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9课《不自由,毋宁死》同步练习

试卷更新日期:2015-12-08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攻坚。

  • 1. 选出没有语病,表意明白的一项(      )

    A、面对高中繁重的学业,使很多同学感到不适应。我们现在所缺乏的,一是正确的方法,二是坚定的信念。 B、我仿佛又看到故乡那有着鬈曲飘拂长须的老榕树和时时出现在梦中的潺潺溪水流声。 C、作为开国领导人,周总理大公无私,为新中国奉献了自己的一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是周总理一生的真实写照。 D、庄子《逍遥游》中的“有所待”,指的就是有所凭借、有所约束、不自由之谓。
  • 2. 根据文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鲲鹏要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它必须等待海运时的六月巨风,可见,鲲鹏并不能逍遥。 B、蜩与学鸠“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它们不逍遥,不自由。 C、在该段中,作者对鲲鹏抱赞美态度,而对蜩与学鸠则明显表示嘲讽、贬斥。 D、蜩与学鸠嘲笑鲲鹏要到九万里高空才能向南飞,不能像他们一样达到逍遥的境界。
  • 3. 选出对下段文字分析正确的一项(    )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A、此段文字通过记叙和抒情,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 B、此段文字通过记叙和议论,抒发了作者满腹忧愁和对当时社会的痛恨之情。 C、此段文字从侧面表现了作者思想上受到的压抑和行动上的不自由。 D、此段文字主要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的心境。
  •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从大量事实中告诉我们,要考上理想大学,必须抓紧每一分钟的学习时间。 B、人们可以根据交流思想的需要自由说话,但是不能杜撰词语,违反规则,所以说话只能在自由和不自由的矛盾 中进行。 C、昨天,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又发生里氏5.2级地震,在当地政府和支援人员的帮助下,居民们好不容易搭建起来的临时住所毁于一旦。 D、游戏中的暴力现象是一种比色情和电视暴力更具危害的社会问题,它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助长了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和反社会人格。
  • 5.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六月,我们看海去》向我们展示的绝不仅仅是青春生命力的旺盛,还向我们传达了青年人的一种探索精神,一种要去接受惊涛骇浪洗礼的企盼与渴望。 B、人生,有播种的春,有耕耘的夏,有收获的秋,也有在回顾四季的冬。四季对每个 人都是相同的,但每个人的四季又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C、《沁园春.长沙》中,运用了多组对比使其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是动作的对比;趾高气扬的“同学少年”与被词人视为粪土的“万户侯”是明比,而“万类”的自由与被压迫人民的不自由则是暗比。 D、用诗歌唤起失落,用诗歌展望明天,用诗歌吟唱希望。诗歌是苦难人生的润滑剂,是照亮生活希望和美好未来的启明星。诗人郭小川的诗作《致青年公民》充满深情地表现了激越的时代特征,以极大的号召力,勉励青年人积极投身到水深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去,创造自己最富有的人生。
  • 6. 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运用夸张,表现了崔莺莺在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B、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运用拟人,寄托了作者对小屋的赞美和热爱。 C、实际上,战争已经开始,从北方刮来的大风都会将武器的铿锵回响送进我们的耳鼓。运用夸张,说明战争中所使用的武器多种多样。 D、比埃拉抬起胳膊,那精致的皮鞭就挥起在半空中,发出水蛇般的嘶嘶声,一鞭又一鞭疯狂地落到那可怜人的肩膀上。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皮鞭对伽西莫多的毒打。
  • 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人们可以根据交流思想的需要自由说话,但是不能杜撰词语,违反规则,所以说话只能在自由和不自由的矛盾中进行。 B、王大姐一大早就约了几位妇联的同志一起去看望她资助的几个孩子们。 C、近些年来,我们很不注意少年儿童的文艺创作,这是一大失误,必须及时矫正。 D、游戏中的暴力现象是一种比色情和电视暴力更具危害的社会问题,它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助长了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和反社会人格。
  • 8. 在下面这段文字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英国政府如此长久地锻造出的锁链要用来         我们了,我们该何以抵抗?还要辩论吗?……我们的          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       呢?……在这场斗争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      我,不自由,毋宁死!

