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考前冲刺题一
试卷更新日期:2017-05-25 类型:二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D、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2. 某电视台将拍一部有关我国古代某朝末期农民起义的电视剧,工作人员准备了大量的棉衣、棉布给演员穿,你猜此部电视剧可能反映哪个朝代的史实( )A、汉朝 B、隋朝 C、秦朝 D、明朝3.
宋朝梅尧臣有一首《水轮咏》:“孤轮运寒水,无乃农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文中所描绘的灌溉工具是( )
A、水磨 B、筒车 C、水排 D、翻车4. 下列对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②唐朝长安城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
③宋代出现了夜市、晓市、草市
④元代广泛流通纸币,古代商业步入新高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5. 民营手工业不同于官营手工业的表现有( )①规模小
②产品与老百姓生活关系密切
③价格比较准确地反映市场规律
④与商业联系比较松散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④6. 《新唐书·百官志》载:“两京诸市,置令一人,从六品上;丞二人,正八品上。掌财货交易,度量器物,辨其真伪轻重……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击钲三百而散。”上述材料反映出唐代( )①设置了专门的城市商业管理机构和官吏
②设置了专门的税官管理商业
③城市商业活动有较为严格的时间限制
④由商人自发担任市场监管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 中国古代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并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是在( )A、原始社会晚期 B、夏朝 C、商周时期 D、春秋时期8. 小农经济的特点包括(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②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
③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
④明清时期出现了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域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9. 公元前3世纪,罗马阿奎里亚法规定:“若某人非法杀死另一人的奴隶或牲畜,应当以去年奴隶或该牲畜的最高价格赔偿受损害人;若某人非法损坏了另一人的物品,应以近三年该物品的最高价赔偿之。”这说明该规定( )A、确立了“不告不理”的原则 B、蕴含着民事侵权法的精神 C、维护罗马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是“保护人制度”的开端10. 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这反映出心学( )A、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 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激发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 D、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11. 早期西欧殖民扩张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原始积累 B、促进了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 C、给被侵略地区带来极大的破坏和灾难 D、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12. 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这表明( )A、亚非地区出现资本主义经济 B、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D、经济活动取代了战争冲突13. 1505年,葡萄牙远征军指挥官阿尔马达率队开赴印度之前,国王亲自授旗并指示:“同穆斯林作战,同其他异教徒做生意。”对此材料理解全面的是( )A、葡萄牙仇恨穆斯林,不同他们做生意 B、葡萄牙只是为了发展贸易而对外远征 C、葡萄牙远征更多的是为了改造异教徒 D、葡萄牙远征兼有经济和宗教双重目的14. 首次打破列强垄断江海运输业局面的标志是( )A、民族资本家投资经营内河航运 B、洋务派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 C、轮船运输事业由国家统一管理 D、各大口岸相继涌现出一批轮船公司15. 清朝同治至光绪年间,上海县妇女“向称朴素,纺织而外,亦助农作。自通商而后,土布滞销,乡妇不能得利,往往有因此改业者。”引文所述现象说明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洋务运动兴起 C、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16. 1868年,我国烟叶出口量为737担,1894年增至113000担。这表明A、我国烟叶产量增加很快 B、我国出口产值增加很慢 C、农产品商品化速度加快 D、我国外贸处于出超地位17.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不得不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织绸等局,广为制造”。这一谕令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B、鼓励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与外商展开竞争 C、扭转内外交困的局面 D、完全改变“重农抑商”的国家政策18. 下表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1914年欧美主要国家平均关税
国家
百分比
国家
百分比
英国
0
俄罗斯
38
德国
13
意大利
18
法国
20
美国(1913)
30
A、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B、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C、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19.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变化主要包括( )①生产的社会化趋势加强
②形成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的垄断组织
③加剧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贫穷落后
④促进了科学技术和生产的结合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20. 第一次工业革命也被称作“黑金革命”。这里的“黑金”是指( )A、煤炭 B、石油 C、铁 D、蒸汽机21. 下表选自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新中国经济史资料选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8月底
9月中旬
12月底
人民公社(个)
8730
16989
26578
参加公社的户数(万户)
3778
8122
12325
参加公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重(%)
30.4
65.3
99.1
平均每个公社农户数(户)
4328
4781
4637
A、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 B、加快了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C、超越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阶段 D、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2. 下表展示的是近代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
上海
重庆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4年
天气预报
1856年
1873年
1939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2年
电灯
1881年
1882年
1906年
汽车
1883年
1901年
1928年
无线电
1896年
1909年
1928年
