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考前冲刺题二

试卷更新日期:2017-05-25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里门第,特别是大士族之间出现了“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的现象,之后门第的观念逐渐减轻。五代时,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封建等级观念淡出社会生活 B、民族融合改变了世人婚姻观 C、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已没落 D、政治制度调整影响社会生活
  • 2. 在两千多年前,秦已经按照“国标”进行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秦朝律法中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对上述材料释读正确的是(  )

    A、反映了秦代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生产 B、说明了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 C、有利于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的统一性 D、秦朝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
  • 3. 雍正皇帝认为:“……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这说明其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

    A、闭关锁国 B、重农抑商 C、盐铁官营 D、工商皆本
  • 4. 明朝小说《二刻拍案惊奇》中写到:一个徽商事先将一女子“认做自己女儿,不争财物,反赔嫁妆,只贪个纱帽往来,便心满意足”。这反映了明朝(  )

    A、商帮热衷于“认干女儿” B、商人通过联姻取得与官员联盟 C、小说创作的想象力丰富 D、徽商采用金钱行贿获得乌纱帽
  • 5. “丝路花雨,铃声悠扬”是后人对古代东西方陆上贸易通道的描述,在该通道上流通的主要商品是(  )

    A、玉米 B、丝织品 C、马铃薯 D、烟草
  • 6. 宋词“并(太原)刀如水,吴(苏州)盐胜雪”反映了宋代(  )

    A、地域性商帮的崛起 B、太原、苏州成为著名都会 C、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D、手工业水平的高超和专业市镇的兴起
  • 7. 下表是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简表,这反映了(  )

    省份

    南京

    北京

    山东

    浙江

    福建

    广西

    江西

    湖广

    山西

    河南

    陕西

    人数

    27

    17

    13

    26

    11

    2

    22

    12

    5

    12

    2

    A、北方人更重视科举考试 B、政治中心南移趋势明显 C、经济重心南移影响文化 D、南北人才不平衡性出现
  • 8.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推动作用 B、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C、南方人民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
  • 9.

    商朝甲骨文中的“田”字被刻作下列不同形状,这些田字的形状特征可以用于研究(  )

    A、井田制 B、分封制 C、均田制 D、郡县制
  • 10. 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里的“耒耜”是指(  )

    A、生产工具 B、作战武器 C、生活用具 D、祭坛礼器中/华-资*源%库
  • 11. 邓小平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举措和取得的成就有(  )

    ①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

    ②提出“双百"方针

    ③颁布《义务教育法》

    ④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 12. 新时期,我国吉林省农村实行“海选”制度的法律依据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 13. 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下列属于1980年我国在沿海地区首批设立的经济特区是(  )

    A、香港 B、浦东新区 C、深圳 D、雄安新区
  • 14.

    下图宣传画中的文字为“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它生动形象地反映了新中国的(  )

    A、三大改造运动 B、土地改革运动 C、“文化大革命” D、“大跃进”运动
  • 15. “它们认为,进一步扩大世界上不参加集团的地区,是唯一可能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代替办法……与会国深信,新解放的国家的出现将有助于缩小集团对立的地区,从而鼓舞旨在加强和平以及促进独立与平等的国家之间和平合作的趋势。”该会议的召开(  )

    A、标志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加强 B、预示着冷战期间国际力量的失衡 C、反映了两极格局下政治力量的变化 D、消除了亚非国家之间的政治分歧
  • 16.

    历史图片被称为“凝固的历史”,它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还原当时的情境。从甲图到乙图,主要表明(  )

    A、先进习俗必然会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 17.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它虽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南京临时政府采取的许多措施,使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活动,如女子北伐军,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等现象。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 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 C、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 D、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
  • 18. 1987年9月,国务院颁布《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打击投机倒把分子。当时包括就地转手倒卖、购买大型运输工具贩运、个体户、下海商人也被列为投机倒把行为受到打击。1997年《刑法》取消“投机倒把罪”,2009年正式删去法律中有关“投机倒把”的规定。这突出反映了(  )

    A、  法律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B、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C、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 D、中国经济环境趋于稳定
  • 19.

