突出了烟雨朦胧、层峦叠嶂的特点。 C、第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山水画具有朦胧的美感。 D、第⑥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地写出了溪水潺潺流动的特点。13. 读课文《背影》,对下列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表现对“我”当时不理解父亲的自责) B、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表现了父子相互体谅和照顾,尤其是父亲对儿子的深切关怀) C、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想替儿子做的事已做到了,尽管人很累,他心里觉得踏实) D、“进去吧,里面没人。”(与上文的“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相呼应,表现父亲对社会世态的不满和无奈)14. 读课文《背影》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含义。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①狼藉
他触目伤怀 , 自然情不能自已。
②触目伤怀
15. 在“家电”身上似乎也可以看到人类自己的影子。依照下面示例的构想方式,另选两种“家电”,写一段讽喻人类的文字。例:电视机——自以为拥有一切;但无论想炫耀什么,都得完全听众人的摆布。
16. 仔细阅读《背景》全文,看看作者几次写到背影,想一想每次都表现了怎样的感情?17. 《背影》中四次写到父亲的背影,每次的作用各不相同,请将它们的作用对应地写出来。①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18. 《背影》作者着力刻画了父亲怎样的一个“背影”?
19. 南京的景点很多,像夫子庙、玄武湖等,《背影》作者为什么不写在南京的见闻?20.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两句中的“聪明” 的意思如何理解?21. 把《背影》的题目“背影”改为“车站送别”、“买橘子”好不好?为什么?22. 据报载,《背影》有可能落选鄂教版教材。原因是学生反对,理由为“父亲”翻越栏杆,不遵守交通规则。对此,你有何看法?23. 读课文 《背影》,文中的"我"当年已二十岁了,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还是亲自送"我",你对父亲的这种行为是否赞成?为什么?
二、阅读题
-
24. 阅读文章 《背影》第六段并回答问题: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又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2)、哪些地方能看出父亲爱子心切?25.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并回答问题:
①小时候临睡前,父母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咬住了锁舌。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不到那一瞬间的声响。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也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④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⑤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⑥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性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的巨响,久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⑦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似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⑧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有人在门外轻叩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入。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因为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让门里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一场措手不及的尴尬。许多时候,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如此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间。⑨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那感觉,就像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摘自《读者》2008年第5期)
(1)、“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品读下文,作者都从“那一响”中读懂了哪些人?(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