    A、桎梏     人民   隔岸观火     关于 B、桎梏     同胞   袖手旁观     至于 C、束缚     同胞   隔岸观火     关于 D、束缚     人民   袖手旁观     至于
  • 9. 下列各项中,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边城》在描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图画时,流露出了面对悲凉命运的无奈之情,展现了作家提出的“美丽总令人忧愁”的审美境界。 B、在《边城》中,翠翠爱上了大老天宝,二老傩送由于没有得到翠翠的爱,下青浪滩淹死了。 C、“风骚”一词起源于《诗经》和《楚辞》。“风”是《诗经》中“国风”,《氓》就是选自《诗经·秦风》;“骚”指楚辞开创者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成了文学的泛称。 D、演讲要有对象意识,首先要分析听众。但对于高水平的演讲者来说,可以凭借自身人格魅力,而不需要考虑听众因素,照样可以取得好的效果,譬如《不自由,毋宁死》。
  • 10.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开玩笑说:如果你还不知道韩国歌手“鸟叔”的《江南Style》,那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你们村里至今没通网络,第二种则是你是从古代穿越来的。 B、“先生,你上哪里去?”走到客店门口,碰到了独眼龙店主,他用沙哑的声音问我,“出去溜一会儿,天太热了,屋子里太闷!” C、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 D、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 11. 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列夫·托尔斯泰》节选自《三作家》,作者茨威格是俄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等。 B、对联是汉语特有的文学形式。对联通常用毛笔书写,贴挂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C、汉代张芝创造了草书,因此他被后人尊称为“草圣”。《古诗四贴》是书法史上最富盛名的狂草书帖。 D、《雷电颂》的作者郭沫若,原名郭开贞,著名文学家、剧作家、诗人,是中国新诗奠基人之一。
  • 12. 下列各项对《水浒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元末明初施耐庵创作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鲜明地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B、《水浒传》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智多星”吴用等人物形象,被金圣叹赞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C、一部《水浒传》,凸显一个“义”字。在众好汉眼里,“义”高于一切:鲁提辖见义勇为,拳打镇关西;宋江、晁盖、柴进、鲁达等人能够在江湖上享有崇高威望,仗义疏财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梁山好汉团结聚义、众志成城亦是梁山大业的重要基础。 D、林冲是《水浒传》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因受高衙内迫害,刺配沧州,在柴进庄上棒打洪教头,怒杀奸贼陆虞侯,上梁山后火并王伦,是一个富有血性、敢闯敢冲、不受羁勒的英雄形象。
  • 13. 下列句子加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章 , 我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劳的。 B、一个物种在新的环境中,必然遵循物竞天择的法则。 C、共同的鉴赏能力与博学多识使他们两人常常是一见如故 D、小镇上的文庙,只剩下断壁残垣 , 成为鸟兽栖聚之地。
  • 14. 下列病句修改错误的一项是(     ) 

    A、通过汉字听写大赛,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汉字之美,更加重视汉字书写与汉字文化传承。(去掉“通过”或“使”)  B、昆虫学家法布尔把科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把“刻画”改为“描绘”)  C、一个人能否成为正真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养成”前加上“是否”)  D、《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是为英语国家中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教材。(删去“为”) 
  • 15.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迸溅    斟酌    眼花瞭乱 B、真谛    羸弱    芸芸众生 C、娴熟    遮蔽    语无伦次 D、臃肿    赫然    殚精竭虑

二、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 16. 读课文《不自由,毋宁死》,庄子从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以现实社会的四种人的具体描述,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并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文中描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

  • 17. 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并列了三类人的句子是:


  • 18. 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仅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的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


  • 19. 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 20. 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


三、阅读题。

  • 21.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练习题

    陈景润哭了

           男儿有泪不轻弹。陈景润轻易不掉眼泪。

           少年时,他内向而倔强,身体弱小,每逢在学校中受人欺侮,甚至,被打得鼻青脸肿,他从不掉泪,更不卑膝地向人讨饶。

    青年就读厦大,生活拮据,患了肺结核,面对繁重的功课,他自尊自强,坚韧地挺了过来。

    饱经忧患的岁月里,他被错误地拔了“白旗”,无端地下放到外地去洗瓶子,受尽冷眼,他没有掉泪;“文革”中惨遭迫害、侮辱、批斗,甚至被逼跳楼,他也没掉泪。

           人,贵在有一点精神,陈景润的血液里,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不甘屈服铁骨铮铮的气质。他没有丝毫奴颜和媚骨。