    下图是根据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估算出来的《1982~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及增长率》,流动的方向主要是从农村流向城市,这从侧面反映了(  )

    A、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丧失 B、经济体制和人口政策变化 C、城乡之间的差别基本消失 D、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
  • 20. 根据《南京条约》文本,五口通商后,中方认为英人可在各口岸的港区居停,不得入城;英方则坚持要到城内活动。咸丰帝认为夷人入城事关中外大防,有损天朝体面。广州官府默许士绅煽动排外情绪,引发1849年反入城风潮。这反映出(  )

    A、广州官民合理维护主权 B、清政府被动实行开放政策 C、列强曲解条约扩大侵略 D、清政府抗拒接纳条约体系
  • 21. 20世纪初,中国兴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和出口热,民族工业呈现“短暂的春天”。有史学家称之为继洋务运动之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这两次工业化浪潮的出现都(  )

    A、受到政府政策的推动 B、由国际环境变化决定 C、促进了政治体制的转变 D、承担了民主革命的重任
  • 22.

    下图曲线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中发展,图中B处所占比例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 B、抵制洋货运动的蓬勃发展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23. 1894年,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批准张弼士创办“张裕酿酒公司”,在直隶等地专利15年,免税3年。当时该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有(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洋务派提出“自强”的口号 C、清政府的政策支持 D、列强忙于一战放松对华侵略
  • 24. 下列近代经济现象与原因的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

    选项

    现象

    原因

    湖南浏阳本是家家种麻,后来拔麻种茶

    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

    厦门“争附洋人,开设行店,专同外商买卖”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上海发昌机器厂、南海继昌隆缫丝厂的创办

    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影响

    洋务派兴办的唐胥铁路建成之初用骡马拖拉车厢

    侵略战争对中国经济破坏严重

    A、 B、 ② C、 ③ D、
  • 25. 随着上海开埠,西方机器棉纺织品的大量涌入,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大量洋纱充斥,不少以棉纺织为业的村庄已无纱可纺。上述状况(  )

    A、体现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表明洋货已取代了土货 C、反映中国近代企业出现 D、说明市场已为洋商垄断

二、材料分析题

  • 26.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延长的16世纪扩张”实际上是从15世纪初开始的,它持续到17世纪乃至18世纪。这次扩张……中国等主要亚洲国家,包括进出口贸易在内的贸易都迅速增长,收入和消费也可能迅速增长。在政治上,这次扩张表现为中国明—清帝国等亚洲主要国家的兴盛。……最终,中国成为最大的白银“秘窖”。由于中国具有相对更大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因此吸储了更多的白银。但是,中国和其他地方一样,新增的货币造成了有效需求的增长,刺激了生产和消费的增长,从而支持了人口的增长。但是在政治经济体不够灵活、缺乏扩张能力的地方,生产的增长跟不上货币供给的增长,货币供给的增加就未能促进生产、消费以及人口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有效需求的增长促成了通货膨胀。欧洲就是这种情况。

    ——摘自“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随着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广阔的殖民地为其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商业利润,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18世纪下半期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兴起了,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国内市场的容量,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工厂生产需要的原料多来自世界各地,同时工业革命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轰开落后地区大门的坚船利炮,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的全球扩张把整个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描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最野蛮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15世纪西欧扩张开始的事件及对世界的影响?请分析明清时期中国虽强盛但没能实现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在推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原因。

    (3)、综上所述,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洪武元年,朱元璋下令,各处荒田,农民垦种后归自己所有,并免赋役三年;原业主若还乡,地方官于旁近荒田内如数拨与耕种。到洪武二十八年,全国府县计开塘堰40987处,渡河4162处。元末战争破坏了原来存在的社会秩序,手工业者的人身依附关系也受到了削弱。明朝政权建立之初,统治者在法律上承认了这一事实。在农业、手工业发展过程中,封建统治者不断进行改革。以推动整个封建经济发展。在雍正时期,清政府遂采取“摊丁入亩”的征收丁银办法,促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以来长期以人为科征根据的丁役制基本上被废除。在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的某些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摘编自吴翔、姚星《明清经济发展的政治因素》