A、中国科技近代化具有不平衡性 B、中国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的一些成果 C、中国侧重引进西方的实用技术 D、中国民族工业主导了两地的近代化23.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了福利国家制度,其主要目的在于( )A、缓和社会矛盾 B、刺激社会消费 C、改善劳资关系 D、美化政府形象24. 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在探讨“二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时,形成如下一些观点。你认为错误的是( )A、建立了世界经济新秩序 B、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C、有利于战后美国的称霸 D、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5. 20世纪30年代,为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开创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即( )A、自由放任 B、国家干预 C、计划经济 D、知识经济26. 《中国的世界记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Z
25
7
7
8
8
造成上述情况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经济 B、儒家民本思想 C、手工业发达 D、重农抑商政策27.清乾隆二十二年渝令,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口通商。乾隆二十四年又颁行下图所示的防夷措施。材料反映清政府( )
A、断绝中外经济交流 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禁止民间贸易往来 D、严格限制外商贸易二、材料分析题
-
28. 对外贸易是我国历代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体现出“打开大门,走向世界”的文明发展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时代以前的商业往来,外商来华只是为了购买中国货物。而此时英国人开始来寻找中国市场了,要扭转一千年来欧洲和东亚之间的供求关系,这就是所谓的“自由贸易”。由于不了解英国的国力和国威,终于自食其果。
——据费正清等《剑桥中国晚清史》整理
材料二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入世三原则是:世贸组织没有中国参加是不完整的;毫无疑问要作为发展中国家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世贸组织是以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为原则的。加入世贸组织,机遇与挑战并存。
——摘编自廖盖隆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编年史》
(1)、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所谓“英国的国力和国威”形成的原因,并指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2)、阅读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多年努力”的过程,并阐述对中国入世三原则的看法。2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霾灾”,数日雾霾不散,导致通惠河上的漕运停止,京城多处粮仓告急。乾隆皇帝除了派官员到天坛祭天外,还亲自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光绪年间京城曾出现一次严重的“霾灾”,数日不散,慈禧太后也曾令人在紫禁城内“祭天驱霾”。而民间遇有“霾灾”出现时,人们多到龙王庙前拜求龙王“驱霾祈雨”,并在庄稼种植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初春,出现了一次“霾灾”,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
——《古代北京“霾灾”的记载》
材料二
近代中国知识界就开始关注空气污染问题。当时的报刊对近代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大气污染现象多有报道评论,并警醒国人:“各国人士,渐渐对这个问题加以注意。东京警察当局已于最近举行煤烟防止宣传,开始‘都市净化运动’了。”
近代以来政府和民间均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治理空气污染)。政府颁布一些条例、实施工厂检查、开展工厂安全运动、平民新村运动、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取得一定效果。1887年石印社的煤烟被周围居民视为公害,工部局向石印社提出警告,要求其采取增高烟囱等减轻污染的措施。1933年12月,政府公布陆上交通管理规则,其中规定“汽车行驶时,不得泻放发出巨响或含有烟雾恶臭气体”。广州市政府制定颁行车辆肩舆交通规则,其中规定“车夫须常注意车机洁净。勿许机油飞烬,及放出秽气等弊”。济南市政府也颁布过取缔市区桐油煎熬的法规。
——《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其治理》
材料三
1952年,处于急速发展期的英国伦敦,终于尝到了工业污染带来的苦果:12月5日至10日,伦敦市内空气污染严重,导致4000人因呼吸道疾病等原因死亡,这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事件的后果之一,就是促使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法案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现代启示录:1952,被雾霾扭转的英国》
终于尝到了工业污染带来的苦果:12月5日至10日,伦敦市内空气污染严重,导致4000人因呼吸道疾病等原因死亡,这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事件的后果之一,就是促使英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措施整治环境。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法律规定在伦敦城内的电厂都必须关闭,只能在大伦敦区重建。要求工业企业建造高大的烟囱,加强疏散大气污染物。……还包括要求大规模改造城市居民的传统炉灶,减少煤炭用量,逐步实现居民生活天然气化。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启示录:1952,被雾毅扭转的英国》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清代官民面对“霾灾”采取了什么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空气污染”的原因。(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英两国处理类似问题上的异同点。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上海作为工业化最早的城市,19世纪后半期已经出现多次大气污染的记载:1856年3月,“天雨血,三日晨有黑雨冰雹。”嘉定1858年“四月十五日卤雨。”1898年6月21日下咸雨,植物黄萎。1923年5月24日《申报》记载,“浦东大团附近前日清晨忽然天降红雨,登时红色满庭。”卤雨、黑雪等的出现,反映了上海大气污染的日益严重。当时,上海疫喉连年爆发,显然与此有关。有位作者描述上海的情形:“我不幸住在上海煤烟缭绕的区域内,两个鼻孔终日充塞着乌黑的煤灰,家中的门窗大开时,不消片刻功夫,桌上榻上就薄薄地铺着一层煤灰……我想象我住在这种煤灰丰富的环境中,我的肺脏早已染成灰黑色,变成所谓炭肺了。”
——胡勇《中国近代城市大气污染及其治理》
材料二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19世纪中后期,英国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疾病的流行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应,英国议会通过了多部法律,试图从立法上来寻求解决途径。在立法方面最为系统和重要的法律是1875通过的《公共卫生法》,它汇集了以前同类法规,内容相当完善,强调要使本国所有城镇都过上文明的社会生活。1876年又颁布了《河流污染防治条例》,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在英国环境治理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还有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社会各个群体的不懈努力。例如工人阶级要求改善自己生活条件,从而消除疾病、消除环境污染。还有一些社会有识之士,包括很多出身于上流社会的人也对环境治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英国通过近100年左右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使从工业革命时期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城市环境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根据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能够成功解决环境问题的原因和条件。英国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生态环境治理有什么启示。