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仿真卷•历史试卷(一)

试卷更新日期:2017-05-27 类型:高考模拟

一、选择题

  • 1. 商代青铜器铭文比较简单。西周建立之后,涌现出大批铸有长篇铭文的青铜器,宣扬文王、武王的善德和天命,歌颂他们在军事上的胜利,记载诸侯对王室的贡献以及周王对其任命。这些记载的主要目的是(    )

    A、创造更为系统的文字体系 B、区分贵族内部的不同等级 C、树立周代贵族的统治权威 D、弥补官方史书记载的不足
  • 2.

    下图为甘肃出土的犁地画像砖,此图可以用来说明(    )

    A、春秋北方农业的进步 B、西汉中原农耕经济的繁荣 C、东汉江南地区的开发 D、魏晋河西走廊农耕的发展
  • 3. 朱熹曾借用佛教月印万川说来解释自己的观点:一个月亮高挂夜空,人间的江河湖泊中却可以看到无数的月亮,无数的月亮终归于一个月亮。朱熹想要解释的观点是(    )

    A、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B、理先气后 C、三纲五常即是天理 D、格物致知
  • 4. 明朝读卷官是科举考试中殿试的阅卷官员,史料记载:“初,读卷用祭酒、修撰等官。”其后“非执政大臣不得与”。这一现象说明(    )

    A、科举考试程序严格 B、统治者重视人才选拔 C、考试舞弊风气盛行 D、人才选拔公正且合理
  • 5. 1839年,林则徐起草了一封给英国女王的信,开头原谅她对清帝国近年来禁烟举措不知情,然后劝告她在统治的领土上禁绝鸦片生产,并说:“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故特明宣定例。”这件事表明当时(    )

    A、林则徐外交手段过于偏激 B、“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 C、清政府腐败无能愚昧无知 D、英国女王支持鸦片生产
  • 6. “经过三十年和平发展的自强运动,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材料表明( )

    A、自然经济解体加快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洋务运动成效明显 D、近代经济结构变动巨大
  • 7. 民国前期,有人曾与报人王新命谈论选女婿的标准,要求:“三十岁以下,又成名又成业者,且非军人。”王回答说:“在科举已废的今天,三十岁以下能够成名成业的非军人,实不可多得。”这反映出(    )

    A、科举废除导致青年入仕无门 B、战乱催生国人尚武精神形成 C、时代进步推动婚姻观念剧变 D、国家震荡致使社会权势转移
  • 8.

    下图反映的是台湾第一个返乡探亲团于1988年1月抵达北京时穿的衣服。这反映了当时(    )

    A、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B、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 C、海峡两岸接受“一国两制”构想 D、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 9. 著名古希腊史专家弗罗洛夫说,由于充当领袖的贵族的个人私欲必然使他们和人民群众之间存在距离,而由此引起的两者间的冲突,往往以某一领袖人物的垮台而告终。这反映了在雅典(    )

    A、不可能出现贵族专权的局面 B、民主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 C、平民有维护民主的意识 D、不能存在居领导地位的权威
  • 10. 17世纪以来,用马铃薯做的饭菜在欧洲的许多地区逐渐取代了由面包与粥构成的食系。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在全欧开展 B、欧美建立直接商贸联系 C、欧洲农业经济的发展 D、欧洲民众生活水平改善
  • 11. 历史上,一些著名的革命运动都有一些响亮的口号,这些口号经常表露了参与革命者所要追求的理想。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

    A、1688年的光荣革命:没有代表,不纳税 B、1776年的美国革命:自由、平等、博爱 C、1789年的法国革命:民主、法治、和平 D、1917年的俄国革命:和平、土地、面包
  • 12. 1948年,大量“积极的”美国电影在大选的关键时刻涌入意大利,美国国务院鼓励派拉蒙公司重新发行《妮诺基卡》以在大选中帮助赢得反共选票;相反,华盛顿要求《愤怒的葡萄》暂缓在法国上映,以防止法国共产党利用影片中不利的一面。材料说明美国电影(    )

    A、基本主宰战后欧洲电影市场 B、成为实施冷战的重要武器 C、进军欧洲主要基于政治目的 D、完全沦为政府的宣传工具

二、非选择题

  • 13.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到1916年初,德国的战略形势有所改善。战线东移,消除了对柏林的威胁。占领俄国大片土地,使战争物资供应得到改善。本国武器生产有所增加,步枪、飞机和弹药生产增加50%,机枪、大炮的生产增加2.5倍。但总的形势对德国是不利的。协约国军队已有365个师,同盟国只有286个师,武器弹药明显落在协约国后面。在这种形势下,德军总参谋长法尔肯汉提出突击西线凡尔登要塞。因为凡尔登是协约国军防线的突出部,对德军深入法国、比利时有很大威胁,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强固据点和法军阵线的枢纽。

    2月21日,德第五集团军开始炮轰凡尔登,拉开凡尔登战役的序幕。2月28日出现第一次进攻高潮。德军占领了都蒙炮台,把法军切为数段。法国任命贝当元帅为凡尔登守军司令。他在几天内用汽车运来了19万军队和2.5万吨军火,同德军展开激战,终于保住凡尔登。3月6日,德军再次发动进攻,遇到法军的强大抵抗。到4月份双方军力已经相当,法国还占有了制空权。第三次进攻是6月7日开始的。这时俄军开始加里西亚战役,英法开始索姆河战役。7月11日,德军最后一次进攻停止。11—12月份,法军反攻,收回德军占领的阵地,12月18日凡尔登战役正式结束。

