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孔乙己》同步训练

试卷更新日期:2015-12-14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题

  • 1. 下面加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进(duó)  眉(zòu)   飒(sà)  消耗尽(dài) B、纹(zhòu)   红(fěi)  怜(mǐn)    汗流背(jiā) C、香豆(huí) 干(bǐ)   冽(lín)      喋不休(dié) D、肯(tǎng)   逃(dùn)    制(páo)     然自乐(yí)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侧隐   骸骨   不计其数   委屈求全 B、诲暗   怅然   络绎不决   意气风发 C、慰籍   阔绰   贻然自得   苦心孤诣 D、浩瀚   无垠   吹毛求疵   郑重其事
  • 3. 找出有错别字的一项(________)


    A、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 B、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脱欠。 C、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D、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 4. 选出加线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


    A、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B、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 C、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 争辩道。 D、众人也都讪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 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孔乙己》写于五四运动前夕,是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用孔乙己的悲剧讨伐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 B、小说以酒店小伙计“我”的见闻为线索,撷取孔乙己人生中的几个典型片段构成情节,布局精巧。 C、小说中用阵阵笑声与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对比,揭露了社会的病态,批判了群众的麻木。 D、本文中既有社会环境描写,也有自然环境描写。
  • 6. 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

    ②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

    ③环境包括我们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

    ④我对于它们于是有了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

    ⑤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害,有些对于我无关痛痒。

    ⑥这就实用的态度。

    A、①②④③⑥⑤ B、①④③⑤⑥② C、②③④⑤①⑥ D、②①③⑤④⑥
  • 7. 结合语境修改画线病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现代工业社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过多燃烧,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急剧增加,二氧化碳具有吸热和隔热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了一个无形的“玻璃罩”,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热量向外层空间无法发散 , 造成地球表面温度升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温室效应”。

    A、修改:外层空间无法接受到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热量 B、修改:使外层空间无法接受到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热量 C、修改: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热量 D、修改:使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热量无法向外层空间发散
  • 8. 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联欢会上,少儿合唱团首当其冲 , 为大家演唱了几首欢快动听的歌曲。 B、有的人对昆曲一知半解,却在昆曲名家面前妄加评论,简直是贻笑大方 C、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 , 一个人只有善于吸取失败的教训,才能获得丰富的人生经验。 D、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 云南石林的特有风情造就了生活在这里的哈尼人山一般沉稳坚毅的性格。
  • 9. 在下面这段话的横线上应填入的最恰当的一组关联词是(          )

    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________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         孔乙己到店,         可以笑几声,________  至今还记得。


    A、就   如果   就   那么 B、便   只要   就   因此 C、也    只有    才    所以 D、就    只要    才    因此
  • 10. 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B、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 C、多乎哉?不多也。 D、要不是偷,怎么会打断腿?
  • 11. 孔乙己的性格特征概括得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好喝懒做、迂腐穷酸、看不起人、非偷则窃、麻木不仁。 B、穷困潦倒、好喝懒做、满腹经纶、麻木不仁、善良诚恳。 C、自命清高、好喝懒做、迂腐穷酸、麻木不仁、善良诚恳。 D、自命清高、好喝懒做、好为人师、麻木不仁、善良诚恳。
  • 12. 选出下列句中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


    A、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B、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C、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 D、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
  • 13. 给下面加线的字注音。

         台                          

           了慌    打腿     不置辩


  • 14.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阔 chuò      shì擦        wǎn惜     hūn 菜 

    门kǎn   咸hēng酒店      tuí


  • 15. 文学常识填空。

    《孔乙己》的作者是原名 , 字 , 浙江绍兴人,

    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选自散文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 , 选自短篇小说集《呐喊》的有

    《孔乙己》一文是鲁迅继 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的战斗檄文。


  • 16. 改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A.唠叨  侍候  哄笑   污人青白 

    B.羼水          碟子        责备         不屑置辨 


  • 17.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不屑置辩:                颓唐:  

    营生:           附和:          


  • 18. 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搅扰、夹杂不清。

    大概。

    用来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含讽刺意味。

    君子能够安于穷困,不因穷困而丧失其道德意志。


  • 19. 选词填空。

    ①鲁镇的酒店的(A.布局 B.格局 C.摆设),是和别处不同的。

    ②只有穿长衫的,才(A.踱 B.走 C.迈)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

    ③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A.摸 B.排 C.掏)出九文大钱。

    ④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A.分辩 B.辩解 C.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 20. 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①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②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 

    ③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 


  • 21. 填空。

     《孔乙己》中故事发生的年代是 , 地点在 , 是第人称的写法,小说中的“我”是


  • 22. 仿写句子,所写语句要符合语境,并与上下文衔接顺畅。

    每一汪池塘里,都有海洋的气息;;每一树叶里,都有森林的风姿。所以诗人才说:“一株三叶草,再加上我的想象,便是一片广阔的草原。”


