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浙江中考科学真题分类汇编13:水、空气、金属

试卷更新日期:2019-07-10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如图,集气瓶中充满二氧化碳,大烧杯中燃着2支高低不等的蜡烛,实验时打开止水夹,移开玻璃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观察到高的蜡烛先熄灭 B、不移开玻璃片,实验现象更明显 C、蜡烛会熄灭,是因为二氧化碳降低了蜡烛的着火点 D、去掉烧杯中的1支蜡烛,也能得出同样的实验结论
  • 2. 如图所示为蒸发氯化钠溶液的过程,其中①→②一③为恒温过程,③→④为升温蒸发过程,②溶液恰好为饱和状态,分析实验过程,可以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

    A、在①→②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 B、在②→③过程中,氯化钠的溶解度不断增大 C、在③→④过程中,水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 D、在②→④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后增大
  • 3. 有一种在古籍里称为鋈的银白色铜合金,是古代云南、四川地区的特产,其主要成分是铜锌、镍等金属单质,炼制时需要黑钢矿(主要成分是CuO)、硫化镍矿(主要成分是Ni2S3)等多种矿物。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鋈属于金属材料 B、鋈的样品在足量稀盐酸中能全部溶解 C、Ni2S3的镍元素呈+3价 D、黑铜矿跟木炭共热能生成单质铜
  • 4. 将一定量的铜锌混合粉末放入盛有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不断搅拌,充分反应后过滤。向得到的滤渣和滤液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均无现象。则滤渣中(   )
    A、一定有银,可能有铜和锌 B、一定有银,可能有铜,一定没有锌 C、一定有银和铜,可能有锌 D、一定有银和铜,一定没有锌
  • 5. 小明在学习了元素和物质的知识后,进行了梳理,其中正确的是(   )
    A、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由高到低:FeO、Fe2O3、FeS B、钙的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性由夫到小:CaCl2、CaCO3、Ca(OH)2 C、氮元素的化合价由高到低:HNO3、NH3、NO D、空气中主要气体的体积分数由大到小:O2、N2、CO2
  • 6. 小丽为确认所回收易拉罐的主要成分是铝还是铁,剪取金属片打磨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种不同方法进行检验,这样设计的依据是(    )


    A、铁、铝有不同的物理性质 B、活泼金属易与氧气反应 C、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把酸中的氢置换出来 D、活动性较强的金属可把活动性较弱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 7. 国际千克原器作为质量计量标准,由铂依合金制成,科学家发现其质量有极微小变化。2019年5月20日,服役129年的国际千克原器退役,今后将使用普朗克常量来定义千克,以提高千克定义的精确性。下列关于国际千克原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铂依原子不做热运动,不具有内能 B、用铂依合金制作的原因之一是其耐磨损 C、保存在双层玻璃钟罩内有助于防氧化、防腐蚀 D、质量变化过程中,所含铂依合金的多少发生变化
  • 8. 甲是60℃的蔗糖溶液,按如图所示进行操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丙和丁一定是饱和溶液 C、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甲大 D、甲和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相等
  • 9. 如图是教材中用来表示电解水过程的示意图(其中“ )分析示意图,可作出的正确判断是( )

    A、常温常压下水可以发生分解反应 B、电解水的最终产物是H、O原子 C、H原子是图示微粒中的最小微粒 D、O原子只有在通电条件下才能转化为O2分子

二、填空题

  • 10. 非洲的尼奥斯湖是火山口湖,湖底溶有大量含二氧化碳的火山气体。1986年8月21日,大量的降水使上层湖水变凉而下沉,下层湖水上涌,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逸出,并沿着山谷向下扩散,导致山脚的大量居民窒息死亡。根据以上信息回答:
    (1)、非洲有大量的火山分布,火山是的表现之一。
    (2)、湖水上涌后,溶解的二氧化碳气体从水中逸出,是由于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减小而 , 导致了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减小。
    (3)、逸出的二氧化碳气体沿着山谷向下扩散,是由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
  • 11. 某同学以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