    ——摘编自丁建弘主编《德国通史简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德国发动凡尔登战役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法国取得凡尔登战役胜利的经验。

  • 14. 海权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是国家主权概念的自然延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汉在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等一系列名著中,从海洋与国家兴衰的角度,率先提出并深刻阐明了“海权”这一概念及其深刻内涵。他认为,“海洋使其本身成为最重要和最惹人注目的是其可以充分利用的海上航线”。利用海洋的便利扩大海外贸易,寻求海外市场、输出商品、输入生产原料和进行殖民掠夺,国家才能走向繁荣富强。海权不仅“包括用武力控制海洋或其任何一部分的海上军事力量的发展,而且还包括一支军事舰队源于和赖以存在的平时贸易和海运的发展”。海权起源于商业贸易这一国家利益需求,确保商业贸易需要在海洋上拥有“制海权”来保护航运和占领殖民地,“而这样的支配力量只能产生于海军”。

    ——摘编自《拥抱海洋:中国和平崛起呼唤强大海权》

    材料二:中国海军力量的加强,自然引起国际上的关注。光绪十五年(1889年),美国海军部长本杰明·富兰克林·特雷西在一份年度报告中说:中国的海军实力列世界第9位,排在英、法、俄、德、荷兰、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之后,而排在美国和日本之前。岂料这一海军建设的成就不但没有成为继续加强海防建设的动力,反而成了清政府不思进取的借口。从光绪十四年后,北洋海军没有再添置新的战舰。光绪十七年(1891年),户部又决定两年之内暂停购买北洋武器,海防建设处于停滞状态,北洋海军在远东的优势地位逐渐被迅速崛起的日本海军所抵消。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到甲午战前,日本海军已拥有中等以上战舰32艘,总排水量达5.9万多吨,而且在作战的机动性和海上进攻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其实力已超过了中国北洋舰队,清政府对海防建设的短视与盲目终于自食苦果。

    ——杨东梁《晚清海权观的萌发与滞后》

    (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汉“海权”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近代英国为例论证“支配力量只能产生于海军”的观点。

    (2)、依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中国海军力量加强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清政府对海防建设的短视与盲目终于自食苦果”的启示。

  •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16年出版的《文明的滴定》一书收录了李约瑟1944年至1966年间发表的八篇论文。据李约瑟在第六篇文章中的陈述,在1938年前后,他酝酿写作一部专著,系统讨论中国文化区的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历史,那时他的问题意识就是“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而只在欧洲发展出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又提出另一个相关的问题:“为什么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5世纪,在把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两个问题结合起来,可以概括为:曾经高度发达的中国科学为什么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反倒是科学发展并不领先的欧洲取得了突破,发展出了现代科学?这就是李约瑟难题,也称李约瑟之问、李约瑟之谜。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和评述“李约瑟之问”。(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16.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当西汉统治集团腐烂到发臭的时候,王莽能看到当时社会的主要危机是土地的高度集中,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大批农民从自己的土地上被排除出来成为不生产的流民,乃至沦为奴隶,并且看出了要抢救地主阶级临于崩溃的统治,必须在政治经济上进行一次改革。王莽下诏“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故无田今当受田者如制度”。此外,在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五大都市设五均司市师,由诸司市负责平抑物价、兼办赊贷,并把盐、铁、酒、名山大川、钱布铜冶、五均赊贷等由政府经营。王莽更是别出心裁,罢废五铢钱,前后推出各种五花八门的货币政策和货币形制等。王莽的车子是向前开的,他希望把他的车子开到他理想中的新朝;但中途遇到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被迫折回。历史的车轮是不走回头路的,在折回的时候,他翻了车,被压死在历史车轮之下。——摘编自翦伯赞《秦汉历史上的若干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王莽改革的必要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代王莽进行改革的措施。

  • 17.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刘坤一在两江总督任上,与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来往密切,同气相求。刘坤一向来重视兴学育才,在任期间,他曾创立“江省郡县学堂”,又设立农工商矿学堂和练将学堂,倡议兴办女子公塾,让一般女子也有接受教育的机会。1902年5月8日,刘坤一邀请张謇、缪荃孙、罗振玉等江苏学者、名流商议兴办学堂事宜,达成共识:兴学育才的主要困难是师资匮乏和资金短绌,而开办高等师范学堂,不仅可以为各级学堂培育师资,而且“更可比办高等学堂经费减省一半”。5月30日,他上奏《筹办学堂情形折》,呈请在原设水师学堂、陆路学堂及格致书院外,另建小、中、高等三所学堂。尽管当年10月即不幸病逝,刘坤一的这一设想未能进一步细化,然而他的倡议仍然产生了影响。其后张之洞等循着这一思路精心设计,终于1903年9月创建了三江师范学堂。该学堂后来几经演变,成为今天的南京大学。——摘编自《刘坤一: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者》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刘坤一兴办教育的特点和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刘坤一的兴学重教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