    材料二

    在法国工业革命进行的同时,农村却依然是小农经济的汪洋大海,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原料、市场和劳动力严重缺乏。因此,法国资本主义就没有英国工业革命所具有的坚实的发展前提,法国工业革命也没有出现那种风靡一时的技术革新和投资热潮,法国的企业规模都很小,甚至建立在家庭手工业的基础之上。在这种情况下,法国资本家感到在国内无利可图,遂将资本转向国外。

    ——摘编自徐宏英《小农经济与近代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及影响。

    (3)、社会经济的发展往往是多种要素彼此作用的结果。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认识。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中期英法两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家

    总人口(万人)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

    约1800

    48%

    52%

    法国(1851年)

    约3600

    75%

    25%

    材料二: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开始的。中国的城市化是在半殖民地化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端的,处处打上了侵略的络印。……在城市建设方面,清政府官员落后无为。历届反动政府与帝国主义一道视城市经济为其钱袋,(垄断和控制资源),暴敛勒索,城中贫民窟、棚铺区随处可见。……(外资控制下),民资萎缩,始终没能成为城市化的主导力量。到1949年,中国工业总产值为79.9亿元,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17%,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10.6%,中国仍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

    ——摘编自陶炎武《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材料三:中国近代城市化概况(组编自陶炎武《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企业 甲午战前:外资 103 家、资金 2600余万;民资 100 家、资金200万;洋务44家、资金2000万
    1912 年-1920年,新记工矿418 家;1939 年,全国核准登记工厂3849家(不含日占东北)
    城区面积 上海:开埠前不足千亩,外滩是芦第丛生;1914 年,仅租界区占地近5万亩,外难成十里洋场
    武汉三镇:1861 年面积不到 20 平方公里,1911 年达到约 60 平方公里
    唐山、青岛:随着开平煤矿、唐胥铁路、胶济铁路兴建,从小村庄、小渔港发展为城市
    城市人口 上海:1910年118.6万(其中产业工人14-15 万),抗战前夕500 万
    重庆:1895 年前不足10 万,20世纪初30 万1936年50万
    武汉:1861年30万,1914 年80 余万1934 年128.5万
    农村 农产品商品化、农业科技推广(北京政府时期全国有农业试验场 250 余个)、机械化生产局部应用。
    城乡居民 吃穿用行:开埠前吃米面、满汉全席,穿土布衣服,用手工土产,乘轿或步行;开埠后喝洋酒吃西餐、穿西服旗袍、用洋货卖详货、坐人力车汽车火车轮船成为时尚。
    城市
    发育
    通商口岸逐步发育为新城市;轮渡港口、公路视组、工矿基地、商贸中心发展成为新的城市;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发展成小城镇。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法两国城市化程度有何差异?结合所学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近代城市化的核心驱动力,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成因。

  • 29. 对外贸易是我国历代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体现出“打开大门,走向世界”的文明发展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时代以前的商业往来,外商来华只是为了购买中国货物。而此时英国人开始来寻找中国市场了,要扭转一千年来欧洲和东亚之间的供求关系,这就是所谓的“自由贸易”。由于不了解英国的国力和国威,终于自食其果。

    ——据费正清等《剑桥中国晚清史》整理

    材料二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入世三原则是:世贸组织没有中国参加是不完整的;毫无疑问要作为发展中国家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是以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为原则的。加入世贸组织,机遇与挑战并存。

    ——摘编自廖盖隆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编年史》

    (1)、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所谓“英国的国力和国威”形成的原因,并指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

    (2)、阅读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多年努力”的过程,并阐述对中国入世三原则的看法。

  •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维新思想一览表

    人物

    著作

    部分观点摘录

    康有为

    《孔子改制考》

    “天下大同”、“言民权”、“托古改制”……

    梁启超

    “伸民权”、“设议院”“兴学校”、“实行君主立宪”……

    《仁学》

    “仁以通为第一义”、“宣扬维新”、“破处等级,冲破网罗”……

    严复

    《天演论》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等整理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在此以后”中的“此”的具体史实。在“此”前后外国的渗透方式有何变化?

    (2)、将表中序号所标注的内容填写完整。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维新思想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