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2019年高考历史二模试卷
试卷更新日期:2019-06-17 类型:高考模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48.0分)
-
1. 西周春秋时期,讲究、学习礼仪,从事国家治理活动是贵族世袭的特权。孔子突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将周礼中用来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礼延伸到老百姓,将只有统治阶级才有资格学习的礼传授给普通老百姓。这( )A、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B、维护了社会等级秩序 C、巩固了分封宗法制 D、有助于突破世卿世禄制度2. 唐朝初年,皇帝授予一些官员“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议朝政”“参知机务”之类的名号,让他们参与宰相事务,共议军国政事,这一措施( )A、巩了三省长官的地位 B、加剧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解决了效率低下的问题 D、分化相权并加强了皇权3. 宋代租佃制盛行,地主多以签订契约的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以收取地租。宋代的地租形式以产品地租为主,货币地租有所发展,劳役地租逐渐减少。宋代租佃制( )A、促进了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B、阻碍了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 C、减轻了农民经济上的负担 D、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4. 据检索,“绵”字在汉代以来的典籍中是常见字,意为丝绵。南宋始见“棉”字,与“绵”混用,明清时期“棉”取代“绵”成为广泛认同的流通用词。据此可知( )A、汉字简化是必然的趋势 B、丝织业地位在不断下降 C、民众衣被原料发生改变 D、经济发展推动文化认同5. 阅读如表,从中可以推断出( )
1843年协定关税前后主要进口货物新旧税率(%)
货物
单位
1843年前的旧税率
1843年新税率
棉花
担
24.19
5.56
棉纱
担
13.38
5.56
头等白洋布
匹
29.93
6.95
二等白洋布
匹
32.53
6.95
本色洋布
匹
20.74
5.56
斜纹布
匹
14.92
5.56
A、列强对华进行商品输出更为便利 B、中国完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列强控制了中国的海关管理权 D、中国农业商品化趋势得到加强6. 19世纪末,梁启超认为“由科举出身者,于西学辄无所闻知,由学堂出身者,于中学亦茫然不解。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其意在( )A、批判传统的封建礼教 B、打破传统体用文化偏见 C、借西学推动制度革新 D、提供反清革命理论依据7. 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税收上实行轻赋税和公平负担,首先以百分之九十的精力帮助农民发展生产,然后以百分之十的精力从农民那里取得税收,即使在困难时期,仍然注意赋税的限度。这表明( )A、中国政府国家治理能力增强 B、当时中国农村社会主要矛盾缓和 C、中国共产党践行新三民主义 D、根据地生产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8. 1980年9月一份中央文件强调:凡有利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增加商品的责任制形式,都是好的和可行的,都应加以支持,而不可拘泥于一种模式,搞一刀切。这一文件( )A、鼓励农民突破集体经济的框架 B、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C、肯定了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创新 D、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9. 雅典在横向国家权力结构上未明确地划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部门,公民大会和议事会往往既享有立法权,又享有行政和司法权,在权力运作上呈现一体化的局面。这段话主要揭示了( )A、直接民主制的弊端 B、奴隶主专政的本质 C、多数人暴政的问题 D、间接民主制的优势10. 18世纪的英国保持着一种独特土地制度,一端是一些大地主,另一端则是大量没有土地以工资为生的劳动力,自耕农的数量在持续减少。英国农村发生的变化表明( )A、英国封建租佃关系大量存在 B、英国农业生产力有较大进步 C、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 D、英国农村资本主义发展迅速11. 如图是有关苏联某一改革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A、改革开始否定斯大林模式 B、经济改革直接导致解体 C、苏联衰落崩溃的原因 D、戈尔巴乔夫改革取得成效12. 下表为有关国际海洋公约的统计表格,该表反映了( )时间
签署国家或国际组织
签署的文件
主要内容
1970年
智利、秘鲁等拉美21国
《拉丁美洲国家关于海洋法的宣言》
签署国享有200海里的领海权
1972年
多米尼加等加勒比15国
《圣多明各宣言》
领海以外增加200海里的承袭海作为专属经济区
1973年
非洲统一组织
《关于海洋问题的宣言》
非洲国家有权建立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
1982年
联合国
《联合国海洋公约》