  • 23. 班上开展“走进小说天地,体会别样人生”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从“杨志、孔乙己、韩麦尔先生、奥楚蔑洛夫”中挑选一个人物,仿照示例写心得,不超过60字。

    示例:祥子,一个旧北京的人力车夫,拉着一辆黄包车在烈日和暴雨下四处奔跑,我从中读出了下层百姓生活的辛酸苦难。

二、阅读题

  • 24.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一天的下半天,没有一个顾客,我正合了眼坐着。忽然间听得一个声音,“温一碗酒。”这声音虽然极低,却很耳熟。看时又全没有人。站起来向外一望,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孔乙己到了如此地步,掌柜仍然对他提那十九个钱,这说明了什么?

  • 25. 阅读理解

    道  行

    ① 于先生是小镇上的名人。

     ②于先生一辈子走村串乡唱皮影儿,小镇人一年也见不到他几回。一旦于先生出现在小镇里,这天晚上于先生小屋前面的老槐树下就聚起一帮人,等着太阳落山了看于先生的皮影儿。于先生是不收乡亲们一文戏钱的,权当是犒劳乡里乡亲。

    ③于先生的驴皮影人全部是自己设计、自己雕刻。无论是古代的人物,还是现代的人物,都做得有模有样。那年,上面派来一个镇长,是个贪得无厌的泼皮,没做两年镇长就被小镇人撵走了。泼皮走的当天,于先生就演了一场皮影儿,主角就是刚刚被撵走了的泼皮镇长。他那走势、坐样、贪相、泼皮无赖的模样惟妙惟肖,赢得乡亲们一阵阵喝彩:像,像,太像了,真是那泼皮无赖样儿啊。

    ④于先生的影人不仅由自己设计,自己雕刻,在幕布后面还自己操纵。更绝的是,生旦净丑,戏里的所有人物的说唱全部由他一人完成,男角声音浑厚敞亮,女角清婉柔美,丑角油腔滑调,让人禁不住捧腹大笑。人物是这样,就是那些动物也是活灵活现的,马嘶鸣,鸡啄食,狗啃棒,鸟扇羽,猴子翻白眼,鱼摆尾喷水……都栩栩如生,似有神助一般。

    ⑤就这样一个能人,愣是一生不收徒。真是可惜了一身绝技。

    ⑥给于先生挑担走村串乡的人姓皮,谁都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大家都叫他皮挑儿。皮挑儿跟着于先生,每天挑着于先生五颜六色的驴皮影人和锣鼓家什走南闯北,一跟就是三十年,愣是啥也不懂,啥也没学会。

    ⑦人们也劝皮挑儿,跟着于先生学几招,好歹能挣口饭吃不是。皮挑儿嘿嘿一笑:“我笨呢,就靠两个肩膀糊口吧。”

    ⑧人们也劝于先生,好歹教皮挑儿两手,您干不动了,让他也有口饭吃不是。

    ⑨于先生也是嘿嘿一笑:“超拔绝妙的技艺不是教的,也不是学的,要看有没有悟性。悟性高了,自有天成。”

    ⑩说这话没过一年,于先生就故去了。

    ⑪小镇人叹息:可惜了,一身绝技都让于先生带进棺材里去啦。

    ⑫四村八乡人惋惜:于先生走了,再也看不到那么好看的驴皮影儿喽。

    ⑬没想到小镇忽然又演开了驴皮影儿,那幕布上的影人儿嬉笑怒骂、耍戏打斗,样样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特别是人们看到幕布上女人梳洗打扮的表演:散发、梳头、挽髻、簪花、涂脂抹粉、更换衣衫的一系列动作干净利索,真不相信那是由几根竹棍子操纵出来的。观看的人无不啧啧赞叹,拍手叫好。

    ⑭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演皮影的人竟然是皮挑儿。他的演技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于先生还要胜一筹。

    ⑮有人问皮挑儿:“你有这般手段,为何早先不露一手啊?”

    ⑯皮挑儿说:“那时候有于先生在,我是怕争人家的名头,夺人家的饭碗啊。”

    ⑰“那你现在就不怕了?”

    ⑱皮挑儿说:“现在于先生走了,他不需要那个名分,也不需要拿这手艺糊口,可我还是要活下去呀,大家也要看皮影儿度日子啊。”

    ⑲人们无不称道:皮挑儿这人德行好,道行又高。他是怎么学的皮影戏?又是怎样练就的一手功夫?不仅外人不知道,就连于先生也毫无觉察。

    ⑳大家再也不叫他皮挑儿了,改称皮先生。

    (1)、小说为什么用大量文字写于先生?

    (2)、大家原来叫他“皮挑儿”,为什么后来改称“皮先生”?

    (3)、赏析第④段的画线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