    (1)、用如图方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使劲捂住试管却仍观察不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若此装置气密性良好,为顺利完成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提一条合理建议
    (2)、清洗试管时,试管中的固体物质溅落在衣服上,留下了黑点,用彩漂液(主要成分是过氧化氢)清洗,黑点处迅速产生气泡,请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气泡产生的原因 。
  • 12. 橘子罐头的生产过程中需要用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去除橘络(橘瓣表面白色网状结构)
    (1)、橘络营养丰富,但是其内含有味苦的芦丁。芦丁(C27H30O16)中质量分数最小的元素是
    (2)、去除橘络时,要控制好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用量,以确保食品安全。某次生产过程中,要配制100千克质量分数为0.3%的氢氧化钠溶液,则需要氢氧化钠固体千克。
  • 13.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和收集气体的常用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用石灰石和稀盐酸来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气体,他应选用的实验装置是。(选填字母)
    (2)、乙同学用加热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实验过程中发现装置A的试管口有少量水滴。这些水不是生成物的理由是高锰酸钾不含
    (3)、丙同学在选用B装置探究“二氧化锰能加快过氧化氢分解制氧气”的实验时,老师要求他补充“在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试管中加入适量水,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的实验,增补该对照实验的目的是
  • 14. 图甲是一种稀释瓶,用户可以根据需求用它以一定体积比对原液进行稀释,图乙是它的7种不同比例的稀释方式。小科用该稀释瓶按1:2的比例稀释原液,原液是密度为1.5g/mL、溶质质量分数为50%的NaOH溶液。稀释过程中,不考虑温度变化和混合前后的体积变化。

    (1)、当水加到1:1刻度线时,水对稀释瓶底的压强为p1 , 当水加到1:2的刻度线时,水对稀释瓶底的压强为p2 , 则p1 p2。(填“>”“<”或“=”)
    (2)、稀释得到的NaOH溶液的密度为g/mL,溶质质量分数为 。(计算结果分别精确到0.1g/mL和0.1%)
  • 15. 普通火柴的火柴头中含有可燃物、摩擦剂及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可提供助燃剂)。火柴头在火柴皮上摩擦产生的热使可燃物燃烧放热,让氯酸钾快速分解产生助燃剂,使火柴头猛烈燃烧,从而引燃火柴梗。

    (1)、火柴头和火柴梗燃烧是因为温度达到了它们自的
    (2)、写出快速产生助燃剂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16. 小科开展了二氧化碳的制取和部分性质实验:

    (1)、收集二氧化碳应选择图中装置。
    (2)、小科采用图E方法检验二氧化碳的性质,观察到蜡烛熄灭。该现象除了能说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外,还能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
  • 17. 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可获知物质的性质,从物质的状态、颜色、温度变化、有无沉淀或气体生成等方面可寻找物质发生变化的证据,分析各种证据能加深对物质变化和变化规律的认识。请回答:
    (1)、将锌粒放入稀硫酸中,锌粒表面产生气泡,产生该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
    (2)、经引燃的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支持铁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最主要证据是

三、解答题

  • 18. 小明取一包某食品包装袋内的“脱氧剂”,查阅资料发现其成分除铁粉外,可能含有碳粉、Na2CO3、NaCl、Fe2O3等。为确定其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1)、过滤操作中除了需带铁圈的铁架台、滤纸、玻璃棒外,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有 。
    (2)、写出用pH试纸测定滤液pH的方法:
    (3)、试剂X的名称是
  • 19. 过氧化氢溶液保存时,因缓慢分解导致质量分数变小(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O2↑)。为探究酸碱性对过氧化氢分解快慢的影响,小明利用图甲装置,每次实验往锥形瓶中加10克30%过氧化氢溶液,再滴加调节剂,使其pH分别从3依次调至13,在60℃反应温度下进行实验,获得数据如图乙。