           有了盛名的陈景润,却在一个特殊的场合哭了,而且哭得那么伤心。

    从70年代初期开始,陈景润就横下一条心,要尽全力拼搏,争取为这场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跨世纪之战,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转眼十年过去了,三千多个日日夜衣,兄声地消融在杳无踪迹的跋涉之中。路,在何方?“梯子”在哪里?回首往昔,莫名的惆怅和感伤,情不自禁地浮上心头。

    播种,耕耘,收获,遵循劳作的常规法则,能够在付出艰辛之后,得到应有的成果,自然是一种幸运和安慰。这场攻克(1+1)的世纪之战,其深刻和悲壮之处在于,它超越了一般劳作的常规法则,并不以艰难竭蹶的付出,作为衡量收获的标准。科学的严酷在这里表现得如此的冷峻无情,百分之百的付出,而收获往往是苍白无奈的零。

           能出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迹么?陈景润曾无数次期盼过,从冬盼到春,从黑夜盼到天明,当失望如日复一日的平庸,几乎把心灵磨出老茧的时候,最刚强的汉子也会为蹉跎岁月而感到深深的忧伤。

    陈景润十分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地位。他不走那种急流勇退的人,他在取得辉煌之后,不像那些在体坛上荣获世界冠军奖牌的选手,有资格从容而体面地举行告别体坛的盛宴,然后去开拓另一片崭新的天地。他给自己定的人生座标,是攻克哥德巴赫猜想(1+1),这才是真正的“世界冠军”,为此,他自觉地破釜沉舟,断了退路。只要生命还存在一天,他就要不懈地走下去。这种“傻”劲,与生俱来,不可移易。

           1984年的夏天,一位德国的数学家访问中国,他慕名找到陈景润。皆是行家里手,他们谈得很投机。陈景润的英语水平不错,不必借助翻译,双方可以坦然相谈,他们一起讨论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问题,说着说着,陈景润哭了,而且哭得很伤心。来访的外国朋友并不感到突然和意外,只是静静地坐在一旁,仿佛,在细细体味这位东方数学奇人的心境;仿佛,在默默分担这位数学同行的焦急和忧虑。陈景润的助手李小凝也端坐一旁,他没有劝解,也不知道怎样劝解这位老师辈的数学巨匠。这是他第一次看到陈景润流眼泪,听到陈景润那令人心碎的哭声。是痛感自己经过十年苦斗,毫无进展而悲伤,还是有愧于祖国和人民的厚望,而心存愧疚呢?事后,人们没有去问陈景润,也觉得没有必要去探问这一事情。

           人们只是发现,陈景润仍是一如既往,匆匆地走进数学所那被称为“二层半”的资料室,他坐的位置是固定的,靠窗桌子前的第一个位子,即使他没有来,人们也很少去坐它。

           长期苦战,他已经在疲惫之余,感到身体的不适。一到冬天,特别怕冷,从脊梁骨中感到透心的冰凉,视力也开始下降,只有那颗不泯的心,还是炽热的。

          人们万万没有预料到1984年4月27日,陈景润在横过马路时,被一辆急驶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酿成意外的重伤。他从医院里出来,苍白的脸上,有时泛着让人忧郁的青灰色,不久,终于诱发了帕金森氏综合症。令人惊叹的是,得了绝症之后的陈景润,却极少流眼泪,也没有听到他痛哭过。男儿的眼泪是金,偶尔夺眶而出,才让人惊心动魄。

        “发事牵情不自由,偶然惆怅即难收。”泪洒战地,一倾真情。科学攻关的征途,悲壮而苍凉。

    (1)、文中写道,陈景润“却在一个特殊的场合哭了,而且哭得那么伤心”。请问陈景润为什么“哭得那么伤心”?

    (2)、在攀登科学高峰过程中陈景润表现出了哪些优秀品质?结合文中具体信息,分条表述。

    (3)、文中记述的陈景润的生活细节哪一处打动了你?联系当今的现实,对比陈景润的精神,作一简短评说。

四、诗歌鉴赏。

  • 22.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练习题

    筹笔驿怀古

    罗隐

    抛却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盖恨谯周

    惟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

    【注】①筹笔驿:驿站名,位于今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军师村,因诸葛亮多次在此驻军筹划军事而得名。②罗隐,唐代诗人。应进士试屡试不中,史称“十上不第”,一生不得志。③谯周,三国时蜀国大臣,在邓艾逼近成都时,力排众议,劝蜀后主刘禅投降。

    (1)、前两联概括了诸葛亮生前的那些事迹?对全诗情感的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2)、后两联用什么手法表现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