签署国享有12海里领海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A、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 B、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 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渐建立 D、海洋权益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代城市经济和当发达,餐饮业也随之繁荣起来。饮食业的繁荣呼唤监管政策同步发展,为此,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首先,《宋刑统》全文照录唐律条文,对民间脯肉市场进行了刑法规范。其次,配合禁榷品专管制度,对茶、盐等食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再次,为了规范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于非禁榷品的质量标准也作了明文规定,对打击假冒伪劣食品产生一定效果。
——摘编自潘荣华、杨芳《我国古代食品卫生监管经验与启示》
材料二:19世纪束20世纪初的美国食品掺假尤为严重。1901年,西奥多•罗斯福担任美国总统,他主张积极干预食品药品中存在的问题。社会上兴起了一场以中产阶级为主,有各阶级广泛参与的社会进步运动,新闻媒体发动了“黑幕揭发”运动,食品药品行业是其关注的重要对象。这些运动不仅给罗斯福总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而且唤醒了广大的民众,最终加速了《纯净食品法》的出台,开启了是美国食品监管的“联邦化”序幕。
——摘编自吴强等《转型期关国食品法律法规研究》
材料三:19世纪后期,一些疾病随海外贸易传入中国。为防止大规模的传染病流行,20世纪20-30年代,主要商埠开展了一定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例如上海公共租界的工部局仿照英国,成立公共卫生处,逐步制定了一系列食品卫生法规,并建立了公众投诉制度。但只是在少数城市,如上海、广州、汉口等,才进行了专门性的食品卫生管理。
——摘编自陆文雪《上海工部局食品卫生管理研究《1898-194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食品安全管理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纯净食品法》成功出台的原因。(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分析20世纪初中、美食品安全管理的异同。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历史著作
编纂思想
《史记》(西汉)
强调实录”直书”。“选往事,思未者”。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交。”
《汉书)(东汉)
贯穿五德终始说和五行灾异说等经学观念,着重追述西汉帝业、功德
《隋书)(初唐)
以史为鉴,“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着重探讨前代典籍制度、吏治得失和君臣之道
《新唐书》(北宋)
认为落镇立国的后晋编修的《旧唐书》不合正统而对其则改;“专事褒贬”,以伦理纲常品评史事。如赞公大儒韩愈却只字不提玄奘、僧一行的事迹
《国史大纲》(1939年材版)
要做有知识的国民就应对国史略知一二,并对其抱有温情与歌意,这样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
提取表格中两部或两部以上历史著作的关联信息,围绕“历史编纂”自行拟定一个观点,
并结合中国古代、近代历史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15. 材料:辽圣宗(983-1031年在位)幼年即位,和母亲承天太后共同执掌朝政40年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增强了辽朝的国力,与强邻北宋签定了“澶渊之盟”,确立了兄弟之国的政治关系。他们重视人才的选拔,不但信任有才能的契丹贵族,而且重视任用汉官、汉将,将科举取士作为选官方式之一,建立了主持科举考试的常设机构。圣宗与太后参考宋朝制度,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奖励清勤自持者,惩治贪酷,使朝野风气较为清正。圣宗时又多次更定法令,规定奴婢犯罪由官府治罪,主人不得擅杀。同时,辽圣宗还不断完善诉讼制度,健全司法和行政机构。自阿保机(872-926年)以孔子学说为治国的主导思想以来,儒家思想在辽朝统治集团中的影响逐渐加深。辽圣宗称唐太宗、后唐明宗和宋太祖、太宗为“五百年来中国(原)之英主”,积极学习中原的统治方式和思想文化。圣宗多次下诏倡导忠、孝、节、义等封建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改变游牧民族中贵壮贱老、别籍异居、收母执嫂的传统。随着各种制度和机构的健全、完善,辽朝的文治渐兴,史学也有所发展,修史制度也渐趋完备。契丹与辽朝的历史从口耳相传进入了使用本身的文字记录阶段,为研究契丹民族和辽朝的历史保留了大量珍贵资料。
——摘自白寿彝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圣宗和承天太后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辽圣宗和承天太后改革的积极作用。16. 材料:伍连德,1879年出生于马来西亚,1903年获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07年回国。1910年11月,东三省鼠疫大流行,清政府命伍连德前往东北主持瘟疫扑灭工作。伍连德经过科学调查,查清了此次瘟疫的原因。他大力破除旧的习俗,采取科学的方法,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东北瘟疫得到控制。此后,清政府决定成立由伍连德负责的东三省防疫事务总处,这是我国最早的防疫机构,培养了第一支预防鼠疫的专业队伍。鉴于当时国内缺少专业的医学刊物,1915年,伍连德创办了我国医学界的权威刊物《中华医学杂志》,次年成立中华医学会。1930年,全国防疫总所在上海成立,在伍连德的努力下,接收了全国各地海关的防疫站,从而结束了由西方人担任中国检疫机构领导的时代。伍连德在数十年的医疗卫生生涯中,发表论文上百篇,出版专著多部,享誉海内外。——摘编自黄増章《中国流行病学的开拓者--伍连德》
(1)、根据材料,概括伍连德的历史贡献。(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伍连德取得上述历史贡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