    (1)、氧气能用排水法收集,是因为 。
    (2)、根据本实验结果,对实验室常温保存过氧化氢溶液提出合理的建议: 。
    (3)、某次实验中,当1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过氧化氢溶液分解产生0.32克氧气时,剩余过氧化氢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滴加的试剂对溶液质量的影响忽略不计,计算结果精确到1%)
  • 20. 水葫芦是一种繁殖能力极强的水生植物。某地因水葫芦疯长成灾,采用机械捕捞、利用天敌生物、植物病原体与化学除草剂进行综合防治外,还大力发展水葫芦为原料制取燃料乙醇


    (1)、该地的生态系统中,引入专食水葫芦的动物一水胡芦象甲,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主要是增加了
    (2)、化学除草剂能有效防治水葫芦的蔓延。现有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某除草剂溶液1千克,若要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溶液,需加入千克水
    (3)、以水葫芦为原料制取乙醇,并利用如图甲所示乙醇燃料电池(模式图)发电,可实现水葫芦的深度利用。请在图甲中a、b电极处标出这个电池的正负极 , 并写出该电池发电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4)、如图乙是该地2016年能源消费结构扇形图,如果在此区域大力推广以作物为原料制取乙醇,以乙醇燃料电池作为汽车动力,请预测未来几年该地能源消费结构

  • 21. 下表是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根据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溶解度/克

    13.3

    20.9

    31.6

    45.8

    63.9


    (1)、10℃时,100克水中最多可溶解硝酸钾的质量为克。
    (2)、20℃时,将10克硝酸钾加入40克水中,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3)、如图是硝酸钾溶液的变化情况,请写出一种可采用的操作方法。(写出计算过程)
  • 22. 实验室里有一瓶氢氧化钙粉末由于较长时间敞口放置,已部分变质为碳酸钙。某课外兴趣小组为测定该瓶粉末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实验操作、数据收集和计算。
    (1)、配制稀盐酸:配制500克7.3%的稀盐酸,需要36.5%的浓盐酸克。
    (2)、抽样测定:将瓶中粉末搅拌均匀后称取20克样品放入烧杯并置于电子秤上,再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总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反应时间/秒

    0

    10

    20

    30

    40

    总质量/克

    310.0

    309.6

    308.6

    307.8

    307.8

    完全反应后,生成的CO2气体的质量为克。

    (3)、计算出该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要有计算过程)。
    (4)、经过分析讨论,同学们觉得这样测得的结果有可能偏大,原因是(指出一点即可)。
  • 23. 黄铜(铜和锌的合金)因性能优良,被广泛用于制作钱币、饰品和生产中,铜的质量分数在59%~65%之间的黄铜性能优良。兴趣小组为了解某黄铜螺母的材料性能进行如下实验:取多个黄铜螺母放入烧杯中,另取80克l9.6%的稀硫酸,分四次等质量加入,每次均充分反应,实验过程数据记录如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稀硫酸的用量/克

    20

    20

    20

    20

    剩余固体的质量/克

    20.0

    17.4

    14.8

    13.5

    分析上述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1)、第4次实验结束后溶液的pH 7(选填”>”“=”或“<”)
    (2)、配制8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需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克/厘米3)多少毫升?(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3)、通过计算说明该黄铜螺母的材料性能是否优良。
  • 24. 小科为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其它成分不与稀盐酸反应)中碳酸钙的含量,利用气密性良好的图甲装置进行实验:①称取石灰石样品6克,加入锥形瓶中,塞紧瓶塞,从左侧持续缓慢鼓入空气;②一段时间后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注入足量的稀盐酸,开始计时;③待装置D总质量不再增加时停止鼓入空气。实验过程中测得装置D增加的质量随时间变化图像如图乙。(碱石灰能吸收二氧化碳和水)


    (1)、根据图乙,运用化学方程式计算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精确到0.1%)
    (2)、下列情况中,会导致测得的碳酸钙质量分数偏大的是  。

    ①去掉装置A,将空气直接鼓入装置B

    ②去掉装置C,将B与D装置直接相连

    ③当气泡停止产生时立即停止鼓入空气

  • 25. 为研究“不同物质在敞口容器久置后的质量变化”,某科学兴趣小组将10.00克下列物质分别盛放于相同的烧杯中,将它们敞口放置在恒温实验室。一段时间后,测得烧杯中物质减小的质量情况见下表。

    放置时间(小时)

    烧杯中物质减小的质量(克)

    饱和氯化钠溶液

    饱和硝酸钾溶液

    7.3%的稀盐酸

    24

    1.85

    0.61

    0.72

    1.35

    48

    3.70

    1.44

    2.80

    请回答:

    (1)、表格中“?”的值是克;
    (2)、与原饱和硝酸钾溶液相比较,敞口放置24小时的硝酸钾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分析上表中水、饱和硝酸钾溶液和稀盐酸敞口放置后的质量减小程度随时间变化不一样,为进一步研究稀盐酸在敞口容器久置后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化,小丽进行了下列操作:取敞口放置时间48小时的稀盐酸5.00克于锥形瓶中,滴入两滴指示剂,用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稀盐酸中,至恰好完全反应,共消耗了5.50克氢氧化钠溶液。

    通过计算,确定散口放置48小时的稀盐酸溶质质量分数是“变大”、“变小”还是“不变”?并对变化的原因作出解释。

  • 26. 某同学进行硫酸铜晶体(化学式为CuSO4·5H2O)的制备和生长实验,配制了某温度时的硫酸铜热饱和溶液,静置、冷却到室温,观察晶体的生长,如图。

    (1)、能判断原硫酸铜溶液已饱和的方法是      
    A、观察颜色,溶液蓝色较深 B、溶液冷却,有蓝色晶体析出 C、蒸发少量水,有蓝色晶体析出 D、加入硫酸铜晶体,晶体质量不变
    (2)、现称取49克无水硫酸铜溶于水,配成150克某温度时的热饱和溶液,再冷却到室温,共析出50克硫酸铜晶体,请计算该室温时硫酸铜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四、实验探究题

  • 27. 在学校组织的科学实验考查中,小明抽到的是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


    (1)、他看到实验桌上有上图所示的器材,要完成本实验,除选取①②③④⑤器材外,还需(填序号)
    (2)、小明组装装置后,开始制取并收集氧气,实验结束时出现了水槽中的水倒流入试管的现象,他在实验操作中的错误是
  • 28. 小明用大小不同的玻璃罩罩在两组点燃的蜡烛上(如图甲),观察发现A组实验高处烛焰先熄灭,B组实验低处烛焰先熄灭。为了探究玻璃罩中烛焰熄灭顺序不同的原因,小明以A组为研究对象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将6个盛有等量澄清石灰水的敞口容器固定在铁丝上,点燃蜡烛,立即用小玻璃罩罩上(如图乙),分别记下各容器内石灰水变浑浊所需的时间。多次重复实验获得数据如表。

    容器编号

    1

    2

    3

    4

    5

    6

    平均时间/秒s

    3.2

    3.8

    5.0

    7.1

    11.1

    19.0

    实验二;将3支温度计分别挂在小玻璃罩内不同位置(如图丙),点燃蜡烛,一段时间后发现温度计①示数明显增大,温度计②③示数增大不明显。

    (1)、根据实验一的结果,推测A组实验高处烛焰先熄灭的原因是
    (2)、实验二研究的问题是
    (3)、结合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对B组实验现象做出简要解释:
  • 29. 小明发现某食品包装袋中有一个小袋,上面标有“成分:生石灰、铁粉;作用:防潮、防氧化”等字样。他想了袋内解粉末是否已失效,取少量粉末在水中充分溶解,滴入无色酚酞发现不变色。通过查阅资料获知,常温下铁在空气中不能反应生成Fe3O4和FeO。于是对粉末成分做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可能是CaCO3和Fe;

    猜想二:可能是CaCO3和Fe2O3

    猜想三:可能是 。

    【实验设计】小明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


    【实验与分析】

    ⑴向A装置中加入稀盐酸,B装置中出现浑浊现象,证明样品中含有CaCO3

    ⑵若粉末中含有Fe,装置E中应观察到的现象是

    【评价与反思】

    上述实验中,如果将E装置去掉,是否还能验证粉末中含有Fe,请说明理由 。

  • 30.   1674年,英国化学家约翰·梅献为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开展如下实验(装置如图甲)。

    Ⅰ.将一根长度等于玻璃钟罩最宽部分直径的铁棒横放在钟罩里,把装有稀硝酸的陶罐通过铁钩挂在铁棒上,用绳索将小铁方(铁块的升降通过在钟罩外拉动或放松绳索来实现)。

    Ⅱ.调整水槽中初始水位如图乙,再使铁块浸入稀硝酸中,观察到铁块表面迅速产生大量气泡,钟罩内水面下降。[稀硝酸有强氧化性,能与铁发生如下反应:4HNO3+Fe=Fe(NO3)3+NO↑+2H2O]

    Ⅲ.当水位降至接近钟罩口时(如图丙),立即取出铁块,以防气体外逸。

    IV.等待一段时间后,水面稳定在如图丁的位置。(一氧化氮会与氧气等物质发生如下反应:4NO+3O2+2   ?   =4HNO3

    分析与评价:

    (1)、步骤IV中的“?”处应填 。
    (2)、从图丙到图丁过程中,钟罩内水位上升的原因是。(忽略温度变化的影响)
    (3)、小科重复了上述实验,虽实验时装置气密性良好,且钟罩内液面上方气体体积均能精确测量(即测定气体体积的误差忽略不计),但经多次实验测定,发现每次测得空气的含氧量都小于1/5,原因是 。
  • 31. 某兴趣小组为探究锡纸中的金属成分(锡纸中以一种金属为主,其它成分对实验无干扰),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锡纸中的金属是什么?

    【建立猜想】根据锡纸有银白色金属光泽,并结合金属活动性、价格等因素,猜想其中的金属可能是锌、铁、铝、锡中的一种。

    【探究过程】

    步骤

    活动内容

    收集证据

    分析并得出结论

    步骤一

    ①查阅资料:金属锌在室温下很脆

    ②取锡纸反复折叠

    锡纸未破损

    锡纸中金属不是锌

    步骤二

    用磁铁靠近锡纸

    锡纸没有被磁铁吸引

    锡纸中金属不是

    步骤三

    ①取锡纸条放入浓度为20%的盐酸中除去可能存在的氧化膜。当观察到现象时,取出锡纸条并用蒸馏水清洗。

    ②将处理过的锡纸条放入试管中,加入饱和硫酸锌溶液,静置观察。

    ②中锡纸条表面无明显现象

    说明锡纸中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弱,则锡纸中金属不是铝,而是锡

    【交流评价】小科对实验结论提出质疑:“无明显现象”并不代表没有发生反应,因为铝与硫酸锌反应[2Al+3ZnSO4=3Zn+Al2(SO4)3]生成的金属锌为银白色,与铝颜色相同,因此无法得出结论。请在不改变反应原理的前提下运用定量方法完善实验方案,并根据预期结果得出相应结论: 。

    【继续探究】运用完善后的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初步结论:锡纸中金属是铝。

  • 32. 某兴趣小组对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展开了系列实验。


    【实验操作】

    用试管取6毫升氢氧化钡溶液,往试管中加入6毫升稀盐酸,等分成两份。

    【实验证明】

    (1)、往其中一份混合液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发现溶液呈无色。说明溶液中不存在的离子是 , 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
    (2)、【继续探究】能否再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盐酸中H+参加了反应?于是往混合液中滴入石蕊试液,发现变红色,溶液呈酸性,这不能证明盐酸中H+参加了反应。讨论后,形成了新的对照实验方案,将步骤补充完整:

    ①往盛有另一份混合液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镁片;

    , 加入等量的镁片。

    (3)、证明原混合液的盐酸中H+参加了反应的现象是
    (4)、【微观解释】从微观上分析:氢氧化钡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的实质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